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甫味陳詞
陳詞又譯作「箴言」,有學者認為大約成書於古王國到中王國的過渡時期,也有學者認為成書於中王國末期。伊甫味大概是一個富貴階層的人,通過伊甫味口述的陳詞,雜亂地描述了當時籠罩著埃及的混亂情景,有時前後描述的完全是同一個事件,在文字表述上僅有一些細節上的差別。
陳詞通過當時的一場社會大變動,具體描述了一些社會變革的現實情景,王都被佔領,國王被窮人所捉,大臣被逐出王宮,官吏被殺,文書被劫奪,窮人變成財富的所有者,「從前做不起草鞋的人,現在成了財富的主人,從前住不起茅屋的人,現在住進了好房子,從前連一片麵包也沒有的人,現在變成了一個大倉庫的主人,從前沒有驢子耕種田地的莊稼人,現在有了成群的公牛 .通過陳述這些在這位富人看來是反常的事實,表現出來的思想是性惡論:人是兇暴的,人們的心性是殘酷的,疫病下曾做過壞事的遍於全國,流血到處發生,以致於那些在人,也都害怕所有的人了。如此下去,人類的末日也許就要來臨了,生的不生,長的不長,你爭我吵,勾心鬥角,整個社會都充滿了飢懂、腐敗、暴亂,這不就會導致人類滅亡嗎?可見這首陳詞是人類文化史上最早對人類未來感到悲觀的作品,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學思想,也是最早的性惡論。
阿頓頌是古埃及人為讚頌太陽神阿頓而寫出的頌詩。太陽神網頓既是創造神,又是保護神,他獨自居住在天空中,是至高無上的推一神。他不僅是創世者,而且也是宇宙間一切生物的創造者和保護者,因此被古埃及人尊為一位獨立的神,國家的主神和宇宙間的唯一神。當東方破曉,阿頓神的美充滿大地的時候,生命被創生出來,而且不僅生命由他創造出來,無生命的大地也是由他創造出來的。因此,當阿頓神升起時,被他創生的世界便活著,當他落下時,世界便死亡。
阿頓神便成為古埃及人心目中的「生命時間」,人類只有通過他才能生活。第十八王朝國王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使過去有動物形象的太陽神,變為不取任何動物或人的形象而以光芒四射的太陽光碟為標誌,這表明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從多神、形象神向一神、抽象神的過渡。這種讚美阿頓神的頌詩,歌頌了神靈的偉大,顯示了人類的渺小,從而告誡人類,只有依從於神靈,人類才能生活,人必須唯太陽神之命是從。阿頓頌表明了古埃及人學萌芽的神性特徵。
亡靈書
亡靈書舊譯「死者之書」,是新王國時期的產物,但它是古王國、中王國時期「棺書」的發展和延伸,通常是用紙草寫成的咒文、禱文和頌詩,據說是放在王陵中供死者閱讀的書。
古埃及人相信,人在死後,靈魂仍在,但靈魂會遭受種種厄運,在下界的生活要經受種種磨難,考驗合格者,才能重見陽光,升入上界,從而獲得重生的機會。到中王國時期,篤信亡者之靈終將受審的觀念,便逐漸形成。這時的埃及人認為,人死後的亡靈,要到冥間審判臺接受審判,冥世之王和亡靈審判者奧西裡斯為主審者,他佩帶王標,端坐在寶座上, 42州的地域守護神組成陪審團,予以協助。受審的亡靈由兩神監領,亡靈的心臟被置於天平的一端,另端放置公正之神。稱量要根據亡者在世的行為、善惡功過,決定亡靈在冥世的吉兇禍福。這一點已與將冥世生活視為人間生活繼續的觀念明顯不同,是一種有關冥世果報的信仰。根據這種果報信仰,如果亡靈的心臟與公正之神的一端平衡,那就證明死者生前為人正直,未被罪孽和各種惡行所玷汙,可以無罪開脫,亡靈在冥世得到幸福。而如果天平的兩端不平衡,那就說明亡者生前罪孽深重或審判時所供不實,這就會被判為有罪,亡靈的心臟將被拋給在一旁等候的狗形怪魔吞食掉。
有關冥世審判的觀念,實際上把宗教信仰和道德聯繫起來,善良的人會順利通過審判,作惡之人則不能通過審判而被判為有罪。罪是凡人都難免犯的,其中也包括掌權者。而且事實上往往是一些本性不善的惡人是掌權者,按照這種信仰,這些人將不得通過審判。為了使這些人通過審判,要相信法術的力量。為此,祭司們編寫出這種能使他們逢兇化吉的亡靈書,這些亡靈書能使亡靈遇難呈祥。這種觀念表明,此時的埃及人已經有了讓神意服從人意向,或者用人意來改變神意安排的傾向。顯然,人的地位(當然要是祭司)已有某種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