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戰後,李鴻章籤訂了《馬關條約》,後來發生了公車上書事件

2021-01-08 靜靜為你講歷史

有一次,光緒帝在南海上滑冰被慈禧派人抓回去之後,南海上又出現一片水域,上面浮動著破碎的塊冰。從那以後,只要南海結冰,就有一幫人不厭其煩地砸冰,似乎是在想永遠也不讓它再上凍。每當光緒看到一群人砸冰的時候,光緒總想到為他被杖斃的幾名太監,內心有說不出的惆悵與怨恨,那每一聲砸冰的聲響,似乎都是砸在他的心上。光緒的心早就給砸碎了。紫禁城儀鑾殿。慈禧太后指著下跪的崔二總管說道:「你做得完全正確,那南海上的冰一定要砸,天天砸,永遠不讓它結冰,哼!真是豈有此理。想逃,逃到天邊老身也要把他抓回來,我不信他能逃出老身的手心?」崔玉貴用手拭一下嘴角的血漬,摸摸紅腫的臉問道:「老佛爺,那幾名支持皇上外逃的太監將如何處理呢?」「統統杖斃,看誰敢再支持皇上外逃!」慈禧緩了一下,看看崔玉貴紅腫的臉心疼地說,「讓你受委屈了,以後對皇上不必那麼客氣,他既然不仁那就不能怪我們不義了,一切由不得他!」崔玉貴會意地點點頭。慈禧想了想又說道:「這些事不能傳到外面去,自己心中有數就是。」「奴才明白!」慈禧為何這樣叮囑呢?原來宮中最近發生了一件事。

快要過年了,按舊例,外臣是要給宮中進貢禮品的,許多大臣都送來了貢品。一個小太監把外臣送的食品送到光緒居住的瀛臺,不巧被別人發現了。慈禧知道後立即將那小太監抓來拷問是誰的指使,情急之中,小太監信口講道是朝中大臣指使,再問他是哪位大臣時,他講不出來了。慈禧一怒之下杖斃了這個小太監,但她心中卻嘀咕怕真是朝中大臣的唆使。她害怕光緒可能有什麼言論傳到朝中大臣耳朵中,從而許多大臣可能會同情皇上轉而反對太后,那時慈禧就不好收場。因為她最近不斷聽到親信奏報,一些朝中大臣和外臣甚至外國使館的人都紛紛談論想讓光緒重新回到皇位上,入宮主持朝政。這是慈禧最忌諱的。偏最近發生了小太監私獻貢品和幾名太監協同光緒外逃的兩件大事,惹得慈禧十分窩火。為了防患未然,她才下令嚴加看管皇上,不得有絲毫怠懈。崔玉貴剛剛領命去杖斃那幾名支持光緒外逃的太監,就有奏事太監來報,說總理衙門大臣榮祿求見,慈禧立即命他進來。榮祿入內,跪拜禮畢先呈上一份奏摺,慈禧從頭到尾細細看了一遍略一思索便問道:「榮中堂對袁世凱的這一奏摺有何看法啊?」

榮祿扶正了官帽,先看看太后的表情,猜測一下太后的心思說道:「拳民鬧事已非一日,但近年來越鬧越大,由暗而明,禍及京津,這不能不說與毓賢的慫恿和支持有關,至於對毓賢的懲辦是小事,當務之急是想法撲滅拳民的氣焰,如果不及時妥善處理,有可能發展成當年的太平天國,到那時再壓就如燃起的大火,著了起來是難以撲滅的。不知老佛爺意下如何?」慈禧點點頭,「榮中堂說得有理,防患未然,防微杜漸,把拳民消滅在萌芽中,這是不可怠懈的,袁世凱做得對,早早鎮壓,消弭患禍,應當給予嘉獎。你再電告直隸總督裕祿和剛毅等人,從速出兵剷除各地教壇,制止拳民活動,以防事態擴大。」「是!」榮祿微駝的背一鞠躬。慈禧看著榮祿已顯露老態龍鐘的樣子,心中也是一陣心酸,如今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是一語難盡。慈禧微微嘆息一聲問道:「榮中堂貴庚幾何了?」榮祿一愣,想不到太后突然問起這個,稍一遲疑,忙答道:「回太后,微臣都七十有二了。」慈禧十分傷感地笑了笑,「古語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日子過得真快呀!」慈禧又有意無意地掃了一下榮祿多皺的臉,十分認真地說,「榮中堂,本宮還有一件大事想請你參謀一下。」

慈禧沒有繼續說下去,榮祿忙問道:「老佛爺請講!」「這事十分重大,今晚你到慈寧官去,到時才同你詳談,你先下去吧。」榮祿直著兩眼看看太后毫無表情的樣子,也猜不出什麼,忽然內心緊一亮,若有所悟地恭敬答道:「臣遵命!」說完躬身退出。慈禧望著榮祿退出去的身影,一跛一拐,再也沒有當年叱吒風雲的威武和英俊,她喃喃自語:老了,老了。慈禧下意識地摸了一下自己的額頭,雖然盡各種可能保護自己的容顏不老,但歲月不饒人啊。一陣寒風吹來,慈禧打了個寒戰。也不知怎的,今天為何這麼傷感人雖有情,歲月無情。就在慈禧想著事情的時候,承恩公崇綺和大學士徐桐求見。慈禧讓他們進來,禮畢,崇綺心神不定地看一眼徐桐,徐桐略一點頭,崇綺便奏道:「啟稟老佛爺,你吩咐讓奴才做的事我等做了,只是情況不大好。」慈禧眼一翻問道:「怎麼不大好?」徐桐這才接著說道:「對於廢立的事朝中諸大臣多不贊成,他們一致認為光緒皇上並無失德的表現,無故廢除帝位恐招來天下大亂,不主張太后的這一做法。」「這都有哪些大臣?」慈禧氣憤地說。「許多大臣都這麼認為,像徐用儀、王文韶、許景澄、孫毓汶甚至李鴻章也不同意廢除皇上帝號。還有一些外臣也紛紛致電反對廢除皇上的皇位,如兩江總督劉坤一、兩湖總督張之洞都多次拍來電報或送來奏摺反對廢立的事。」

慈禧沒等徐桐說完,用力拍了拍御案,惡狠狠地說道:「真是豈有此理!劉坤一和張之洞都是光緒的同黨,自甲午之戰時就結集一起。當時極力慫恿皇上同日本作戰,結果是大敗而歸,割地賠款。去年皇上鬧騰變法,他們二人又多次致電鼓吹,在地方鬧得比京城還兇,那譚嗣同、林旭等逆黨不就是他們推薦的嗎?可見他們和皇上是串通一氣的,早晚我要收拾收拾這兩個好小子!」停了一會兒,慈禧又懷疑地問了一句:「李鴻章也不贊同嗎?」崇綺點點頭。「哼!這個李老頭子是越活越老糊塗了,如果不想在京中待了,就讓他下去好了,我也不想見到他。徐大人——」「微臣在!」徐桐忙答道。「你代本宮擬一份手諭,調李鴻章出任兩廣總督之職,革去文華殿大學士的職位。哼!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我倒要看看還有誰敢反對廢立一事,李鴻章就是他們的鏡子!」慈禧太后為何要拿她最得力的大臣李鴻章開刀呢?這是有原因的。

自甲午之戰後,李鴻章作為大清全權代表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雖然這些條約的內容是太后默許、皇上答應的,但他畢竟是親自談判的交涉者換約人,為了這一條約,帝後之間幾乎反目成仇,而且還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倡導的公車上書事件。李鴻章被國人罵作第一號的大漢奸,無論到哪裡,只要一公開露面就有人罵他賣國賊。為此,李鴻章窩囊了一身病,這一病將近半年,正趕上康有為等人鬧騰維新變法。李鴻章裝病躲在家中,不支持也不反對,慈禧為這事多次詢問對策,他只推說有病不了解外情而不表態。慈禧見他對自己耍起了滑頭,十分不滿。如今,慈禧想廢除光緒的皇位,他又公開反對,能不令慈禧生氣嗎?這才決定給他點顏色看看,等於將他放逐京外,貶謫出京,這一處罰,對於風燭殘年的李鴻章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當然,慈禧這樣做也是殺雞給猴看,讓中外臣工知道,這麼得寵的李鴻章,在大清有那麼高的聲望和地位,公開反對廢立的事都遭到處罰,更何況你們這些大臣呢!

崇綺知道慈禧做事向來說一不二,她決定了的事誰也不能更改,也不敢為李鴻章求情,只得試探著問道:「這事是否再同軍機處商議一下?」「不必了!」慈禧氣呼呼地說。過了一會兒,慈禧又問道:「除此之外,你們還聽到什麼?」徐桐想了想答道:「外面紛紛傳說皇上正在生病,並且病得不輕,不知是否有這等事。」慈禧不置可否地說:「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本宮也都這一把年紀的老人了,說不定哪天就一病不起呢。」崇綺忙說道:「太后玉體健康,面色純正是長壽之相,不可說一些不吉祥的話。俗話說吉人自有天相,這大清朝的國運全靠太后支撐呢!」慈禧笑了笑說道:「承恩公太會說話了,口口聲聲高喊萬歲,哪有萬歲的事呢!這不過是圖個吉祥罷了。」慈禧忽然又話題一轉,說起了正事。不管別人怎樣亂嚼舌根,你們二人一定要站穩腳跟,這廢立的事就靠你們了,你們再同榮祿等人協商一下,這件事應該儘早定下來。若是沒有其他的事情,先跪安吧!慈禧說完,閉上眼睛休息了。

相關焦點

  • 馬關條約籤訂,李鴻章無官可做,他後來擔任過什麼職位
    公元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清朝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當時清朝負責籤訂條約的全權代表,則是李鴻章。甲午海戰失利後,日本加快對中國的入侵。日本軍隊大軍直指東北,這裡被視為清朝的「龍興之地」,一向極為重視。眼見形勢不妙,清朝決議與日本議和。但清朝兩次派遣的是使臣,都遭到日本拒絕。
  • 日本為啥把《馬關條約》籤訂地選在春帆樓?樓旁有條「李鴻章道」
    日本九州北端的下關春帆樓,是甲午戰爭後李鴻章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的地方。日本方面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下關,原名「赤間關」,亦作「赤馬關」,簡稱「馬關」,位於日本本州最南端。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南北往來的交通咽喉。在下關市,有一座背依小丘的旅店。
  • 《馬關條約》籤訂後,清朝為何有眾多官員為李鴻章求情
    於是清朝找到了李鴻章,要求李鴻章去日本談判。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授權下,李鴻章在1895年3月19日到達日本馬關,雙方開始了正式談判。關於這次談判的結果我們都知道,籤訂了《馬關條約》,總的來說這個條約非常賣國。李鴻章當時也因為這個條約世人所恥笑。而且清朝很多御史聯合起來,開始上書反對李鴻章。在民間也有很多人遊行要求拒絕承認合約,懲辦李鴻章。
  • 在馬關條約籤訂地憶李鴻章 馬關條約籤約120年
    據說甲午大勝,日本朝野轟動,民間泛濫著狂熱。每天去春帆樓會場的李鴻章,為防不測,總是避開大路,特意撥開草叢,走這條偏僻小徑。晚上7點半談判結束,李鴻章走出春帆樓,外面已是無邊的黑夜。李鴻章心裡清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一旦籤訂,自己必然要背上千古之罵名。正如他自己所說,「七十老翁,蒙漢奸之惡名,幾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勢」。李鴻章傷未致命,子彈打在眼下一寸。這一槍於他求之不得——由於挨了這一槍,也許國人就不至於罵他國賊太甚了。他血流滿面時,曾仰天長嘆:「此血可以報國也!
  • 馬關條約談判:李鴻章據理力爭卻僵持不下,挨了槍子兒後峰迴路轉
    1895年甲午一戰,李鴻章苦心經營20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對於李鴻章而言,甲午戰敗是他的恥辱,籤訂《馬關條約》更是他一生最大的恥辱。1895年2月22日,李鴻章奉旨進京。此時,日本人再次向清政府表示,他們不僅要清政府賠款和承認朝鮮獨立,而且要求割地。
  • 中日籤訂《馬關條約》,李鴻章留下2億兩白銀,帶回來一顆子彈
    《馬關條約》1895年4月籤訂的,主要內容為: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開放重慶等地為新的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華設廠。在籤訂了恥辱的《中日馬關條約》後,日本收穫了巨大的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而對國人來說,從此徹底喪失了民族自信。《馬關條約》的談判是艱難的,這種艱難是因為日本獅子大開口,而清朝的代表們卻在苦苦哀求,進行著討價還價。
  • 籤訂《馬關條約》的李鴻章是怎麼做的
    今天4月17日,是《馬關條約》籤訂125周年。該條約的籤訂,標誌著清末我國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風潮。提起《馬關條約》就不得不想到一個人——李鴻章。馬關條約談判場景但是在清廷腐敗,加之主管統帥李鴻章的管理不善之下,軍艦老化,武器裝備落後,戰力下降嚴重。最終在甲午海戰爆發後,李鴻章採取了「保船制敵」的避戰策略,一味逃跑,被日本海軍長驅直入,北洋水師聚殲在港口內。
  • 李鴻章遇刺改變馬關條約進程
    1895年甲午一戰,李鴻章苦心經營20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對於李鴻章而言,甲午戰敗是他一生的恥辱,籤訂《馬關條約》更是他一生最大的恥辱。戰前,李鴻章在1894年6月中旬曾經請俄國和英國駐華公使出面調停中日之爭。但英國人此時正想拉日本制衡沙俄,不願意趟這灘渾水。英國領事曾告訴李鴻章,英國政府請日本與中國共同退兵。但也僅此而已,別無下文。
  • 籤訂《馬關條約》,李鴻章究竟錯在哪裡?他的錯,只是少挨了2槍
    清光緒二十一年,北洋水師在威海衛之戰中全軍覆沒,而勢頭正盛的日本海軍繼續保持著強勁的進攻勢頭,大有直逼京城之勢。已經向日本求和三次的晚清政府,再次彎下膝蓋,向日本求和;而國力本就有限的日本,經過戰事的巨大消耗,也已無力再戰,便同意了媾和。隨之而來的,便是發生於日本馬關春帆樓的「和談」。
  • 楊椒山祠和「公車上書」 百年前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
    「公車上書」和康、梁涉政 楊椒山祠之所以出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它是著名的「公車上書」事件發生地。 我們先來說說「公車」是怎麼一回事。早在漢朝之時,官員是被各地方保舉而來的,而當這些被保舉的人來京師參政的時候,國家為了表示重視,都要派「公車」把他們接過來。以後,公車也就成為舉人的代名詞,而公車上書,說白了就是一次舉人群體上書事件。 所以,楊椒山祠不但是宣南文化的重要代表地,它也和戊戌變法有密切的關係。
  • 兩名高官,因日本的侮辱,卻有幸躲避了籤訂《馬關條約》的罵名
    但是,就因為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戰敗後籤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被痛斥為「賣國賊」。李鴻章,究竟是「再造玄黃之人」(慈禧的評價),還是「大賣國賊」?眾說紛紜,爭議巨大。
  • 李鴻章替慈禧背負罵名,被日本人用槍指頭,堅決不籤《馬關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清廷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侵略者籤訂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澎湖給日本,自此之後,他便被扣上了「賣國賊」的罵名。然而,歷史上真實的李鴻章究竟是愛國還是賣國?他是否是被國人冤枉了一百多年呢?
  • 清廷能拒絕籤訂甲午戰爭的馬關條約嗎?伊藤博文:家不要了就別籤
    馬關條約籤定於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經過將近半年的談判時間方才敲定,中國損失了許許多多看得見看不見的利益。清末和後世,有不少人想著,清廷直接拒絕籤訂《馬關條約》不行嗎?慫什麼,那麼小個國家那麼點人,能奈我們何。然而,事情真有小孩約定——張嘴就來、想反悔就反悔那麼簡單嗎?若能如此,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肯定不會乖乖就範。
  • 張海榮:《馬關條約》互換前後的朝野輿論
    ……我們當時悲痛之深,實非言語所能表述。」各級官員的拒約運動與「公車上書」當李鴻章奉使和談伊始,清朝內部反對議和的力量就在潛滋暗長。迨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籤訂,以至四月十四日(5月8日)中日煙臺換約前後,朝野上下更是掀起一場規模空前、聲勢浩大的拒約運動。
  • 《馬關條約》、《二十一條》之前,中國和日本還籤訂過平等的條約
    直到明朝以後,形勢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晚清後,日本強迫中國籤訂了《馬關條約》,夥同其它國家與中國一起籤訂了《辛丑條約》,這些喪權辱國的條約給中國戴上一副又一副的枷鎖。不過,其實在此之前,中國還和日本籤訂過平等條約的。明朝之時,日本的各大名還競相向中華朝貢,他們把對華外交當做牟利的手段,甚至發生了爭貢事件。
  • 清朝王公大臣那麼多,為何《馬關條約》偏要讓李鴻章來籤?
    近些年來,網絡上不少年輕人中流行一句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話是民族英雄林則徐在鴉片戰爭之後,被道光皇帝流放伊利,臨別前給家人說的。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個字,可是卻表現出了林則徐面對國家利益和自身安危,毅然不顧自身的大無畏精神,這是值得欽佩的。
  • 李鴻章曾遭遇槍擊、被竊聽、乞求路費!《馬關條約》談判究竟有多...
    導語 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當李鴻章全權代表中國與日本在《馬關條約》上籤下最後一個字,這位年逾古稀,向來以剛強姿態著稱的晚清名臣終於壓抑不住心中的悲慟,老淚縱橫。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籤訂了——他知道,「賣國賊」之名,註定終生無法洗脫。
  • 馬關條約籤訂時,伊藤博文和李鴻章談了什麼?讓李鴻章欲哭無淚
    說起清朝時期對清朝影響最大的戰爭,就不得不說是甲午中日戰爭了,甲午中日戰爭讓清朝的衰敗達到了極點,在這一戰中,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開始索要的賠款數目達到驚人的3億兩白銀,並且一直不肯退讓,後來,李鴻章因為被日本人小山豐太郎給打了一槍,改成了白銀兩億兩。
  • 北洋水師揚威日本,長崎事件為甲午海戰埋下禍根
    我們知道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海戰,清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臺灣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被日本統治50年之久,直到現在還沒回到大陸。如果我們今天看甲午海戰,雖然有朝鮮之亂,日本擴張野心等各方面因素,但還有一個很重要也被人們忽略的原因,那就是發生在甲午海戰之前六七年的日本長崎事件。
  • 籤訂《馬關條約》時,李鴻章被打一槍少賠一億?假的!真相是這樣
    關於《馬關條約》的籤訂,有這樣一種說法,就是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時,被刺客小山豐太郎襲擊,因面部被挨了一槍,之後據理力爭,讓日本政府向中國索要戰爭賠款減少了一萬萬兩白銀!李鴻章負傷談判這件事看得大家是熱血沸騰,紛紛讚揚李鴻章硬氣的表現。事情真的如傳說中那樣發展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