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嘉賓
吳 亮(主持人,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同濟大學國家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周志成(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研究室主任)
李勇昭(中國物資儲運協會會長)
李文兵(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杜 衡(同濟大學國家現代化研究院研究組組長)
陳榮凱(美團點評集團副總裁)
在線下單,商品很快到家,服務很快上門……這樣的場景,正成為城市居民的日常。看起來只是生活層面的「快遞到家」,背後卻是整個業態的巨大轉型,城市的功能也正被重構。
今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24部委發布《關於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意見》指出,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是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快速前行的城市物流,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對產業、城市還會帶來哪些變化?
江蘇南通,上千名員工在物流倉庫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新生活、新場景改變城市生活
吳亮:這些年,我們顯著感覺到現代物流業正推動著城市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舉例來說,快遞和電商改變了我們的購物習慣,也改變了城市零售商業的布局;外賣改變了我們吃飯的方式,也改變了城市餐飲業的布局,使城市的「生活半徑」大大擴展。這意味著什麼?未來還會帶來什麼改變?
杜衡:隨著以外賣為代表的末端即時配送物流服務體系日漸完善,越來越多的生活服務場景從「到店」轉向「到家」。隨著到家服務比重的增加,城市商業設施和生活服務保障方式都將發生巨大變化,部分傳統商業服務將逐步由「前置倉+即時配送」網絡來完成。未來城市公共空間的傳統商業功能還將進一步弱化,面向生活服務保障的基礎設施網絡將進一步增強,而未來新的公共空間或許會更多地承載社交和文化功能。
李文兵:當前,我國一線城市已由大規模建設階段轉向精細化治理的新發展階段,勢必需要有全新的城市生活服務保障體系來支撐城市運行。以北京為例,當前正圍繞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著力推進超大型社區治理、社區之家和「一刻鐘生活圈」等創新舉措,探索社區層面的生活供給新方式。
未來,城市生活方式不是簡單的需求要素疊加,而是要把現代物流業作為城市保障性生活服務業進行再認識和再定位,在此基礎上對街道社區、公共空間、生活保障服務體系進行系統性重構。
無人配送車上路試跑
誰是「最懂這個城市的人」
吳亮:城市生活方式的改變,離不開現代物流服務的支持,現在我們生活中的電商購物、外賣等服務都是由快遞員、騎手完成的,他們已經成了城市裡「最熟悉的陌生人」,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李勇昭:說到物流的功能和角色,我想回顧一下物流的概念。「物流」這個詞,最早由日本傳入,是直譯過來的,很容易被理解成「物的流動」,具象意思為運輸、倉儲,但其真正的內涵是軍事後勤學(Logistics)。而立足城市視角,物流應該是城市後勤學,也就是城市的綜合保障體系,城市物流不只是單一的配套服務功能,而應該是城市運行的綜合保障體系。
形象地說,過去物流只是解決城市某一問題的「保姆」,而未來物流可能要成為最懂城市運轉需求的「管家」,時刻「聆聽」城市生活、生產的需求,並精準「調度」各類資源來高效地完成城市各項保障活動。
杜衡:當前,現代物流業正與各類城市服務功能和業態融合在一起,改變城市。未來很多新經濟平臺企業,其實是戴著「物流頭盔」的高科技企業,我們所感受到的外在物流服務環節,本質上只是平臺企業面向消費者的「界面」,也是平臺企業、新經濟企業服務數據採集的「觸角」,他們依託物聯網、網際網路、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產業鏈上下遊融合,深刻地改變產業和服務的組織方式,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也重構城市的功能和空間布局。
李文兵:從城市發展角度來看,構建現代物流服務體系,是城市減量發展背景下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關鍵創新舉措,是在集約化利用空間、勞動力的前提下,顯著提升社區綜合服務水平的有力支撐。
目前,北京市朝陽區大屯社區打造的「眾享大屯」便民服務綜合體,正在探索社區空間的集約化利用,期待有新經濟平臺來共同構建新物流服務網絡支撐下的新社區便民服務體系,進一步擴大綜合體的服務能力和服務半徑,為社區便民服務體系探索出一條全新的路徑,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百米」。
在路上奔馳的外賣小哥
現代城市物流發展仍面臨諸多障礙
吳亮:隨著城市的發展,現代物流業正逐漸從後臺走向前臺,從配套功能走向城市運行的綜合保障體系。現在城市物流還存在哪些方面的問題,有哪些因素制約著城市物流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周志成:現在的核心問題,是城市對物流業的價值與定位認識尚不到位,存在顯著的發展悖論:物流需求越旺盛的地區,物流用地越不足;越接近中心城區,物流設施供給越困難。最終還是要通過各種「民間創新」來滿足,無形中推高了物流運營成本,也制約了城市運轉效率。
可以看出,一些城市管理者對物流業存在「低端」「髒亂差」的刻板印象,存在「物流功能可以有,但物流項目不要落」的發展導向,嚴重製約了城市物流的合理布局和有序發展。
陳榮凱:現代物流與餐飲、零售等業態的深度融合,推動了外賣、閃購等新業態的快速發展。這將推動城市物流進一步向C端化轉型,呈現高頻化、碎片化、定製化等發展趨勢,迫切需要建立集約、高效的分布式同城配送和末端即時配送網絡。
與城市物流日益凸顯的功能和定位相比,城市內部往往重客輕貨,進城難問題十分突出。而作為支撐即時配送網絡的兩輪電動車,尚沒有明確合法的路權,難以支撐末端即時配送網絡的可持續發展。
重新認識現代物流對城市發展的
戰略價值
吳亮:物流對城市發展的基礎性功能和戰略性價值日漸凸顯,已經成為重塑城市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在推動現代物流業與城市融合發展方面,各位還有什麼建議?
李文兵:現代物流業是判斷城市發展活力的重要指標,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礎。從城市發展角度來說,沒有物流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城市發展的現代化。
在功能定位上,要將現代物流業納入城市運行基礎保障體系,建議各地在城市發展規劃中,明確將前置倉、即時配送服務網絡納入城市生活保障基礎設施建設中,為城市物流服務網絡布局預留發展空間。
在發展模式上,要從自發無序化、非均衡集中布局的粗放發展模式逐步轉向社區嵌入式、均衡分布式的精細化治理模式。
周志成:建議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進一步明確物流業的公益屬性,城市規劃層面要有明確的新物流網絡布局規劃體系,並圍繞新的生活場景重新考慮物流服務網絡布局。尤其針對前置倉的建設布局,建議組建城市物流基礎設施投資平臺公司,來統籌利用既有城市內部閒置空間,統一建設前置倉網絡基礎設施,並以經營性租賃的模式將設施提供給城市物流實際運營主體。
杜衡:物流企業擁有通向消費者和產業鏈的廣泛觸角,是城市基礎數據最便捷的採集者。美團、順豐、京東等企業均儲備了大量數據,由於缺乏有效的共享機制和商業模式,數據的巨大價值只能在企業內「沉睡」。
建議在市級層面統籌構建物流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系統整合城市各大物流企業的數據,同步打通交通、社區等公共數據,共同打造城市精細化管理綜合服務平臺,為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公共數據支撐。未來,還可基於居民、出行、物流等核心數據,為城市空間規劃、土地利用等提供更為有效的決策支持。(參與調研、撰稿:劉浩 黃昕 徐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