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思想國
你和父母常用什麼方式交流?
你知道
有一個喜歡發表情包的媽媽是什麼體驗嗎?
01
「我以為你從來不關心我。」
在我剛上大學的時候,與爸媽保持聯繫的方式是打電話。
爸媽不愛打電話,哪怕打電話,電話裡也總是翻來覆去重複同樣的話題。諸如「你吃飯了嗎?」「你那裡天氣怎麼樣呀?」「最近學習怎麼樣?」「錢夠不夠用?」這樣的問題。久而久之,我聽的也煩了,也不願意打電話回家。
剛進大學的那個冬天,感恩節的晚上。一個人走在學校的冷風裡的時候,突然特別想家,於是打了個電話回去。起初打爸爸的電話沒人接,於是改打了媽媽的電話。響了一會以後,媽媽接了電話。
「喂,媽媽,在家裡還好嗎?」我問。
「還行,打電話回來有什麼事嗎?」媽媽一如既往地回復。
「沒什麼事,就是今天感恩節,想打個電話給你們。」本來想說「我想你們了」話到嘴邊卻還是沒說出來。
「哦哦,那沒什麼事就掛了唄。」媽媽還是在糾結我打電話回家是不是有什麼事,確認沒事後她就把電話掛了。
看著只有39秒的通話記錄,我沉默了,一個人走在路上,突然感覺鼻頭一酸。
在我印象中從小到大父母好像都是這樣,除了給我錢,供我上學,其他方面根本不關心我。就連打個電話也很少超過一分鐘。有時候興致衝衝與他們分享我的喜悅,他們也只是淡淡地應一句:「哦,還有什麼事嗎?沒事就掛了。」原本覺得喜悅的事情只有我一個人開心有點像個笑話。
在異鄉的時候,我總是羨慕身邊的朋友。因為他們和他們的父母總是有聊不完的話,而我和父母間卻永遠只有不到一分鐘的通話記錄。
02
「她只是習慣了沉默。」
感覺到媽媽的變化是在她學會用微信開始。回家的那個寒假,我發現平時保持著早睡早起習慣的媽媽,一反常態晚上十點還在玩手機。
「媽,你在幹什麼呢?」我好奇地走過去,發現她正在註冊微信。
「我聽你阿姨他們說,你們年輕人都愛用這個,我也開通一個。」說完她又開始低頭搗鼓。
註冊完之後,她說:「來,女兒,給我拍張照唄。我看別人都用自己做頭像,我也搞一個。」
於是我用美顏相機給媽媽拍了一張照片。她看了,不敢相信那個人是她,美滋滋地讓我幫她換好了頭像。
微信上的媽媽就像是另一個人。
平時連電話都很少給我打,就算要打也在一分鐘內結束的她,卻總是隔三差五給我發微信。時不時問問我在幹什麼,最近忙不忙。每次發朋友圈,沒隔多久就能收到她的點讚。有時候隔了幾天沒發朋友圈還會收到她的消息,問我怎麼這麼久都沒動靜。
看著這個在微信上經常和我絮絮叨叨日常的媽媽,我突然有些明白媽媽不是不關心我,只是沒有途徑。或許那一代人習慣了沉默,不善於表達感情。
03
「抱抱我的豬。」
習慣了用微信後,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媽媽學會了用表情包。以前常問「吃飯了嗎」,現在變成了「早上好」的表情包。她最喜歡的表情包是一套豬豬的表情包。
有段時間正在評定獎學金,被一堆事情弄得焦頭爛額的我感覺有些喘不過氣,特別想找人傾訴。在和好朋友打完電話後,我又給媽媽打了個電話。
站在陽臺,我鬱悶地吐槽了快半個小時最近的糟心事,媽媽沒有掛電話,而是時不時地「嗯嗯」兩句。說到後來我也累了,感覺媽媽也不懂我在講什麼,為什麼鬱悶,於是也氣呼呼地掛了電話。
過了一會,收到媽媽的微信,不是語音,不是文字,而是表情包。看著她發來滿屏的「抱抱我的豬」,我一下子眼睛就紅了。
其實我早就知道跟媽媽說這件事情,她不能理解我,她不明白我為什麼生氣,但還是試圖用表情包安慰我。
媽媽學會用表情包之後,變得活潑起來了,原本打電話和文字的不夠熱情都有了改變。每次和媽媽聊天發表情包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不是快要20歲的成年人了,而是小時候那個可以在媽媽跟前撒嬌的小姑娘。
其實我知道,媽媽正在老去,她學東西不再像以前一樣快了,但她還是努力地追趕這個時代,用笨拙的方式陪著我。
我想,我也該等等她了。
你的父母喜歡發表情包嗎?評論見~
-END-
作者 | 朱雅玲
編輯 | 李曉婷
審發 | 王龍龍
本文系中青網教育(ID:zqwjypd)原創
轉載請留言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