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聽說過貴州的安順,因大名鼎鼎的黃果樹瀑布,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也漸漸被世人所熟知。但除了黃果樹瀑布,其實安順還有一處宛若世外桃源的布依族村寨,它就是高蕩村。
高蕩村距黃果樹瀑布景區只有23公裡,是一個原始質樸有著千年歷史的布依族村落,它就偏安一隅的隱匿在貴州西北的山清水秀之中。
千年布依族古村寨——高蕩村,位於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城西南7公裡處,從縣城自駕車可以到達。她是一個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布依族古村落,因寨子座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猶如群峰上託著一口鍋,布依語因形而名「翁座」,漢語的意思是高山之巔有兩處水蕩,山高水高,因此得名「高蕩」。
登上通往寨門的159級石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在我們還沒有抵達村寨大門的時候,便聽到了搖蕩山谷的鼓聲,遠遠的就能聽到村民們吹奏布依長號的聲音,以濃墨重彩的樂聲歡喜的迎接著遠道而來的客人,這是高蕩村布依族的歡迎儀式,非常有文化特色。
高蕩村的石頭建築始建於明代,至清代成規模。寨東的小山上有小屯堡,寨前的大山上亦建有屯堡,稱為大屯,都是古代守寨拒敵的攻防設施。因地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易於屯兵,從明朝開始建有大大小小的屯堡和營盤。順著指示牌,走到一座建於清代鹹豐年間的石堡,外牆為石質,碉樓為石木結構,碉樓高6.8米,圍牆平均高度3米,厚度60釐米。碉樓、圍牆處鑿有大小不等的觀察孔,也可作火槍、弓箭射擊孔。如今這些孔成了遊客觀光取景之處。
這便是傳說中的攔門酒了。
在高蕩村村口入口處,村寨裡的布依族婦女身著布依族的民族服飾,唱著布依族的敬酒歌迎接遠道來的客人們。跟貴州大多數苗寨的十二道攔門酒不同,布依族的攔門酒,雖然數量上不及苗寨多,但那份對遠道而來遊客的熱情卻毫不遜色。
喝完了酒,酒碗千萬不要摔碎哦
喝了攔門酒,還要看一下布依族的歌舞表演哦 能歌善舞是布依族的一大特色,高蕩村很好的傳承了這一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
除過年、端午節、中秋節等與漢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日都具有布依族的固有特色,其中最為隆重的要數「六月六」。這一天,村民們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畢用雞血沾上各色自製的紙旗,或做成大鳥形分別插在各塊田中,以表達期待五穀豐登之情。各家各戶還要殺雞、打狗,包餈粑、做剪粉辦節日盛宴,男女老少盛裝豔服,載歌載舞歡慶節日。
布依摩祖是布依族和壯族的始祖,名為「抱陸拖」,摩文化是布依族和壯族信仰。
高蕩村建設有古寨布依民族文化廣場,布依文化廣場由布依民俗陳列館、村史館、民族歌舞露天表演場和遊客接待中心組成。陳列館內收藏了3000多件布依民俗物品,展現了濃鬱的布依文化與厚重的古寨歷史。
高蕩村種植了五彩稻穀,也是農耕文化體驗區,既不破壞基本農田用途,又打造了田園景觀。青青的秧田邊是農家小菜園,作為全省首家村落類生態旅遊試點,每家每戶的小菜園都是按有機種植的要求實施的。
布依族的傳統小吃——油餈粑,把糯米麵捏成團後,在油鍋裡炒熟而成,剛口感酥軟香甜。
看看這座特殊的石頭建築,是不是感覺很像東歐小國的宗教式建築?
高蕩村四周環山,山體的石頭無比堅硬,於是當地人採用當地的石頭建築房屋,以木頭為房屋構架,石頭為牆,石片為瓦,依山借勢建造了極具民族特色的房舍,成就了貴州「八大怪」之一的「石頭當瓦蓋」。高蕩村的石頭房屋不僅冬暖夏涼,隔熱驅溼,而且還能預防火災。
看到這個窗子,感覺很像東歐的東正教的教堂呀
漫步在古老的高蕩村,感覺這裡就是一個石頭建築的博物館,貴州的「八大怪」之一就是布依族的「石頭當瓦蓋」, 村寨內的建築形式一般「以木為架,石頭為牆,石片為瓦」,特點是冬暖夏涼,隔熱驅溼,不怕火災,非常有地域特色。
村寨中廣場西側的布依山居,是清華大學吳良鏞院士弟子周政旭博士與市建築設計院合作設計改造的,外面古村落,裡面現代化,在外觀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充分運用現代建築技術及裝飾藝術,增設衛生間、廚房、餐廳等配套設施。布依山居都是開放的,可以預定住宿。
高蕩村跟喧囂毫無關係。在高蕩村裡,最常見的莫過於樹蔭下納涼發呆的布依族老人,腳邊慵懶曬太陽的貓,偶爾有稚嫩孩童的嬉笑與狗吠聲打破平靜,但很快又會歸於平淡,安靜得讓人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村子裡的廣場上鋪滿了收穫的稻穀。
高蕩村的建築始建於元明時期,直到清朝才逐漸的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看圖片中房屋,所有的牆壁屋頂都是用石頭壘起來的,沒有使用任何的物料填充縫隙。
九十五歲高齡的布依族老奶奶,看到我們外來的遊客,很和藹的和我們打招呼合影~
如今的高蕩村,是貴州現存少有、保存完整的布依族古村落,具有典型的布依族第三土語區村寨特點,石幹欄式布依傳統民居與古寨風貌保存完整。
眼前一幢幢的百年石屋向我們訴說著布依先民們鮮活的歷史。高蕩山多石優,先民們就地取材,依山就勢建造房舍。寨內村民就伍、楊兩姓。千百年來,兩姓人家鄰裡守望、和睦相處。
高蕩村裡有一口從未乾涸的古井,聽村裡的老奶奶說從她記事的時候起,這口古井就存在了,它是高蕩村的靈魂。因為當初的尋羊人就是因為喝了這泉水,才決定要遷居於此的。
喝上一口古井水,泉水甘甜。這口井是過去高蕩村的主要飲水源,山泉流過千年,也見證著高蕩村的歷史變遷。
石徑蜿蜒,行走在石屋之間,隨處都是讓人難忘的景致,幾乎每座石屋牆壁上都備註有房子的修建年份和宅子主人的布依族姓氏。布依族人民喜歡花草,房前屋後基本都能看到用陶罐種植著各種植物花朵,與這座石頭小村相得益彰。
石門、石橋、石屋…… 斑駁石頭上留存著過往歲月點滴。高蕩村數百年來與石相依、與石為伴,沿著古老的石板路拐入巷道,手指觸摸那些飽含歲月積澱的石塊,用心感知這一石一木背後的故事。門前屋後納涼的老人,稚嫩孩童嬉笑打鬧的身影,一幅恬靜閒適的田園畫卷徐徐展開。
相傳在明朝朱元璋時期調北徵南,因這裡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易於屯兵,故建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屯堡和營盤。高蕩村現在還保存著三處明朝的軍事防禦古堡,寨子東邊的小山上建有小屯堡稱為小屯,寨前的大山上亦建有屯堡,稱為大屯,與小屯遙相呼應,都是古代守寨拒敵的攻防設施。寨後的大山頂上有三十餘間簡易居民遺蹟,稱為營盤,是古時供寨上老弱婦幼避兵、躲避匪患的場所,具有部分軍用性質。也是村寨最後的堅壁防衛所在。
高蕩村的房屋石料的色調都是淺白或是灰色,白天看高蕩村,好似銀光閃爍,月夜看高蕩村,如同凝霜蓋雪,更能直觀的感受到這座大山深處布依族古村落的古樸和厚重。
高蕩村不僅有古代軍事遺蹟,更有濃鬱的少數民族風情。極富民族特色的民居、寨門、石拱橋、古井、學堂等是研究布依族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證據。
高蕩村中灰白色的石屋看上去有些嶄新,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旅遊開發才修建的,但其實這些才是歷經百年風雨,年紀最大的建築,因為牆面越白,說明風化越久,經過風吹日曬,表面越光滑,灰度越大。
高蕩村裡石屋的主體部分坐北朝南,坐落在窪地與山地的交界之地,村子的南北兩邊建有防禦營盤,可以扼守進出村落的道路,有效防禦外來的侵犯。站在南北營盤上,遠眺高蕩村,整個村落渾然天成,森林茂密,農田層疊,鱗次櫛比的石屋建築群順著山勢鋪開,建築與自然渾然天成。
高蕩村還有獨特的傳統工藝。蠟染、織錦、刺繡等在這裡得到傳承發展。傍晚時分,村民伍文芬坐在家門口畫著蠟畫,她展示起自己精美的蠟染作品,栩栩如生的圖畫,原生態的製作工藝,讓人感嘆高蕩村村民的心靈手巧。
在高蕩村民族文化廣場南側的布依民俗陳列館裡,收藏了三千多件關於布依族歷史文化的照片、石碑、樂器等,還有圖案美觀的布依族蠟染、色彩絢麗的刺繡、織錦和布依族家庭實景布局,這些非常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產物源源不斷的吸引著外地遊客來到高蕩村參觀。
遊覽高蕩村過後,時值中午,就在高蕩村品嘗一下這裡的特色——布依族美食吧
高蕩村的餈粑
當地的土雞
煙燻臘肉
土雞蛋製作的雞蛋餅
我只認得這一個,五彩糯米飯,多年前就早有耳聞,這次終於吃到了。五彩糯米飯是布依族的特色美食,用植物枝葉浸泡糯米蒸製而成,色彩斑斕,口感香糯。
【高蕩村旅遊小貼士】
住宿:高蕩村裡有一些村民自己經營的民宿,條件一般,但滿足基本的住宿需求。村裡條件較好且比較有特色的民宿是位於廣場西側的布依山居。
門票:50元/人,觀光車:20元/人
交通
安順黃果樹景區出發:
1 從黃果樹景區自駕20分鐘左右即可到達高蕩。
2 從黃果樹客運中心乘坐班車前往鎮寧後,轉乘開往高蕩的公交巴士。
鎮寧縣城出發:鎮寧縣城有開往高蕩村的公交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