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宣化青邊口

2020-08-26 塞北利劍

李愛萍

初冬時節,攜友出遊,駕車直奔青邊口。




青邊口原屬宣化東望山鄉,去年劃歸張家口市橋東區。人們還是習慣稱之為宣化青邊口。現實好改,歷史沒法從人們的心頭抹去。


青邊口長城是外長城的一小部分,位於宣化城以北20公裡,常峪口西側,往西延伸至張家口大境門,是崇禮大尖山長城的分支(見本文作者《踏雪崇禮大尖山 放想古今外長城》一文連結)。其最早修建於戰國時期的趙國,以後北魏、北齊等均有修建,最後是明朝加修,現在遺存的是明長城。

開車順著不太陡的盤山路行至山梁的長城跟前,放眼北望,方知這裡也是通往崇禮的一個關隘,東高山、西高山雄居關隘兩側較遠距離(非東望山、西望山),關口處卻比較平坦開闊,基本無險可守,不似常峪口那樣關口狹小(見本文作者《尋古覓秋常峪口》一文連結)。故此,明朝加強了它的長城防衛。關口處四道邊牆,兩條壕溝和三座烽塢,組成了它嚴密的軍事防卸體系,以防北方遊牧民族南侵。清乾隆八年編的《宣化府志》稱:青邊實為內外戒嚴之地,且逼近鎮城,其戰略地位可見何等顯要!」


我等此遊的目標是西高山。一施工老農說土路好走,車能開到西高山的烽火臺跟前。可是行駛起來卻坑坑窪窪,土路被農用車壓出兩道深轍,我們不忍轎車底盤磨損,只好將車停在路邊,徒步爬山。


這也好,可以欣賞更多風景。山坡上荊棘叢生,白草遍野,沙棘(俗稱酸溜溜)果實纍纍,一片又一片,有的發黃,有的發紅,煞是好看。有四五個宣化城裡來的傢伙,在路邊用榨汁機壓榨沙棘,瓶瓶罐罐弄了不少,植被也遭到了一定破壞。令人想不到的是,山坡上還有野生枸杞!



(沙棘)



(石花)

到達西高山跟前,我們兵分兩路,一路直接踏著長城石壠爬山,距離近但坡度陡;另一路從右側山腰繞行,坡度緩但路途遠。各有各的樂趣。西高山山頂一側有座小廟,也不知住著哪路神仙,進去觀瞻畢恭畢敬,得罪不起呀!;西高山的北側,也就是陰面山坡上,長著許多野生杜鵑花。野生杜鵑俗稱頑槿花,冬季葉不落,且孕育花蕾,春來天氣一暖和即開,堪稱山坡第一花,詩人當歌之詠之。塞外這地方,清明節稍後前來觀看杜鵑花,一定會使人大飽眼福!


(西高山小廟)


( 油盒子)


(野生枸杞)


(野生杜鵑花)



狼須草(過去人們採上捆成刷子刷牆)

站立西高山,眼寬的很了。東西皆為外長城石壠,蜿蜒曲折,沿山梁盤繞;南邊宣化城隱約可見;北面不遠處的懸崖峭壁頗具特點。



青邊口這段長城有11座烽火臺,我們看到,只有兩座烽火臺的「外包裝」還是古青磚壘砌,其它的都成了黃土圪撅了!磚都哪裡去了?


下山後,我們又到青邊口村探訪。一進村口便碰見三位70多歲的老人。攀談中得知:青邊口原不叫這個名字,明洪武二年,大將軍常遇春在常峪口病故,其子常茂承其父業,繼續統兵證討元蒙。據說,常茂曾在此地降服了一位武藝高強、佔山為王的好漢秦邊虎,常茂臨走時,留下秦邊虎在此鎮守,老秦帶軍民起土築城。後來,這個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再後來,秦邊虎演變成了青邊口。我們看到,這個村依然殘留有土城牆。


看看村貌,發現這個村的不少老房子和圍牆都用大青磚做原料,與石塊混雜壘砌,問村民是否烽火臺上的青磚?一位姓姜的老大爺說:「就是。以前哇,nia說這長城莫(沒)用啦,人們就把磚能回來壘上啦;賊(這)會兒nia又說長城成老寶啦。唉……說球不清。」


另一位老大爺文謅謅的看起來有點文化,他說,那時候這裡和常峪口駐軍很多,馬車驢車經常從宣化府往這一帶運軍需物資;清朝民族關係緩和,政局穩定,這裡變成了蒙漢貿易之地,人們又趕著馬車驢車拉上貨物從宣化府來這裡交易。古時候的車輪又沒有橡膠輪胎,是鐵骨碌,硬把宣化鐘樓底進出口磨壓出深深的車轍印。這位老大爺說得是事實。





不知清朝什麼年間,一位山西的李姓商人來青邊口經商,看生意不錯就想長期住下,蓋房挖地基時挖出前朝的軍餉,發了財,加之他和子孫都會經營,家底越來越殷實,購買了不少田地,宣化、姚家坊一帶還有他家的土地。李家在村裡蓋起五處四合院房子,雖歷盡滄桑,但大多完好,它們布局嚴謹,井然有序,各具一格,既具有山西民居的特色,又不乏邊塞的鄉土氣息,展示出了高超的房建藝術,令人讚賞不已。我們看到,有一處好像當年知青下鄉住過,有兩處弄些文革的物件展覽,其他的不知務鬧些什麼。說要重新裝修,看樣子要大鬧哩。

村裡古樹古房子不少。臨返程時,我們說,這樣的古村落應該保留下來,整修一下,修舊如舊,建設一個美麗鄉村,加上青邊口長城,發展旅遊事業,接待四方來客,富裕一方百姓,多好啊?!第三個老者有點粗魯,接著我們的話茬說:「攬球不成,哪有特麼人幹正經事來!」 ……



(李愛萍 文 ,視頻和攝影:溫志新、劉瑞武、李金娥、劉瑞峰、劉惠琴)

註:此文寫於2018年11月中旬。


相關焦點

  • 明朝京師北防線(六)飛越張家口宣化青邊口長城、葛峪軍堡
    第七天爬上了宣化青邊口長城,長城牆體結構與洗馬林長城很相似,敵樓相對完整。俯瞰角度看青邊口敵樓概貌。漫步在青邊口長城上,沁人心脾。青邊口長城,通往塞北的重要隘口,兵家必爭之地。好幾朝代,在這裡修築長城,戰國趙長城,北魏,北齊長城,最後是明長城。
  • 中國長城與張家口宣化有何不解之緣?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長城的一座著名要隘——青邊口,就處於宣化。青邊口,南距宣化20公裡,西鄰大境門15公裡,是通往塞北的一道重要隘口,屬於兵家必爭之地。有好幾個朝代,都選中了這裡作為修築長城的最佳之地。比如:青邊口村北的戰國時期文化遺址,以及關口城裡的戰國時期陶片,都能說明它的重要性。
  • 晚秋時節青邊口
    晚秋時節,高天雲淡,青邊口長城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更顯壯觀。▲青邊口長城烽火臺▲青邊口長城起伏蜿蜒▲青邊口長城景觀▲青邊口長城旁的樹木
  • 美在橋東 | 晚秋時節青邊口
    晚秋時節,高天雲淡,青邊口長城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更顯壯觀。青邊口長城烽火臺青邊口長城的一段青邊口長城起伏蜿蜒青邊口長城景觀青邊口長城烽火臺景觀青邊口長城旁的樹木
  • 地區文化 | 青邊口長城 細數穿越歷史的美景
    青邊口長城是一段沒有城牆的長城,碎石塊堆積在一起,依著山勢,延展開來,宛若一條臥在山嶺上的長龍。不同季節的青邊口長城,總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春天的青邊口長城最美,在山桃花的裝扮下,多了幾分嫵媚,給這座蒼涼的建築帶上了一些柔情。
  • 宣化古城 到京西第一府去呼吸歷史
    但要說起歷史淵源來,宣化可比張家口有名多了。最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久,即在全國設立36郡,其中的上谷郡,就在宣化。西漢的名將李廣與霍去病,都曾率軍在此據守,好幾次出擊匈奴,也是從這裡出發的。每次從張家口回北京,必定路過宣化古城,但總是沒有機會進入古城去探訪一番,總感覺欠了中華文化一筆債似的。趁著秋天,在小夥伴的陪同下,總算是了卻了這一番心願。
  • 河北宣化修復宣化古城護城河
    河北宣化修復宣化古城護城河來源:視覺中國作者:2018-11-20 08:56:24  2018年11月18日,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在實施古城修復工程中宣化古城是中國北方現存古城中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地位重要的城池,為明長城「九鎮之首」。自2005年開始當地啟動保護修復工程,相繼完成了清遠樓、時恩寺、高遠門、角樓、馬道、城牆等20多項保護修繕工程,古城「京師鎖鑰」的風貌逐步恢復。柳川河是宣化古城西護城河,在古城西南匯入南護城河洋河。
  • 宣化戰國紅瑪瑙「釋迦牟尼」賞析
    此方宣化戰國紅瑪瑙的圖案作為人工切開天工之畫,其畫面以富有變化橙紅色為底色,輔以深紅深褐色的線條,天然形成栩栩如生的「釋迦牟尼」頭像。因為愛石之緣,王福才為宣化戰國紅的發展與文化傳播作出了卓越貢獻。心與石的默契王福才和他的戰國紅收藏之路「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天工造物之時,許是無心之舉,使得宣化戰國紅有著它獨特的美,這種美有時會像個謎題,不同閱歷的賞石人會給出千種萬種的解讀方式。
  • 石藝書畫夏旅之一(宣化滴水崖、探尋戰國紅)
    6月出發,第一站河北宣化(戰國紅瑪瑙)、張家口(肉石館)、崇禮(草原天路);第二站內蒙古烏蘭察布四子王旗(蒙天珠);第三站陝西靖邊波浪谷(丹霞地貌)、延安(寶塔山)、西安大唐西市(絲綢之路起點)、終南山(秦嶺石);第四站湖北十堰竹山(綠松石)。筆者與文玩之旅團隊一起從北京出發向西170公裡,來到全國文明的戰國紅瑪瑙產地宣化,文玩「一帶一路」的第一站就是宣化。
  • 歷史文化名城——宣化
    ,便來到了宣化古城,她北靠泰頂山,南臨洋河,地勢南低北高,平均海拔高度615米。宣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留下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蹟。199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將宣化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據考古調查和考古發掘證實,古遺址、古墓葬、古城牆、古建築、古廟宇、古街道、古民居遍及宣化城內外。地下的春秋戰國墓群、漢墓群、唐墓群、遼金墓群見證宣化城發展演變的過程。
  • 河北宣化古城之最
    宣化歷代是軍事重鎮,有「京師、鎖鑰、析京屏翰」之稱。宣化古城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宣化古城圖集宣化古城圖集宣化古城圖宣化古城圖宣化古城圖宣化古城圖宣化古城圖宣化古城圖宣化古城圖宣化古城圖宣化古城圖宣化古城圖宣化古城圖宣化古城圖宣化古城圖宣化古城圖
  • 宣化這些街道,你不是老宣化肯定不知道!
    宣化是一座 歷史悠久文化濃厚的城市 這樣的城市一定少不了古街道 你知道民間賦予了它們怎樣的名稱嗎? 一起來讀一讀這些有趣的名稱吧!
  • 宣化皇城溯源
    在宣化古城中心位置偏西南,鐘樓西街與南北走向的新開路的相交處,宣化國稅局東南角的十字路口,原有一座大石橋,俗稱"皇城橋",其東、南、西、北街也均因此橋得名。如今,大橋雖已蕩然無存,但其芳名卻仍留世間。據此筆者對上述《宣化府志》的記載解讀如下: 根據志書圖示,西草場的位置約在今宣化炮兵指揮學院內東南部。(炮院在宣化周長"24裡有奇"的城牆內西北角,佔城圈內面積的1/9) 民國初年,這裡還有一個草場街,即從皇城橋北路約300米處向西的法院小巷再向西偏北延伸
  • 宣化坐高鐵,又方便了!從宣化北站不到一小時就到達北京北站啦
    宣化市民早晨去北京更方便了從宣化北站7:32分開車8:30分就到達北京北站啦4月10日起宣化北站新增張家口到北京北高鐵早晨發車 赴京辦事更便利從4月10日起,宣化北站新增G7872次(張家口一北京北)次列車,由於該次列車在宣化北站的發車時間為早晨7:32分,對前往北京商務辦公、就醫等宣化市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 河北宣化古城部分修復
    宣化古城中修復後的鎮朔樓(10月26日攝)。2006年,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啟動了宣化古城修復工程,目前已完成了大新門城臺、城門樓復建,並修復了大部分西城牆,初步復原了宣化古重鎮「京師鎖鑰」歷史舊貌。宣化古城始建於唐,建城已有1260年歷史,是中國北方現存古城中地位非常重要的著名城池,也是長城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年代久遠,古城受人為和自然因素破壞較為嚴重。
  • 古而不老,歷久彌新——宣化文化印象
    慈禧和光緒在宣化駐蹕3日,期間在宣化知府王守的陪同下,品嘗了朝陽樓的涮羊肉和各種小吃,對宣化頗有好感。慈禧和光緒在宣化的3天,向全國發布了許多政令,一時間把宣化變成了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混亂中清廷政府發號施令的第二個宮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