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頭像剪影為杜琪峯(圖/視覺中國),六個人物形象剪影來自其導演的電影《槍火》海報。
新京報製圖/高俊夫
【人物誌】
有人說,90年代之後的香港電影因為杜琪峯的存在而得到了拯救。這個不停在片場抽著雪茄,時而暴脾氣的中年男人,和他的「幫派」一起,建立起了一片叫做「銀河」的江湖。在拍攝於2013年的紀錄片《無涯:杜琪峯的電影世界》中,作為銀河鐵桿粉絲的林澤秋透過他的鏡頭,記錄下杜琪峯創作過程中的點滴,帶領觀眾回溯了杜琪峯及銀河片單中一連串璀璨的影像,也同時為近二十年的香港電影勾勒出了一道綿密的側影。近日,這部紀錄片在奈飛(Netflix)上架,讓粉絲們驚喜不已。杜琪峯是香港電影繞不過的一個人,他和他的銀河值得我們反覆品味。
鏡頭是他解剖人性的利器
杜琪峯不僅用鏡頭刻畫城市濃墨重彩的夜晚和喧囂無比的白晝,更是不斷思考、創造著恰當的視聽語言,來配合作品中那些既殘酷又浪漫的生活。用香港電影研究者的話來說,他最厲害的一點,是他能將「意識形態美學化」。他充分理解電影作為視聽藝術的載體,貢獻出諸多令人讚嘆的聲畫配合、鏡頭運動和氣氛營造。用五十多部作品證明商業類型片也可以擁有極高的審美訴求,他也成為當之無愧的「電影作者」。
商業片的拍攝總會面臨種種限制,投資人幹涉、市場的左右,更是讓創作者無所適從。為了對抗這一不盡合理的體制,杜琪峯在銀河映像內部,培養起監製、編導、技術團隊等等不同的部門,將大權統攬,以便更好地實現自己的拍攝初衷。
拍攝於2004年的《大事件》雖算不上杜氏最好的作品,但無疑是他一個階段美學野心的集中彰顯。對於拍電影,杜琪峯一直以來玩的都是新趣味,早年依靠快速剪輯蒙太奇,他奠定了港式槍戰的新高峰。到了《大事件》中,他轉而通過長鏡頭追求畫面中的紀實風格。影片由街道開闊空間起始,逐漸轉入相對密閉的公寓大樓室內,一內一外的對位,考驗的是導演空間調度的膽識與功力。電影伊始,長達六分半鐘的長鏡頭,從香港清晨一條平凡的街道開始,慢慢推進至前景中停放的一輛警車,車內,負責盯梢劫匪的重案組督察恆和他的拍檔正在密切注意著外界的一舉一動。畫面中瀰漫著一觸即發的懸疑氣氛,但鏡頭仍舊不緊不慢地帶領著觀眾遊走,悍匪組織、周邊居民、便衣警察一一入畫。因為攝影機的存在,人物的行動一旦脫離了畫框便變得不可捉摸,漸漸加劇的不確定感讓觀眾不安,杜琪峯用鏡頭設計巧妙地闡釋了《大事件》的另一層社會學意義——影片不僅關乎一場伸張正義的激戰,更是對於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一次頗具深意的反思。在故事中,影像本身被視作建構、扭曲與破壞集體認知的手段,交戰的雙方不僅用機槍和炸彈進行持久的博弈,更利用圖片、視頻等媒介手段,爭奪著操控民眾心理的至高權力。
除了《大事件》開頭部分的運動長鏡頭,紀錄片《無涯》也截取了杜琪峯作品序列中的其他例子,例如《槍火》中商場槍戰的經典構圖、《PTU》中堪稱經典的樓梯戲氣氛營造,這些無一不彰顯著杜琪峯在創作中的精心,而這些無與倫比的場景設計、人物走位與鏡頭運動,往往都是被強情節影片所忽略的。杜琪峯揣摩著鏡頭,鏡頭同時成為他雕刻、解剖人性的利器。
電影是一群人的事
說起杜琪峯,他的「幫派」一定逃不了干係。「銀河映像」是韋家輝和杜琪峯在1996年創立的公司,編劇遊乃的加入形成更加穩固的三位一體,構成了公司不可撼動的鐵三角。風起雲湧的20世紀末,香港本土電影因為各種原因所面臨的巨變,亦經歷著自己的困局。
「銀河映像」是這一蕭條期的見證者,同時也是顛覆者。曾經在電視行業中摸爬滾打多年的杜琪峯明白團隊的重要性,無論在多困難的局面下,他都始終將一幫同甘共苦的兄弟帶在身邊。雖然集體創作一向是香港電影工業的重要特色,「銀河映像」班底的完整性與持久性依然是華語電影中都極其罕見的一例。在香港影壇,杜琪峯是有名的「杜大炮」,常常在片場因為達不到自己的滿意度而發脾氣,但這並未動搖人們對他的信心。相反,他對工作細節的執著更讓人肅然起敬。
除了在片場最有效地動用自己的親信,杜琪峯在電影視聽語言上的創新,同樣得益於他與一幫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的合作,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堪稱其左膀右臂的臺灣音樂教父級人物羅大佑。從《城市特警》和《阿郎的故事》中令人難忘的《你的樣子》,到《黑社會》中極盡氣氛渲染之能事的《雲宮音》,杜、羅二人的音影配合創造出無數堪稱經典的動人瞬間。紀錄片《無涯》中,圍繞在杜琪峯的幕後和演員更是一一登場:攝影指導鄭兆強、動作指導元彬,以及劉青雲、林雪、鄭秀文、張家輝、任達華.……那些讓香港電影無比生動的臉龐,他們動情的講述都佐證著杜琪峯作為粵語電影「話事人」的成功。
儘管大家都說,杜琪峯是公司真正定海神針似的人物,但誰都明白,在這場名為「電影」的遊戲裡,但凡要做成點兒事兒,團隊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這也是為什麼,在香港電影一蹶不振的1999年,杜琪峯仍舊能夠在一班好友砸鍋賣鐵的支持下,僅僅拍攝19天,用不甚完整的素材,「拼貼」出堪稱經典的《槍火》,同時將金像、金馬雙料最佳導演收入囊中。《槍火》由黑道老大被暗殺啟幕,其手下阿南隨即召集五位同道中人,試圖尋找血案背後的黑手。在探索真相的過程中,猜疑與信任輪番佔據上風,但主人公們的情義卻在一次次生死考驗中變得無比堅固。可以說,影片中團隊成員中的肝膽相照正是現實情境的折射,抑或者,沒有擰成一股繩的主創班底,電影中的「俠義情結」不可能展現得如此淋漓盡致。
杜琪峯對困苦中小人物攜手對抗命運的悲情有一種強烈的執著。這種精神,在《柔道龍虎榜》中因為應採兒這一女性角色的加入而增加了濃重的柔情。度過了迷惘的千禧年,「銀河影像」進一步突破了單純的兄弟情框架,更注重在萍水相逢的個體中挖掘惺惺相惜的可能性,對女性維度的強調,為創作帶來了更加細膩的肌理。《柔道龍虎榜》中,新舊柔道冠軍司徒寶與Tony之間的緊張關係因為流落女小夢的出現而得到緩解。電影結尾,三人疊人塔夠氣球的場景,也成為新世紀香港電影中最令人難忘的柔情瞬間之一。
作為影壇前輩,杜琪峯也不遺餘力地提攜著後輩,作為「鮮浪潮」計劃的推手,他振奮且柔和地與年輕人共事,集內地港臺三地之力,重新振奮屬於電影的輝煌。《無涯》中亦有專門一段說到杜琪峯在「鮮浪潮」項目中舉足輕重的作用,當與青年創作者在一起工作的時候,他眉宇間不時流露出欣喜之情,而在他一手推動下,三位新人導演藉由銀河作品成為2016年金像獎大贏家。他們將三段獨立編劇的故事攢成一個圍繞歷史節點展開的自洽而流暢的故事,震動香港影壇。新生代導演團結在杜Sir周圍,以小作坊的模式進行首部長片的拍攝,繼承了港片百折不撓的精神,不啻為「銀河映像」一次成功的回歸。
香港情結如何延續香火
儘管《無涯》以杜琪峯北上內地拍攝《高海拔之戀》開始,影片依舊圍繞著他對香港及香港電影工業的執念展開。北上之後的種種不適,來源於脫離了熟悉的創作環境,也因為對內地製片方式的不適應。在這一點上,杜琪峯有過不解和偏執。他懷念香港城市電影生產方式下各司其職的團隊和死磕到底的匠人精神。紀錄片對杜琪峯創作過程的呈現,也在一種充滿焦慮的張力下展開。對於杜琪峯來說,香港是永遠的靈感之地。這裡是他大部分故事的發生地,建築、街道、粵語共同構築起杜式影像中的城市風景,杜氏作品也越來越被視為對香港這座城市的集體追憶。
然而近十五年來,本土電影工業的持續低迷,以陳可辛、吳宇森、徐克為代表的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內地探索新的合作可能。因著濃烈的香港情結,杜琪峯一開始並沒有加入這支隊伍,堅守在香港陣地。不過,時代大勢仍舊讓他在2011年做出了正式赴內地拍片的決定。對於這次「出走」,杜琪峯多少有些不情願,但在圈內摸爬滾打久了,大佬最懂得審時度勢的重要性。2011年《單身男女》,他帶著吳彥祖、古天樂來到蘇州拍攝,用十天完成了內地所有戲份,也開啟了杜琪峯內地拍片的初體驗。早年《瘦身男女》、《龍鳳鬥》等港味濃重的都市愛情劇,杜琪峯處理得相當接地氣,而如今,香港社會早就已經和內地的種種纏繞在一起,要拍攝與世隔絕的香港已不再可行,多重聲音的雜糅,是香港社會的新現實。於是,在《單身男女》中,來自內地的打工女「闖入」香港的寫字樓,《華麗上班族》儘管在一個頗為舞臺化的空間中展開,卻還是處處提醒著觀眾內地與港臺越發緊密的商業聯動……
拍攝於2013年的《毒戰》是杜琪峯北上之後的膽識之作。通過帶有浪漫都市風格的喜劇片摸索內地市場後,他重新動起了拍攝警匪片的念頭,然而在不同的電影體系下,他處處小心地和韋家輝試探著題材的尺度,最終將故事確定在天津的一班緝毒警察身上。《毒戰》代表了杜琪峯及其「銀河映像」的一次成功回歸,在堅持自我風格的基礎上,他成功地拓展了自己的創作疆域。這也為後來《三人行》立下了基礎。當然,創作者永遠無法忍受自己原地踏步,在香港與內地輾轉的杜琪峯也依然在尋找著屬於自己的創作突破口。與更大的內地市場接軌,是他策略調整的重大步驟,也或許是讓香港電影精神在異地延續香火的契機……
因此,奈飛上線紀錄片再一次讓影迷深陷在對杜Sir的期待之中。
□柳鶯(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