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單,一變化就犯糊塗
大氣的受熱過程內容比較簡單,但是,很多同學仍然在這裡失分很多,所謂的陰溝裡翻船,為什麼在這兒成了事故多發地帶呢?我們來分析幾道例題。要明白核心考點主要就是關於大氣的保溫作用和大氣的削弱作用的運用。
就上面這幅圖中,每一個字母、每一個數字的意義都能準確無誤地填出來嗎?
實戰演練
甲圖為某市2017年12月9~18日氣溫變化圖,乙圖為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
1. 最可能出現雨雪天氣的日期是 ( )
A. 9~11日 B. 13~14日
C. 15~16日 D. 17~18日
2. 據圖判斷,10日晝夜溫差大的原因是 ( )
A. 白天①強,夜晚④弱 B. 白天②弱,夜晚③弱
C. 白天②強,夜晚③弱 D. 白天②強,夜晚④弱
劉禹錫《秋詞》的「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下圖為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讀圖,回答3~4題。
3. 詩句描寫的景色約在 ( )
A. 2月 B. 5月
C. 8月 D. 11月
4. 關於「夜來霜」成因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 ①增強 B. ②增強
C. ③減弱 D. ④減弱
5.下圖為某地連續兩天氣溫日變化曲線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圖中兩條氣溫曲線中代表晴天的是 A,代表陰天的是 B。(填字母)
寫在後面
解析:作為基礎知識的「大氣的受熱過程示意圖」中的每個符號要清晰理解。太陽輻射的兩段,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都要清晰,分解成下面三個過程,一一對應。
1. 近地面大氣熱量的主要直接來源並非太陽輻射。大氣吸收的熱量主要為長波輻射,對短波輻射吸收很少,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地面輻射為長波輻射,因此地面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2. 大氣逆輻射並非只有晚上存在。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部分,是始終存在的,白天輻射更強,只是白天由於太陽輻射的影響,考慮問題時主要側重於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夜晚,由於沒有太陽輻射,近地面氣溫主要受大氣逆輻射強弱的影響,因而容易產生只有晚上存在的誤解。
題目是千變萬化的,但是核心確實不變的,找到核心,結合所學知識,題目自然就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