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齊娟
6月21日為夏至,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海慈醫療集團治未病科戴淑青主任提醒市民,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天氣炎熱而生機旺盛,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暢旺起來。養生要順應時節,從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養生保健。
飲食宜多吃「苦」
在中醫養生中,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在飲食方面,適當吃些辛溫類食物,最好適當吃點「苦」,如苦瓜、蓮子心等都是清熱祛暑的佳品。還可吃些金銀花綠豆粥,喝些菊花枸杞茶、麥冬金銀花茶等。忌食過於腥熱的食物,以免上火。
解暑佳品綠豆湯
綠豆性味甘涼,有清熱解毒之功效。進入盛夏,在外工作、學習的人們回家後喝上一碗涼爽可口的綠豆湯,頓時會覺得汗消熱解。
綠豆中蛋白質含量比雞肉還多,大分子蛋白質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轉化為小分子肽、胺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老人、兒童以及體質虛弱的人腸胃消化功能較差,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化掉綠豆蛋白,容易因消化不良導致腹瀉。另外屬於寒涼體質的人,例如有四肢冰涼、腹脹、腹瀉便稀等症狀者,不適宜太頻繁飲用綠豆湯,否則會加重症狀。
要避免綠豆過於寒涼引起不適,可以選擇吃綠豆粥解暑。綠豆湯也不宜喝冰鎮的,否則會造成脾胃失衡和腹瀉。
多喝涼鹽開水防中暑
在夏天或高溫作業場所工作一段時間後,有輕度頭痛、頭暈、耳鳴、噁心、眼花、無力、口渴及大量出汗等病症,就是中暑先兆。在強烈的夏日陽光下照射過久,容易發生中暑。另外,如出汗過多,體內水和鹽大量排出,得不到及時補充,水鹽代謝發生障礙,也會中暑。
要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同時做好防暑降溫工作。中午陽光最強或溫度最高的時候多休息,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暴曬,不要在悶熱的環境下工作、勞動、學習。野外工作時最好穿淺色或白色衣服,戴帽子,並注意適當休息,多喝清涼飲料、涼鹽開水、綠豆湯等。藿香正氣水、清涼油對中暑有一定預防作用,夏日工作時最好隨身攜帶。
起居宜晚睡早起
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運行。此時天氣是晝長夜短,每天最好養成午睡習慣,但時間不宜超過半小時。只要合上眼睛休息一會兒就能達到很好的養陰效果,對恢復體力消除疲勞有一定好處。
情志宜神清氣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洩。
夏至前後半月最宜節氣針灸
節氣灸是古人根據「天時」,有選擇地針灸不同穴位,預防該時節好發疾病的方法。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體表經絡中氣血旺盛,同時,中醫講究「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在夏至前後乃至三伏天治療可為秋冬儲存陽氣,陽氣充足則冬季不易被嚴寒所傷。
「節氣灸」對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和胃痛、腹痛、腹瀉、腹脹等脾胃病及陽虛體質者有很好的療效。
海慈醫療集團治未病科開展各種中醫非藥物療法,可根據患者體質及疾病的具體性質選擇適合的灸法,有需要的可以到治未病科導醫臺就診諮詢。
防蚊驅蟲戴香囊
夏季是蚊蟲活動與繁殖最旺盛的季節,也是蟲咬性皮炎高發的季節。預防蟲咬性皮炎應注意室內衛生,放置蚊帳、蚊香驅蚊。室外活動時應做好防護,穿長袖衣服,適當噴灑驅蚊露。一旦被蚊蟲叮咬,應避免搔抓,叮咬較重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避免病情加重。
兒童對叮咬反應較為強烈,通常表現為大片腫脹的紅斑。治未病科自製防蚊驅蟲香囊,能夠有效驅蚊。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或消失,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針刺、藥物內服等,通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對人體進行藥物或非藥物療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
一般來說,凡是在秋冬季或春初氣候較寒冷的季節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均可以進行「冬病夏治」,但效果最理想的是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間質性肺疾病、過敏性鼻炎、變異性咳嗽等中醫辨證屬陽虛為主,或寒熱錯雜以寒為主的患者,以及怕冷、怕風、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覆感冒的虛寒體質的患者。此外還可應用於其它系統的疾病,如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冠心病、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凍瘡及頸腰椎病變等,只要中醫辨證屬虛寒者,均可進行「冬病夏治」。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