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顆直徑達到十公裡的小行星在撞擊地球之後,大部分物質都留在了地球,少部分物質逃出了地球,撞擊坑位於現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北部,撞擊坑的深度和直徑都非常驚人,分別為五百米和一百八十千米。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恐龍,大約毀滅於六千五百萬年前,毀滅的根本因素是源自一場猛烈的小行星撞擊事件,一顆直徑在十公裡左右的巨型小行星與地球相遇(說是巨型,其實主要是相對於地表生物而言,畢竟這顆小行星的尺寸和當年地球所撞到的那顆體型和火星差不多大的天體根本沒法比較,而後者那場撞擊誕生了我們現在的月球)。
這顆直徑十公裡的小行星,在穿越大氣層中產生了劇烈的空氣壓縮制熱效應,在撞擊地表前,也分裂出了數枚小碎塊,但主體撞在了現今墨西哥灣的位置,留下了一個巨型撞擊坑,小行星在劇烈的物理化學效應中,部分物質熔化甚至氣化,部分物質四濺到撞擊點附近,還有的物質甚至被衝擊到了太空,根據科學家的估算,這顆十公裡直徑的小行星,所釋放出的能量大約為兩百萬枚沙皇炸彈(一枚沙皇炸彈有5000萬噸TNT當量,是人類引爆的過的最強氫彈、最強核武器)。
而這場撞擊導致了一個嚴重後果,那就是塵埃四散,向整個地球表面擴散,進入大氣層高層,由於陽光被阻隔,位於食物鏈底層的植物開始大批死亡,最後進而導致恐龍在內的全球百分之七十五的物種滅絕(當然了,這個過程不是立刻發生的,除了在撞擊點附近的生物是當場死亡之外,其餘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生物都是相繼死去,因為塵埃所引起的氣溫下降、食物鏈斷層是一個繼髮結果)
而這顆元兇小行星則大部分留在了地表,最後在地質活動中,靜靜的淹沒於海洋,埋藏於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