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聖所裡的藝術與考古:從「誕生即文物」的帕特農神廟說起

2021-01-09 櫻汐筆談

19世紀初,英國人埃爾金勳爵託馬斯·布魯斯,在擔任駐奧斯曼帝國大使期間,陸續從希臘偷偷運走了大批古老的石雕。數年後,這些珍貴文物以3.5萬英鎊的價格,被大英博物館所收購。然而,圍繞著「埃爾金大理石雕」的爭議,卻持續了近兩百年。

就其源頭而言,這些石雕以及建築殘片來自有「希臘國寶」之稱的帕特農神廟,具有極高的文物和歷史價值,希臘人強烈希望它們能夠「物歸原主」。然而,大英博物館方面聲稱,當年埃爾金得到了希臘宗主國-奧斯曼帝國皇帝的首肯,被準許「發掘和帶走任何帶有銘文與人像的石頭」,其獲取渠道是合法的,因此婉拒了希臘方面的請求。

在這場漫長的「跨國文物權屬之爭」中,情感、文化、歷史、法律等諸多因素相互交織,時至今日,埃爾金大理石雕的歸屬權依然未能最終塵埃落定。

時間回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聖所(亦稱「神廟」)與競技場、劇場並列為古希臘三大公共建築形式,在不同時期呈現出差異化的藝術風格,而帕特農神廟則是城邦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聖所建築之一,甚至被奉為「希臘的歷史與靈魂」,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希臘人,會對流落在外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如此念念不忘。

英國藝術史家、芝加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理察·西奧多·尼爾,長期從事藝術史、考古學、美學研究,特別是在古希臘的建築、雕塑、繪畫等領域有深厚的積澱。

他所著述的《希臘世界的藝術與考古》一書,被許多讀者評價為希臘藝術史領域最佳入門讀物,該書以時間為線索,逐一講述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之間,從青銅時代、幾何風格時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直至希臘化時期古希臘的藝術與考古。

在這本精美的「大部頭」著作裡,理察·西奧多·尼爾探討的問題有很多,其中對聖所的建築目的、風格、作用等也多有涉獵。以帕特農神廟為例,結合《希臘世界的藝術與考古》的相關論述,我們也得以一窺輝煌的古希臘文明。

01 「三位一體」的建築奇觀:誕生即文物的帕特農神廟

古希臘的聖所,被譽為「藝術家的天賜之地」,因為它集合了建築、雕塑、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足以讓藝術家們的創作天賦得以恣意揮灑。

早在公元前5世紀以前,在雅典衛城中,原本有一座供奉守護神雅典娜的聖所,可惜在希波戰爭中,入侵的波斯軍隊把神廟洗劫一空後,又一把火將其焚毀。戰事結束後,雅典人一度發誓不再重修這座聖所,而是以建築遺蹟作為警示,提醒自己不忘舊恥。

到了公元前454年前後,隨著與波斯關係的逐漸緩和,以及提洛斯聯盟成立後,有了充裕的資金做支撐,在執政官的領導下,雅典人開始著手重建帕特農神廟,著名雕塑家菲狄亞斯等藝術家也參與其中,共同成就了這座古典時期的建築巔峰之作。

根據理察·西奧多·尼爾在《希臘世界的藝術與考古》中的記述,雅典人花了近10年時間完成了這一重建工作。

帕特農神廟整體為「混合式」建築風格,環繞四周的高大圓柱採用了線條簡潔、厚重的多利安式,內殿中則立有4根以柔和優雅為特徵的愛奧尼亞式石柱。神廟內部供奉了一尊高達12米的雅典娜神像,其前方則是兩尊勝利女神尼刻的雕像,據說每尊有2米高,光是表面貼的黃金就多達52千克,足以見其奢華之景象。

除了高大的雕像,在帕特神廟的三角楣、柱梁、腰線裝飾帶等位置上,古希臘藝術家們精心設計了浮雕作品,它們多以神話人物、戰爭,以及日常生活為主題。

從遙遠的青銅時代到古典時期,希臘人的雕塑藝術取得了長足進步,他們不再拘泥於早期稍顯僵硬、正式的雕塑範式,而是更多融入「人」的靈動氣質。冰冷的大理石似乎被賦予了生命,飄逸的衣裙之下,肉體的鮮活與美好呼之欲出。

從製作流程來說,古希臘的雕塑往往要先繪製出草圖,然後再進行雕刻,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雕塑是繪畫與雕刻兩種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

帕特農神廟作為一座「誕生即文物」的完美建築,它的精彩之處還遠不止於上述種種,在細節上也有諸多可稱道處。在整個神廟建築中,鮮有完全的直角、直線,多立克石柱從下往上逐漸變細,中間部位則微微向外凸出,這一「微凸線」理念的巧妙應用,既體現出古希臘人對幾何學的精準把握,又在視覺上給人以微妙的動態之感。

02 獻給神祇的禮物,還是寶庫?聖所的「多重功用」

在許多人看來,聖所,顧名思義,是用於宗教祭祀、崇拜神明的場所。然而,在古希臘社會中,聖所其實擁有「多重功用」。它既是人們獻給神明的「禮物」,又是收納黃金、白銀、珍寶等供品的「寶庫」,有時還兼具建築地標、彰顯身份地位等作用,帕特農神廟也不例外。

雅典人把神廟、神像「獻給」神明的做法,根源於古希臘宗教中人與神之間「互惠」「交換」的契約關係特質,也與他們長期從事商業活動的生活方式有關。

在雅典的建城傳說中,雅典娜和波塞冬想要爭奪城市守護神的位置,需要給雅典人饋贈禮物,再由他們來決定究竟選擇誰。人們想要祈求神明給予保護時,需要到神廟中進行獻祭。

早期的宗教獻祭活動相對粗糙原始,多以血祭為主,人們屠宰公牛、綿羊等動物,再放置於祭壇上炙烤,以食物的香氣宴饗眾神。

《荷馬史詩》裡,特洛伊王子赫克託爾為了贏得戰爭勝利,讓母親召集城中高貴的婦女,向女戰神雅典娜獻上豐厚的祭品,其中有一件最大、最美、最珍貴的裙袍,以及十二頭未挨過打的小母牛。隨著希臘文明與藝術的進步,獻祭的形式愈加豐富多彩,青銅小像、恢弘的神廟建築、高大華麗的神像等成為主流。

帕特農神廟的「寶庫」功能,與其供奉神祇的功能有一定的重合。一方面,提洛斯同盟成員每年向雅典娜貢獻的白銀、貢金,從對外戰爭中獲得的戰利品,以及「用於祭祀遊行和運動競技的聖器」等,大都存放於神廟的內殿之中。

另一方面,正殿之中的雅典娜神像由象牙、黃金製成,表面覆蓋的黃金有1.14噸之多,加上兩尊勝利女神肖像上所貼的金箔,光這些金飾就是一筆豐厚的財富。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曾說,這些可以取下來的黃金,到了戰爭的關鍵時刻,都可以取下來應急使用。換言之,金光閃閃、璀璨奪目的神像,平時是人們頂禮膜拜的對象,在特殊情況下又變成了戰爭儲備,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對於雅典城的統治者來說,帕特農神廟中強調戰爭、徵服主題的雕塑,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還是一種間接的政治宣傳手段,既彰顯了城邦的實力,又使希臘不同城邦之間的競爭,經由藝術的形式得以外化。古希臘社會中,宗教與經濟、金錢與政治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在聖所建築中得以集中體現。

03 被摧毀、被掠奪、流落海外:帕特農神廟的波折命運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

「在戰爭中毀掉一座城市並不意味著一個城邦的滅亡。只有當神廟特別是城邦守護神的神廟被夷為平地時,城邦的公民才會有真正亡國的切膚之痛。」

帕特農神廟在過去千餘年間,幾經被破壞、被重建的波折命運。先是波斯人的肆意掠奪、縱火燒毀,讓最初版本的帕特農神廟變成了一片廢墟。

伯裡克利領導的重建工作,打造出了古希臘歷史的建築奇蹟,成為雅典勢力煊赫一時的最好證據,伯裡克利不無驕傲地宣稱:「我們現有的那些巨大的紀念物,不但在當代,而且後世也將對我們表示讚嘆。」

強盛之時,往往隱藏著衰亡的隱憂,古典時代之後的古希臘開始走進文明的黃昏。城邦制度土崩瓦解,馬其頓人、波斯人、羅馬人等不斷襲擾,古希臘逐漸不復昔日的榮光。在古希臘滅亡之後,帕特農神廟幾經易主,一度被改造為東正教教堂、天主教堂和清真寺,好在主體建築得以保存完整。

然而,17世紀時,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雅典,成為土耳其人與威尼斯人的戰場,帕特農神廟被土耳其人用作儲存彈藥的軍火庫。這一看似不經意的選擇,讓帕特農神廟遭遇滅頂之災。

威尼斯人的一發炮彈不偏不倚地打在神廟上方,整個神廟建築瞬間化為瓦礫,屋頂被炸飛,雕像變得面目全非,建築殘片散落一地,只剩下厚重的圓柱、殘破的三角楣,在訴說著戰爭的無情與殘酷。

18世紀末、19世紀初來到雅典的埃爾金勳爵,發現了這片建築殘骸的價值,於是就有了開頭「埃爾金大理石雕」的故事。

英國詩人拜倫在看到埃爾金石雕後有感而發,寫下一首小詩,他說:

「這樣的慘澹經營,鬼斧神工,帶給我的心以爭鬥,不可名狀;這些珍奇直使人目眩心痛——希臘的壯觀熬過古老時光,無情的損毀——它帶來海浪的洶湧——也帶來太陽——一抹雄偉輝煌。」

對古希臘人高超藝術造詣的驚嘆、目睹偉大建築被摧毀的痛心疾首,一系列複雜情感在詩人的腦海中翻騰。

雅典政治家伯裡克利曾說:「雅典將因統治過數量最多的希臘人,為世人所銘記。」

然而真正讓雅典、讓希臘在歷史上留下不朽聲名的,是偉大的建築、是燦爛的藝術與文明。它能讓徵服者羅馬人甘心臣服,主動吸納並傳播希臘文明的種種優長,又在此後的漫長時光裡,成為西方藝術、哲學、文學、科技等領域的根基。

經歷了2000多年的時光洗禮,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帕特農神廟,早已不復昔日輝煌壯觀的模樣。但即便如此,透過那些高大的多利克式圓柱、殘缺的浮雕人物,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古希臘藝術的溫潤光芒,而這便是古老文明所擁有的巨大魅力。

參考資料:

1、理察·西奧多·尼爾,《希臘世界的藝術與考古》

2、趙林,《古希臘文明的光芒》

3、紀錄片,《古希臘的珍寶》

4、可汗學院,古希臘藝術史系列課程

註:本文配圖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希臘中央考古委員會:帕特農神廟部分重建
    希臘中央考古委員會(KAS)5月8日宣布,經利用雅典衛城考古遺址裡的廢置材料,部分重建帕特農神廟。這也是希臘方面首次計劃部分重建帕特農神廟,以再現這座古希臘建築藝術巔峰之作的風採。據悉,此次中央考古委員決定重建的是帕特農神廟中的內室牆體。該室曾經是供奉智慧女神雅典娜巨型雕像的地方。這座雕像約在公元前438年出自古希臘著名雕刻家菲迪亞斯之手。
  • 探索古希臘帕特農神廟建築之謎
    她是智慧是神力的化身,她是女戰神同時還掌管著智慧、農業、藝術、法律、軍事等等,這麼厲害的女神無論再怎麼優秀的男人,她一個都看不上。始終都是保持著獨身的,所以也被稱為處女神。雅典人把他當成守護神,甚至雅典這個城市的名字就是從她名字裡出來的。從名字上你就可以看出帕特農神廟對於雅典人很重要。所以建造他們的時候他們自然是非常有。用心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可以拿紫禁城來做對比。
  • 帕特農神廟原來是金庫!藝術入門必讀,跨越2000年的希臘藝術
    多一種藝術眼光看世界,了解西方繪畫之美。美麗生活,美食美景美畫,一個都不能少。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臘文明以其特異的風採,卓越的成就影響後世幾千年,以至有「言必稱希臘」之說,這雖然是一個有些偏激的說法,但恰恰證明了希臘在藝術史上的重要性。雪萊曾說:「我們都是希臘人。」
  • 帕特農神廟,令全世界仰望的古希臘文明殿堂
    巴爾幹半島南端是古希臘文明的搖籃,早在公元前12世紀就已經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了,而如今殘存的帕特農神廟遺蹟則是希臘精神的代表。帕特農神廟聳立在希臘首都雅典衛城的最高處,在城市的哪個地方都可以仰望。人們說,沒有哪座城市能像雅典一樣,抬抬頭就可以看到一座2000多年的文明古蹟。
  • 別具一格的希臘雅典衛城和帕特農神廟,你去過嗎?
    希臘雅典,衛城和帕特農神廟,也雕刻記錄眾多神話故事。雅典娜的誕生,雅典守護神爭奪之爭等。也可以看著名浮雕,女神像。希臘雅典,衛城和帕特農神廟,晚上的景色很迷人、也很神秘,畢竟經歷很多。神廟中大量以神話宗教為題材,各類大理石雕刻成為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王以欣:帕特農神廟及其歷史滄桑
    雅典娜女神頭像,收藏於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    在希臘古典藝術中,建築被譽為藝術之母,而其他造型藝術,如雕刻和繪畫,均為建築整體之有機部分。神廟被認為是神靈的凡間居所。為表現對神的虔誠,古希臘人總是選用最好的石料建廟,對神廟的裝飾更是不厭其精。帕特農神廟是雅典城邦鼎盛時期為其護城女神營造的一座壯麗家宅。它集中體現了古希臘黃金時代的古典美學原則,洋溢著自由、民主、理性和人性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它不僅是希臘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 帕特農神廟為什麼叫完美的神廟?
    現存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帕特農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埃雷赫修神廟等。這些古建築無可非議的堪稱人類遺產和建築精品,在建築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保存下來的大量的珍貴遺蹟,集中展示了希臘的古代文明。巴特農神廟(又稱雅典娜神廟)是雅典衛城最著名的建築,它是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紀念碑,代表了古希臘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被稱為「神廟中的神廟」。顧名思義,雅典娜神廟是祭奉雅典娜女神的神廟,「雅典」之名即源於此。
  • 美之典範:帕特農神廟
    本欄目希望在梳理和解析中外藝術史上的藝術大師及其經典作品的基礎上,從歷史縱深展開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共同性和多樣性的追溯。讓我們在這片天地中一起來豐富藝術體驗、開拓文化胸襟、提升精神品格。   在人類建築史上,要選擇一個「美的典範」,無疑是古希臘神廟帕特農。它代表著人類文明童年時代的理性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完美結晶。   帕特農修建在雅典衛城山。
  • 人類文明的罪人:父子兩人,一個毀了帕特農神廟,一個毀了圓明園
    那些象徵著人類藝術、文化、技藝的巔峰之作,最終卻在戰爭中被摧毀,比如帕特農神廟,比如圓明園。而且,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毀壞這兩個人類瑰寶的人,竟然出自同一個家族。帕特農神廟的毀滅古希臘是人類文明的起源之一,也是西方藝術的起源地。說到西方藝術,不得不提的就是古希臘的藝術,而帕特農神廟可以說是古希臘藝術的巔峰之作。
  • 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專為供奉雅典娜女神而修建
    自認為,妻子和孩子都在自己肚子裡,自然無法出生,更無法作亂。可是,宙斯看似平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當他腹中的墨提斯臨產時,宙斯變得頭痛欲裂,作為眾神之神,這簡直是不可想像的。無奈之下,宙斯只好要求火神赫菲斯託斯出面,由他打開自己的頭顱,徹底找出頭痛的根源所在。
  • 希臘欲追回帕特農神廟雕塑,希望英國歸還!
    希方渴望世人看到完整的衛城 帕特農神廟在公元前五世紀建立的,地處雅典衛城的最高處,是聞名於世界的文化遺產,也是現有的古希臘最重要的建築之一,帕特農神廟雕塑還曾被認為是古希臘的頂尖藝術。
  • 博物志 | 帕特農神廟 之二
    公認是多立克柱式發展的頂端,雕像裝飾更是古希臘藝術的頂點。帕特農神廟是古希臘文明的標誌性符號之一,也是舉世聞名的文化遺產。我們分兩期介紹帕特農神廟,今天是第二期。雖然一開始他只是想臨摹一些神廟裡的雕塑作品,但隨即發現神廟的保護狀況相當糟糕,很多石雕被當地人拿走建造其他建築。誰搶都是搶,於是大家一塊兒搶,埃爾金便決定將帕特農神廟的雕塑搬回英國。
  • 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帕特農神廟
    但1687年威尼斯人與土耳其人作戰時,神廟遭到破壞。19世紀下半葉,曾對神廟進行過部分修復,已無法恢復原貌,現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殼。帕特農神廟呈長方形,廟內有前殿、正殿和後殿。神廟基座佔地面積達2300平方英尺,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大,46根高達34英尺的大理石柱撐起了神廟。帕特農神廟的設計代表了全希臘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從外貌看,它氣宇非凡,光彩照人,細部加工也精細無比。
  • 希臘全盛時期建築藝術與雕刻藝術發展的標誌與巔峰,帕特農神廟
    帕特農神廟是古希臘文明的最高象徵,是希臘全盛時期建築藝術與雕刻藝術發展的標誌與巔峰,有「希臘國寶」之稱,也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古希臘文明綿延千年不絕的象徵,也是古希臘文明遭劫受辱的象徵。它祀奉的是雅典城的守護神雅典娜,在它的庇佑呵護下,希臘文明逐步走向繁榮輝煌。它曾在波希戰爭中受到重創,又在雅典城邦的昌盛時代得到重生。
  • 古希臘藝術
    很多西方藝術史會從古希臘藝術談起,但名件兒覺得它有點枯燥所以現在才提它。總之,古希臘藝術在西方藝術史上有著開創性的地位,個人認為Doric、Ionic、Corinthian三種柱式還是十分值得了解的。古希臘藝術通常指公元前12至公元前1世紀希臘及其附近島嶼和小亞細亞西部沿海地區的藝術,廣義上包括愛琴藝術。
  • 古希臘文明中的神廟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都知道古希臘人在古代是有著無人超越的藝術細胞的,因為他們的社會習慣和自己的理念,導致了他們在當時自己的環境裡面很容易促使自己獲得更多的靈感。同時他們的創作給了西方歷史有著很大的影響,古希臘的神話故事至今都是家喻戶曉。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希臘的神廟吧!
  • 帕特農神廟的璀璨綻放
    由希臘統治者伯利克裡委託建造 這座屬於雅典娜——自由女神和雅典守護神的神廟是在波斯戰爭之後建造的。那時候的雅典由 伯利克裡統治,他強調,雅典人要重建被波斯人摧毀的神廟。名字「帕特農」意為「少女」, 而神廟就是奉獻給雅典娜這位少女的(帕特農這個名稱是用來形容住宅內的某類型房間,是由 未婚的、擁有處女之身的姊妹居住的)。
  • 專題 ▌帕特農神廟【Parthenon】
    ),「梯」之行(z37),結構之美(z41),榫卯(z45)】查閱請回復括號內內容,更多回復(m)查看目錄。┇帕特農神廟的正立面的各種比例尺度一直被作為古典建築的典範,柱式比例和諧,視覺校正技術運用純熟,山花雕刻豐富華美。整個建築既莊嚴肅穆又不失精美。被美術史家稱為「人類文化的最高表徵」「世界美術的王冠」。┇帕特農神廟的設計代表了全希臘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它採取八柱的多立克式,東西兩面是8根柱子,南北兩側則是17根,東西寬31米,南北長70米。
  • 希臘阿波羅神廟:帆布外衣護文物(圖)
    走近之後,才發現神廟披著一層白色帆布製作的「偽裝」(如圖),將真身完全隱藏起來,以避免日曬風吹雨淋。文物因歲月而珍貴,歲月又是文物最大的天敵,如何把這份珍貴的遺產代代相傳,是現今希臘人最棘手的文化課題之一。  位於雅典西南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這座阿波羅·伊壁鳩魯神廟,與雅典衛城聲名遠播的帕特農神廟建於同一時期,也都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 帕特農神廟,神秘且藝術
    帕特農神廟位於希臘雅典衛城的最高處石灰巖的山崗上,是衛城最重要的主體建築,又譯「巴特農神廟」。帕特農神廟之名出於雅典娜的別名。拉丁字母中Parthenon即希臘文∏αρθενωνα的譯寫,意為「處女的」。柱式上,帕特農神廟採用的多立克柱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