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小語四年級下冊《17記金華的雙龍洞》學習指導來了
一類生字學習
易錯字解析
本課生字較多,正確書寫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下面的字:
鵑、鬱、肩、臀:
四個字都含有月字底,提醒大家第一筆變成豎。
簇:下面的族字要寫對,竹字頭和族的筆畫要錯開寫。
稍:不要和梢混淆。
蜿:右面的宛不要多點。
蜒:右面是延,不要寫成廷。
二類生字學習,能正確讀出來嗎?
作者簡介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1949年後,先後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等。代表作品:《隔膜》《線下》《倪煥之》《腳步集》《西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課文分析
主要內容及中心
課文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過程,按遊覽的先後順序,依次介紹去雙龍洞路上、洞口、外洞、kongxi、內洞的見聞感受及出洞情況。最突出的寫作特點:遊覽脈絡清晰,詳略得當,是學習遊記的一篇很好的範文。
段落劃分及賞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接點出遊覽雙龍洞的時間、地點。
第二部分(2—7自然段)具體描寫遊覽過程。
2、3自然段介紹去雙龍洞路上的見聞。描寫的景物有:映山紅、油桐、山、映山紅、新綠。通過顏色的描寫凸顯了山景「一片明豔」。具體寫的是「溪流」從寬窄緩急以及聲音的描寫,說明它隨著山勢變化的特點。最後點出溪流是從雙龍洞流出,自然引出對雙龍洞的介紹。
第4自然段一次寫洞口和外洞。寫法上是抓住特點,語言簡練。
洞口:寬,有氣勢。 外洞:高大,寬敞。
第5自然段:著重描寫由外洞進入內洞的空隙,突出了「狹小」的特點。
作者運用的描寫方法:將自己親眼看到的和親身經歷的感受相結合,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不少句子很形象生動。如「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第6、7自然段:先寫了內洞的「黑」,接著介紹雙龍的形象,抓住「變化多端、顏色各異」等詞句,寫出了內洞景象之「奇」,最後用比較的手法,寫出內洞的「大」。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一句話簡述出洞。
本文寫作思路有兩條線索:遊覽路線,泉水流經的路線。課文讀熟了,可以試著畫出這兩條線索。
課後問題解析
1.默讀課文,把路線圖補充完整。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2.讀由外洞進內洞的部分,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孔隙的狹小和自己的感受寫清楚的。
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運用的描寫方法:將自己親眼看到的和親身經歷的感受相結合,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不少句子很形象生動。比如:(可以自己畫出相關語句多讀幾遍。)讓學生了解可以把某些印象深刻或者比較特別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
3.交流平臺
提示了學生從學過的兩篇課文學習如何寫好遊記。按照遊覽的順序寫;特別吸引你的景物或者感受最深刻,奇特的景觀等,要作為重點寫;如果景物在不斷變化,可以按照變化的順序寫。
4.初試身手
實質是小練筆,採取按順序說一說,觀察景物寫一寫的形式,學以致用。
示例:
進入學校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花壇。花壇裡的花四季散發著或濃或淡的香味,花朵各式各樣,五顏六色。這是有了它們,我們的操場才花香迷人。
學校中央的操場很寬,下課總能看見同學們在那裡玩耍,就像一片歡樂的海洋;可是一上課,操場上可安靜了,一片樹葉掉下來的聲音都聽得清清楚楚。和這安靜相伴的,是一陣陣琅琅的讀書聲和清脆悅耳的音樂聲。
校園的西側有一個小水池——臨池。清清的水像是被紫藤那蔥鬱的葉兒染綠了,水底的魚兒不時定幾下飄在水面的蓮葉,水面就蕩漾起一片波紋,像魚鱗一樣閃閃發光。紫紅的睡蓮,如端莊的少女坐在水中,靜靜地觀望。她並不寂寞,她有魚兒陪,有同學伴。
校園真美!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本書帶你遊歷大江南北,中國地理的百科全書,讓孩子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