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微觀三農"關注本號。每天乾貨餵飽你!
「明前茶,貴如金」,是茶友之間廣泛流傳的一句話。每年清明前後,「明前茶」就成為茶客們的座上賓,通常價格不菲,尤其是西湖龍井。
今年的明前茶已陸續上市。年初的寒冬及三月初的寒冷天氣,凍傷了不少芽頭 ;加之採摘時節天氣多雨,茶樹生長較快,採摘速度跟不上以及製作難度加大。因此今年的明前茶遭遇減產,價格攀升,普遍在200元—400元/公斤左右,部分高端明前茶起步價2400元/公斤。3月下旬首批正宗西湖龍井運至上海開賣,價格為7800元/斤,與去年零售價持平。而西湖龍井高級別售價更是高達14000元—20000元/公斤。
《金陵晚報》曾經報導,在2012年3月的一次慈善拍賣中,500克的西湖龍井頭茶創出了18萬元的天價,比當時每斤16.8萬元的黃金市價還貴。
明前茶歷來都這麼貴嗎?明前茶究竟貴得有沒有道理?
魏晉:茶並不追求早,是貴族精神生活的象徵
在飲茶開始興盛的魏晉時期,人們並沒有「貴春茶」的概念。採茶的主要時間也不在春天,這在晉代杜育所寫的《荈賦》中明確提到:「月惟初秋,農功少林。結偶同旅,是採是求。」除了直接指明「初秋」,題名為「荈」也頗耐人尋味。《玉篇·草部》中有言:「荈,茶葉老者。」晉代文學家、博物學家郭璞也認為:「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耳。」
秋茶的採摘說明當時的茶並不追求早。這可能也和當時的品茗方式直接相關。《廣雅》中記載:「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表明當時的茶多為粗老葉子,還要用其他調味品同煮。難怪當時有人戲稱飲茶為「水厄」(厄,困苦、艱難)。
既然茶的滋味如此讓人犯難,魏晉時期為何會興起飲茶風尚呢?從漢代開始,以驅邪弊病為目的的湯劑類藥物開始出現在文獻中,茶也因其藥用功能出現在南朝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中「苦菜」名下,認為它能「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從前述「用蔥、姜、桔子芼之」可知,那時的茶和湯藥的烹煮飲用方式並無多大區別。此外,「輕身」、「悅志氣」、「明目」等飲茶功效的記載屢見不鮮。而《壺居士食忌》中更直接記載了「苦茶久食羽化」的通靈功能。看來,當時的人們對於作為「藥湯」的茶給予了很大希望,相信它不僅能治療身體,而且能夠借飲茶達到羽化登仙的道教養生最高境界。
此外,伴隨玄學的興起,茶作為一種非酒精類飲品還被賦予了「性儉」的符號。東晉權臣桓溫有言:「性儉,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當時還有一位名臣,叫陸納,他招待去他家做客的當朝宰相謝安,也惟有一杯茶而已。「儉」並不僅僅是因為節儉,更重要的是約束、限制自身的意思。段玉裁注為:「約者,纏束也;儉者,不敢放侈之意。」也就是說小人飛揚跋扈之時,君子當自我約束。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茶作為一種草木類湯藥,融合了道家、佛家思想後,在湯藥類中脫穎而出,被上層社會賦予了養生、性儉、通靈的符號,成為不同於其他湯藥的「嗜好品」飲料。信奉佛教的齊武帝蕭頤曾在遺詔中稱:「祭敬之典,本在因心,東鄰殺牛,不如西家禴祭。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乾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鹹同此制。」齊武帝為了防止後人用奢侈的方式祭祀自己,讓這種生活觀念從皇室蔓延到社會,通過把日常生活中的茶、酒和日常飯菜作為祭品,表明自己意欲節約,希望社會都能接受他的價值觀,培養自我約束能力,防止奢侈之風盛行。
從那之後,茶取得了祭祀的合法性,成為國家祭祀儀式中不可或缺的祭品。這一時期,茶是貴族精神生活的象徵符號,是貴族建構自己生活方式以區隔於其他階層的標誌。
唐宋:皇帝命貢茶「宜於立春後造」,明前茶登場
大唐貢茶院。圖片來自網絡
到了唐代,寒食節祭祀先祖蔚然成風,上巳節踏青宴飲習俗逐漸向清明靠攏,皇家要舉行隆重的清明祭和清明宴。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設立貢茶制度,在顧渚山設貢茶院專制貢茶,名曰貢山。官管貢茶自此為始。朝廷規定第一批貢茶要趕上清明祭祖大典。唐代李郢的《茶山貢焙歌》中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極清明宴」說的就是好茶要趕在清明節前送到京城。
當時每年春光明媚之季,貢山張燈結彩熱鬧非凡。貢茶院「有房屋三十餘間」,「役工三萬人」,「工匠千餘人」。常州、湖州刺史率百官先祭「碧泉湧出,燦若金星」的金沙泉(今尚存),然後開山造茶。有時湖州地方官未能及時貢茶入京,唐政府還專門「別立使額」,以專其事,可見對貢茶的重視。
正常情況下,吳蜀地區的茶樹在二月時還沒芽。但為了討好皇帝,地方官通過改進園藝技術,居然能在正月裡就把新茶放到皇帝面前。《舊唐書·文宗本紀》: 「太和七年春正月……吳蜀貢新茶,皆於冬中作法為之,上務恭儉,不欲逆其物性,詔所供新茶,宜於立春後造。」結果被唐文宗以逆物性的理由給否定了。反過來可以想見,唐代時二月開始採茶制茶是慣例。雖然陸羽的《茶經》中也說「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但由於是皇帝說貢茶「宜於立春後造」,所以,立春就成為茶葉採制時間的上限,下限當然就是要祭祀的清明了。
貢茶的獨特工藝及精細化製作過程不斷推動發展了茶葉製作工藝。入宋,貢茶沿襲唐制,更南方的福建建安(今建匝)境內的鳳凰山「北苑龍焙」大興。當時的福建轉運使丁謂和蔡襄為了討好皇上,發明了龍鳳團茶:片茶壓以銀模,飾以龍鳳花紋,栩栩如生,成品茶按質量好次分成十個等級,朝廷官員按職位高低分別享用。蔡襄之後,追求貢茶精細之風漸開。宣和二年,福建路轉運使鄭可簡大投徽宗所好,從己準備好制貢茶的芽葉中,抽取中心如針線般細嫩的一縷——名為「銀線水芽」——製成最上品的貢茶「龍團勝雪」,達到了明前茶細嫩的極致。宋徽宗自己在《大觀茶論》也說:「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故近歲以來,採摘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
團餅茶在飲用時,要把茶碾成粉末狀。唐代的煎茶法是把這茶粉放入鍋中煮了之後再喝,宋代的點茶法是直接把茶粉放入碗中用開水衝點後飲用。無論唐宋,飲茶時都是連茶粉一起喝的,尤其是宋朝,茶湯中茶粉用量較多。這樣的飲法,加之蒸青為主的工藝,當然是以芽頭為主的嫩茶比較甘美。那些與蔥姜棗橘皮等一起烹煮的魏晉時期的飲茶方式已經是「斯溝渠間棄水耳」了。
「建安三千五百裡,京師三月嘗新茶」,宋朝的北苑貢茶也必須在清明前送到京城。相比較唐朝,宋代的鬥茶遊戲風靡朝野,而鬥茶時最高級的茶就是出自北苑貢焙的明前茶,這對於民間茶葉消費有很強的示範效應。
到宋朝時,明前茶已成為集養生、養性、通靈、敬神、尊上、奢侈、審美等符號於一身的特殊消費品。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中說唐代「湖州紫筍入貢,每歲以清明日貢到,先薦宗廟,然後分賜近臣」。在這樣的氛圍中,清明成為茶葉生產中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明前茶的地位因為皇家祭祀而迅速上升。而「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和北宋時期《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的「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更說明了祭祀之外,在茶已經普及的唐宋社會中,明前茶對於統治者階層審美趣味的建構和身份區隔的意義。
明清:雨前茶才是人們品茶的首選
到了明代,朱元璋下令改團為散,但還是以芽茶為主。明代的制茶工藝也發生了變化,殺青方式由蒸青變為以炒青為主,而品飲方式變為瀹泡法。
介於這樣的變化,以芽頭為主的明前茶品飲起來未免滋味有些淡薄。所以明代屠隆在《考槃餘事》中說採茶「不必太細,細則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則茶已老而味欠嫩。須在穀雨前後,覓成梗帶葉微綠色,而團且厚者為上……」 張源則在《茶錄》中說: 「採茶之候,貴及其時。太早則味不全,遲則神散。以穀雨前五日為上,後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許次紓的《茶疏》明確比較了明前茶與穀雨茶,「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
基本上,明代中後期,雨前茶才是人們品茶的首選。穀雨前,即4月5日以後至4月20日左右採制的茶葉稱雨前茶。明代最享盛名的羅岕茶開園時間更遲至立夏,熊明遇在《羅岕茶記》: 「茶以初出雨前者佳,唯羅岕立夏開園。吳中所貴,梗粗葉厚,有蕭箬之氣。還是夏月六七日,如雀舌者佳,最不易得。」冒襄在《岕茶匯鈔》中說: 「岕中之人,非夏前不摘……採自正夏,謂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須待時。」
到清朝時,人們看待明前茶的態度更為理性。乾隆帝,這個與龍井傳說最密切的皇帝,在《於金山烹龍井雨前茶得句》詩中說:「貢茶只為太求先,品以新稱味未全。」他還特意作註:「茶以清香妙,太新則味未全也。」在他看來,明前貢茶並不是最好的,之所以還貢明前茶,大概仍是出於祭祀需要吧。
由此可見,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到明清,之所以推崇「明前茶」,不論看起來是出於祭祀需要還是感官需求,本質上更多是政治需要和統治者「以別庶民」的貴族文化通過這一飲茶符號所建構的審美區隔。
明前茶vs雨前茶,怎麼選?
於今日飲茶,站在茶葉科學角度來說,明前茶由於芽葉細嫩,香氣物質和胺基酸成分較高,而苦澀為主的茶多酚含量不高,所以喝起來鮮爽可口。但由於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所以內含物質不夠豐富,並不耐泡。雨前茶雖不及明前茶那麼細嫩,但由於氣溫已高,芽葉生長相對較快,積累的內含物也較豐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
宋詡在《竹嶼山房雜部》中引《學林新編》評論: 「然氣有先後,地有寒熱,茶有早晚,惟取萌櫱為上,不得泥此以論茶也。」在宋詡看來,社前、明前、雨前都不重要,要點在於地氣的寒熱。也就是說地面積溫的高低為茶葉採摘的評判標準。我曾經和一位有多年制茶經驗的師傅聊天,他告訴我,他喝到的比較滿意的綠茶都是在清明後穀雨前,這段時間裡,「茶葉的胺基酸和茶多酚含量達到一個平衡點」,在這個點上的茶葉的香氣和滋味都是最濃鬱的,既鮮爽又夠厚重。像一些傳統名優綠茶,如太平猴魁,是一定要在穀雨後才開始採摘的。
所以,判斷一款綠茶的優劣,明前明後的採摘時間並不是唯一標準,更重要的是它的產地是否為核心產區,以及加工製作中的殺青環節是否到位。雖然明前茶的上市給我們帶來了春的消息,但是也沒有必要盲目去追求。
來源:澎湃 作者:張海嵐 / 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