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 | 北京報導
日前,智庫機構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的《新40年·新40企——深圳未來發展的新力量》(下稱「《深圳新力量》」)報告認為,未來5年,深圳GDP增速預計達到6.5%,到2025年總量達到4.2-4.5萬億元,人均GDP達3.5萬美元。
深圳GDP總量自2016年首次超過廣州之後,近幾年來在全國各主要城市排名中,一直位居上海和北京之後,穩坐第三把交椅,並且把廣州越甩越遠。也因如此,《深圳新力量》的數據一經面世,坊間關於深圳追趕北京的議論不斷。
但是,從2019年的數據來看,北京以35371.3億元的GDP總量,高出深圳8444.21億元(深圳是26927.09億元),北京的優勢顯而易見。
而按照上述報告,深圳在2025年的GDP總量將達到4.2-4.5萬億,那麼,在「十四五」期間,深圳在GDP上能否追上並超越北京?
2016年深圳GDP首超廣州
雖然城市之間的較量不局限在GDP上,但這是能直接反映一個城市綜合實力的指標之一。
多年來,上海GDP總量在全國城市排名中,一直穩坐第一把交椅,其經濟霸主地位無人能撼動。北京緊隨其後,多年來位居第二。深圳堪稱後起之秀,自2016年GDP首次超越廣州之後,至今已連續4年位居第三。
2016年,深圳GDP總量達到20078.58億元(修訂後),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後,第三個突破2萬億元大關的城市。不僅如此,深圳還一舉超過廣州。從總量上看,2016年廣州的GDP是19805.42億元(修訂後),深圳比廣州多出273.16億元。
此後幾年間,兩個城市GDP差距越來越大,尤其是2019年,深圳GDP高達26927.09億元,廣州是23628.6億元,兩者相差3298.49億元。從數據看,深圳甩開廣州,大有追趕北京之勢。
深圳經濟迅猛發展,從深圳市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深圳經濟運行情況可窺一斑。
從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5.20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10495.84億元,增長4.9%;第三產業增加值16406.06億元,增長8.1%。三次產業結構由2018年的0.1:39.6:60.3調整為2019年的0.1:39.0:60.9。
深圳服務業的佔比在進一步加大,這並不意外。在2019年GDP接近2.7萬億元,人均GDP突破20萬元大關之時,深圳選擇適當放棄一些含金量較低的第二產業,尤其是一些採取薄利多銷模式運作、很難帶來超額利潤的基礎工業。這在當時引來市場頗多猜測:深圳未來是否也將成為一個以服務業為經濟主導的城市?深圳是在向北京看齊嗎?
近3年深圳的GDP與北京的差距在加大
如果說上海是中國經濟總量最高的城市,那麼深圳一定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梳理發現,近10年來,無論是從GDP總量,還是GDP增速,深圳都是全國各主要城市中增長速度最快的。
2010年,深圳GDP總量是9510.91億元,當時位列全國大中城市第4位。到了2019年,深圳GDP總量達到26927.09億元,是2010年的2.83倍,這個數據比上海和北京都要高。
先看上海,2010年上海GDP總量是16872.42億元,到了2019年,GDP總量是38155.32億元,其GDP總量是2010年的2.26倍。北京2010年GDP是13777.9億元,2019年是35371.3億元,其GDP總量是2010年的2.57倍。
從10年這個時間段看,深圳GDP總量增長最快;但是,對比近3年深圳與北京的GDP差距,卻不那麼樂觀。
2016年,北京GDP是25669.1億元,深圳是20078.58億元,兩者相差5590.52億元。
到了2017年,北京GDP是28000.4億元,深圳是22438.39億元,兩者相差5562.01億元。這個差值相比2016年縮小了28.51億元,差距在縮小。
到了2018年,兩地的差距又開始拉大。北京GDP為30320億元(初步核算),深圳是24221.98億元(初步核算),兩者相差6098.02億元。這個差值相比2017年,增加了536.01億元。
2019年兩地的差距更大。北京GDP總量是35371.3億元,深圳是26927.09億元,兩者相差8444.21億元。這個差值相比2018年陡增了2346.19億元。
近3年,兩地GDP呈現出了越來越大的差距,深圳要想追上北京,未來發展需要尋找新的力量。
2025年深圳經濟總量能達到4.2-4.5萬億嗎?
《深圳新力量》報告預測深圳2020年全年GDP能夠實現4%左右的增長。
關於深圳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發展,該報告預測:2021—2025年,受戰略性新興產業穩定高速增長的驅動,深圳GDP增速預計6.5%左右,到2025年實現名義GDP總量4.2—4.5萬億元的規模,直追瑞士等國家2019年的經濟規模。而「新消費」和「新科技」,將賦予深圳特區未來40年發展的新力量。
在這一邏輯下,新消費是驅動力,是驅動創新的原動力,「以市場培育、創新技術」,引導企業不斷進行產品升級和技術升級。新平臺是連接器,是連接新消費與新科技的橋梁。
該報告認為,未來深圳在消費引領、技術突圍、產業迭代領域的先行示範將成為重點,未來的特區將成為我國品質消費社會示範區、國際前沿技術突圍先鋒區和全球產業生態先導區。
多重身份附加,讓未來深圳的發展更有底氣。但是,深圳在發展,北京也不會止步。近期北京自貿區的問世,讓其經濟發展如虎添翼。
9月21日,國務院印發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及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的通知。記者注意到,新設的這3個自貿區,它們的戰略定位各不相同,其中,北京自貿區將助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打造服務業擴大開放先行區、數字經濟試驗區,著力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
在全國21個自貿區中,「服務業擴大開放先行區、數字經濟試驗區」的定位超乎一般城市。這一點也不奇怪,服務業、數字經濟本身就是北京的優勢產業。數據顯示,北京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全國最高,超過了80%;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超50%,同樣位居全國首位。
北京自貿區的橫空出世,被業內認為是釋放出中國經濟轉向的重大信號。這也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在十四五時期,深圳要想追趕上北京,仍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責編:楊百會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