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等遊客回身」 臺灣恆春半島觀光業尋找新定位
中新社臺北9月18日電 (記者 邢利宇 楊程晨)「我五十幾歲,沒有看到過墾丁生意這麼不景氣,就是現在,到谷底了。」屏東縣恆春鎮墾丁裡裡長張昌益說。
近日,
中新社記者來到位於臺灣南部的恆春半島,近距離感受當地觀光業變化。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臺灣民眾赴大陸為270萬人次,大陸民眾赴臺約131萬人次。臺灣觀光業者估計,大陸遊客上半年在臺消費約17.7億美元,比2015年同期減少約15億美元。 圖為屏東縣恆春鎮墾丁裡裡長張昌益接受採訪。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位於臺灣島南端的屏東恆春半島,因海景美麗、娛樂項目豐富,吸引著各方遊客,是全臺觀光景氣重要風向標。
近日,任裡長8年的張昌益在墾丁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目前墾丁人還守護著旅遊觀光業,還能撐,「在等待下一個時期。」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臺灣民眾赴大陸為270萬人次,大陸民眾赴臺約131萬人次。臺灣觀光業者估計,大陸遊客上半年在臺消費約17.7億美元,比2015年同期減少約15億美元。
「入住率比去年差了三成。重點是,入住的這七成,房價也已經調到很低。」本人在墾丁經營著六七家民宿,張昌益說,遊客減少使當地民宿總營業額下降約五成。「今年是最差的一年,旅遊業都不好。」張昌益認為,執政者應該負很大責任。
當地業界正籌謀自救,著力轉型升級。下半年,墾丁將陸續舉辦鐵人三項邀請賽、慢速壘球賽等,希望藉由賽事活動提升旅遊熱度。「我們還是要堅持對客人服務好,價錢公道。讓大家看到更好的墾丁。」
當地民宿約七成客人來自大陸與港澳。「大陸遊客消費能力高,素質也好。」張昌益表示,希望能與大陸相關團體溝通合作,為陸客前來觀光創造更多便利。
近日,
中新社記者來到位於臺灣南部的恆春半島,近距離感受當地觀光業變化。圖為恆春鎮「海角42號」民宿內以啤酒為主題的客房。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海角42號」民宿位於恆春鎮邊緣,「80後」店主王俊祺認為,遊客減少是很多景區都會遇到的問題。廉價航空興起後,臺灣年輕人更多選擇出境遊;媒體有關「墾丁消費價格太高」的報導,多少也阻止了遊客前來墾丁的腳步。
「我們需要重新做定位和調整。」王俊祺說。他的應對,是進一步明確民宿面對的消費群體,將「海角42號」三個分館分別打造為青年旅舍、親子館和特色小屋館。「體貼度更高,更好滿足客人的需求」。
圖為從臺北南下、經營紅氣球書屋的老闆林彥廷(右)、郭德慧(左)夫婦。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如果一個地方只剩下民宿,而沒有文化紮根,總覺得空缺了一點。」來自臺北的林彥廷、郭德慧夫婦二人,在恆春鎮開了當地唯一的實體書店——紅氣球書屋。「有什麼能讓客人留下來久一點,更深度了解這個地方,我們覺得文化的傳遞是有很大需要的。」
書屋開業八個多月,平均月售書籍200至300本,電影賞析和文化沙龍也頻繁舉行。林彥廷說,書屋給自己和旅客一個安靜的空間,享受生活或旅途中的慢過程。
他們規劃,書屋未來將更加本地化。如寄賣當地阿嬤的手工藝品,增加當地文史相關書籍等,讓更多人了解恆春。書屋本身也是一種示範,即「這個地方不一定只有民宿這個行業可以做。」
據介紹,觀光和農業是恆春鎮兩大重要產業。近年遊客減少,連帶著餐飲、農業等不同層面都受影響。恆春鎮農會總幹事林順和舉例說,如稻米銷量,「觀光客多時,銷量自然多。」農會下轄的恆農假期度假飯店,蕭條時,入住率只有兩三成。
林順和介紹,為吸引遊客到來,農會如今特設休閒農業旅遊部,推出體驗式旅遊,把觀光客和有機耕作、食農(食物和農業)教育連接在一起,目前效果還不錯。他期待有更多遊客前來體驗此間風土人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