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與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2021-01-17 環球網

本文轉自【中國理論網】;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其富有成效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積極影響和主動引領人類文明和世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之路使中國從地域性存在走向世界歷史性存在,對發展中國家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具有積極的示範效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領航新時代,中國道路、中國發展、中國成就,對於人類文明作出了哪些歷史性貢獻。為此,中國理論網特推出解讀書摘,以饗讀者。

中國作為新興國家的代表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推動國際秩序的轉型,也是全球治理的積極倡導者和參與者。面對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針對全球恐怖主義、能源與食品安全危機以及傳染性疾病的蔓延等一系列難題,中國一直做著積極的努力,為世界提供公共產品和維護全球共同利益提出「中國方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通過積極的國際參與,為全球治理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公共物品,從理念層面、制度層面再到物質層面,中國正逐步成為全球治理的改革者。這些都加速了國際秩序的轉型和全球治理體系的深度變革,將全球治理的主體擴大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和強弱都以新秩序的建構主體身份參與到全球治理中來。中國道路並不是讓中國獨立於世界之外的一條特殊道路,它有著「改變世界」的偉大潛力。中國道路的成功本身就得益於經濟全球化的世界進程以及全球治理體系的積極成果,也將在未來以一個大國的形象擔起全球治理的責任,為創建一個容納各方利益訴求和治理理念的新秩序作出積極的貢獻,作出了一系列在這個時代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

2017年1月,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向世界鄭重宣布了中國方案,並強調指出:「理念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帶領下,中國開始倡導並積極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從而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付諸行動。在目前來看,理念和行動上的這兩套方案是中國道路探索出來的全球治理方案中最具代表性的。

首先,理念上的「中國方案」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已經是經濟全球化與信息社會化的多元世界,各個民族、國家、族群和文明系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互相依賴性。人類社會發展面臨共同挑戰,而單靠某個強勢國家或幾個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力量無法應對這些挑戰。這些挑戰不僅包括國家安全等傳統安全,也包括恐怖主義、氣候變化、重大傳染性疾病、金融危機、難民危機等非傳統安全,在新形勢下,國際問題也呈現出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相互交織的局面。全球化時代,局部地區的問題日益具有擴散性,甚至會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破壞性甚至毀滅性的威脅。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全人類共同攜手,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擺脫了從單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來考慮問題的認識局限和全球治理的建構模式。它注重世界歷史的總體性推進,否則它就只能淪為一種空想。不同族群、宗教、文明中的人都去關注人類共同面臨的生存、發展等基本問題,從問題的認識與解決中找到共同的利益所屬,從而建立大家都能接受的基本的原則、規範和價值準則。

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要構建的是相互尊重、真正利益相關、休戚與共、包容互鑑的共同體,重構正義的國際新秩序。其一,人類命運共同體以相互尊重為前提,促進彼此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之間的交往,必須以平等為基礎。各國具有自己的歷史發展路徑和傳統文化,各自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但這並不意味著彼此是互斥的。價值分歧是可以通過相互溝通、平等協商來解決的。各國只是在發展側重點、發展方式和發展道路上的差別,並不意味著非此即彼。而且,制度的差異並非意味著意識形態的勢不兩立。國家無論大小、強弱,無論制度是否存在差異,都應該尊重各自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其二,國與國之間存在競爭,但是這種競爭並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以實現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在合作中共同發展為目標。同時,這種競爭應當受一定倫理規則的約束和規範。在全球化時代,國與國之間的利益交融,合作是不可避免的和必不可少的,是國家間競爭的前提。只有以合作為基礎,才能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實現共贏式發展。這種共贏式發展以尊重各國不同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為前提,重視發達國家和地區對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援助,打破國際社會的等級鏈條。其三,重視以責任為基礎的區域安全。在當前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相互交融的複雜局面下,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和複雜,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脫離其他國家的安全而實現自身的安全。因此,要想實現本國的安全,為本國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除了對本國安全負有責任外,還必須要承擔地區安全的責任。其四,秉持「和而不同」的文明發展理念。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和習俗,其生存樣態各不相同,沒有普適的文明和文化。而且,沒有哪一個文明是絕對先進和絕對優秀的,要想實現本國文明的發展,必須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學習和借鑑其他文明的優勢。而學會包容是文明互鑑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包容,就不可能清醒地認識自身和「他者」。不同文明之間只有交流互鑑,才能取長補短,增強自身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國用「不稱霸」的承諾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不僅將中國外交的五項基本原則貫徹到底,而且也突出了其團結眾多發展中國家以謀求自身和人類整體發展,這就超越了將關注焦點始終放在大國之間的權力較量,大國遏制和削弱新型大國崛起的既有全球治理體系。

其次,行動上的「中國方案」就是「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基於深厚的歷史傳統,挖掘新的歷史資源和文化精神,是中國改革開放道路走出來的現代化發展方式及其影響力的向外擴展。但這種擴展又不是西方所謂文明的擴張,它走的是一條在尊重各國自主選擇自身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之基礎上的開放發展之路,是讓中國的機遇變成世界的機遇的最好體現。「一帶一路」不僅讓中國的「朋友圈」不斷擴大,而且也推動新型市場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能夠團結起來發展經濟,在全球治理體系中不斷獲取自己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它旨在創建的是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規則體系,縮小貧富鴻溝、實現共享發展的世界新格局。舊國際治理體系以資本和大國為中心而把邊緣地帶的弱小國家和貧窮國家都當作地緣政治博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犧牲品。但「一帶一路」倡議要從根本上打破這種強與弱、大與小、統治與被統治的國際關係體系,要讓所有國家的人民一同關注共同的利益,並積極加入到關乎共同命運的事業上來。

「中國方案」是民族的,它是在客觀總結中國發展道路和成功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規律性總結,因而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方案」也是世界的,它體現了中國為助力提升全球治理而作出的努力,因而是世界的。作為全球治理的後來者,中國積極參與既存的全球治理體系,在現行全球治理體系的框架下謀求中國發展、貢獻中國力量,這是大國責任的擔當。作為全球治理的參與者、貢獻者和改革者,中國也在積極推動全球治理制度改革。制度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既不能忽視守成國的既得利益,也不能無視後起國家的發展需求,在既存的全球治理框架下如何尋求更好的治理方案既考驗著「中國智慧」,也考驗著「中國方案」。

總之,中國道路的成功不僅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它也肩負有世界歷史所賦予它的獨特責任。這個責任就是要變革舊有全球治理模式,超越現代性規定下的國家秩序與人的交往方式,去探索一種能夠容納世界更多主體參與、擴大更為普遍的世界歷史性交往,形成合作共贏的世界格局。中國道路的未來之路還很長,在這條路上還會形成更多更好的關於全球治理的中國話語、中國故事與中國方案。同時,我們不可忽視的是中國道路的社會主義面向,也使它具有充分的理論自覺和實踐自信去超越所謂的「文明衝突論」和「歷史終結論」,在兩種制度、兩條道路的歷史抉擇中引導人類社會找到新的出路。

本文摘編自《中國改革開放的世界貢獻研究》一書,內容有刪減。

相關焦點

  • 提振全球氣候治理雄心的中國擔當
    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峰會並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提出新倡議,宣布新舉措,作出新承諾,以大國擔當為更具雄心的全球氣候治理注入新動力。當前,國際格局加速演變,新冠疫情觸發對人與自然關係深刻反思,全球氣候治理更受關注,亟需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共同行動。
  • 中國「改性粘土技術」為全球赤潮治理提供「綠色方案」
    &nbsp&nbsp&nbsp&nbsp中國「改性粘土技術」為全球赤潮治理提供「綠色方案」&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客戶端青島1月13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研製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近日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一帶一路」與世界治理的中國方案
    「一帶一路」與世界治理的中國方案■張文木【內容提要】今天的歷史已經到了一個需要整體性地改革舊有世界治理體制的時刻,各國政治家都在思考世界治理的新方案。中國將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義出發,貢獻處理當代國際關係的中國智慧,貢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做出自己的貢獻。
  • 新華國際時評:提振全球氣候治理雄心的中國擔當
    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峰會並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提出新倡議,宣布新舉措,作出新承諾,以大國擔當為更具雄心的全球氣候治理注入新動力。當前,國際格局加速演變,新冠疫情觸發對人與自然關係深刻反思,全球氣候治理更受關注,亟需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共同行動。
  • 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系列重大氣候政策新華社記者成欣、高敬近日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對未來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了3點倡議,並宣示了提高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4項新舉措。
  • 美媒:中國成全球沙漠治理典範
    參考消息網12月4日報導 美媒稱,12月1日,在世人矚目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一份來自中國的「生態厚禮」被聯合國有關機構鄭重推薦給世界——聯合國多個國際組織與中國有關方面共同舉辦成果分享會,發布《中國庫布其生態財富創造模式和成果報告》。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2000—2017年,中國通過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來進行綠地恢復,大地實現了「由黃變綠」,貢獻了全球25%的綠色增加量。十多年來,中國土地淨恢復面積佔全球的18.24%,位列世界第一,對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中央到地方,多層次、跨領域、齊抓共管的管理體制逐步形成。
  • 【中國穩健前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國道路」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系統全面、科學精準地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描繪了全新的創造性的宏偉藍圖。
  • 世衛大會中國代表團在日內瓦介紹全球衛生治理中國經驗
    70年來,中國政府始終把實現全民健康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作為奮鬥目標,積極探索適合國情的衛生健康發展道路,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效,同時也為全球衛生治理貢獻了中國經驗和中國力量。第72屆世衛大會將於5月20日至28日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召開。
  • 【國際水資源學會中國委員會】李原園:為全球水資源治理提供中國...
    問:在參與全球水資源治理方面做出哪些貢獻,發揮了什麼作用?  李原園:加強水治理、改善水環境、保障水安全,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與目標。委員會深入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利用國際水事活動平臺,推動開展水外交,為全球水資源治理提供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一是組織專家學者積極參與學會事務,貢獻中國智慧。目前,我國是國際水資源學會參與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中國會員數量近200人。
  • 中國道路的內涵與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重大成就,從中華民族的歷史維度看,意味著近代以來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從社會主義的發展來看,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從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來看,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 【思享家】李巍:從APEC峴港會議看中國引領全球經濟治理的三個階段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基於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豐富的集體主義實踐,中國開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倡導「共享」發展理念。無論是本次APEC峴港會議,還是以往的G20峰會、金磚會晤、達沃斯論壇等等,從區域到全球,中國正在以其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量和創新性的發展經驗和理念,積極承擔著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責任,在全球經濟治理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引領角色,中國倡導的「共享」發展理念則成為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的核心內容之一。
  • 【十九大的世界意義·專家談】榮鷹:中國道路具有世界示範意義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王一諾 徐倩)「十九大報告不僅為中國外交提出具體要求,還有助於推動更多國家了解和認同中國道路、中國方案,更好地凸顯中國道路的世界示範作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榮鷹近日在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時表示。
  • 中國為氣候治理注入信心和力量
    美國《國會山報》指出,現在迫切需要一種全球領導力,來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氣候變化問題解決方案,這為中國提供了巨大的機遇。早在4年前,中國在全球氣候談判中就擔當了領導者的角色,提出了具體的減排目標。今年,中國不僅超額完成對《巴黎氣候協定》的大部分承諾,還積極呼籲其他國家擱置爭議,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 習近平的全球治理觀
    我們期待時間能夠消除各種偏見和誤解,也期待外界能夠更多以客觀、歷史、多維的眼光觀察中國,真正認識一個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  中國的發展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我們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我們將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義出發,貢獻處理當代國際關係的中國智慧,貢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作出自己的貢獻。
  • 《大國外交》講述中國倡議 中國方案匯成國際行動
    《大國外交》講述中國倡議 中國方案匯成國際行動 原標題:   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行,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凝聚更多力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給世界帶來了希望。
  • 中國獲得"政策界奧斯卡獎":荒漠化治理引領全球
    中國用多年來的實際行動扭轉了荒漠化趨勢,因此榮獲2017年「未來政策獎」銀獎。2017年「未來政策獎」頒獎儀式,將於2017年9月在中國鄂爾多斯召開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期間舉行。「未來政策獎」被譽為「政策界的奧斯卡獎」,是全球唯一一個以政策而不是人為獎勵對象的國際獎項。
  • 外國人永居條例:應對全球人才大變局的「中國方案」
    「精準引智」的政策舉措,重點聚焦高科技人才、外國留學生;四是國際人才市場開始發生結構性變化,西方的國際化職業社交平臺開始超越國際獵頭,逐步成為國際人才數據交易的第一主體和跨國獵聘人才的開放性平臺,國際人才數據權問題凸顯;五是中國在國際人才流動中的被動地位逐步扭轉,不僅留學回國人數、來華外籍人才規模穩步回升,而且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留學目的地。
  • 為世界謀大同的中國方案
    原標題:為世界謀大同的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大國更應該有大的樣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要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意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
  • 中國信通院重磅發布《全球數字治理白皮書(2020年)》
    千龍網訊(記者 劉美君)12月15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在北京召開「2021年中國信通院ICT+深度觀察報告會」,大會旨在剖析2020年ICT及融合領域發展熱點問題,展望未來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