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生物發展的歷史上,總共有過四處次物種大滅絕,第一次是在4.38億年前的奧陶紀,主要滅絕的物種都是海洋生物。而最近的一次是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這次生物滅絕中,恐龍就是最重要的對象之一。
作為中生代最具代表性的動物,恐龍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長達2.4億年,現代鳥類生物也是恐龍進化的後代。不過恐龍有如此長的發展歷史,人們對恐龍化石的發現和認識卻是從19世紀才開始,第一位發現其化石的人是一個叫做曼特爾的醫生。
自此人們開始了對於恐龍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研究,也包括它們是如何滅絕的。在現代研究提出的十幾種理論中,相對受到廣泛認同的說法就是6500萬年前一顆行星碰撞了地球的中美洲地區,引發一場大地震以及熔漿的噴湧,這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
據專家推測這顆小行星直徑有10公裡,質量相當於一座珠穆朗瑪峰。它撞擊地球後產生的地震強度約為10級,會留下一個直徑超過100公裡的隕石坑。這種強度的撞擊使得之後的幾個月內,地球上的生態環境產生劇變。
除了熔漿噴發漫天流火帶來的高溫,更為嚴重的是大量的灰塵和有毒物質瀰漫到整個地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裡,陽光被灰塵蒙蔽,植物不再生長。首先受到衝擊的就是草食動物,恐龍中的草食類也不例外地大量減少。
其他倖存的草食和肉食類恐龍也因環境的惡劣產生不適應性死亡,即使是倖存下來的,也逃不過食物匱乏、疾病頻髮帶來的侵蝕和折磨。此外,恐龍和許多現代兩棲爬行類動物一樣,是由溫度決定性別,漫天塵土的遮掩導致地球上終日沒有光照,溫度急劇下降,恐龍繁殖的子代性別單一化,也加速了其滅絕。
1980年,美國科學家阿佛雷茲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濃度高於地球正常含量幾百倍的銥,其濃度在地球上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在於隕石中有跡可循。2009年中國科學家黎陽在其論文中指出,位於墨西哥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中含有高濃度的銥,這裡被認為是導致恐龍滅絕的行星撞擊點。
這個隕石坑體地表不可見,推算出的直徑約為180公裡,是地球上已發現的隕石坑中最大的。因為在這個隕石坑上坐落著一座名為希克蘇魯伯的城市,故以此命名。那麼撞擊地球的那顆小行星又去了哪裡?
它在撞擊後完全蒸發了,並且釋放出相當於120萬億噸的黃色炸藥所具有的能量,這也是導致地球環境劇變的原因。不過,中國科學家還提出了在行星撞擊地球後,恐龍還存在了大約200萬年才逐步走向滅絕。
根據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得知,在6500年前的白堊紀,恐龍本就處於比較脆弱的生態系統中,所以行星撞擊地球只是恐龍滅絕的導火索。在這場災難中的唯一倖存者就是飛行類恐龍,因此我們才能在今天看到各異的鳥類。
原本在地球上稱霸一時的物種,在漫漫的宇宙時空中,它們的存在也不過宛如流星滑落,謝幕後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思考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