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遊客來到廣州都有個印象,感覺這座城市雖然歷史悠久,但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比較多,古蹟似乎不多,不像蘇州、杭州、南京等旅遊城市,隨隨便便就可以找到一個上千年歷史的景點。
廣州真的沒有古蹟嗎?
當然不是。
廣州的古蹟大多數不在主街上,外地遊客如果不刻意尋找,很難看到。
華林寺、六榕寺、光孝寺和海幢寺合稱「廣州佛教四大叢林」,位於海珠區同福中路和南華中路之間的海幢寺被譽為「四大叢林之冠」。
這是嶺南少有的寺院式園林,園內綠樹成蔭,四季清幽靜美,雖然地處市區,卻有種不受凡塵俗世侵擾的意境。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漢時期,現海幢寺所在的位置就有一座千秋寺,後來寺院廢棄並演變成民居,明朝成為郭氏花園,由此可見,海幢寺作為園林式寺廟是有淵源的。
到了明末清初,兩位僧人向園林主人募緣得地建造了佛堂,郭氏花園逐漸演變成海幢寺。這座寺廟佔地面積1.97萬平方米,不遠處就是珠江南岸的濱江路,寺院內有大雄寶殿、藏經閣、天王殿、韋馱殿等建築,整個風格雄偉典雅,和旁邊的古樹相映成趣。
關於海幢寺,民間還流傳著另外一個版本的傳說。
明末,郭龍嶽在原千秋寺的舊址上建造了花園,郭本人性格暴戾,有一天懷疑婢女偷東西,便對她嚴刑拷打,可憐婢女無幸含冤,身體和心靈都受到嚴重傷害,拜完菩薩後便縱身落井,直接到地府去報告。為了避免風聲外露,成為鄉鄰的談資,郭家將井封掉,但並沒有消除疑慮,自此之後,郭家上下人等總是夢見這位叫蘭香的婢女,極度恐慌的郭龍嶽最後要求僕人將井填平。
後來,水井所在的位置長出一棵鷹爪蘭,隨著樹苗的茁壯成長,郭龍嶽逐漸家道中落,最後暴病而亡。到了清初,一和尚來到郭氏花園所在的位置建造了一間佛屋,寫下「海幢」兩字。為什麼起名「海幢」呢?並不是圖好聽。這兩個字來自佛經上海幢比丘潛心修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成佛的典故。
海幢寺所在的位置現在是市區的一部分,而在明清時期,這裡還是市郊,到此禮佛的多是在珠江南岸居住的人,珠江北岸的人想到該寺禮佛,必須坐船,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不方便的。
18世紀,海幢寺的規模很大,面積是現在的三倍,清代嘉慶年間曾經開闢為外國人遊覽區。
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清延在風雨中飄搖,民生受到很大的影響,海幢寺日漸衰落,僅殘存大雄寶殿、天王殿等幾座建築,直到20世紀後期才陸續進行了重建和修復。
旅遊攻略:10路、16路、25路等公交車有經過,從市二宮地鐵站走路到這裡要17分鐘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