清理太空垃圾歐空局要動真格的,將採用這種方式捕捉

2020-12-10 京報網

太空垃圾一直是困擾著航天活動開展的一個問題。隨著微小衛星技術的成熟,擁有一顆衛星的門檻越來越低,地球軌道上太空飛行器數量持續快速增長,使太空垃圾帶來的潛在風險進一步增大。

資料圖

近期,歐空局和「清潔太空」公司籤訂合同,將在2025年發射世界上第一個太空垃圾清潔衛星「清潔太空一號」。

採用「吃豆人」方式捕捉

目前,人們已經提出了許多清除太空垃圾的技術路線,而利用太空飛行器將太空垃圾抓取後帶離軌道的主動清除技術發展得最為成熟。我國的「傲龍一號」曾進行過在太空中抓取目標的試驗;歐空局的「清理碎片」計劃,以國際空間站為試驗平臺,成功測試了網式和魚叉式的太空垃圾清理手段。不過,以往開展的試驗,都人為釋放了「靶星」,並沒有清理實際存在的太空垃圾。

「清潔太空一號」也採取主動抓取後帶離的清除方式。然而,它的目標卻是已經在太空中飄蕩了7年的一塊太空垃圾——2013年發射升空的「維斯帕」上面級。「維斯帕」上面級的外形為圓柱和圓錐的結合體,直徑約為2.1米,高約為1.3米,重量約為100千克。這個太空飛行器在完成幫助衛星入軌的任務後,就遺留在高度達七八百公裡的軌道上。「維斯帕」具有簡單的形狀和堅固的外形,抓取這種外形的太空飛行器相對比較簡單,也不用擔心抓取過程中目標太空飛行器解體從而製造出更多的太空垃圾,因此是初次試驗時難度合理的目標。而它的重量也與近年來發展迅猛的微小衛星接近,任務所獲得的數據和經驗能夠為未來清理失效的微小衛星提供重要參考,而這正是「清潔太空」公司未來的目標市場。

按照計劃,「清潔太空一號」將由「織女星-C」火箭發射升空,先被部署到500公裡高度的軌道上進行一系列的測試。當衛星的狀態確認正常後,將會逐步調高軌道,開始進行捕捉「維斯帕」的工作。在此過程中,衛星將以自動化的方式完成大部分工作,但在一些關鍵的狀態點,仍然需要人工介入,確認能否繼續。成功捕獲目標後,「清潔太空一號」將會和太空垃圾一起進入破壞性軌道,通過與大氣層相互作用的方式燃燒殆盡。

「清潔太空一號」採用了類似「吃豆人」的方式捕捉「維斯帕」。它裝備有四個機械臂,當靠近目標時,張開的機械臂向中央合抱,完成捕獲過程。和之前開展的捕捉合作目標的試驗性任務所不同的是,「維斯帕」和其他太空垃圾都是非合作目標,其運動狀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隨機性,因此「清潔太空一號」必須利用基於視覺的人工智慧等技術,準確判斷目標的位置和狀態,才能成功完成捕獲。實際上,「清潔太空一號」的雛形在2012年就已經提出,在技術迭代過程中一度計劃使用其他的捕獲方式。例如,在2013版的方案中,計劃採用柔性捕獲裝置,抓握器在高電壓作用下展開,撤除電壓後會收縮,像一層外皮一樣包裹住目標,完成捕獲。而在2015版的方案中,則提出了利用外形類似蜘蛛網的捕獲裝置。而最終選擇四個機械臂,則是綜合考慮了抓取能力、技術成熟度的選擇。

「清潔太空一號」的設計最初由洛桑聯邦理工大學下屬的瑞士航天中心提出。經過多輪技術迭代後,項目的運行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目前,「清潔太空一號」由創業公司「清潔太空」負責,以商業化的方式獲得歐空局資助。本次任務獲得了歐空局8600萬歐元的資金,而資金的用途是購買一次太空垃圾清理服務,並非為「清潔太空一號」的研發全部買單。項目所需的其餘2400萬歐元經費則由「清潔太空」公司自行籌集。一旦技術成熟,「清潔太空」公司將會提供太空垃圾清理的商業服務,供各航天機構和公司使用。

太空垃圾來源都是些什麼

1989年,空間碎片監測機構發現一顆名為「宇宙線背景探測器」的衛星產生了約76塊空間碎片,且這些碎片都是直徑大於10釐米的較大空間碎片。衛星失效後在軌道上解體,是太空垃圾的主要來源之一。奇怪的是,這顆衛星在碎片產生後仍在正常工作,並沒有發生因運行異常而解體的情況。後來,這顆衛星甚至圓滿完成了壽命期內的全部觀測工作,但產生空間碎片的原因仍然沒有找到。雖然類似的事件並不多見,但這種「奇特」現象的發生說明目前人們對空間碎片產生的機制仍然沒有完全充分的理解。

除了失效的衛星外,火箭的二級、三級或上面級等推動衛星入軌的部分,也是太空垃圾的主要來源之一。這些太空飛行器中一般還殘留著部分推進劑,在發射後一天至幾十年的時間中,殘留的推進劑有可能發生爆炸,產生少則幾塊、多則數百塊的空間碎片,且這些碎片的飛行速度各異。根據歐空局今年10月發布的年度空間環境報告,由火箭剩餘部分爆炸產生的太空垃圾危險程度最高。

衛星間的碰撞會產生數量極為龐大的太空垃圾。2009年2月11日,美國通信衛星「銥星33」與已經報廢多年的俄羅斯衛星「宇宙2251」在西伯利亞上空發生激烈碰撞,釀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衛星與衛星相撞的重大事故。本次碰撞產生了多達2000塊體積較大的太空垃圾,以及數量更多又無法追蹤的小太空垃圾。

謹防可怕的「凱斯勒效應」

如果太空垃圾無節制地繼續增長,將會引發「凱斯勒效應」——空間碎片在太空中進入連環撞擊的狀態,軌道資源因為太空垃圾的汙染而枯竭,人類再也無法將太空飛行器發射到特定軌道上去。

近年來,如SPACEX「星鏈」等近地通信衛星星座,為太空垃圾問題帶來了新的挑戰。按照目前SPACEX的設想,星鏈衛星網使用的衛星總數將高達1.2萬顆,相當於全世界現在在軌工作衛星數的好幾倍。其他商業太空公司也提出了類似的近地通信衛星星座計劃,衛星數量從幾百顆到上千顆不等。根據有關機構的研究,對於成千上萬顆小衛星組成的地軌星座系統,必須有99%以上的衛星能夠在結束工作後即時離軌。對於正常工作的衛星來說,一般都會預留燃料,在壽命將盡時利用發動機控制衛星降低軌道,快速進入與大氣層強烈相互作用並下墜焚毀的階段。然而,如果衛星在工作過程中意外失效,就不能完成即時離軌,只能等待衛星與中高層稀薄大氣的緩慢作用,使衛星的軌道逐漸降低,經歷很長的時間後才能進入大氣層焚毀。而根據今年11月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研究,目前入軌的800顆星鏈衛星已經有約3%失效,成為了新的太空垃圾。有關研究人員已經通過多種渠道呼籲政府部門和航天企業對大規模通信衛星星座帶來的太空垃圾新威脅加以重視。

延伸閱讀

國際空間站曾遭遇「驚魂一刻」

2015年7月16日凌晨,空間碎片監測機構發現了一塊太空垃圾正以危險的方式接近國際空間站。這塊編號為36912號的太空垃圾的大小大概相當於一個餐盤,來源於一顆解體的蘇聯軍事氣象衛星。這顆衛星在入軌兩年多後停止工作,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碎片一直在不停地從這顆衛星上脫落,成為太空垃圾。36912可能曾經是這顆衛星的熱屏蔽罩的一部分。

由於36912的軌道比較特別,空間碎片監測網中只有極小一部分臺站能夠對其實施監控。36912盤狀的形狀和較低的質量,使得其軌道很容易受到太陽活動引起的高層大氣密度變化的影響。當它從監控的盲區再次出現在臺站的監控範圍中時,軌道較之前可能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2015年7月16日凌晨,空間碎片監測機構更新了碎片的軌道數據後,驚恐地發現這塊碎片將在幾小時內接近國際空間站,而碰撞概率已經提高到了非常高的千分之一。

按照目前載人航天的避碰規程,當撞擊概率大於十萬分之一時,撞擊風險為中等,如果不影響任務的正常開展,太空飛行器需要進行軌道機動以規避太空垃圾。而當撞擊概率大於萬分之一時,太空飛行器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採取軌道機動。千分之一的撞擊概率已經屬於高風險威脅。

然而,由於發現風險的時間太晚,國際空間站已經來不及對碎片進行規避。國際空間站的艙體在設計時已經考慮了太空垃圾的防護問題,在艙體外部安裝了惠普爾保護罩。這種保護罩由一層或多層薄的金屬片構成。當空間碎片擊中保護罩時,保護罩能夠吸收一部分撞擊的能量,並讓碎片解體,從而降低碎片對艙體外壁的衝擊。然而經過估算後,技術人員發現國際空間站的防護能力不足以抵禦36912的撞擊。他們只能讓空間站上的太空人進入對接在空間站上的「聯盟」號飛船中避險,並關閉部分艙室的艙門。如果空間站徹底崩潰,「聯盟」號則可以充當救生艇,帶太空人們離開空間站。

好在這一事件最終有驚無險。這塊碎片最終以約每小時5萬公裡的相對速度掠過國際空間站,距空間站僅有幾公裡。雖然這次國際空間站倖免於難,但在太空垃圾數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空間碎片撞擊的威脅將會長期存在,而且會越來越高。

(原標題:清理太空垃圾要動真格的)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李會超

流程編輯 u003

相關焦點

  • 清理太空垃圾要動真格的了——歐空局2025年怎樣去太空回收垃圾?
    「清潔太空一號」捕獲維斯帕上面級示意圖問:歐空局計劃2025年去太空回收垃圾,具體採用的是什麼方式?答:目前,人們已經提出了許多清除太空垃圾的技術路線,而利用太空飛行器將太空垃圾抓取後帶離軌道的主動清除技術發展得最為成熟。
  • 地球軌道上太空飛行器數量快速增長 清理太空垃圾要動真格的
    近期,歐空局和「清潔太空」公司籤訂合同,將在2025年發射世界上第一個太空垃圾清潔衛星「清潔太空一號」。   採用「吃豆人」方式捕捉   目前,人們已經提出了許多清除太空垃圾的技術路線,而利用太空飛行器將太空垃圾抓取後帶離軌道的主動清除技術發展得最為成熟。
  • 撿個垃圾能發財致富?歐空局公布1億美元合同,什麼垃圾這麼貴?
    撿個垃圾也能發財致富?注意只是一個。本月27日歐空局ESA與瑞士初創公司ClearSpace之間正式籤訂一項價值1.02億美元的合同,整個合同僅是清除一塊太空垃圾!這個去太空撿垃圾的任務和普通人無緣,卻是初創公司ClearSpace成立以來接手的第一個任務。
  • 太空垃圾開始清理!歐洲掏腰包8600萬歐元,與瑞士公司合作清理
    比方說一些體積較大的太空垃圾,一旦墜入地球,如果無法被大氣層所燃燒殆盡,就會落在地面,如果是降落到了人類密集區,那麼就會導致意外事故的發生。同時,很多太空垃圾的前身——人造太空飛行器,上面採用的都是核動力發動機,這意味著,當它們變成太空垃圾後,核廢料也會對宇宙空間造成汙染。
  • 雙語|迪士尼/哲理臺詞/清理太空垃圾的「魚叉」捕捉器,BBC英語教學...
    這些迪士尼動畫電影中的片段賺足了觀眾的眼淚BBC英語大破解The harpoon that clears space junk清理太空垃圾的這是 「魚叉」 捕捉器在太空中發射後幾乎正中靶心的瞬間。這個片段是在地表上空 400 千米處拍攝的,展現了利用 RemoveDEBRIS 太空飛行器進行的最新試驗。由英國薩裡大學帶領開展的這項任務,測試這種可用於清除太空垃圾的技術。
  • 7000多噸垃圾,太空汙染遠比你想像的要嚴重的多!
    目前太空垃圾全球分布圖紅色的就是地球靜止軌道上的正常工作衛星要知道,這些可能被撞毀的衛星可是用來輸送信號、追蹤天氣,個人行蹤等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一旦太空中沒有它們存在的空間,人類生存方式極有可能迎來大倒退。
  • 俄火箭2020年將把日本太空垃圾清理衛星送上軌道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發射服務運營商俄航天技術設備總公司(Glavkosmos,屬於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表示,該公司與日本一家公司籤署合同,2020年用俄「聯盟-2」號運載火箭將ELSA-d衛星發射升空,該衛星旨在測試清理軌道垃圾的技術。
  • 太空中的殺手竟是人類垃圾
    這種金屬球體也被命名為「莫卡努卡球」。事實真相卻令大家哭笑不得:球體來自太空不假,但不屬於外星人,卻屬於美國人。原來它是「雙子座」6號飛船上太空人的水桶。只不過是一件從天而降的太空垃圾而已。人們在嘲笑這一場誤解的同時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為什麼人類垃圾會從天而降?
  • 真是為了清理太空垃圾?日本研發一項新技術,將用雷射摧毀衛星
    日本衛星通信巨頭「SKY Perfect JSAT」公司近日對外表示,將研發一種雷射技術,使用雷射來清除在地球軌道附近的太空垃圾。該公司還強調,這項研究旨在防止太空垃圾和運營期間的人造衛星發生碰撞事故,導致人造衛星被損壞。
  • 太空中劃火柴會怎麼樣?歐空局為我們講述零重力狀態下的新鮮事
    我們都知道,在太空中是沒有重力的。太空人在進入太空後,就要體驗失重的奇妙感受。但對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來說,失重的感受卻是很難想像的,畢竟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從未離開過重力的束縛。那麼,在零重力的情況下生活到底是什麼一種感受呢?
  • 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先進探測相機最新拍到的星系圖
    這張原型螺旋星系的圖像是由美國宇航局/歐空局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這張圖片的主題被稱為NGC 691,可以在離地球1.2億光年的地方找到它。哈勃望遠鏡能夠捕捉到NGC 691的恆星層和螺旋臂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結構--所有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望遠鏡的高解析度廣域相機3。NASA/ESA哈勃太空望遠鏡對螺旋星系並不陌生。望遠鏡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最美麗的圖像,我們的螺旋鄰居--而被稱為NGC 4689的星系也不例外。
  • 外媒:日本初創企業擬發射衛星清理太空碎片
    參考消息網11月18日報導據共同社東京11月18日報導,日本初創企業Astroscale公司11月18日表示,將在明年3月發射一顆衛星,進行清理太空碎片的試驗任務。報導稱,這顆衛星將由俄羅斯「聯盟號」運載火箭搭載、從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衛星的外形像一個方盒,長和高均為60釐米,寬110釐米,重175公斤。在試驗任務中,衛星將在太空展開翼狀太陽能板,通過磁力捕捉一個隨同衛星一起升空的模擬太空碎片,然後重返地球大氣層,與被捕捉的模擬碎片一併燒毀。
  • 日本已著手研發木質衛星,解決太空垃圾回收汙染問題,保護地球
    如果算上上百種的殘片垃圾,太空垃圾數量達幾十萬塊。從無處看地球,太空垃圾遍布地球,非常恐怖。 目前及今後幾十年,太空中的國際空間站,也包括我們國家天宮飛船,面臨最大的威脅正是太空垃圾。
  • 垃圾已經遍布海陸空,海底11000米有垃圾,30萬米空中也有
    為了解決生活垃圾,我國採取多種技術同施並舉,採用了分選、有機垃圾發酵、肥料加工、可燃物熱解-焚燒、氣化發電、無機垃圾填埋等工藝相結合的系統集成技術,再加上全民垃圾分類意識的提高,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緩解,城市街道也變得乾淨了。
  • 用太空垃圾代替國際空間站,繼續空間站的任務?美國人腦洞真大
    這是一家旨在重新利用空間碎片(「太空垃圾」)並將其轉變為微型空間站(他們稱之為「前哨站」)的公司。說到太空垃圾,其包括廢棄的太空飛行器(無功能的太空飛行器和廢棄的運載火箭)與相關任務飛船排出的凝固液體以及固體火箭發動機產生的未燃燒顆粒,以及廢棄火箭彈和太空飛行器破裂造成的碎片。尤其是在地球軌道上的碎片,其對太空飛行器的威脅尤為嚴重。國際空間站故障頻發,與之關係甚大。
  • 從藝術品到太空垃圾:人造「星星」正在改變星空
    曾在西雅圖藝術博覽會上展出的軌道反射器,原本是要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太空雕塑太空時代的到來也意味著,我們看待天空的方式也可以被人為地改變。成千上萬顆衛星,還有空間站都可以反射太陽光,被地球上的我們發現,它們看起來就像在天空中穩定運行的恆星。在人類歷史上,天空將首次被有意地改變,並將徹底轉變我們對夜晚星空的看法。
  • 華人社區垃圾羅馬清理公司員工拒絕清理,垃圾堆積如山
    羅馬衛生部門專家對外明確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方式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唾液傳染。為感染了新冠狀病毒的武漢夫婦開車的義大利司機,和他們所住酒店的服務員都沒有感染新冠狀病毒。但是這些聲明和實施對羅馬垃圾清理公司Ama的員工並沒有用。
  • 首個太空COVID-19藥物研究實驗將在國際空間站進行
    當SpaceX公司的CRS-21任務本周末發射到國際空間站時,它將裝載各種物資和研究,包括第一個設置在太空中進行的COVID-19藥物實驗。發射時間定於太平洋時間12月5日(周六)進行。該實驗不會讓太空人接受任何治療。
  • 太空垃圾也分類?《開心消消樂》聯動多方掀起全民公益科普浪潮
    如何清理百萬太空垃圾,成為各國家航天研究領域的重點。近日,在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指導下,樂元素與天儀研究院在《開心消消樂》內聯合發起的「太空垃圾消除計劃」創新公益周圓滿收官。這場為期6天、跨界多方的大型線上線下科普活動,掀起全民公益熱潮:遊戲運營活動「清空計劃」累計收集加油助力卡超過78.8億張,遊戲內科普海報累計曝光多達4567萬人次。
  • 歐空局在土衛六上發現了水冰,太陽系或再增一顆生命星球!
    在進入21世紀之後,土衛六就開始漸漸被忽視了,因為太空移民的呼聲越來越高,大量的資金和研究,都開始逐漸將重心投放到火星之上,一直到前段時間,歐空局在土衛六上發現了水冰,才讓土衛六再次被重視起來。這種複雜的碳化合物有哪些作用呢?研究者介紹,索林斯是可以和水進行化學反應的,在這個過程中,更為複雜的分子結構就會被製造出來,現有的理論來看,地球上早期的生命,或許也是源於此。研究發現,土衛六是由大量的冰物質構成的,由於土衛六曾經遭受過大量隕石的撞擊,所以,在撞擊的過程中,伴隨著高溫,或許會導致很多冰融化,最終在土衛六中形成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