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的一首竹枝詞,描寫三峽的險惡,卻是對人心最好的評判

2021-01-21 靜閱黃庭

在這個世界上最曲折,也最難以預測的是什麼?是人心,所以才會出現一句家喻戶曉的歌詞「女孩的心思你別猜,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其實人心的難測與性別並沒有任何關係,主要還在於人類本身的功利性與複雜性。

古人也早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詩句來剖析人心的反覆無常。其中比較直白的應該是「黃河水直人心曲」這句詩;而較為隱晦的,肯定要算白居易的那一句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在充滿辯證色彩的十四個字裡,詩魔把人心的曲折和隱晦描寫的淋漓盡致,讓人不禁拍案叫絕。

而與白居易同一時代的劉禹錫,也曾經寫下過一首絕句,從另外一個角度對人心進行了全新的詮釋。那首絕句的名字就叫做《竹枝詞》。

竹枝詞是一種十分奇特的詩歌體裁。它本是巴蜀地區民間用來吟詠風土人情的民歌,卻被劉禹錫在民歌的基礎上加入了詩歌的元素,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文學形式。所以說,竹枝詞既有濃鬱的民歌色彩,又有較強的文學價值,堪稱詩歌史上的一個奇葩。下面就讓我們來欣賞這首感嘆世態變化,人情翻覆的詩歌。

《竹枝詞九首》(其七)劉禹錫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第一句詩中的「翟塘」指的是長江三峽之一的翟塘峽。三峽天險舉世聞名,在層巒起伏、連綿不絕的群山中,一條蜿蜒曲折的水路呼嘯著奔向前方。這裡是天下最兇險的一段旅程,素來有「猿鳴三聲淚沾裳」的說法。而翟塘峽不僅水流湍急,水道中還暗藏許多險灘礁石,更是平添了幾分兇險。

劉禹錫藉助「嘈嘈」兩個字把翟塘峽中迅捷的水流,形象且生動的表現出來,而「十二灘」並不是一個實數,是對眾多險灘的一個統稱。

在親身經歷過險峻的翟塘峽後,劉禹錫不禁想起了昔日所聽到的傳聞:「人言道路古來難」。這句詩是對上一句詩的補充和佐證。

首句詩寫劉禹錫親眼所見的場景,屬於一個人的主觀感受;而第二句詩,則是千百年來老百姓口耳相傳的經驗之談,是所有人的共識。劉禹錫首先通過親身經歷為讀者帶來了最直觀的感受,再輔以大眾的觀點予以肯定,使翟塘峽的險峻成為了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為後文中它與人心的比較做好的鋪墊。

望著眼前這個險阻重重的翟塘峽,劉禹錫不由得觸景傷情,從山川地勢上的兇險聯想到了人世間的世態炎涼,於是一聲由衷地感嘆脫口而出:「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江水的波瀾起伏是因為水面下的坎坷不平,而人心的反覆無常又是因為什麼呢!

劉禹錫的這個感嘆不僅僅是因為觸景傷情,還是對自己身世的哀憐。自從「二王八司馬」事件爆發之後,劉禹錫多次遭受到小人的誣陷和打擊,開始了長達23年的貶謫生涯。所以他留下了「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這樣充滿憤懣之情的詩句。

而在本詩中,他用「長恨」兩個字,不僅表現出對那些陷害無辜者的權貴們的憤恨,還抒發了自己對人心險惡的感慨。並通過「等閒」兩個字把人心反覆無常描寫的淋漓盡致。

靜閱閒話

縱觀全詩,劉禹錫先描寫了一個驚濤拍岸,險象環生的自然景觀,翟塘峽的險惡在於暗礁遍布,令川流不息的江水不得不在暗礁和險灘上跌宕起伏的行進。但大自然中的險惡和人心相比就變得微不足道了。因為人心會「等閒平地起波瀾」!

本詩最大的特點就在於恰如其分的比喻。以變化無形的流水來比喻反覆無常的人心,把抽象的人心具體化,讓讀者隨著湍急的三峽水體會到現實社會中的世態炎涼。

參考資料《全唐詩》《新唐書》

相關焦點

  • 「竹枝詞」的前世今生,劉禹錫推動此詩體在流行!其功不可沒!
    >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富於生活氣息。劉禹錫借詩寓情,把人生感悟融進「人心不如石」這兩個比喻之中,形象而深刻地傳達心中的隱痛和感傷。本來這詩意源自酈道元《水經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不過人家是聽到猿鳴才有這情緒出來。而劉禹錫更深一步描述」斷腸情」了,就是不聽猿聲也腸斷,再聽猿聲更「斷腸「了「愁人」的愁苦之情更是不堪忍受。
  • 形容人心險惡的7句古詩,將人心難測刻畫的入木三分!
    現實的社會,複雜的人心,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古代詩詞中也有不少是形容人心險惡的句子,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1、兩草猶一心,人心不如草。這一句出自李白的《白頭吟》,意思是自然界中的草尚且能緊緊地纏繞在一起不離不棄,而人的心卻不如草那樣執著堅定。
  • 藏在劉禹錫《竹枝詞》裡的暗戀故事,單純美好的少女心事!
    最近聽了一首古風歌曲《竹枝詞》,就是根據詩豪劉禹錫傳世名作《竹枝詞》中最著名的那一首改編的,歌詞就原詩句展開想像,在曲調的配合中,更添了一層唯美的詩意。是誰藏身楊柳青青的江水邊,又是誰身著羅裳獨自上蘭舟?人世間的塵緣難以預料,或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又或是一種相思,兩處牽連。
  • 每日一詩|《竹枝詞二首·其一》劉禹錫
    《竹枝詞》是古代四川東部的一種民歌,人民邊舞邊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賽歌時,誰唱得最多,誰就是優勝者。劉禹錫任夔(kuí)州刺史時,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採用了當地民歌的曲譜,製成新的《竹枝詞》,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富於生活氣息。體裁和七言絕句一樣。但在寫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語言清新活潑,生動流暢,民歌氣息濃厚。
  • 一首《竹枝詞》道盡初戀的懵懂與美好,劉禹錫也曾是個愛情高手!
    一首《竹枝詞》道盡初戀的懵懂與美好,詩豪劉禹錫也曾是個愛情高手!時間正好是四月,我從乾山遊玩返回的途中,途經很多戀侶,又看到河邊青青的柳樹,突然想起劉禹錫的一首詩來。就是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竹枝詞》寫盡了世人對愛情的懵懂與美好。但是寫這首詩的作者劉禹錫,他的一生卻不如其詩一般順風順水!一首《竹枝詞》僅僅四句,卻道盡了愛情的懵懂與美好!
  • 劉禹錫很含蓄的一首詩,表面上寫天氣,實際上卻在寫愛情!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劉禹錫很含蓄的一首詩《竹枝詞二首·其一》,來具體體會一下我國古典詩歌的含蓄美。公元821年,也就是唐穆宗長慶元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重慶奉節縣)刺史。期間劉禹錫根據當地民歌創作了新詞《竹枝詞》十一首,共分為兩組,以寫男女愛情和三峽的風情為主。 《竹枝詞二首·其一》是其中一組二首詩的第一首,也是劉禹錫《竹枝詞》十一首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其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更是千古名句,歷來深受世人所稱讚。
  • 竹枝詞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白居易、劉禹錫,一個個都痴迷
    竹枝詞源遠流長,可是,真正讓竹枝詞這種古老的曲調煥發新的光彩的,乃是劉禹錫。劉禹錫曾經在自己的《竹枝詞序》中說:「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餘來建平,裡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取多為賢。」
  • 讀劉禹錫《竹枝詞》學地理: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今天我們再來看一首唐詩:東邊日出西邊雨竹枝詞·(唐)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竹枝詞是古代的一種詩詞體裁,是由古代巴蜀一帶的民歌演變而來的,唐代詩人劉禹錫把這種民歌變成文人的詩體,使之傳頌千年。上面劉禹錫的竹枝詞借天氣現象而喻「情」,生動而有趣,全文可翻譯為:「江邊楊柳樹,枝葉青青,江中的流水平緩的流動著。一葉扁舟在江中行駛,岸上的少女忽然聽見船上的男子在對她唱歌。
  • 詩詞大會為什麼說劉禹錫竹枝詞裡是「唱歌聲」而非「踏歌聲」?
    劉禹錫的愛情詩可以說是不寫則已,一寫驚人。這首《竹枝詞》後兩句一語雙關,看似寫天氣,實則將戀愛中少女懷春的婉曲心事寫得精妙絕倫,一詠成經典。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中,有一道題就與這首詩相關,當時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讓選手在「聞郎江上唱歌聲」與「聞郎江上踏歌聲」中划去一個錯誤選項,答案給的是前者正確,後者錯誤。
  • 劉禹錫:竹枝詞
    竹枝詞 劉禹錫(唐)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 劉禹錫的一首「夏至詩」,明寫天氣變化無常,暗寫少女複雜的情感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一首《竹枝詞》中,就描寫了這種有趣的特殊天氣。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他的詩,通俗易懂,清新明快。公元822年,劉禹錫到夔州任刺史。唐代的夔州,就是今天的四川奉節縣一帶。古時候的夔州城,雄踞長江三峽的瞿塘峽口,地理位置非常險要。
  • 劉禹錫最唯美的一首愛情詩,通篇美得令人心醉,最後更是至理名言
    其實對於任何的文學作品來,最重要的還是那種精神,可能有的詩人寫得很唯美,但是沒有那種深刻的哲理,沒有那種精神,那讀來也是很寡然無味,可是劉禹錫的詩不一樣,他無論是描寫什麼樣的題材,都是能夠寫出深刻的哲理,能夠從中發掘出人性真善美,這一點太重要了。
  • 劉禹錫一首弦技之作,開篇的疊字句出神入化,最後兩句渾然天成
    四川民歌很有特色,儘管看似粗獷,但是情感細膩,劉禹錫非常喜歡四川的民歌,所以他把民歌結合到詩歌裡,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而他的組詩,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誕生,那麼在這組詩中,有一首可謂是弦技之作,也就是其中最後一首,通篇寫得很有趣,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
  •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
    《竹枝詞》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睛卻有睛。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這裡所選的三首《竹枝詞》並非原作順序,之所以將它們放在一起品讀,首先是這三首吟誦的都是「情歌」,最能體現「無郎無姊不成歌」的民歌本色,其次通過這樣的排列,似乎更能窺見到戀愛的一般演進過程。第一首描寫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對心目中白馬王子的魂牽夢繞,即割捨不得又把握不定的志忑纏綿情懷。
  • 【詩評】野夫|竹枝詞,天下第一民謠
    此後百代文人,創作的諸如北京竹枝詞、西湖竹枝詞、蘇州竹枝詞等等,可謂汗牛充棟。但是基本都遵循了劉禹錫的這一風格模式,因此我們才將之譽為——天下第一民謠。——野   夫 溯江而上,穿越三峽,在險峻的夔門舍舟登岸的劉禹錫,其時已然49歲。這是公元821年,盛唐之後的衰減期。16年前,唐順宗即位,受到新主信任的劉禹錫曾經進入中樞,參與對國家財政的管理。
  • 每天一首古詩詞|劉禹錫: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竹枝詞》(其一)《竹枝詞》是古代四川東部的一種民歌,人民邊舞邊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賽歌的時候,誰唱得最多,誰就是優勝者。劉禹錫任夔州刺史的時候,就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採用了當地民歌曲譜,製成了新的《竹枝詞》,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極富於生活氣息。這首詩便是系列組詩的第一首,描寫了一個初戀少女在楊柳青青、江平如鏡的清麗的春日裡,聽到情郎的歌聲所產生的內心活動。
  •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譚維維把《竹枝詞》唱給你聽
    而這首詩原詩呢,則是劉禹錫所作,詩名為《竹枝詞》,共有二首,這是其一。其實劉禹錫的作品,單就我們學過的,都不止於此。認識劉禹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轉回正題,《竹枝詞》是古代四川東部的一種民歌,人民邊舞邊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賽歌時,誰唱得最多,誰就是優勝者。劉禹錫任夔(kuí)州刺史時,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採用了當地民歌的曲譜,製成新的《竹枝詞》,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富於生活氣息。
  • 「司空見慣」這個成語其實出自一首詩,有知道出處的嗎?
    一說起劉禹錫,我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他的那篇《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詩人劉禹錫孤芳自賞、志趣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思想。恰恰是因為這些思想,使得劉禹錫受到京城得勢小人的排斥,被貶到蘇州做了刺史。
  •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讀劉禹錫《竹枝詞》
    劉禹錫詩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竹枝詞》所描繪的場景:「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詩句平白無華,是竹枝詞這類民歌的翻版,作者不僅借用了曲譜,連語詞也受其影響,足見民歌的藝術力量,也顯示了封建士大夫用民歌體寫詩所達到的高度。詩意之境這首詩最出名的還是後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多少年來被人們喜愛和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