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復原:巴赫、哥白尼、查理三世都長什麼樣?

2020-12-17 騰訊網

[摘要]1895年,德國學者His最先開展了顱骨面貌復原的實踐,復原的對象是著名音樂家巴赫,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嘗試用科學的方法復原顱骨的生前面貌,是顱面復原技術應用開端的標誌性事件。

在美劇《犯罪現場調查》(CSI)和《識骨尋蹤》(Bones)中,神奇的法醫藝術家們可以通過顱骨重構死者生前相貌,幫助警方識別受害人身份,進而偵破案件。那麼現實中的人像復原技術真的如此神奇嗎?這項技術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顱骨面貌復原技術發展簡史

人像復原,學名為顱骨面貌復原,也稱復顏法或復容法(facial reconstruction)。這是一種以顱骨為基礎,以人體頭面部解剖學規律為依據,通過繪畫、雕塑、計算機圖像等方式,以再現顱骨生前面貌為目的的技術。

1877年,德國解剖學家Schaffhausen最早提出了顱骨面貌復原的設想。1883年,德國學者Welcker首次對13具男性屍體頭面部的軟組織厚度進行了測定。軟組織厚度研究對於顱面復原來說極為關鍵,可以說顱骨決定了「神」,軟組織決定了「形」,好的顱面復原實例就是要做到神形兼備,因此Welcker的這次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

1895年,德國學者His最先開展了顱骨面貌復原的實踐,復原的對象是著名音樂家巴赫,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嘗試用科學的方法復原顱骨的生前面貌,是顱面復原技術應用開端的標誌性事件。

巴赫遺骸(A)、巴赫肖像畫(B)與His所作的巴赫復原像(C) 來源:www.mja.com.au

2008年是巴赫誕辰323周年,蘇格蘭鄧迪大學解剖與人類鑑定中心以博物館提供的銅製巴赫頭骨模型為基礎,也對這位德國音樂大師進行容貌還原。相隔100多年,兩次復原的塑像哪個更像巴赫本人呢?有關巴赫的畫像只有一幅得以流傳,與之對比,2008年3D復原後的巴赫像擁有大眼睛,寬面龐,一頭茂密的銀髮,與流傳下來的那幅肖像畫驚人的相似,或許更加接近巴赫本人的相貌。

巴赫顱面復原步驟(A、B)、巴赫顱面復原像(C)與巴赫肖像(D) 來源:www.digitalmeetsculture.net

復原技術按類型可以分為兩種:二維復原和三維復原,其中三維復原技術更早出現。三維復原技術包括塑像法(雕塑和泥塑)和高解析度的計算機三維圖像,巴赫的顱面部復原採用的就是雕塑三維復原方法。1916年美國紐約警方首次將這一技術應用於犯罪偵查。1939年前蘇聯著名學者格拉西莫夫首次對中國人標本進行了顱面復原。中國學者獨立開展此項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吳汝康、吳新智和王存義等人對北京猿人的顱面復原。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顱面復原技術開始應用於我國的刑事偵查工作中。

吳汝康院士等人復原的北京猿人像 來源:image.baidu.com

傳統的塑像法復原過程大致有以下幾步:

1.在顱骨上找出對應的解剖學標誌點,標誌點處用標籤定位,這些標誌點連在一起可以勾畫出一個人顱骨的大體輪廓。這一步驟可以在顱骨上直接進行,或者在石膏複製品上進行。

2.根據軟組織厚度數據,往顱骨表面貼對應厚度的泥條,粗線條的復原整個面部輪廓。軟組織厚度是容貌復原過程中的基本參數。

3.根據眼眶尺寸確定眼珠位置、形態和顏色;根據鼻骨的走勢,大致復原鼻梁走向;復原嘴唇時,注意其厚度受緯度和地理環境影響較大,低緯度地區人群嘴唇較厚,高緯度地區較薄;耳朵屬於較難復原的部位,尤其是耳軟骨的具體形態。

4.平滑面部曲線,對細節部分做最後的完善。如根據人骨出土地理位置等信息確定膚色、發色,骨骼鑑定年齡確定臉部皺紋多少。尤其是在做歷史人物復原時,應結合相關歷史文獻、時代風俗習慣。綜上,傳統塑像法三維復原雖然效果很好,但是效率比較低,更依賴於復原者的個人能力。

二維復原是基於死者生前照片和顱骨進行的復原,美國著名法醫藝術家Karen T·Taylor在上個世紀80年代率先使用了這項技術。二維復原的工作步驟是:在顱骨對應測點處插上表示軟組織厚度的標籤;對顱骨進行拍照,相片的大小要和顱骨真實大小等比例;然後將透明的牛皮紙蒙在照片上繪製出人物肖像畫。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類似的處理軟體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更細緻地繪製出圖像來。需要指出的是,機器工作容易產生通用的畫像,手工繪製的圖像可能更為傳神。二維實際上是三維復原的簡化版,雖然提高了復原速度,但會丟失很多信息,實際效果大打折扣,很難說是技術上的進步。

法醫藝術家Karen T·Taylor的2D作品及與死者生前照片的對比 來源:en.wikipedia.org

到了21世紀,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面貌復原提供了更好的三維可視化開發平臺。技術的發展讓復原工作者告別了60、70年前手段粗糙的年代,復原可以更加地精確。計算機輔助復原技術逐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交叉學科——顱面形態信息學。隨著超聲波、CT等技術手段的推廣,三維復原方法得到了廣泛地應用,但是在顱骨模型上運用解剖學知識進行復原的技巧,無疑仍是法醫藝術家們的一項基本功,對於復原工作來說,「沒有最像,只有更像」。

傳統三維復原步驟 來源:www.pinterest.com

計算機三維復原步驟 來源:www.zuup.com

顱骨面貌復原案例

考古復原中所使用的顱骨面貌復原技術來自於現代法醫人類學研究,該技術在考古學中多用於再現遠古人類或歷史名人的容貌,除了上文提及的巴赫以外,比較著名的還有以下幾例。

天文學家哥白尼

2005年,波蘭考古學家澤茲·加索斯基領導考古小組在波蘭弗龍堡開展發掘工作,他們在位於教堂側面祭壇的樓梯下方發現一座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個缺失下頜的顱骨。由於本次發掘工作的指向性很強,因此考古小組通過顱面復原技術復原了此人的相貌,復原結果與天文學家哥白尼的相貌很相似。

根據復原的相貌,此人長著鷹勾鼻,其他的相貌特徵也與哥白尼的相似。體質人類學家進行年齡鑑定後,確定死者死亡年齡在70歲左右。而哥白尼於1543年去世,當時大約就是70歲。為了確定死者真實身份,遺傳學家分析了提取自骨骼牙齒中的DNA,並與在哥白尼書籍中找到的屬於哥白尼頭髮的DNA進行了比較,對比結果證實,這具骸骨正是哥白尼本人。

哥白尼復原像 來源:www.nature.com

哥白尼畫像 來源:en.wikipedia.org

唐代公主李倕

在2011年第39屆數字考古國際會議上,北京師範大學周明全教授團隊展示了唐代公主李倕的顱面復原像。李倕的墓葬於2001年11月在西安郊區被考古人員發現,根據出土墓誌記載,李倕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五代孫,病逝於唐開元二十四年,時年25歲。

與顱骨同出的還有頭冠殘件,頭冠的材質包括了金銀、綠松石、紅寶石、琥珀、珍珠、瑪瑙、象牙等材料,冠飾由非常多的小部件組成。出於保護的目的,考古人員將顱骨連同冠飾整體提取回實驗室,進行修復工作。經過中德專家歷時一年半的修復,成功提取了多達370個小部件,並根據古代文獻及唐代壁畫,採用虛擬工程技術復原了這件公主冠。根據復原圖,我們可以看到這件公主冠的精美。

墓主人的顱骨除了下頜骨缺失外,其餘保存較完整。周明全教授的團隊通過CT對李倕顱骨進行了三維數位化,並且利用網格模型融合技術對顱骨進行了修補,最後根據現代人面部軟組織厚度的數據,成功復原了李倕的面貌。通過復原的效果圖,我們看到了一位秀麗端莊、雍容華貴的唐代公主形象。唐代公主李倕的容貌復原,是我國研究人員利用現代CT技術復原古代人像的成功案例之一。

唐代公主李倕的顱骨及復原像 來源:news.bnu.edu.cn

國王理查三世

1485年博斯沃平原之戰敗被殺後,理查三世的遺體被遊街示眾,最後葬在萊斯特的聖方濟會教堂中。隨著宗教改革的推行,英國境內大部分修道院都被夷為了平地,從此理查三世的墓穴的確切位置成了一個謎。

2012年,理查三世的遺骸被萊斯特大學考古學家發現,發現地點是一個市政停車場。通過碳十四測年,認定死者死於1455年到1540之間,年齡鑑定為20至30多歲,通過歷史文獻資料查證以及與查理三世後裔DNA配對,考古學家們確定他們發現的就是查理三世的遺骸。遺骸上有10處傷口,均在死亡前後不久形成。頭骨背面有利刃劈傷痕跡,椎骨間插有一個帶刺的金屬箭頭,同史書記載的理查三世情況一致。

在莎士比亞筆下,理查三世醜陋、駝背,是一個不惜代價奪取王位的暴君,在倫敦塔謀害兄長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兒子。從發現的遺骸來看,理查三世的遺骸確實有脊柱側彎的情況,尤其胸椎已經嚴重偏離了正常的解剖學位置。嚴格來說脊柱側彎和駝背並不是一回事,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被認為是駝背也是很正常的。

在理查三世學會的資助下,蘇格蘭鄧迪大學的Caroline Wilkinson教授團隊藉助3D掃描獲取的顱骨數據完成了理查三世的顱面復原工作。由於此時考古學家尚未確認遺骸的身份,Wilkinson教授僅把此次復原工作當作一次普通的法醫研究案例。復原的結果讓研究者吃驚,近似女性的俊朗面龐與莎翁陛下醜陋的暴君形象相差甚遠。

理查三世遺骸 來源:www.dailymail.co.uk

理查三世復原像與畫像 來源:www.bbc.co.uk

顱面復原技術的局限和未來

儘管傳統顱面復原技術取得了很多的成績,但它也存在著不小的局限性,比如面部軟組織厚度的數據不足、復原方法不夠標準化以及主觀性等問題。而且考古領域的復原更多地帶有研究和展示的成分,復原結果也不能被驗證,因為我們無從得知年代久遠人物的容貌。

傳統復原手段的步驟 來源:www.pinterest.com

例如科學家們根據出土化石,嘗試復原了如海德堡人等古人類的面貌。進行這類復原的難度在於,無法取得古人類面部軟組織厚度的數據,只能參考現代人的數據進行復原;直立人演化到現代人過程中,膚色以及發色的分化時間沒有準確的定論,古人類的衰老過程與現代人也有所不同,因此發色、膚色和皺紋等細節更難以得到準確的復原。

海德堡人像貌復原過程圖 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顱面復原技術愈發地成熟,在法醫和考古工作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現代測量技術的發展,如超聲波、CT和核磁共振,大大方便了軟組織厚度的測量。新手段的應用不僅規避了社會倫理問題,同時能夠獲取大量真實可靠的活體數據,讓大數據在這一領域成為可能。

計算機三維可視化技術的應用也為顱面的三維重建提供了新的技術方向。基於科學獲取的海量數據,結合新的計算機三維可視化技術,能夠最大程度的減少誤差、提高效率。因此,計算機三維復原技術是顱面復原未來的發展方向。(文/郭林)

參考文獻

周明全等,《顱面形態信息學》,科學出版社,2016年。

張繼宗, 《法醫人類學(第2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

格拉西莫夫, 《從頭骨復原面貌的原理》,科學出版社, 1958。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查理三世登基勢力漸長,為何還如「提線木偶」,連皇位都保不住?
    因此,帝王被廢在中外歷史上並不少見,西法蘭克國王查理三世正是被廢帝王之一。查理三世被廢的原因一直是史學家研究的焦點之一,蘭斯教士曾言,查理三世的下臺之根本原因在於外戚幹政。但對於這一點,很多學者一直持有懷疑的態度,認為「外戚幹政」四字太過簡單,政治變革往往包含更多的歷史因素。既然如此,查理三世被廢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 門德斯與斯派西再合作 打造莎劇《查理三世》
    舞臺劇《查理三世》由莎士比亞創作的著名同名作品改編而成,講述了格洛斯特公爵為得到王位而不惜殺害自己年輕侄子的故事。該劇由曾因著名導演薩姆-門德斯(Sam Mendes)執導,這也是繼《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之後,他與凱文-斯派西的二度合作。
  • 英國英俊國王查理三世「原型」揭開面紗
    當地時間2月5日,英國倫敦柏林頓展覽館,「尋找查理項目」的發起人菲利帕·蘭利正式公布英格蘭國王查理三世的面部還原模型。
  • 「眾人視我如聖人,實則我大多時候是魔鬼」,戴面具的查理三世
    在英國歷史中,查理三世以一個可怖而又邪惡的象徵流傳於世,小編先來說一說都鐸王朝的史學家是怎樣記載他的外貌:「這個人間魔鬼生了一口的大齙牙,體毛旺盛,駝背預示了他的陰險,手臂枯瘦的像禿鷹的爪子,面容卻無比的憔悴」。他們口徑一致的將查理三世生理上的畸形和心理上的邪惡完全融為一體了。
  • 車庫挖出查理三世遺骸 著名暴君可能得以洗冤
    萊斯特大學根據查理三世遺骸復原的查理三世像。  中新網2月5日電 綜合報導,雖然貴為英格蘭國王,但是他死後究竟葬身何處一直是一個謎。當地時間2月4日,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幾名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英王查理三世的遺骸,從而點燃了查理三世的崇拜者們給他們的「暴君」恢復名譽的希望。
  • 查理一世
    由於那些希望削弱王權的大貴族趁機興風作浪,匈牙利在此後若干年都處於混戰狀態。查理·羅貝爾得到部分貴族和教皇的支持,以伊什特萬五世的曾孫的名義要求繼承匈牙利王位,並在艾斯特根加冕。但不久他就失去了教皇的支持(因為教皇發覺他並不是一個聽話的傀儡),被迫於當年讓位給波希米亞王子瓦茨拉夫。
  • 查理大帝
    查理於公元742年出生在一個法蘭克貴族家庭中,他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矮子丕平」。公元751年,矮子丕平與教皇相勾結,廢黜了墨洛溫王朝的末代國君,取而代之,創建了加洛林王朝。作為王子,查理從小就跟在父親身邊,出入宮廷,巡遊各地;騎馬打獵,從軍作戰,各方面都受到了很好的鍛鍊。查理身材魁梧,體格強壯,精於武藝,很早就顯露了軍事上的才幹。公元768年,矮子丕平去世。
  • 他們反對哥白尼,但他們都是好科學家
    但我們的確知道一個著名的、已知結局的故事,即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說」理論。哥白尼認為,地球每天自轉一周,每年繞太陽公轉一周,今天所有人都接受這一理論。哥白尼體系直接挑戰了人們長期持有的信念,即太陽、月亮和恆星圍繞靜止於宇宙中心的地球旋轉,這一信念在公元2世紀由天文學家託勒密(Ptolemy)寫入其著作《天文學大成》(Almagest)中。
  • 哥白尼革命給天文學帶來的影響
    因為手機裡面加載了地圖,所以你可以方便地去查詢你在任何時刻的位置,所以我們自然會問,「在宇宙的時空裡面地球又是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呢」?其實這個問題就古人很早就開始去思考了,「屈原 」在《天問》裡面就提出「日月安屬,列星安陳?」也就是日月星辰,到底是怎麼安放的呢?為了去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歷史裡面去尋找答案。
  • 巴赫的音樂宇宙——巴赫音樂作品特點簡析
    -1750),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管風琴家和市鎮樂師約翰.安布羅西烏斯.巴赫(Johan Ambrosius Bach)之子。J.S.巴赫10歲時父母雙亡,赴奧爾德盧夫與兄約翰.克裡斯託夫共同生活,並在當地學習鍵盤樂與管風琴。1700年起在呂訥堡聖米夏埃爾教堂任唱詩班歌手3年,1703年起在阿恩施塔特任管風琴師,1707年起在米爾蒙森任管風琴師。1708年起在薩克斯一魏瑪公爵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在當地工作9年,由於未被任命為樂長,1717年前往安哈特一克藤宮廷任樂長。
  • 千古謎團:消失的匈奴人到底長什麼樣?
    匈奴人到底長什麼樣呢?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匈奴人往往是身材粗壯,膀大腰圓,大臉盤子,大耳朵,滿臉胡茬子……總之就是給人一種彪悍之形象。但匈奴人真的是這個樣子嗎,我們對匈奴人固有形象的認知真的正確嗎?房玄齡說劉淵「身姿魁偉,身長八尺四寸,須長三尺餘」……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一尺有二十四五釐米左右,也就是說劉淵有兩米多?那麼是不是可以認為匈奴人都長的很高大呢?還是劉淵是個例而已?不過遺憾的是房玄齡仍然沒有記錄匈奴人的長相,他們是大餅臉還是錐子臉,不得而知。
  • 當哥白尼神父遇上「唯獨聖經」
    修師傅想說的是,這些不學無術之輩從未讀過哥白尼神父的著作《天體運行論》,這部書的序言中赫然印著卡普亞樞機給哥白尼神父的一封信,三聯出版社是這樣翻譯的:卡普亞(Capua)紅衣主教尼古拉·舍恩貝格(NicholasSchönberg)致尼古拉·哥白尼的賀信:幾年前我就聽到關於您的高超技巧的議論,每個人都經常談到它
  • 喜歡旅遊又懂後期,買什麼樣的相機拍風光和人像大片?
    喜歡旅遊又懂後期,買什麼樣的相機拍風光和人像大片?關於喜歡旅遊又懂後期,買什麼樣的相機拍風光和人像大片這個問題,本人感覺很不好回答。首先,「大片」這個概念要先弄清楚,本人認為能稱得上「大片」的,應該的大眾認可的、影響較大的、能流傳很久的作品。
  • 細述哥白尼的傳承與顛覆—新聞—科學網
  • 「細眼長髯」的曹操到底長什麼樣?現代科技復原後,樣貌有點欠佳
    他長什麼樣呢?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個的好奇,想知道當時歷史上文武將士們的相貌。 其實這個身高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不算是高的,如果和張飛身高八尺相提並論的話,那曹操這個身高就顯得更矮小了。
  • 在浩瀚的天穹之下 探尋哥白尼之城古託倫
    託倫之所以聞名遐邇,全緣於著名天文學家哥白尼(Nicholas Copernicus一四七三──一五四三)出生於此,託倫人驕傲地稱哥白尼為「託倫之子」(Son of Torun),他是波蘭人的驕傲。Anne Street),現已易名為哥白尼街(Kopernicus Street);此地歷史最悠久的薑餅生產商叫Kopernik Torun;哥白尼受浸的聖約翰大教堂(Saint Johns' Cathedral),哥白尼曾就讀的市立學校,紀念哥白尼對天文學貢獻的天文館(Planetarium)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哥白尼大學(Nicholas Copernicus University)。
  • 從奧地利到奧匈:大德意志與小德意志,巴赫體系
    巴赫體系斯瓦岑貝格因為外交事務而焦頭爛額,內政大臣巴赫成為了國內政治的實際主宰者。巴赫最開始是個自由派,同時也是斯瓦岑貝格最信任的人之一。不過慢慢的,巴赫成了集權主義思想和德意志化路線的接班人,出身律師的巴赫是精明能幹的官僚,但他絕對不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
  • 查理大帝親自建造的教堂,死後葬在這裡,歷代神羅皇帝在此加冕
    時任教皇利奧三世被羅馬貴族指責通姦和發偽誓,差點被挖眼割舌,受傷的教皇逃到到帕德博恩(德國今北威州內)找查理尋求援助。查理從他爹矮子丕平開始就與教皇互惠互利玩的相當默契,查理小時候就很討時任教皇的喜歡,在他12歲時,教皇(史蒂芬二世)就為他塗過聖油(就是承認查理是丕平的接班人)。到了查理當政時關係依舊不錯,於是查理出兵羅馬,將利奧三世重新扶上教皇寶座,教皇的仇人都被處罰。
  • 哥白尼的大膽猜測:宇宙的中心究竟是什麼?
    受到他們的啟發,哥白尼對「地靜說」進行了懷疑。託勒密堅持認為地球靜居於宇宙中心,他擔心地球和地上的事物會因自轉而土崩瓦解,哥白尼認為這是「毫無根據的」。假如大地會因自轉而瓦解,那麼天穹難道就不會因繞地旋轉而潰散嗎?既然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裡的所有事物都要圍著地球轉,那麼宇宙內的日月星辰也應該因轉速過快而向外拋散才對。
  • 「故事」清華教授郭黛姮:圓明園究竟長什麼樣?3D復原驚豔了世界
    它們在盛時什麼樣?皇帝在哪個園子臨朝理政,又在哪個園子聽戲消遣?這些疑問都在清華大學郭黛姮教授的努力下一一被解答。著名古建築專家郭黛姮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中國建築史學大師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