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5-07-14 14:46 來源: 南方日報 編輯: 濤子
食品藥品的安全事件不斷被曝光之後,作為消費者,轉移消費市場瘋狂到境外搶購成了大家表達不滿的方式之一。 繼電飯煲、馬桶蓋之後,...
食品藥品的安全事件不斷被曝光之後,作為消費者,轉移消費市場瘋狂到境外搶購成了大家表達不滿的方式之一。
繼電飯煲、馬桶蓋之後,最近到日本旅遊的中國遊客又開始狂搶另一類產品——非處方常備藥。媒體報導,近日日本小林製藥發布消息稱,訪日中國遊客紛紛掃貨,公司第二季度銷售額增值去年同期的五倍多。不僅小林製藥,其他幾家生產非處方常備藥的日本商家也都業績飆升。其實,國內遊客如此搶購藥品不是新鮮事了,過境去香港隨手買幾盒幾瓶虎標萬金油、黃道益活絡油、雙飛人藥水、保嬰丹、衍生開奶茶等等,已是內地遊客的常態。
在許多人看來,常備藥品似乎科技含量不高,大多數國家都能生產,內地消費者有必要大張旗鼓去境外搶藥嗎?舉個例子,一位來日本旅遊的田小姐告訴媒體,自己的手臂兩側長滿紅疙瘩,俗稱雞皮膚,讓愛美的她十分苦惱,但是在中國卻沒有找到合適的藥。到日本後,聽說有一種去雞皮軟膏可以軟化角質,讓肌膚變光滑,於是買了兩盒想回去試試效果。日本一些其他常備藥,因為使用創新科技、細節貼心,受到中國遊客熱捧。我沒去過日本買藥,不過在香港倒是買到幾次來自日本的藥品,小林製藥的退燒貼、無比溼疹膏、無比滴蚊蟲叮咬消腫,是價格便宜又挺好用的小產品,在家長中口口相傳。
有媒體在日本採訪中也了解到,日本醫生一般不輕易給小朋友輸液,而是先給他們服用專門為兒童「量身定製」的藥品。這些兒童藥,針對臟器尚未發育完善的小朋友們專門研發,安全性有更加的嚴格保證,而且同一款產品針對不同年齡的嬰幼兒還會有更細化的分類。同時,日本是個動漫大國,兒童藥包裝上也印滿了小朋友們喜歡的卡通形象,說明也是簡單易懂的圖畫。外表可愛、口感誘人,服用方便,讓小朋友吃藥不再是個難事。加上治療效果不錯,價格合理,得到中國遊客的認可也在情理之中。別說是中國內地遊客,臺灣人也愛買日本藥,有些藥品早就在臺灣販售,但部分人士相信,日本本土的藥品品質讓人放心,藥效也比較好,價格也更實惠。
看來消費者的需求都是共通的,質量好、價格合理。而反觀中國藥品,有不少問題值得反思。比如治頭疼發熱、跌打損傷的常用藥領域,很少有大型藥廠關注,認為這是個不能賺大錢的領域,哪有仿製抗癌藥之類的來錢快?
還有兒童用藥缺乏,一直以來就是個困擾我們的老大難問題。本人曾在不同場合聽到醫生、藥品生產者們表示,國內兒童用藥嚴重缺乏,如果嚴格按照相關標準,我們的兒童基本無藥可用。廣州市婦兒醫療中心藥學部主任何豔玲就直言:「我們90%的藥品沒有兒童劑型,國內兒童藥品面臨臨床研究少、用藥品種少、劑量及劑型缺乏等問題。」兒童藥物臨床實驗開展程序複雜,生產成本高、利潤低,缺乏政府支持、優惠政策等,進而導致企業不願意投入財力或精力專注於兒童用藥研發。
再反思得深刻些,大家還記得幾年前「皮鞋膠囊事件」嗎?此事件對百姓的震撼程度不亞於「三鹿毒奶粉事件」,因為使用劣質膠囊的藥企中就有不少國內的品牌藥企,膠囊裡裝的藥是治病的,如今膠囊卻可以致病,除了憤怒與無奈,我們還能說什麼?
這些年來,食品、醫藥等等各種商品安全事件還少嗎?一開始,我們還會憤而追問、吶喊,可當負面、黑幕不斷被曝光之後,作為消費者已感覺追問、吶喊的聲音那麼微不足道,轉移消費市場瘋狂到境外搶購成了大家表達不滿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