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三年後再賣出,中信股份為何放棄麥當勞中國?

2020-12-18 和訊網

(圖片源自網絡)

中信股份入主麥當勞中國三年後,計劃將持有的部分股份進行轉讓。

1月8日,北京產權交易所公告披露,Starry Dream Investments Limited(中信股份旗下)擬轉讓Fast Food Holdings Limited 42.31%股權,轉讓底價21.72億元人民幣。

公開資料顯示,Fast Food Holdings Limited持有麥當勞中國52%的股權。此外,凱雷和GAIL(麥當勞附屬公司)分別持有28%和20%股權,三者共同擁有麥當勞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20年的特許經營權。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搜狐財經表示:「中信此番行為更像是自然財年核算後的正常處置,即清理拋售年度不良資產,投資其他資產的正常投資行為。至於剩餘10%的股權也是投資機構正常留下的部分,下一步是持有還是拋售還要等到2021年,但長期持有的可能性更高。」

轉讓麥當勞中國22%股權 中信股份三年間收益率超17%

公告顯示,轉讓方Starry Dream Investments Limited為中信股份旗下,是標的企業Fast Food Holdings Limited最大股東,持股61.54%,第二大股東中信資本持有38.46%的股權。

根據股權關係計算,中信股份此番轉讓旗下公司股權,涉及麥當勞中國22%股份的所有權歸屬。

2017年1月9日,中信股份、中信資本以及凱雷投資集團以最高20.8億美元的總對價收購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的全部已發行股本,從而獲得麥當勞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20年的特許經營權。

交易完成後,Fast Food Holdings Limited、凱雷和GAIL(麥當勞附屬公司)分別持有52%、28%和20%股權。麥當勞中國成為中信股份間接非全資附屬公司。

麥當勞中國對搜狐財經表示,此交易純屬商業決定。交易完成後,中信股份將繼續持合資公司 10% 的股權,並將與各合作夥伴繼續致力並受益於麥當勞的發展。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三年前,由於市場行為和受到管控等原因,中國市場表現不佳,故麥當勞總部拋售中國市場20年經營權。而中信作為背景強大的國有資本,收購行為一方面看重餐飲行業「標杆」的麥當勞的強大品牌,在當時比較看好;另一方面也是代表國家角色的一種類似民生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股份特別提到,截至2019年11月30日,Fast Food Holdings Limited欠中信股份的股東借款約為24.62億港元,中信股份將隨本次股權轉讓收回持股比例42.31%對應的股東借款約16.93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15.26億元。

也就是說,本次轉讓,收購方合計需要支付36.98億元人民幣。

按照當初20.8億美元的總對價,該部分股權買入價約為4.5億美元(約為31.5億人民幣),中信投資麥當勞中國三年間獲得了至少17%的增值。

「中信本身就是投資機構,減持應該已經達到了投資目的。我們看到目前整個中國餐飲行業的火爆和麥當勞的發展,接盤俠肯定不缺。」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對搜狐財經表示。

Fast Food Holdings Limited股東中信資本也在晚些時候表示積極參與了競標,相關交易不會影響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業務策略及日常運營。

麥當勞淨利連年下滑 開店仍是未來重要目標

「麥當勞的最大軟肋在於,當前利潤和未來預期利潤都不高。」對於麥當勞未來的業績,另一業內人士則提出質疑。

根據本次披露的數據,截至2019年11月30日,Fast Food Holdings Limited 營收、淨利潤分別為243.9億、8.6億港元。其2018年營收、淨利潤分別為247.8億、11.5億港元。

假設12月的財務數據為全年平均值,2019年Fast Food Holdings Limited營收、淨利潤預估在266億、9.4億港元。營收相比2018年上漲7.3%,淨利潤同比下滑18%。

朱丹蓬對搜狐財經表示:「門店拓展是重資產的核心,也是之後影響麥當勞利潤的重要原因。」

中信2017年入主麥當勞中國以來,不斷推出本土化措施,快速布局外賣業務等,而其最大動作則是從一二線城市下沉,在三四線城市增開門店。

根據麥當勞中國公開的數據,2017-2019年期間,麥當勞中國新開餐廳1000家以上,2019新開餐廳超過430家。其中開在三四線城市的餐廳約佔50%。

但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麥當勞在國內本土化過程中遇到瓶頸,表現沒有達到預期。2019年第四季度,麥當勞做出戰略調整,下沉到更多四線城市和地級市,但收益十分有限。

麥當勞全球不斷疲軟的業績,也讓麥當勞更加專注於特許經營。

麥當勞三季報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其營收、淨利潤分別為157.28億美元和44.53億美元,同比下滑0.85%和1.24%。

而作為全球餐飲巨頭,特許經營是麥當勞的重要收入來源。

截至2019年9月底,麥當勞在119個國家擁有38298家餐廳,其中93%以上為特許經營。

根據三季報數據,2019年前三季度,特許經營餐廳營收86.7億美元,同比上漲5.5%,為麥當勞貢獻了一半以上的營收。相比之下,直營餐廳營收同比下滑7.6%至70.6億美元。

根據麥當勞特許經營的安排,麥當勞將根據銷售額的百分比收取租金和/或特許權使用費收入。隨著時間的推移,加盟商也要負責對其業務進行再投資。

開店仍是麥當勞未來的重大投資之一。按照麥當勞中國此前制定的計劃,預計到2022年底,中國內地的麥當勞餐廳將增加至4500家,開設新餐廳的速度提升至2022年每年約500家。

「下沉只能解決發展問題,想在中國市場上打場翻身仗的話,幫助有限。整體看來,麥當勞2020年或比2019年更加艱難。」上述人士表示。(文/顧梓仝 李文賢)

(責任編輯:徐悅 )

相關焦點

  • 三年賺17%!中信股份出售麥當勞中國22%股權
    若此次中信股份掛牌轉讓麥當勞中國股權成功,意味著中信系將出手約22%的麥當勞中國股權。持有三年後,中信掛牌出售麥當勞中國的股份了。2017年1月,麥當勞宣布已和中信股份、中信資本、凱雷達成戰略合作並成立了一家新公司(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麥當勞中國以最高20.8億美元的總對價收購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地區的業務,並獲得20年的特許經營權。該項收購交割後,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由Fast Food Holdings Limited、凱雷亞洲基金和GAIL分別持股52%、28%和20%。
  • 中信股份要賣掉麥當勞!
    來源:中國基金報中信股份入股麥當勞中國3年後開始逐步退出。對於此事,麥當勞方面也作出了回應。麥當勞中國表示,此交易純屬商業決定,交易完成後,中信股份將繼續持合資公司10%的股權,並將與各合作夥伴繼續致力並受益於麥當勞的發展。目前,中信資本、凱雷和麥當勞全球持有合資公司共68%的控制性股權,相關交易不會影響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業務策略及日常運營。
  • 中信股份轉讓22%麥當勞中國股權:業績下滑or收益太低
    新浪財經訊 1月8日消息,據市場消息,麥當勞中國最大股東中信股份近日計劃轉讓所持部分股份。具體而言,中信股份計劃轉讓麥當勞中國22%股份,轉讓底價為21.71億元人民幣,另外包括一筆附加債務,購買方需為此筆股權支付的總價至少為36.98億元人民幣。中信股份為何要轉讓,原因幾何?
  • 開年最大一筆PE投資:37億元 麥當勞中國被賣給了中信資本
    這距離中信聯合凱雷投資收購麥當勞在中國的20年特許經營權不足三年。2016年,麥當勞將賣出中國內地和香港門店的消息一傳出,就有至少6家財團表現出參與興趣,當時麥當勞曾收到中國化工集團、貝恩資本、首旅集團等多家資本的競標書。最終,中信系和凱雷殺出重圍。
  • 中信股份出售麥當勞中國22%股權,雙方這樣回應
    投資入股三年後,中信股份最終選擇出售麥當勞中國部分股權。據北京產權交易所官網信息,中信股份正在掛牌轉讓麥當勞中國22%股權,底價21.72億元。資料顯示,中信股份目前持有麥當勞中國32%的股權,是該公司第一大股東。據了解,這是中信股份自2017年入股麥當勞中國後,首次進行股權出讓。
  • 中信股份謀求出售麥當勞中國22%股權 麥當勞:不影響正常運營
    2017年1月9日,中信集團旗下中信股份、中信資本兩家公司和美國投資基金凱雷集團與麥當勞方面籤訂股份購買協議,以總對價161.41億港元收購麥當勞中國大陸及香港業務控制權益,並在兩地獲得20年的特許經營權。收購完成後,Fast Food、凱雷集團和麥當勞全球分別持有52%、28%和20%股權。
  • 中信出售麥當勞中國部分股權 受讓方需支付37億元
    Fast Food Holdings Limited是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持有麥當勞中國52%的股權,這意味著,中信股份入股麥當勞中國兩年後開始退出。本次轉讓方即為其第一大股東Starry Dream Investments Limited,擬轉讓Fast Food Holdings Limited42.31%的股份。此前,中信股份在2017年收購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
  • 中信系「倒騰」麥當勞中國22%股權,投資三年擴張千店步子太大吞噬...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金曉巖 北京報導在獲得麥當勞中國控制權後中信將其改名「金拱門」曾在業內引起不小的轟動和熱議,如今投資三年後,中信股份決定出售麥當勞中國22%股權。3月2日,中國中信股份(00267.
  • 中信樣本:收購麥當勞 消費版圖再擴大
    (全景圖片)經濟觀察網記者 張文揚 前不久,中信完成了對麥當勞中國內地和香港業務的收購。這次收購併不是偶然情況。實際上,這只是近年來中信不斷擴大消費版圖的又一舉措。更早些時候,這家金融與產業並舉的綜合企業集團還收購了利豐亞洲的消費品和醫療保健部分業務,以及投資了首都機場日上免稅行等。作為以金融控股為主的綜合產業集團,中信為何不斷擴大在大消費領域的版圖?近日,在中信舉辦的一場題為「新消費·新未來」的「走進中信」主題沙龍活動上,中信集團董事會辦公室主任王康向經濟觀察網表示,中信布局背後的邏輯是為了把握消費升級機遇和對衝周期波動。
  • 中信主導買下麥當勞中國 會是一筆好生意嗎?
    1月9日,中信股份(00267)發布公告稱,其與中信資本控股、凱雷投資集團和麥當勞將成立新公司。新公司將以最高20.8億美元的總對價收購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業務。  消息一出,沸沸揚揚。1月10日,事件又有新進展。據公開媒體報導,中信集團計劃收購與首農集團所持有的部分首農股份股權。
  • 必讀周報:海底撈招聘北大清華生;麥當勞中國遭中信股份甩賣……
    此次掛牌的標的企業Fast Food,正是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麥當勞中國」)的第一大股東,持有麥當勞中國52%股權,據了解,Fast Food 系中信旗下公司,中信股份和中信資本分別間接持有約61.54%和38.46%股權。綜合計算,此番掛牌涉及中信股份實際控制的麥當勞中國22%股權。
  • 麥當勞中國再度賣身!3年金拱門賺錢多少?為何東家著急脫手?
    2020年1月8日,北京產權交易所官網披露,麥當勞中國大股東中信股份計劃轉讓麥當勞中國22%股份,底價為21.72億元人民幣,另外加上麥當勞中國欠中信股份15.26億借款,購買方需為此筆股權支付的總價至少為36.98億元人民幣,約合41.43億港元。
  • 賺錢的麥當勞中國為啥再被賣?
    2020年1月8日,北京產權交易所官網披露,麥當勞中國大股東中信股份計劃轉讓麥當勞中國22%股份,底價為21.72億元人民幣,另外加上麥當勞中國欠中信股份15.26億借款,購買方需為此筆股權支付的總價至少為36.98億元人民幣,約合41.43億港元。
  • 中信21.71億元掛牌轉讓麥當勞中國部分股權 麥當勞中國稱不影響...
    (以下簡稱:中信股份)旗下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標的Fast Food Holdings Limited由中信股份和中信資本分別各持有61.54%和38.46%的股權。而Fast Food Holdings Limited持有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合計52%的股權,後者是由中信系資本與凱雷和麥當勞共同投資成立的公司。2017年1月,中信、凱雷以20.8億美元獲得麥當勞中國20年的經營權。
  • 中信集團成為麥當勞中國控股股東
    昨天無現金日,朱小姐到公司附近麥當勞門店吃午餐。沒想到微信支付隨機立減之後,還拿到了一塊杭州地方小吃——定勝糕。「意外的驚喜,也有些驚訝。」就在昨天,麥當勞宣布與中信股份、中信資本以及凱雷投資集團的戰略合作已經順利完成交割。麥當勞中國賣給了中國企業,交易對價20.8億美元,實際交易金額約16億美元。
  • 麥當勞又被「倒騰」了,這次還是老東家
    達沃斯論壇2020期間,當被問及接手中信股份轉讓的麥當勞中國股權事宜時,中信資本董事長兼CEO張懿宸就曾向媒體表示,股權轉讓正在進行中,參與競標的也只有中信資本。談到為何不直接將股份劃轉給中信資本,張懿宸解釋稱,這是國資委的要求,股權轉讓需要在公開市場進行,不能直接劃轉。
  • 麥當勞中國又被賣了 金拱門控股股東易主
    在麥當勞中國公司在改名金拱門中國之後,2020年3月2日它們再一次被出售了,中信股份以5.33億美元(36.98億)的價格將22%的股份出售給了中信資本。
  • 麥當勞終於賣出去了 內地和香港業務作價161億
    1月9日午間,中信股份(0998.HK)在港交所發布公告宣布:中信股份、中信資本和美國私募股權公司凱雷以約161.41億港元的總對價收購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麥當勞中國」)全部已發行股本。收購對價將部分以現金及部分以發售新股給麥當勞附屬公司GAIL的方式結算。
  • 國人收購外國大品牌 入華37年的麥當勞剛剛賣給了中國人!
    有個段子是這麼說的:當年幼兒園或小學生學會的第一英文字母基本上都不是A,而是m,麥當勞的m。  改革開放後,麥當勞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兩家來自美國的「洋快餐」之一。在進入中國30多年後的今天,終於把中國的業務賣給了中國人。
  • [收購]泉陽泉: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吉林泉陽泉股份有限公司...
    [收購]泉陽泉: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吉林泉陽泉股份有限公司收購報告書之財務顧問報告 時間:2021年01月14日 17:22:03&nbsp中財網 原標題:泉陽泉: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吉林泉陽泉股份有限公司收購報告書之財務顧問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