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座城市它是俄羅斯第二大艦隊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同時也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貿易港口。但是這座城市清朝的時候是中國的,割讓給沙俄過後還是由中國人幫忙建設的。
這座城市現在的名字叫做符拉迪沃斯託克,在俄語中意思是「統治東方」。清朝的時候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海參崴,這個城市的大多數人都是中國人,後來變成了一個特有的團體叫做中國俄羅斯人。
那這座城市是怎麼割讓出去的呢?這要從第二次鴉片戰爭說起,下面就詳細講述那段屈辱的歷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趁火打劫。跟清政府籤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割讓了4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這可是一個日本國的國土面積,這些割讓的國土當中就包括海參崴。
從地圖上看,海參崴臨近俄中朝三國交界之處,三面臨海,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不錯的港口城市。如今海參崴也是俄羅斯遠東最大的貿易港,港口年吞吐量約1000萬噸,其中國內運輸量約400萬噸,國外運輸量約300萬噸。
然而海參崴的建立跟中國人是密不可分的,當年沙俄佔領海參崴後,鑑於這個地方地理位置特殊,就把它建成了海軍基地。
那建設肯定是需要人力的,當時是戰爭時期,沙俄的勞動力嚴重不足。所以沙俄引進了很多中國山東和河北的農民,據該書記載,最多時這裡有達10萬中國勞工。
中國人憑藉著不怕髒不怕累的優良傳統,把海參崴這個城市建立了起來。但是他們卻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俄國人嫌棄這些勞工比較髒,就把他們趕出了市區。
但是中國人有著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他們憑藉自己的努力,在這座城市裡建立了自己的學校、劇院和農場,俄國人當時也沒辦法幹預,畢竟還要靠他們建設城市,所以就讓中國人在這裡站穩了腳跟。
當時有人回憶:「街上做生意的都是中國人,所有髒活累活都是中國人幹的。很難想像沒有這些中國人,這座城市到底會怎樣?」
如今的海參崴還保留著很多中國人遺留下來的痕跡,比如1912年竣工的符拉迪沃斯託克火車站,直到現在還在使用,成為該城的名片,被命名為俄羅斯聯邦級的建築紀念碑,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