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光緒帝在南海上滑冰被慈禧派人抓回去之後,南海上又出現一片水域,上面浮動著破碎的塊冰。從那以後,只要南海結冰,就有一幫人不厭其煩地砸冰,似乎是在想永遠也不讓它再上凍。每當光緒看到一群人砸冰的時候,光緒總想到為他被杖斃的幾名太監,內心有說不出的惆悵與怨恨,那每一聲砸冰的聲響,似乎都是砸在他的心上。光緒的心早就給砸碎了。紫禁城儀鑾殿。慈禧太后指著下跪的崔二總管說道:「你做得完全正確,那南海上的冰一定要砸,天天砸,永遠不讓它結冰,哼!真是豈有此理。想逃,逃到天邊老身也要把他抓回來,我不信他能逃出老身的手心?」崔玉貴用手拭一下嘴角的血漬,摸摸紅腫的臉問道:「老佛爺,那幾名支持皇上外逃的太監將如何處理呢?」「統統杖斃,看誰敢再支持皇上外逃!」慈禧緩了一下,看看崔玉貴紅腫的臉心疼地說,「讓你受委屈了,以後對皇上不必那麼客氣,他既然不仁那就不能怪我們不義了,一切由不得他!」崔玉貴會意地點點頭。慈禧想了想又說道:「這些事不能傳到外面去,自己心中有數就是。」「奴才明白!」慈禧為何這樣叮囑呢?原來宮中最近發生了一件事。
快要過年了,按舊例,外臣是要給宮中進貢禮品的,許多大臣都送來了貢品。一個小太監把外臣送的食品送到光緒居住的瀛臺,不巧被別人發現了。慈禧知道後立即將那小太監抓來拷問是誰的指使,情急之中,小太監信口講道是朝中大臣指使,再問他是哪位大臣時,他講不出來了。慈禧一怒之下杖斃了這個小太監,但她心中卻嘀咕怕真是朝中大臣的唆使。她害怕光緒可能有什麼言論傳到朝中大臣耳朵中,從而許多大臣可能會同情皇上轉而反對太后,那時慈禧就不好收場。因為她最近不斷聽到親信奏報,一些朝中大臣和外臣甚至外國使館的人都紛紛談論想讓光緒重新回到皇位上,入宮主持朝政。這是慈禧最忌諱的。偏最近發生了小太監私獻貢品和幾名太監協同光緒外逃的兩件大事,惹得慈禧十分窩火。為了防患未然,她才下令嚴加看管皇上,不得有絲毫怠懈。崔玉貴剛剛領命去杖斃那幾名支持光緒外逃的太監,就有奏事太監來報,說總理衙門大臣榮祿求見,慈禧立即命他進來。榮祿入內,跪拜禮畢先呈上一份奏摺,慈禧從頭到尾細細看了一遍略一思索便問道:「榮中堂對袁世凱的這一奏摺有何看法啊?」
榮祿扶正了官帽,先看看太后的表情,猜測一下太后的心思說道:「拳民鬧事已非一日,但近年來越鬧越大,由暗而明,禍及京津,這不能不說與毓賢的慫恿和支持有關,至於對毓賢的懲辦是小事,當務之急是想法撲滅拳民的氣焰,如果不及時妥善處理,有可能發展成當年的太平天國,到那時再壓就如燃起的大火,著了起來是難以撲滅的。不知老佛爺意下如何?」慈禧點點頭,「榮中堂說得有理,防患未然,防微杜漸,把拳民消滅在萌芽中,這是不可怠懈的,袁世凱做得對,早早鎮壓,消弭患禍,應當給予嘉獎。你再電告直隸總督裕祿和剛毅等人,從速出兵剷除各地教壇,制止拳民活動,以防事態擴大。」「是!」榮祿微駝的背一鞠躬。慈禧看著榮祿已顯露老態龍鐘的樣子,心中也是一陣心酸,如今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是一語難盡。慈禧微微嘆息一聲問道:「榮中堂貴庚幾何了?」榮祿一愣,想不到太后突然問起這個,稍一遲疑,忙答道:「回太后,微臣都七十有二了。」慈禧十分傷感地笑了笑,「古語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日子過得真快呀!」慈禧又有意無意地掃了一下榮祿多皺的臉,十分認真地說,「榮中堂,本宮還有一件大事想請你參謀一下。」
慈禧沒有繼續說下去,榮祿忙問道:「老佛爺請講!」「這事十分重大,今晚你到慈寧官去,到時才同你詳談,你先下去吧。」榮祿直著兩眼看看太后毫無表情的樣子,也猜不出什麼,忽然內心緊一亮,若有所悟地恭敬答道:「臣遵命!」說完躬身退出。慈禧望著榮祿退出去的身影,一跛一拐,再也沒有當年叱吒風雲的威武和英俊,她喃喃自語:老了,老了。慈禧下意識地摸了一下自己的額頭,雖然盡各種可能保護自己的容顏不老,但歲月不饒人啊。一陣寒風吹來,慈禧打了個寒戰。也不知怎的,今天為何這麼傷感人雖有情,歲月無情。就在慈禧想著事情的時候,承恩公崇綺和大學士徐桐求見。慈禧讓他們進來,禮畢,崇綺心神不定地看一眼徐桐,徐桐略一點頭,崇綺便奏道:「啟稟老佛爺,你吩咐讓奴才做的事我等做了,只是情況不大好。」慈禧眼一翻問道:「怎麼不大好?」徐桐這才接著說道:「對於廢立的事朝中諸大臣多不贊成,他們一致認為光緒皇上並無失德的表現,無故廢除帝位恐招來天下大亂,不主張太后的這一做法。」「這都有哪些大臣?」慈禧氣憤地說。「許多大臣都這麼認為,像徐用儀、王文韶、許景澄、孫毓汶甚至李鴻章也不同意廢除皇上帝號。還有一些外臣也紛紛致電反對廢除皇上的皇位,如兩江總督劉坤一、兩湖總督張之洞都多次拍來電報或送來奏摺反對廢立的事。」
慈禧沒等徐桐說完,用力拍了拍御案,惡狠狠地說道:「真是豈有此理!劉坤一和張之洞都是光緒的同黨,自甲午之戰時就結集一起。當時極力慫恿皇上同日本作戰,結果是大敗而歸,割地賠款。去年皇上鬧騰變法,他們二人又多次致電鼓吹,在地方鬧得比京城還兇,那譚嗣同、林旭等逆黨不就是他們推薦的嗎?可見他們和皇上是串通一氣的,早晚我要收拾收拾這兩個好小子!」停了一會兒,慈禧又懷疑地問了一句:「李鴻章也不贊同嗎?」崇綺點點頭。「哼!這個李老頭子是越活越老糊塗了,如果不想在京中待了,就讓他下去好了,我也不想見到他。徐大人——」「微臣在!」徐桐忙答道。「你代本宮擬一份手諭,調李鴻章出任兩廣總督之職,革去文華殿大學士的職位。哼!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我倒要看看還有誰敢反對廢立一事,李鴻章就是他們的鏡子!」慈禧太后為何要拿她最得力的大臣李鴻章開刀呢?這是有原因的。
自甲午之戰後,李鴻章作為大清全權代表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雖然這些條約的內容是太后默許、皇上答應的,但他畢竟是親自談判的交涉者換約人,為了這一條約,帝後之間幾乎反目成仇,而且還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倡導的公車上書事件。李鴻章被國人罵作第一號的大漢奸,無論到哪裡,只要一公開露面就有人罵他賣國賊。為此,李鴻章窩囊了一身病,這一病將近半年,正趕上康有為等人鬧騰維新變法。李鴻章裝病躲在家中,不支持也不反對,慈禧為這事多次詢問對策,他只推說有病不了解外情而不表態。慈禧見他對自己耍起了滑頭,十分不滿。如今,慈禧想廢除光緒的皇位,他又公開反對,能不令慈禧生氣嗎?這才決定給他點顏色看看,等於將他放逐京外,貶謫出京,這一處罰,對於風燭殘年的李鴻章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當然,慈禧這樣做也是殺雞給猴看,讓中外臣工知道,這麼得寵的李鴻章,在大清有那麼高的聲望和地位,公開反對廢立的事都遭到處罰,更何況你們這些大臣呢!
崇綺知道慈禧做事向來說一不二,她決定了的事誰也不能更改,也不敢為李鴻章求情,只得試探著問道:「這事是否再同軍機處商議一下?」「不必了!」慈禧氣呼呼地說。過了一會兒,慈禧又問道:「除此之外,你們還聽到什麼?」徐桐想了想答道:「外面紛紛傳說皇上正在生病,並且病得不輕,不知是否有這等事。」慈禧不置可否地說:「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本宮也都這一把年紀的老人了,說不定哪天就一病不起呢。」崇綺忙說道:「太后玉體健康,面色純正是長壽之相,不可說一些不吉祥的話。俗話說吉人自有天相,這大清朝的國運全靠太后支撐呢!」慈禧笑了笑說道:「承恩公太會說話了,口口聲聲高喊萬歲,哪有萬歲的事呢!這不過是圖個吉祥罷了。」慈禧忽然又話題一轉,說起了正事。不管別人怎樣亂嚼舌根,你們二人一定要站穩腳跟,這廢立的事就靠你們了,你們再同榮祿等人協商一下,這件事應該儘早定下來。若是沒有其他的事情,先跪安吧!慈禧說完,閉上眼睛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