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萍
初冬時節,攜友出遊,駕車直奔青邊口。
青邊口原屬宣化東望山鄉,去年劃歸張家口市橋東區。人們還是習慣稱之為宣化青邊口。現實好改,歷史沒法從人們的心頭抹去。
青邊口長城是外長城的一小部分,位於宣化城以北20公裡,常峪口西側,往西延伸至張家口大境門,是崇禮大尖山長城的分支(見本文作者《踏雪崇禮大尖山 放想古今外長城》一文連結)。其最早修建於戰國時期的趙國,以後北魏、北齊等均有修建,最後是明朝加修,現在遺存的是明長城。
開車順著不太陡的盤山路行至山梁的長城跟前,放眼北望,方知這裡也是通往崇禮的一個關隘,東高山、西高山雄居關隘兩側較遠距離(非東望山、西望山),關口處卻比較平坦開闊,基本無險可守,不似常峪口那樣關口狹小(見本文作者《尋古覓秋常峪口》一文連結)。故此,明朝加強了它的長城防衛。關口處四道邊牆,兩條壕溝和三座烽塢,組成了它嚴密的軍事防卸體系,以防北方遊牧民族南侵。清乾隆八年編的《宣化府志》稱:青邊實為內外戒嚴之地,且逼近鎮城,其戰略地位可見何等顯要!」
我等此遊的目標是西高山。一施工老農說土路好走,車能開到西高山的烽火臺跟前。可是行駛起來卻坑坑窪窪,土路被農用車壓出兩道深轍,我們不忍轎車底盤磨損,只好將車停在路邊,徒步爬山。
這也好,可以欣賞更多風景。山坡上荊棘叢生,白草遍野,沙棘(俗稱酸溜溜)果實纍纍,一片又一片,有的發黃,有的發紅,煞是好看。有四五個宣化城裡來的傢伙,在路邊用榨汁機壓榨沙棘,瓶瓶罐罐弄了不少,植被也遭到了一定破壞。令人想不到的是,山坡上還有野生枸杞!
(沙棘)
(石花)
到達西高山跟前,我們兵分兩路,一路直接踏著長城石壠爬山,距離近但坡度陡;另一路從右側山腰繞行,坡度緩但路途遠。各有各的樂趣。西高山山頂一側有座小廟,也不知住著哪路神仙,進去觀瞻畢恭畢敬,得罪不起呀!;西高山的北側,也就是陰面山坡上,長著許多野生杜鵑花。野生杜鵑俗稱頑槿花,冬季葉不落,且孕育花蕾,春來天氣一暖和即開,堪稱山坡第一花,詩人當歌之詠之。塞外這地方,清明節稍後前來觀看杜鵑花,一定會使人大飽眼福!
(西高山小廟)
( 油盒子)
(野生枸杞)
(野生杜鵑花)
狼須草(過去人們採上捆成刷子刷牆)
站立西高山,眼寬的很了。東西皆為外長城石壠,蜿蜒曲折,沿山梁盤繞;南邊宣化城隱約可見;北面不遠處的懸崖峭壁頗具特點。
青邊口這段長城有11座烽火臺,我們看到,只有兩座烽火臺的「外包裝」還是古青磚壘砌,其它的都成了黃土圪撅了!磚都哪裡去了?
下山後,我們又到青邊口村探訪。一進村口便碰見三位70多歲的老人。攀談中得知:青邊口原不叫這個名字,明洪武二年,大將軍常遇春在常峪口病故,其子常茂承其父業,繼續統兵證討元蒙。據說,常茂曾在此地降服了一位武藝高強、佔山為王的好漢秦邊虎,常茂臨走時,留下秦邊虎在此鎮守,老秦帶軍民起土築城。後來,這個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再後來,秦邊虎演變成了青邊口。我們看到,這個村依然殘留有土城牆。
看看村貌,發現這個村的不少老房子和圍牆都用大青磚做原料,與石塊混雜壘砌,問村民是否烽火臺上的青磚?一位姓姜的老大爺說:「就是。以前哇,nia說這長城莫(沒)用啦,人們就把磚能回來壘上啦;賊(這)會兒nia又說長城成老寶啦。唉……說球不清。」
另一位老大爺文謅謅的看起來有點文化,他說,那時候這裡和常峪口駐軍很多,馬車驢車經常從宣化府往這一帶運軍需物資;清朝民族關係緩和,政局穩定,這裡變成了蒙漢貿易之地,人們又趕著馬車驢車拉上貨物從宣化府來這裡交易。古時候的車輪又沒有橡膠輪胎,是鐵骨碌,硬把宣化鐘樓底進出口磨壓出深深的車轍印。這位老大爺說得是事實。
不知清朝什麼年間,一位山西的李姓商人來青邊口經商,看生意不錯就想長期住下,蓋房挖地基時挖出前朝的軍餉,發了財,加之他和子孫都會經營,家底越來越殷實,購買了不少田地,宣化、姚家坊一帶還有他家的土地。李家在村裡蓋起五處四合院房子,雖歷盡滄桑,但大多完好,它們布局嚴謹,井然有序,各具一格,既具有山西民居的特色,又不乏邊塞的鄉土氣息,展示出了高超的房建藝術,令人讚賞不已。我們看到,有一處好像當年知青下鄉住過,有兩處弄些文革的物件展覽,其他的不知務鬧些什麼。說要重新裝修,看樣子要大鬧哩。
村裡古樹古房子不少。臨返程時,我們說,這樣的古村落應該保留下來,整修一下,修舊如舊,建設一個美麗鄉村,加上青邊口長城,發展旅遊事業,接待四方來客,富裕一方百姓,多好啊?!第三個老者有點粗魯,接著我們的話茬說:「攬球不成,哪有特麼人幹正經事來!」 ……
(李愛萍 文 ,視頻和攝影:溫志新、劉瑞武、李金娥、劉瑞峰、劉惠琴)
註:此文寫於2018年11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