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英國首相梅姨訪華,還攜老公菲利普參觀了故宮,兩人在太和殿前拍了一張標準的「遊客照」。
照片中,梅姨和菲利普正專注地看著鏡頭,兩人身後是巍峨的太和殿。但比起這些,萃花的注意力卻被宮殿上掛著的匾額吸引住了。
我們很多人都去參觀過故宮,但卻很少留意過每個宮殿上掛著的匾額。最著名的「正大光明」匾是哪個皇帝寫的?匾額上的字你都認識嗎?有些匾額上還有「錯別字」,但幾百年過去了都沒人修改,你知道是為什麼嗎?不要急,萃花馬上告訴你!
你發現匾額上的「錯別字」了嗎?
小夥伴們在午門排隊買票的時候注意過上面的匾額嗎?午門的「門」字最後一筆是直寫下來的,不像我們平時寫的那樣帶一個小鉤。
其實這可不是那些書法家故意寫錯字,關於「門」這個字不帶鉤的寫法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宋朝。
據說南宋時,有一天都城臨安的玉牒殿(供奉皇帝先祖畫像的宮殿)發生了火災,殿門都被燒光了,宰相就上奏說是因為宮殿匾額中的『門』字最後一筆帶鉤,鉤來了火種,才招致大火,只有將這些匾額全部燒掉才能避免火災。
「宋都臨安玉牒殿災,延及殿門,宰臣以門字有腳鉤帶火筆,故招火災。遂撤額投火中乃熄。後書門額者,多不鉤腳。」
就這樣,從此以後所有宮殿裡的匾額上的「門」字的最後一筆都沒有鉤了。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明朝剛建立的時候,朱元璋讓當時的大書法家詹希原給各個宮殿題寫匾額,詹希原在寫的時候照常把「門」字的最後一筆提了一個鉤,結果被朱元璋看到了。
朱元璋龍顏大怒,覺得詹希原是想關上門堵住賢士的路,於是下令將他斬首(詹希原好冤啊,這是史上最冤的文字獄了吧)。
從此以後,明朝的各處宮殿、公署(以前的公務員辦公的地方)、城門的「門」字都不帶鉤了。不僅南京城這樣,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到北京,建造北京故宮時也沿襲了這個傳統。
等到清朝入關,順治、康熙、雍正也都非常信奉這種說法。可是,等到乾隆繼位,他不相信「門」字帶鉤會招致火災或阻礙自己招納人才,所以很多乾隆時期題寫的門匾,上面的「門」字大都帶著鉤,比如昌祺門、錫慶門等。
那些讓人懷疑自己是文盲的匾額
乾隆作為一個書法愛好大家,怎麼會錯過在匾額上題字的機會呢?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都懸掛著乾隆御筆親書的匾額,分別是「建極綏猷(yóu)」、「允執厥(jué)中」、「皇建有極」,這幾個字分開萃花都認識,但合起來就讓人懷疑自己上了一個假學,為此好學的萃花特意去查了資料。
「建」是建立,「極」是屋脊棟梁,建極就是指要建立中正的治國方略。「綏」是順應,「猷」是道、法則,「建極綏猷」就是說天子要上體天道,下順民意,用中正的法則治理國家。
「允」是誠信,「執」是遵守,「中」指中正。「允執厥中」就是指言行不偏不倚,誠懇地秉執中正之道,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
「極」是指中道,法則,「皇建有極」就是指君王建立政事要有中道,不偏不倚,即天子來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準則,有強調皇權的意思。
「正大光明」到底是誰寫的?
電視劇《康熙王朝》裡陳道明怒斥群臣,然後命人掛上「御筆親書」的正大光明匾的橋段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這塊匾也因此最為人熟知,但你知道這裡其實有一個很明顯的錯誤嗎?
「正大光明」這四個字並不是康熙寫的,而是他爸爸順治寫的,康熙把它刻在了石頭上。我們現在看到的乾清宮掛的這塊匾,上面的字是乾隆在康熙的刻石上摹拓下來的。後來嘉慶朝失火,匾額被燒毀,嘉慶皇帝又讓人重新摹拓了一塊。
除此之外,這塊匾自雍正朝後還「決定」著皇位的繼承人!
清朝初期,皇子之間的皇位爭鬥非常激烈,雍正帝就是在擊敗了十幾個兄弟後才登上皇位的。為了避免自己的兒子和自己有一樣的命運,他採取了秘密建儲的辦法。也就是皇帝生前不公開繼承人是誰,而是秘密寫下皇位繼承人的文書,然後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邊,一份封在"建儲匣"內,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後。
等到皇帝駕崩,再取下「建儲匣」,將裡面的文書與皇帝藏在身邊的那一份對照,經核實後公布誰能繼承皇位。
怎麼樣?看完萃花的介紹是不是收穫滿滿啊?
其實除了萃花介紹的這些,故宮裡還有許多其他的匾額,比如康熙題的「無為」匾,雍正題的「中正仁和」、「勤政親賢」匾,或是其他一些簡單的表達建築物名稱的堂號匾。
下次再去參觀故宮,你就可以向你的小夥伴們介紹這些匾額背後的乾坤啦~除了故宮的匾額之外,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匾額或是與匾額有關的小知識?歡迎在評論裡和大家分享~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