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豬周期之下業績亮眼,天兆豬業二次衝擊港交所能否成功?

2020-12-15 騰訊網

自從去年豬肉價格大漲,往常我們餐桌上平平無奇的「二師兄」就成為了焦點。資本市場上,有關豬企的新聞熱度也比較高。近日,國內「種豬一哥」天兆豬業赴港上市的消息就備受關注。

根據港股研究社消息,9月2日晚間,天兆豬業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說明書,開啟了第二次赴港IPO之路。

事實上,天兆豬業是一家專業從事優質種豬選取改良的現代種豬產業公司,2019年,天兆豬業種豬業務收益為人民幣2.25億,位居全國第一。

此前,在今年的2月27日, 天兆豬業首次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說明書。但由於6個月已過,第一次遞交的招股說明書屆滿失效。首次赴港IPO失敗是核心業務佔比過低,海外依賴嚴重等原因造成的。

二次赴港,天兆豬業可能是有備而來,但它此次赴港IPO之路是否順利,會不會像第一次那樣折戟而歸呢?

我們或許可以結合目前的行業概況以及招股說明書來進行解讀和探討。

千億級農牧巨頭加碼種豬業務,天兆豬業面臨激烈競爭

天兆豬業的主營業務主要有兩塊,一是種豬,二是商品豬。可能在種豬方面,天兆豬業處於行業「一哥」位置,相對而言比較有優勢的原因,天兆豬業因此似乎更側重種豬業務。

根據灼識諮詢預計,未來,我國種豬行業的供需關係將會逐步改善,可即便到了2024年,種豬行業都還將處於供小於求的狀態。

這意味著,當前及以後較長的時間段內,種豬市場可能都處於賣方市場狀態,種豬行業也會有不錯的利潤空間。

資本永遠追逐利潤,在利潤的吸引下,諸多大型豬企開始摩拳擦掌,在種豬行業積極擴張。因此,行業前景利好的同時,天兆豬業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溫氏股份在2019年收購了新大牧業41.22%的股份,同時對新大牧業現金增資4.6億元,從而獲得新大牧業61.86%的股份,而新大牧業就是以種豬業務起家的公司。2020年,溫氏股份還專門成立了種豬事業部。

溫氏股份方面表示,此前,溫氏股份的種豬公司主要是為其生豬產業鏈提供配套服務,而現在獨立升格為種豬事業部,則定位為商業育種公司,在保障公司內部種豬供應的同時,為國家和同行做貢獻,目標是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的種豬公司。

牧原股份對種豬也是非常重視,根據牧原股份半年報,牧原股份2020上半年,生產性生物資產相較於期初增長了39.74%,而主要原因就是種豬存欄增加所致,這說明牧原股份可能也看到了種豬良好的市場前景,在努力擴張。

無論是溫氏股份還是牧原股份,都是國內農牧行業的巨頭,溫氏股份市值1510.59億人民幣,牧原股份市值3277.48億人民幣,這兩家企業在種豬行業的加碼,無疑給足了天兆豬業壓力。

而且,這兩家不過只是在種豬行業布局的代表,加碼的遠不止這兩家。還有益生股份等公司,A股市值超百億的益生股份在今年8月25日,就成立了山西益生種豬繁育有限公司。

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天兆豬業對國外種豬資源以及育種技術依賴嚴重

激烈競爭壓力之下,天兆豬業的頭上還懸浮著一把達摩克裡斯之劍,那就是核心種豬資源以及育種技術依賴進口。

國外一些良種豬具有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的特點。而根據行業人士消息,好的種豬需要幾代的繁育,並且有技術壁壘,時間漫長而艱難。因此,一些國內種豬公司選擇直接進口。但是由於種豬會退化等原因,進口不是進口一次就夠了。

以天兆豬業為例,2005年,天兆豬業跟一家加拿大公司籤訂了養殖合作協議,引進了866頭純種以及豬只育種技術,並且能在中國獨家使用豬只基因結果和養殖技術,但這份協議在2015年到期了。

在2017年,天兆豬業又從法國一家公司引進了975頭純種,並且籤訂了十年的養殖協議,根據相關協議,那家法國公司同意提供天兆豬業建立基因選育方案以及評估方案的協助。

當然,種豬依賴進口是我國許多豬企都存在的問題,不過有些豬企已經開始準備擺脫,或者逐漸擺脫了對進口種豬的依賴。以前面說過的農牧巨頭牧原股份為例,雖然牧原股份仍然會從國外按照需要進口種豬,但是牧原股份核心種豬群數量大,能通過繁衍選育等方式滿足其育種,擴繁等環節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對進口種豬的依賴。

牧原股份之外,國內最大的農牧企業之一,新希望也在種豬國產化方面有所動作,新希望生物工程研究院,就打算力圖做好自己的種豬,以擺脫對國外的依賴。

而天兆豬業呢?根據天兆豬業招股說明書資料,天兆豬業未能開發和改進自身的育種技術。在國際主要經濟體關係存在一定矛盾的當下,天兆豬業對國外核心種豬資源以及育種技術的依賴,在將來是可能對其生產經營產生衝擊的。

市場集中度仍然分散,天兆豬業能否迎來「春光燦爛」?

天兆豬業的經營可能存在一定風險因素,但這些風險因素掩蓋不了天兆豬業靚麗的財務數據。

根據招股說明書數據,天兆豬業2020年前四個月的收益為人民幣3.52億,同比增加了85.3%。毛利為人民幣2.28億,同比增長了337.8%,毛利率由27.5%增加到了64.9%。利潤為人民幣2.34億,同比增長了571.6%。

超期豬周期之下,天兆豬業這份財務數據看上去還是很養眼的。而且就養豬業的發展來說,也是有利於天兆豬業這樣的頭部豬企。

當前我國養豬業的市場集中度較低。根據灼識諮詢數據,2019年,按照種豬價值計算,前五大市場參與者的市場份額只要1.11%,市場極為分散。商品豬的市場集中度比種豬稍高,灼識諮詢資料顯示,2019年商品豬前五大市場參與者的總體份額為7.06%。

但這種情況未來可能會有所改變,隨著環保和防疫等要求的提高,一些中小規模養殖場達不到相關要求,或者不願增加成本,滿足環保、防疫等方面的養殖要求,從而會選擇放棄業務。

隨著一些中小規模養殖場的退出,會有不少市場空間出來,有利於天兆豬業等頭部豬企市場份額的擴張。

在天兆豬業的招股書中也可以看出拓展市場份額的意願,其規劃在甘肅蘭州、新疆尉犁縣分別建造一座容納13200頭和8000頭的母豬養殖場,並打算把重慶的一座容納1500頭母豬的養殖場擴充4倍到6000頭。

當然,必須要承認的是環保、防疫等方面的要求也增加了天兆豬業的成本。同時,現在飼料價格還在走高,玉米和豆粕是養豬的主要飼料,根據行情寶數據,玉米價格自3月以來一路上漲,從3月8日的1991/噸,漲到了9月4日的2353/噸,近半年來每噸漲了362元,豆粕價格總體也從3月8日的2972/噸,漲到了9月4日的3091/噸,近半年來每噸漲了119元。

這種情況下,天兆豬業如果過於衝動性的擴張,可能會給其帶來不小的成本壓力。

基於上述基本面來看,天兆豬業在未來可能有一個不錯的市場前景,也有潛在風險。而IPO之後能否博得資本喜愛,向牧原股份等巨頭看齊,時間會給出答案,港股研究社也會持續關注。

本文來源:港股研究社,轉載請註明版權

相關焦點

  • 「IPO前哨」超級豬周期之下,天兆豬業赴港IPO,下一個牧原或溫氏?
    兩者正是藉助資本的優勢成功熬過2016年下半年及2018年4月豬肉下行周期,並在該期間內積極擴展,最終藉助如今的第四波「豬周期」成為我國養豬行業扛把子。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第四波「豬周期」期間內,四川省南充種豬養殖龍頭——天兆豬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兆豬業」)赴港遞表IPO申請書,選擇第二次衝擊資本市場。
  • 天兆豬業赴港IPO急剎車 豬周期紅利削弱成停擺關鍵
    距離計劃掛牌港交所的時間已不到一周,天兆豬業(01248.HK)在11月10日宣布「急剎車」。當天晚間,天兆豬業披露《全球發售不予進行》公告,稱「經諮詢獨家全球協調人後,公司已決定不會根據招股章程進行全球發售」。它未在公告中披露後續的上市計劃。
  • 「種豬大戶」二度衝刺港交所!去年淨利暴增1100%,一大數據全國第一
    中國基金報記者 文景「種豬大戶」天兆豬業二度衝刺港交所。9月2日晚間,四川天兆豬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兆豬業」)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披露其最近財務數據和發展狀況,富強金融資本為其獨家保薦人。今年2月27日,天兆豬業就曾向港交所遞交過招股書,屆滿6月後失效。此次是天兆豬業向港交所二度遞交招股書。2019年,天兆豬業在中國所有種豬養殖公司中,種豬銷售收益排名第一。
  • 「中東小騰訊」Yalla二次衝擊美股 亮眼業績能否持續?
    本報記者 陳溢波 吳可仲 北京報導有著「中東小騰訊」之稱的Yalla Group Limited(以下簡稱「雅樂科技」,YALA.US),時隔近一年後,再次向美股發起了衝擊。美國東部時間9月30日,雅樂科技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首日,盤中股價高開低走。
  • 豬價起舞 「超級豬周期」讓豬企利潤充分釋放!
    原標題:【市場觀潮】豬價起舞,「超級豬周期」讓豬企利潤充分釋放!   二師兄身價又大漲了!
  • 任澤平:超級豬周期的成因、影響及應對
    今年以來,豬肉價格持續上漲並創歷史新高,超級豬周期襲來。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PPI為負,工業品價格下跌,「拿掉豬以後都是通縮」,只有豬帶領牛羊雞一騎絕塵,衝擊CPI,引發通脹擔憂,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穩定生豬生產和豬肉保供穩價的多項措施。本輪超級豬周期的成因、影響是什麼?
  • 遠洋服務成功登陸港交所,又一物業績優股邁入新賽道
    遠洋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李明,遠洋服務聯席主席、總裁、執行董事楊德勇等參加了上市儀式。遠洋服務總合約建築面積為6190萬平方米,覆蓋全國24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的54個城市,管理210個物業,包括155個住宅小區及55個非住宅物業,總在管面積約4230萬平方米,而一二線城市佔遠洋服務在管面積的90.8%。
  • 京東內部否認年內赴港二次上市 時機拿捏成關鍵
    對於京東赴港二次上市的消息,TMT領域知名投資人曹海濤認為是大勢所趨,「一方面京東符合赴港上市的條件,另一方面京東包括電商、物流等主要業務都在國內,所以國內資本市場更有利於其業務發展。」  京東或在港二次上市  作為中國第二大電商,京東在資本市場的一舉一動備受關注。
  • 三次衝刺港交所失敗,見知教育是否鑽了「牛角尖」?
    從2017年自新三板退市,此後兩年多時間,先後三次衝擊港股都鎩羽而歸。今年9月,屢敗屢戰的見知教育發起了第四次衝擊。這次能成功嗎?上市對見知教育又意味著什麼?2020年上半年,見知教育的營收為1.71億元,回顧最近四年上半年的業績,見知教育的營收規模雖持續增長;但一方面總量上沒有明顯突破,另一方面增速又出現了下滑態勢。2015至2019年五年間,見知教育的營收從2790萬元增加到3.58億元,看起來複合增長率高達66.63%。但實際上,2018-2019年間的增速與之前相比明顯放緩。
  • 「市場觀潮」豬價起舞,「超級豬周期」讓豬企利潤充分釋放!
    來源:財華網二師兄身價又大漲了!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主要數據顯示,在食品菸酒類消費價格中,除了鮮果和蛋類消費價格同比分別錄得27.7%及14.5%的跌幅外,其餘的糧食、鮮菜、畜肉類和水產品等食品均錄得漲幅。
  • 傳攜程計劃在港二次上市,攜程不予置評
    1月11日,外媒報導稱攜程計劃赴香港二次上市,募資最少10億美元,中金、高盛、摩根大通為承銷行。攜程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對此事不予置評。2020年,多家外媒相繼報導攜程有赴港二次上市的計劃。2020年1月,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稱,繼阿里巴巴於2019年11月在香港二次上市成功之後,港交所與攜程及網易等內地科技公司商討過二次上市事宜。2020年7月,路透社又援引消息人士稱,攜程正在與潛在投資者就其從納斯達克退市進行談判,退市原因為受到疫情對業務的打擊,以及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面臨美國監管機構更嚴格的審查和審計要求等。對此,攜程皆未予以置評。
  • 「二次上市」成高頻關鍵詞 愛奇藝B站年內「回家」無望
    今年以來,「二次上市」儼然已成為了資本市場中一個高頻關鍵詞,關於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傳聞泛濫成災,幾乎涉及所有有一定市場認知度的中概股企業。在網易與京東六月份前後腳奔赴港交所掛牌之後,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浪潮持續洶湧,近期又有靴子落定。8月28日,百勝中國公告稱,已提交在香港二次上市的申請。
  • 百度、網易、攜程有意赴港二次上市?21家中概股符合二次上市條件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羅曼 從股價表現來看,阿里巴巴回港二次上市可謂亮眼:港股上市以來股價漲幅超過20%,並帶動其美股屢創新高,市值增加近千億美元。在阿里標杆示範效應下,多隻中概股亦蠢蠢欲動,據香港某投行人士向時報君透露,近期網易、攜程、百度均有意回歸,與港交所就二次上市進行洽談。時報君就此向上述幾家公司相關負責人求證,其均表示不可置評。
  • 業績超預期股價暴漲 傳攜程計劃回港二次上市
    傳攜程計劃回港二次上市,並於最近陸續接觸了多家中資及外資投行。但是截至發稿,攜程暫未正式挑選投行。這也是自阿里巴巴(9988.HK)去年11月成功回港二次上市後,又一家計劃回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
  • 永興材料:碳酸鋰能否成為業績突破口?
    在此背景下,相關企業資本市場表現亮眼。11月以來,截至12月7日,贛鋒鋰業上漲31.2%、融捷股份上漲39.9%。相比之下,永興材料上漲更高達70.3%,且11月23日、12月4日,永興材料兩次觸及漲停。一個主營不鏽鋼的企業此番大漲,背後原因即是公司碳酸鋰項目的投產。
  • 新股消息|環龍科技二次遞表港交所 名列中國前五大造紙毛毯製造商...
    智通財經獲悉,據港交所4月24日披露,環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主板上市申請,均富融資擔任其獨家保薦人。此次為該公司第二次提交申請,曾於2019年10月3日向港交所遞表。環龍科技主要從事造紙毛毯的設計、製造及銷售,目前擁有VANOV和Cobear兩個自主品牌。
  • 順周期花開
    經濟處於復甦初期向繁榮期過渡階段,盈利上行驅動之下,順周期板塊將陸續綻放。  本刊記者  廖宗魁/文  後疫情時代,宏觀政策的持續寬鬆,中國經濟復甦超預期,A股也走出了V型反轉。但在市場反轉的過程中,不同階段的主要驅動力並不相同。
  • 啤酒巨頭二次衝擊IPO,原因是「替母還債」,百威亞太能否如願?
    於是,百威亞太的成功上市就顯得至關重要。在兩次招股書中,主要募資用途都被描述為用以償還母公司百威英博的負債。為了上市什麼都可以妥協上市為母公司輸血,這不難理解,但為何是百威亞太分拆上市?答案藏於數據之中。
  • 快餐帝國二次衝刺港交所成功
    智通財經獲悉,據港交所披露,9月27日,快餐帝國控股有限公司通過港交所聆訊,力高企業融資有限公司為其獨家保薦人。該公司曾於去年9月26日向港交所遞表,又於今年7月3日再次遞表。於最後實際可行日期,該公司已成功發展228間士林專賣店及堂食店。考慮到經過多年經營,其已建立完善本地業務及市場知識,所有自營專賣店及堂食店僅在新加坡及西馬開立,並將繼續於該地開業。根據Frost&Sullivan報告,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士林專賣店及堂食店產生的銷售額佔各國於2018年的快餐市場交易總額分別約0.9%及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