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從仁溪溝駐村書記的扶貧故事看思源人的社會責任擔當 |
http://www.huaue.com 2020年10月16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編者按:服務社會是大學的重要職能之一,教育扶貧彰顯大學的社會責任與擔當。大學作為人才和學科資源高度匯集的學術重鎮,能夠給貧困地區輸入先進的思想理念和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知識,培育脫貧致富的造血功能。「授之以漁」實現「智志雙扶」,既是大學的優勢,也是高校扶貧的重要發力點。2017年至今,西安思源學院作為省級扶貧高校,在對安康市平利縣和榆林米脂縣進行對口幫扶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校的學科特色和智力資源優勢,緊密結合幫扶地區的實際需求,傾力打造「智力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思想扶貧」的新高地。 2020年是全國扶貧攻堅收官之年。在上級扶貧主管部門和校地雙方大力推進下,西安思源學院領導高度重視,全體教職工緊密配合,以咬釘嚼鐵之力打好精準扶貧最後的收官「衝刺戰」。作為駐村扶貧「第一書記」的潘滿良老師,此時更是帶著學校領導的囑託與期盼,日夜駐守平利縣仁溪溝村扶貧一線,用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使命和思源人腳踏實地,紮根基層,不怕艱苦、肯幹務實的精神,帶領扶貧地群眾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就把我當家人!」——這是西安思源學院扶貧隊駐扶貧地平利縣八仙鎮仁溪溝村「第一書記」潘滿良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也是當地村民給予潘滿良扶貧工作最客觀的評語。 仁溪溝村位於八仙鎮西北部,距鎮8公裡,總面積12.8平方公裡,其中耕地4059畝、林地14500畝,2019年摸底全村實有人口390戶1326人,轄三個村民小組,是全縣8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39戶826人。 從2017年9月至今三年時間,這座曾經的深度貧困村,在平利縣八仙鎮、西安思源學院黨政領導以及潘滿良和前一任「第一書記」楊愛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脫貧摘帽。校地雙方建立起良好的工作關係,扶貧工作人員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仁溪溝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投身教育扶貧主戰場 思源扶貧隊駐村「第一書記」潘滿良冒雪走訪平利縣八仙鎮仁溪溝村貧困戶 「潘老師,學校選你來這裡是經過慎重考慮的,以後這裡就是你的工作陣地了,你要慢慢熟悉,多向其他村幹部學習。」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優秀的幹部隊伍是其中的關鍵因素。2017年9月,學校要遴選專業精湛的扶貧團隊參與到駐村扶貧工作中。帶著學校的信任與囑託,潘滿良有幸進入扶貧隊,他離開幹了多年的高校輔導員崗位,與學校駐仁溪溝的前一任「第一書記」楊愛一起,前往安康市平利縣八仙鎮仁溪溝村,投身到教育扶貧的主戰場。 初次來到巴山深處的平利縣八仙鎮,山大溝壑深,雲霧繞山頭,溪流遍布溝溝岔岔,覺得蠻有新鮮感。但是,面對眼前陌生的環境,在學校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潘滿良此時有些茫然:扶貧具體都做些什麼?怎樣去開展工作?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掌握政策,是做好扶貧工作最好的一個方法。「如果連自己都不懂政策,那麼如何談扶貧,如何去宣傳政策?」 為了確保自己成為扶貧政策「明白人」,潘滿良嘗試著轉換角色,並開始在最短時間內認真鑽研完了案几上那本厚厚的《脫貧攻堅材料彙編》,同時在閒暇時間利用新時代學習大講堂、學習強國等網絡平臺,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借鑑別人的先進方法來開展工作。這為他日後的扶貧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和間接經驗。 「政策文件裡面的內容很多很雜,但卻是我們抓好工作落實的最好依據。只有吃透弄懂扶貧政策,知責明責,增強自身本領,才能熟練開展工作,保質保量地完成脫貧攻堅工作任務。」他說。 俯身為民做個「山裡人」 潘滿良在貧困戶家中走訪慰問 「潘書記,我家的醫療報銷下來了沒有?」「潘書記,我的殘疾證該到哪裡去辦啊?」「潘書記,我家的娃兒不好好學習,你能不能給他開導開導?」……雖然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在潘滿良看來「村民的事無小事」,為人民服務是他駐村扶貧的態度。 也正是這些小小的付出,讓潘滿良很快得到了村民的認可,大家開始把他當成了自家人。村民們時常會給他送來從自家園子裡剛摘下的黃瓜、剛出鍋的煮玉米等等表達謝意。潘滿良認為,「駐村幹部必須從心裡對村民好,真心地對村民熱情。唯有把村民當朋友,村民才會把我們當朋友。唯有和村民成為朋友,開展駐村工作時才能做到如魚得水,得心應手。」 幾年來,他經常幫助村民解決一些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個村民叫楊安,2009年結婚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領取結婚證,但趕上了國家生育政策的放開,便生了三個孩子。今年他家的大孩子該上一年級了,但是他們沒有結婚證孩子報不上戶口,上幼兒園都是想了很多辦法勉強上的。眼看孩子到了上學年齡,急的楊安整天團團轉。得知此事後,潘書記先了解了一下情況,和民政局取得聯繫並申請法律援助,最後終於在秋季開學前給孩子報上了戶口,順利報名入學。 拔掉貧根、甩掉窮帽、擺脫貧困、走上小康,是山區貧困群眾多年來的夢想與追求。通過教育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更是讓當地徹底告別貧困的「藥方」之一。 放暑假了,山區的孩子們不能像城市裡孩子那樣有豐富多彩的生活,而只能待在家裡幫父母做家務農活。潘滿良便和扶貧隊人員積極動員,並組織西安思源學院團委大學生暑期實踐「三下鄉」支教團隊來到村裡給孩子們輔導作業。因為山區的孩子居住的都比較分散,有時沒法一一通知到,潘滿良就帶著支教的大學生挨家挨戶去動員,讓家長們把孩子送到村委會,在這裡學習畫畫、做手工,讓山區的孩子們增長了見識,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暑期結束時,家長們高興地說:「潘書記你這個辦法好,我家孩子以前天天待在家裡玩手機,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幾天回來給我說他也要考上大學,到城裡念書!」 「咱們的群眾特別樸實。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就把我當家人!」潘滿良用一樁樁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實事、貼心事,溫暖著群眾、感化著群眾、幫助著群眾。 完善基礎建設是關鍵 西安思源學院董事長周延波代表學校向仁溪溝村捐贈幫扶資金 農村有句俗話:「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脫貧攻堅的路上,作為「帶頭人」的駐村扶貧「第一書記」發揮著一頭連著群眾,一頭連著幫扶單位的至關重要作用。 在前期走訪中潘滿良發現,仁溪溝村因地處偏僻,山高路遠,存在出行難、通訊難、看病遠、產業發展基礎差、基礎設施欠帳多、集體經濟底子薄、公共服務跟不上、轉移就業技能少、村容村貌髒亂差等一系列突出問題。 在扶貧地積極協調和西安思源學院黨政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潘滿良帶領駐村扶貧隊紮實推進仁溪溝村的兩房建設,積極應對裝修入住任務量大的嚴峻形勢,落實工作專班,每天督促工作進度,每周研判問題,同時把責任落實到每名包幫幹部,入戶進行溝通協調,積極幫助農戶解決困難。 發展產業有時也會碰到困難。仁溪溝村頭有一條河,河對面有200餘畝坡地一直閒置,村裡想在這裡發展花椒產業,但是由於這裡每次遇到下大雨河水就會上漲,村民只能繞遠路通過,想架橋沒資金,交通受到限制始終不能發展起來。 要想富,先修路。得知這一困難,潘滿良就及時和學校聯繫匯報情況,在周延波董事長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向仁溪溝村捐贈幫扶資金15萬元援建了產業便民橋,終於解決了村民們這一出行問題,為發展花椒產業奠定了基礎。 2018年4月,潘滿良在工作中了解到仁溪溝村辦公設備不足,村幹部辦公自動化能力欠缺的情況後,及時將情況匯報扶貧辦和學校領導,學校隨後將價值5萬元的辦公設備捐贈給仁溪溝村,為改善幫扶貧困村辦公條件、宣傳扶貧政策、助推脫貧攻堅創造了條件。 在西安思源學院扶貧隊和當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截止目前,仁溪溝村內統規統建房安置點河堤、護坡擋牆、道路硬化工程和房屋建設全面完成,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貧困戶全部實際入住。 出謀劃策補齊產業扶貧短板 潘滿良與當地群眾共同勞作 潘滿良助力消費扶貧為平利縣八仙鎮仁溪溝農產品代言 脫貧致富奔小康,發展產業是關鍵。規模化的產業,是群眾有效脫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式。 潘滿良明白,產業扶貧過程中,僅僅憑著基層幹部群眾的「一腔熱血」,難以收到滿意的效果。因此他積極協調學校,除了給予扶貧地提供資金幫扶,還經常會有針對性地引進企業,並派遣專家對八仙鎮仁溪溝村生產和種植養殖中的技術問題進行全程「把脈問診」,並運用網絡技術使當地特色產品真正轉化為經濟收益。 在潘滿良和駐村工作隊共同努力下,仁溪溝村因地制宜規劃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以茶葉為主導產業、核桃、花椒,魔芋、生態豬養殖、香菇栽培為增收項目,通過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延長產業鏈和價值鏈,促進農民增收,推動產業脫貧。近年積極引進4家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有產業發展基礎和能力的貧困戶全覆蓋,發展茶園1300畝,養殖生態豬1200餘頭,核桃園1700畝,花椒園300畝,烤菸200畝,魔芋400畝,食用菌500架,建成茶葉加工廠2個,食用菌加工廠和基地1個,增強了產業造血功能。初步形成黨委政府主導、幫扶部門推進、產業大戶帶動、貧困農戶參與的產業建設良好局面。 此外,在潘滿良等扶貧幹部的努力下,該村還紮實推進三變改革和互助資金工作,成立了仁溪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完成了清產核資、承接主體選定、股權配置等工作,承接主體用配置資金充分發揮了產業帶動作用,為促進貧困群眾在農業方面穩定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礎,群眾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 消費扶貧可以增效益,但農產品豐收了卻未必能增加收入,賣不出去變不成現金也是白忙活。潘滿良便利用網絡,朋友圈等幫助村民銷售臘肉、核桃、蜂蜜等。他還曾三次趕赴楊凌農高會,以駐村扶貧「第一書記」身份為農民代言農產品,幫助當地農民和企業推介農產品,參與農特產品進校園展銷,讓巴山深處的山珍美味走進大城市,讓城市老百姓買到放心的綠色農產品,同時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在學校扶貧辦支持下,潘滿良還將仁溪溝農產品運送到校園農產品直營店,讓村民看到了希望,增加了脫貧的信心,拓寬了農產品銷路。 志智雙扶斬斷貧窮之根 潘滿良給予貧困戶關心關注 自任對口扶貧村「第一書記」以來,潘滿良堅持實施矛盾糾紛排查工作,定期組織幹部到組到戶宣傳政策和排查矛盾糾紛,對於一些貧困戶人員進行常交流多溝通勤疏導,並從生產生活方面給予關心關注。 他還經常通過組織召開全村道德評議會、院壩會、座談會、表彰會等方式紮實開展扶志扶智活動,加強對主要勞動力進行創業就業技能培訓,積極發動社會人士捐贈愛心衣物、引導全體村民勤勞、勤儉、團結、友愛,讓人民群眾在參與脫貧攻堅戰中感受到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激發了貧困群眾「勤勞致富、脫貧光榮」的內生動力。 隨著民風持續好轉,潘滿良及駐村工作隊和基層黨組織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辦成事等信心越來越足,凝聚力和號召力也越來越強,黨員、村民代表和群眾對參與村務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對基層黨組織的信任度、認可度和滿意度明顯提升。 抗疫前線勇往直前有召必回 潘滿良提前返村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線 「有召必回,勇往直前,咱是黨員得帶頭」。2020年大年初二,接到上級下達的返村通知後,潘滿良一刻也不敢耽誤,第一時間奔赴工作崗位,組織村「兩委」幹部召開會議,明確責任分工。 在開會時,潘滿良及時傳達了上級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研究貫徹落實措施;同時帶領村「兩委」幹部,廣泛發動村黨員群眾,做好疫情監測、排查、預警等工作;第一時間摸查外來返鄉人員的具體情況,並對其身體狀況進行檢查登記,確保做到不漏一人、不誤一人,與全體村民共同抗擊疫情。 「時間就是生命線」,在國內疫情爆發後,潘滿良第一時間就與村兩委趕到一線,開展防疫指揮工作,並果斷提出採取封村、嚴禁人員出入的決定。其中重點查看村莊各路段,設置卡口進行布防。 疫情面前,沒有私心。當做出這個決定時,潘滿良也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遠在西安,想到無法回家陪伴父母和孩子,內心很糾結、很痛苦。但在「小家」與「大家」面前,他毅然選擇與村民站在一起。 「我是黨員,是扶貧第一書記,更要把疫情防控的戰場作為黨性鍛鍊的考場,要做到不缺位、做到位、有作為,堅守一線爭當排頭兵。要勇於擔當,當好村民主心骨。」潘滿良說。 此外他還重點針對網絡謠言、不良言論及時進行正面發聲,第一時間消除群眾恐慌心理,確保村內輿論環境安定有序;發動黨員和村民獻愛心,募捐到2.6萬元通過縣紅十字會送往疫情嚴重的武漢地區。 打好扶貧「最後戰役」 潘滿良同志榮譽證書 「哪裡需要,哪裡就有潘書記的身影,他是我們扶貧的主心骨!」仁溪溝扶貧幹部和村民們常常這樣說。 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逐步落實,幾年來,仁溪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基本達到「兩不愁三保障」村民住房安全,醫療有保障,義務教育階段無輟學學生,村內基礎設施完善,飲水、用電、通村道路、網絡通訊等均有保障。2019年核查認定脫貧136戶442人,全村貧困發生率從62%降低到1.96% 。 2020年,思源扶貧隊包聯幫扶的仁溪溝村,將有望徹底實現脫貧摘帽。即將結束這場脫貧攻堅戰,回首三年扶貧路,潘滿良感慨不已:「在我駐村的這段時間,村道越修越平坦;住危房的村民在危房改造政策的扶持下,順利蓋了新房;供水沒保障的農戶喝到了放心水;治病花了很多錢的人順利報銷了醫療費用。駐村工作雖然辛苦,但我們擔負著黨和人民的信任與囑託,揣著思源人飲水思源服務社會的初心,看到扶貧村的可喜變化,我覺得就算有些犧牲也是值得的。這是我選擇這份工作的初心,也是我的使命!」(文/谷風) |
關於西安思源學院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特別說明:由於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