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雜誌社記者續炳義報導)自貢恐龍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的東北部,距市中心11公裡。它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上就地興建的一座大型遺址類博物館,是中國繼半坡遺址和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後,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也是我國第一座專業性恐龍博物館,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博物館佔地面積6.6萬多平方米,館藏化石標本幾乎囊括了距今2.01-1.4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所有已知恐龍種類,是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羅紀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價為「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
馳名中外的自貢市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位於自貢市中心東北11公裡處,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於1972年發現,已陸續發掘出大批珍貴的恐龍化石,成為一個罕見的化石寶庫。經勘察,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化石富集區達1.7萬平方米,共分為3到4個小層。在僅兩個800多平方米範圍內就發掘出恐龍個體化石近百個,完整和較完整的骨架30餘具。其恐龍動物群包括3個綱、11個目、15個科、近20個種,並出土了一批珍貴的伴生動物化石。這個化石群中,相當部分是新屬新種,有長達20米的亞洲第二長龍、植食性長頸椎蜥腳恐龍、兇猛的食肉性恐龍、身材矮小的鳥腳類恐龍和極珍貴的原始劍龍,在國內外同地質時代的地層中實為罕見,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遊覽觀光價值。為研究恐龍及古爬行動物分類、生態、生理、生活、演化規律以及古地理、古氣候和中生代地學等提供了實物依據,成為世界侏羅紀化石研究的重要場所,同時也為中外遊客提供了一個扣人心弦的異景奇觀,被譽為"恐龍群窟,世界奇觀","中國的國寶"。
自貢是世界聞名的侏羅紀「恐龍之鄉」,素以恐龍化石埋藏點多面廣、數量巨大、種類眾多、保存完好、層序連續等特點著稱於世。自1915年已來,在其所轄的4373.1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已累計發現化石埋藏點近200處。其中尤以自貢恐龍博物館所在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體現出極其難得的古生物多樣性、完整性、珍貴性,為國之瑰寶。[2]
1.藏量巨大。館藏恐龍及魚類、兩棲類、龜鱉類、蛇頸龍類、鱷類等個體200多具。其中恐龍種類包括原蜥腳類、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和劍龍類等,數量佔全川總數的1/2,佔全國總數1/6,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第一大恐龍冢穴,在國際上與之齊名的也僅有美國猶他州國立恐龍紀念館和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立恐龍公園。
2.種類豐富。這裡的化石不是一個種類單一或單調的脊椎動物化石群,而是一個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到哺乳類的至少由5個綱、11個目、16個科、40餘個屬種組成的門類齊全的脊椎動物群組合。共有古脊椎動物36屬47種,其中恐龍21屬26種。幾乎囊括了侏羅紀早、中、晚期的所有恐龍類別。
3.遺蹟壯觀。館內的化石埋藏廳是世界上可供觀覽的最大規模的化石埋藏現場之一,化石富集程度為世界之最。同時,在遺址上還保留著一條較完整的地質剖面,更有其特殊的地質意義。該古生物化石遺址曾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遺址預選名錄》,並在世界遺產委員會《世界遺產名錄》優先推薦的「一等」遺址之列。
4.完整度高。館藏恐龍及其它古脊椎動物化石完整度都很高,大部分為關聯保存在一起的完整骨架。在已發掘出的200多個個體中就有40多具完整率在60%以上的骨架,完整率在80%以上的骨架有10多具。這在世界古脊椎動物中是非常難得的,具有極高的價值。5、精品薈萃。除保存完好的恐龍外,還有恐龍皮膚、恐龍蛋、恐龍足跡、恐龍尾錘等稀有的遺蹟化石,以及翼龍、蛇頸龍、鱷、魚、龜、桫欏、銀杏等許多與恐龍同時代的動物和植物化石。其中有很多是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世界級珍品,是一個異彩紛呈、蘊秀藏珍的「侏羅紀動物寶庫」。
6.價值特殊。博物館所擁有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在恐龍演化史上具有填補空白的重要意義。在大山鋪恐龍動物群發現之前,早、中侏羅世的恐龍化石僅零星見於北非、東亞、西歐和澳大利亞,以致在恐龍進化系列上不能很好地銜接,存在「盲區」。大山鋪這一豐富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的發現,恰好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的這段空白,對研究恐龍及其相關古動物的系統演化、生理特徵、生活環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學價值。被學界譽為「世界恐龍化石發掘研究史上近二三十年來最大的收穫」、「世界侏羅紀恐龍研究的聖殿」。
7.景致優美。恐龍博物館主館造型獨特,猶如一堆巨石兀立在恐龍化石群產出地上。遊客中心則似一具巨大的劍龍橫臥在洪荒古樸的亞熱帶叢林之中,二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園區內有大量的鐵樹、銀杏、松柏等中生代植物,特別是移植了30餘株與恐龍同時代有「活化石」之稱的植物——桫欏,充分地營造了恐龍生活的史前環境。整個園區環境優美,風景宜人,是一個旅遊、休閒的絕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