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魚是一種大眾菜,但是因為鱖貴同音,於是不少人把它看作貴的魚,其實不貴。鱖魚的做法也很常見,如清蒸,幹燒,紅燒,再就是臭鱖魚。在北京,現在徽菜流行,臭鱖魚成了常常點的菜,共食堂就介紹過臭鱖魚。
前幾天在家鄉常州,吃到了一種鱖魚的做法,有點新奇,值得記錄一下。因為忘記了店家起的菜名,我就姑且稱之為秘制鱖魚吧。
首先端上來的是一尺高的金屬桶,服務員介紹說,裡面裝著加溫到200多度的鵝卵石,然後,端上一盆滾開的熱湯,湯中有時令春筍,想必是也加足了各種調料,按照江南人的習慣,料酒是必須的,還應當有姜蔥等佐料,這熱湯倒進金屬桶的時候,發出一聲茲拉巨響,然後是雲霧般飄出蒸汽,蒸汽香味四溢。服務員立刻把八兩左右大小的三條鱖魚放入桶中,蓋上蓋子約五分鐘,開蓋後再加入香菜和白胡椒少許,就可以開動了。魚一定不能太大,太大的魚用這樣的做法肯定不合適。
別小看這一聲響和一團霧,這都是給食客帶來新奇感,是打烙印的。
服務員給每個客人盛上一小碗魚湯,嘗一口,鮮香滿口。
請客的主人是這裡的常客,他告訴我,這道菜是這裡的老闆自創的。正如我前幾日在共食堂的一篇文章裡說的,餐飲業也是需要創新的。傳統固然需要保留,像獅子頭這樣的菜,它的出處居然可以上溯到隋代,現在還在淮揚菜中有一席重要位置。但是,創新也重要,人的口味很有意思,一方面,吃到家鄉的傳統的味道會很興奮,另一方面,讓他連續幾天吃同一個飯館甚至同一個菜系,他都會產生排斥意識。唯有創新,才是吸引更多食客的有效手段。而且,今天的創新成功,就是今後的傳統傳承。
要說問題,就是這個金屬桶雖然好看,但是太高,因為容積太大,所以不可能放那麼多的湯,於是,坐在椅子上的人看不見鍋裡的內容,站起來向筒裡探頭探腦又不雅,所以,就剩下了許多。
所以餐飲業裡名堂很多,不但色香味是學問,聲響霧氣也是學問,容器也是學問,而且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