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性粘土技術」為全球赤潮治理提供「綠色方案」

2020-12-16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中國「改性粘土技術」為全球赤潮治理提供「綠色方案」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客戶端青島1月13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研製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近日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通過這項技術研發的改性粘土,在國際赤潮治理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不僅在中國近海廣泛應用,而且被智利、美國和秘魯等國家引入,為全球近海的赤潮治理提供了「綠色方案」。

&nbsp&nbsp&nbsp&nbsp「去年11月份,秘魯相關部門與我們達成協議,將引入改性粘土技術應對赤潮問題,因為赤潮導致秘魯紫扇貝大量減產。此前,智利和美國都對這項技術的可靠性、環保性進行了充分驗證,並在實踐應用中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俞志明說。

&nbsp&nbsp&nbsp&nbsp智利是全球重要三文魚產地,但近年來深受赤潮困擾。2015年底至2016年初,赤潮導致智利養殖產業損失10多億美元。智利相關政府部門在全球調研的基礎上,決定引入俞志明團隊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

&nbsp&nbsp&nbsp&nbsp智利瓦爾帕萊索大學作為第三方機構對這項技術的實踐效果進行了評估,他們認為,「改性粘土是控制藻華暴發的新工具,能夠高效吸附並沉降藻細胞,而對非藻類物種幾乎無毒性」。

&nbsp&nbsp&nbsp&nbsp2018年美國佛羅裡達州近海暴發赤潮,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影響。為此,佛羅裡達州政府立項,組織了包括世界知名的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等在內的多家科研院所的30多名科研人員,就中國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方案進行了現場示範和科學評估。

&nbsp&nbsp&nbsp&nbsp評估認為,這項技術是有效的,對環境是沒有副作用,與中國科學家的報導完全一致。

&nbsp&nbsp&nbsp&nbsp據了解,在此基礎上美國佛羅裡達州正準備通過一項240萬美元的項目,旨在進口中國改性粘土技術應對不定期暴發的赤潮災害。「美國對於環保技術的引進格外謹慎,這次中國環保技術走進美國,充分展示出中國赤潮治理技術在國際上的引領地位。」俞志明說。

&nbsp&nbsp&nbsp&nbsp前聯合國海委會赤潮工作組主席、美國國家赤潮辦公室主任唐納德·安德森評價說,中國的赤潮治理技術是國際該領域的引領者。

&nbsp&nbsp&nbsp&nbsp赤潮,在國際上被稱為「紅色幽靈」,它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暴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

&nbsp&nbsp&nbsp&nbsp赤潮發生後,不僅會破壞生態環境,某些產毒甲藻還可能分泌藻毒素,造成魚蝦、貝類等養殖生物死亡,並通過食物鏈傳遞威脅人類健康。近年來,隨著近海富營養化程度加劇,赤潮災害頻發,已經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重視。

&nbsp&nbsp&nbsp&nbsp「赤潮如同火災一樣具有突發性,而改性粘土技術就像是專門撲滅赤潮災害的『滅火器』。」俞志明說,「改性粘土一方面能通過凝絮作用將赤潮生物吸附沉到海底,另一方面它能抑制海面殘留赤潮生物繼續增殖和生長,從而達到快速控制赤潮的作用。」

&nbsp&nbsp&nbsp&nbsp那這項技術的奧秘何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海水養殖業遭到赤潮打擊後,提出了撒播天然粘土,利用粘土顆粒對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來治理赤潮。但是,天然粘土的治理效率低,每平方公裡用量大約在100至400噸,不僅耗時費力,而且成本高,無法大規模推廣應用。

&nbsp&nbsp&nbsp&nbsp俞志明團隊從1993年開始研究赤潮治理技術。他們發現,天然粘土之所以治理效率低,是因為在海水中粘土顆粒表面呈負電性,而赤潮生物表面也呈負電性,「同性相斥」,粘土顆粒與赤潮生物發生碰撞然後「抱團」的機率很低。

&nbsp&nbsp&nbsp&nbsp為此,俞志明團隊運用膠體化學原理,對粘土顆粒的表面性質進行改變,使得粘土顆粒表面電性由負電變為正電,極大提高了其對赤潮生物的絮凝效率和治理效率,每平方公裡用量只需4至10噸。

&nbsp&nbsp&nbsp&nbsp「平均下來,每平方米用量僅為4至10克,且材料主要來源於大地土壤,不會對海洋環境造成二次汙染。」俞志明團隊成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袁湧銓說。

&nbsp&nbsp&nbsp&nbsp俞志明表示,隨著研究的深入,對該技術治理赤潮機理的認識和了解不斷加深;隨著推廣與應用,該技術的應用領域和市場前景也不斷擴展。未來他們將結合更多的方法,讓這項技術不僅能治理赤潮,還能起到改善水質、調節生態環境、修復受損水體的作用,為全球近海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更多的中國方案。(完)

相關焦點

  • 「煙臺技術」馳援美國弗州赤潮首批治理材料(改性粘土)與設備從...
    14日下午,首批用於「赤潮治理材料(改性粘土)與設備出口美國啟運儀式」在煙臺大境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舉行,這標誌著煙臺大境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戰略合作單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與美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共同籤署的「改性粘土技術應用於美國佛羅裡達沿海赤潮治理」的合作協議進入正式實施。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教授及其團隊、煙臺市、萊山區相關部門出息了啟動儀式。
  • 空中巴士為全球航空公司提供「客改貨」飛機改裝方案
    【民航事兒】5月13日訊:鑑於全球航空業對客機進行「客改貨」改裝的需求旺盛,空中巴士為其A330和A350系列飛機開發了改裝解決方案,使航空公司得以在拆除經濟艙座椅後在客艙地板軌道上直接安裝貨盤。這一解決方案將有助於航空公司自身業務的連續性,並緩解由於新冠疫情導致遠程航班大範圍停飛而帶來的飛機腹艙貨運運力全球性短缺。此外,該方案還可以幫助航空業解決對於將大量醫療設備和其他物資通過遠距離運輸迅速運至所需地點的人道主義航班的大量需求。與將貨物裝在座椅上相比,空中巴士提供的這一解決方案有助於更容易更快速地進行裝載和卸載操作,並減少對於座椅本身的磨損。
  • 2020國考行測常識積累:赤潮的形成、危害與防治
    赤潮,又稱紅潮,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類」或「紅色幽靈」。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並不一定都是紅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統中的水華,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幾年新定義的褐潮(抑食金球藻類),綠潮(滸苔類)等。
  • 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揭曉
    該研究不僅極大豐富了多尺度動力過程驅動海洋混合的理論框架,也為改進海洋模式的混合參數化方案奠定了重要基礎。為評估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以及預測生物適應潛力提供了創新性理論基礎,並為海洋生物資源的精確評估、保護與持續利用提供了可行性途徑與方法。
  • 中國道路與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領航新時代,中國道路、中國發展、中國成就,對於人類文明作出了哪些歷史性貢獻。為此,中國理論網特推出解讀書摘,以饗讀者。
  • 2019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揭曉,中國海大入選6項再創佳績
    學校入選項目分別為:由吳立新院士主持完成的成果「全球變暖削弱北太平洋年代際振蕩可預測性」,由任一平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基於棲息地適宜性評價的海洋保護區選劃」,由張曉華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烷烴降解菌在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勃發」,由於志剛教授作為第二完成人的成果「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榮獲2019年度海洋科學領域唯一國家技術發明類獎」,由鄭小童教授作為共同作者完成的成果「對極端沿岸厄爾尼諾事件機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 梅山灣赤潮治理已見成效,灣內又見水清岸綠
    好消息,梅山水道工程繼獲得中國水利工程最高獎大禹獎之後,灣內赤潮治理已見成效。10月23日,梅山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以下簡稱「梅山」)發布消息稱,困擾梅山灣的赤潮問題得到有效治理,近一年來灣內未發生赤潮或其他水質問題,水質長時間保持Ⅰ類標準。
  • 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系列重大氣候政策新華社記者成欣、高敬近日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對未來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了3點倡議,並宣示了提高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4項新舉措。
  • 【國際水資源學會中國委員會】李原園:為全球水資源治理提供中國...
    問:在參與全球水資源治理方面做出哪些貢獻,發揮了什麼作用?  李原園:加強水治理、改善水環境、保障水安全,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與目標。委員會深入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利用國際水事活動平臺,推動開展水外交,為全球水資源治理提供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一是組織專家學者積極參與學會事務,貢獻中國智慧。目前,我國是國際水資源學會參與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中國會員數量近200人。
  • 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完善全球生態治理體系的新實踐
    生態問題無國界,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日漸成熟、創建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型國家理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一次對全球環境治理與國際合作方式的積極實踐,其中包含的「共享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內在要求,不僅是中國為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更是各沿線成員國推動自身健康發展、實現經濟全面轉型升級的重要契機。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中國林科院供圖。 「中國的治沙方案隨我國社會狀況的變化幾經變更,早期採用全民動員的形式,中期推出了以大型生態工程為代表的治沙模式,新時期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我國採用全域治理。在幾十年的荒漠化防治工作中,我國積累了豐富經驗,總結歸納出治沙『三字經——防、治、用』和綜合治理的『四梁八柱』。」盧琦說。
  • 瑞美(中國):為消費者提供*的方案
    【慧聰供熱採暖網訊】2015年5月30日至6月1日,中國供熱展於北京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隆重舉行。瑞美總經理崔曉亮    1889年,瑞美從創造世界上第一臺容積式燃氣熱水器開始,127年始終深耕熱水與採暖領域,不斷拓展產品線,不僅為全球用戶提供舒適的熱水生活,還在逐漸改善全球用戶的生活環境
  • 打贏藍天保衛戰 陝西省VOCs治理「油改水」綠色塗裝論壇圓滿召開
    近日,根據生態環境部《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陝西省生態環境廳日前印發陝西省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方案提到,陝西將以石化、化工、工業塗裝、包裝印刷和油品儲運銷等為重點領域,以工業園區、企業集群和重點企業為重點管控對象,強化源頭、過程、末端全流程控制,全面加強VOCs綜合治理。
  • 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技術與治理方案
    開展以植物為主體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植物修復)對於改善和修復環境質量,實現環境友好,促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植物修復,即植物治理技術,就是以人工種植的方法形成連續的植物覆蓋,達到保持地面的長期穩定性。
  • 什麼是赤潮?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
    什麼是赤潮?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產生赤潮的原因和自然條件是什麼?赤潮有什麼危害?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天然水體中的浮遊生物多數具有一定顏色,如夜光藻呈紅色,綠色鞭毛藻呈綠色,硅藻多呈褐色。正常情況下,天然水體中的浮遊生物數量少,不易察覺。
  • 中國沙漠治理技術讓全球羨慕,幹掉千年沙漠,種出1個海南島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總面積約有960萬平方公裡,但是並非所有的土地都能供人居住,比如沙漠這種不毛之地,沒有辦法種植普通的農作物,不適合人類定居,整個中國大約有71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都是沙漠。英國的總面積約為24萬平方公裡,換算下來的話,中國的沙漠面積大約相當於2.9個英國。
  • 「一帶一路」與世界治理的中國方案
    今天的歷史已經到了一個需要整體性地改革舊有世界治理體制的時刻,各國政治家都在思考世界治理的新方案。中國將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義出發,貢獻處理當代國際關係的中國智慧,貢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做出自己的貢獻。
  • 2020中國智慧城市十大企業揭曉 蜜度信息為城市風險治理提供新方案
    大會以「新基建、新空間、新賽道」為主題,邀請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領軍企業家聚首暢談,從各自所在領域的視角闡述對城市發展的看法,共同研究如何推動中國城市以更加智能化和智慧化的方式發展。本屆大會在中國市長協會支持下,由新京報社、中國智慧城市百人會、中國科學院智慧城市產業聯盟、中國 管理科學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所、北方工業大學新興風險研究院聯合主辦。
  • 中國為氣候治理注入信心和力量
    美國《國會山報》指出,現在迫切需要一種全球領導力,來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氣候變化問題解決方案,這為中國提供了巨大的機遇。早在4年前,中國在全球氣候談判中就擔當了領導者的角色,提出了具體的減排目標。今年,中國不僅超額完成對《巴黎氣候協定》的大部分承諾,還積極呼籲其他國家擱置爭議,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