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茶人李曙韻相約鄭州 弘揚茶文化

2020-12-18 人民網河南頻道

臺灣著名茶人李曙韻相約鄭州 弘揚茶文化

來源:人民網-河南分網    2015年01月02日14:54

臺灣著名茶人李曙韻

一杯茶湯,暖人心……2014年最後一日下午,鄭州市惠濟區迎賓路世昌興茶莊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墨蘭軒」跨年感恩茶會。臺灣著名茶人李曙韻親臨現場,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10幾位事茶人相聚鄭州,布衣、品茗、以茶會友。

「很多人問我茶道是什麼?我說,茶道就是生活藝術,『道』是來自於生活。」李曙韻,臺灣「人淡如菊」茶書院創辦者,第十屆臺北文化獎得主,茶道美學著作《茶味的初相》的作者,以文字書寫茶的美學文化,曾多次率眾弟子奪得臺灣茶道比賽大獎。現在北京國子監開設晚香茶室。

李曙韻的「茶家十職」以宋代「四司六局」(臺盤司、茶酒司、廚司、帳設司、排辦局、香藥局、油燭局、菜蔬局、蜜煎局、果子局)的架構為基礎,設「十職」來服務茶事宴席,分別是茶空間、茶花、茶食、茶攝影、茶業、水源、炭火、茶書、茶服、茶器,其中茶業分植茶採茶等十項,茶器分竹陶金壺四項,幾乎把一整個茶事鏈條囊括在內。

據主辦方墨蘭軒負責人介紹,此次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弘揚中國茶文化,將中國傳統茶文化傳承延續。(楊曉娜)

(責編:楊航、徐彩虹)

相關焦點

  • 兩岸茶人土家茶鄉秀茶道弘揚茶文化(組圖)
    兩岸茶人土家茶鄉秀茶道弘揚茶文化(組圖) 2017-09-16 1415日晚,臺灣茶人任玲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當晚8時許,來自浙江、湖北以及臺灣等地的10餘名茶人,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宜紅茶工業遺址內進行了一場名為「古道茶香」的茶道會。茶人沈彥冰是這次茶道會的總策劃人 劉康 攝  五峰地處華中腹地的武陵山區,是宜紅茶之鄉和中俄萬裡茶道茶源地。
  • 從宋代庭院走來的臺灣茶人李曙韻:借器物修行
    簡介 李曙韻 臺北人澹如菊茶書院、北京晚香茶書院、北京茶家十職創辦人,曾獲第十屆臺北市文化獎,以茶為一生之志。    ——從宋代庭院走來的臺灣茶人李曙韻    幾年前,臺灣著名茶人李曙韻攜著她那本《茶味的初相》,輕輕叩開了大陸茶文化之門。
  • 李曙韻 苦水不去香不來 | 南方周末
    多年事茶,讓李曙韻的感官變得極其靈敏。「其實每個人的敏感度都是與生俱來的,只是被這個俗世給淹沒了,所以很多時候,可以通過一杯茶的修行,把原始的本能重新找回來。」拜訪李曙韻的那天是難得的好天氣。三月底的風日好,梨花也開得好,從北京草場地藝術區的三影堂對面走進去,右轉,經過一間正在裝修因而粉塵瀰漫電鋸聲響的畫廊,前行數步便是這位臺灣著名茶人的「茶家十職」。
  • 李曙韻:重的要輕輕放下,輕的才重重放下
    李曙韻無奈地說。20年前,李曙韻本有機會到北京大學讀書;20年後寓居北京,卻已是為了復興茶文化而來。 她說:「繼唐人煮茶,宋人點茶,明人煎茶,當代中國正面臨史上第四波茶事高潮。」植茶講究水土,喝茶也分口味,因此南北的茶文化多有差異,例如北京人就喝不了閩南潮汕或臺灣的濃茶,且因水質較差,因此喝花茶較多,以掩蓋水的味道;茶杯較大,以適應天氣乾燥、對湯水需求較大的情況。她的晚香茶室原來開在國子監街,現在則與「茶家十職」這個平臺一同落址草場地。
  • 茶人話茶,復興中國茶文化
    11月22日,香江·茶人小鎮推介會暨茶文化論壇在財富MALL成功舉行。一、楊孫西先生談傳統茶文化:復興茶文化,分享中國茶著名閩商領袖、大紫荊勳章獲得者、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楊孫西先生出席活動並發表致辭,楊孫西先生表示,茶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文明的象徵,也是中國走向舞臺的一個重要媒介,作為中國傳統待客之道和標誌性的文化符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去了解、學習傳統茶文化,去感受中國茶的魅力
  • 臺灣茶人唐山交流茶文化(組圖)
    茶文化交流活動現場 羅玉生 攝泡茶 羅玉生 攝茶席 羅玉生 攝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丁雪) 9月13日上午,由唐山千江月茶藝培訓中心和臺灣會心茶道文化發展協會共同組織的茶文化交流活動在李銘久藝術館舉辦。
  • 「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活動將亮相臺灣
    原標題:「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活動將亮相臺灣 本報訊(記者 韓成圓) 記者10日從省臺辦獲悉,為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兩岸同胞情誼,「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月活動將於2月10日至3月18日在臺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行。 此次活動是以「弘揚中華文化、共賀新春佳節」為主題的「歡樂春節」系列活動之一。
  • 兩岸著名茶人福州首次高峰對話(圖)
    兩岸著名茶人福州首次高峰對話(圖) 2009年06月29日 13:14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品茗歷史 弘揚茶道」小茶人評選活動順利舉行
    9月22日下午,2019第14屆中國(臨沂)國際茶文化博覽會「品茗歷史 弘揚茶道」小茶人評選活動在國際博覽中心(雙嶺路)順利舉行。「品茗歷史 弘揚茶道」小茶人評選活動由山東省網際網路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臨沂分公司主辦、第14屆臨沂茶博會組委會承辦,歡樂谷趣畫教育羅莊校區、孔子學苑幼兒園以及羅蘭幼兒園協辦,旨在加深青少年對茶文化的了解以及認識,弘揚茶文化,充實茶文化內容,讓更多的青少年積極參與到茶文化活動中、在生活中發現茶文化。
  • 惠州茶人故事(39)——記惠州旃檀習茶社黃敬文
    他的所愛,就是心靈的寄託,是以普洱茶為代表的中華茶文化。由此,黃敬文步入了習茶之路;這條路,他走了十多年。正若他所言,他的心早巳跌入茶水之中。2006年未,黃敬文回到惠州定居。不久,家人顧及他愛茶,索性在茶博藝術城開了一間茶莊。從此,這間茶莊成了他學習茶、鑽研茶、與茶人交流探討的茶文化工作室。回到惠州後的那幾年,黃敬文遍訪本地茶山。
  • 京城老字號張一元牽手臺灣茶業 弘揚中華茶文化
    京城老字號張一元牽手臺灣茶業 弘揚中華茶文化 2009年07月08日 13:42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茶空間靈感|東方生活美學,藏在六家臺灣知名茶空間
    現代的喝茶雅趣,則是從臺灣刮回了大陸。不僅是喝茶的儀式感,從茶空間布置開始,這六家來自臺灣的茶空間,給了我們不少布置茶空間的靈感。冶堂位於臺北永康街的冶堂,店主人是著名的茶人何建作家舒國治認為這裡是「臺灣茶文化的小小博物廳,或最貼切」。這裡的家具形制古雅,透著簡單質樸的風味。因為經常使用,已經有了潤澤的光亮。桌、椅、櫃……以中國傳統的形制擺放,更能彰顯茶文化的可貴。
  • 武夷山與臺灣茶文化交流頻繁活躍
    臺胞喜歡喝茶,十分講究茶的品質,衝泡藝術及飲茶環境,還盛行以茶會友,客來敬茶的傳統禮儀,並一直傳承著我國優秀的茶文化。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武夷山與臺灣的茶文化交往呈日趨活躍之勢,武夷山茶文化節、茶王賽、國際無我茶會、茶藝茶歌舞表演等活動不僅吸引了大批臺灣前來一睹風採,這些茶俗也在臺灣真情演繹、發展著,弘揚了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
  • 最文藝的私人訂製|「臺灣茶文化之旅」遊學清單
    我們將受眾目標鎖定在「熱愛茶、熱愛文化、熱愛生活美學」的「三熱愛」人群,由此來量身訂做:帶你去心馳神往的美學空間,帶你去雲霧氤氳的著名茶區,還會帶著久仰大名的大師來到你的身邊。在「臺灣茶文化之旅」召集令發布之後,是時候將此次遊學的具體行程,和盤託出了。
  • 中國茶文化研究院院長羅大友弘揚茶文化、健康天下人
    我們要在發展茶產業、弘揚茶文化、做強茶經濟的基礎上,將茶和茶文化更大力度地推向全國、走向世界。中國經典古籍裡早就明確記述『藥為個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可惜自鴉片戰爭後中國的茶文化在大陸斷代了,而從中國傳出去在海外的有些遺存卻又是支離破碎的。只有中國六大茶類才是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所以,恢復、弘揚、傳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功在當代,利益千秋!
  • 茶王出世,天下聞香,京津冀茶人同聚臨滄,共品茶王
    「茶王」愛隨茶香將於京津冀三地的茶界大咖和全國茶人云集臨滄,共品「茶王」。其中有著名茶文化專家、中國茶文化圈被稱為「燕趙茶壇三劍客」的謝美生和尹紀周,謝美生來自於「茶仙」盧仝的故裡,是河北省茶文化學會顧問、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戲劇政府獎最高獎的得主;尹紀周來自於「茶聖」陸羽所著《茶經》盛讚「類銀類雪」邢白瓷的發祥地,是全國知名的雜文評論作家、中國禪茶文化精神誕生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 茶人精神的內涵
    正如當代著名茶文化專家王旭峰教授所言:「中國茶人精神與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關係,乃是一個子系統與母系統的關係」。他為祖國茶學科研教育、茶葉貿易和茶葉產銷體系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茶人風範、茶人風格、茶人精神的真諦,並深深影響著後輩的茶人。
  • 跟隨上海"90後"資深女茶人領略臺灣茶文化
    一個月前,出身茶葉世家、雖然很年輕卻已是滬上資深茶人的曾蓮玉,與十幾位茶友一起,完成了難忘的中國臺灣7日茶文化遊學之旅。  這次由老樹茶學堂發起的尋茶之旅,探訪臺灣的知名茶館、尋訪當地的珍稀老茶。曾蓮玉的先生葉應春,一家三代做茶,是在上海經營多年的茶葉世家,因此,蓮玉對茶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此次的臺灣茶文化遊學之旅,是她期盼已久的行程。  這短短的7天讓她記憶深刻。
  • 2020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會在京成功舉辦
    10月28日,由中華茶人聯誼會、北京市茶業協會、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和臺灣中華茶文化學會聯合主辦的「2020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會」在北京老舍茶館成功舉辦。來自兩岸茶業商協會代表、茶企代表、茶文化專家等近百位嘉賓通過「線上」「線下」不同方式參加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