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發現程咬金墓,出土一國寶級文物,原來我們都被演義騙了

2020-12-14 溫故淮史

在古典名著《說唐全傳》裡,程咬金是1個非常有意思的福將。他曾賣過私鹽,做過小商販,當過強盜,甚至還當過混世魔王。當然他最有名的還是一身的本事:3板斧。那會兒大家都知道他有3斧頭的絕技,可只要前3招贏不了別人,程咬金就悲劇了。

後來他投靠了秦王李世民,並隨之南徵北戰立下汗馬功勞。618年,大唐建立,而他也被封為了魯國公的爵位。程咬金的一生可以說非常勵志,是個從草根逆襲到高富帥的典範。那麼歷史上的程咬金真是這麼個傳奇似的寶貝兒嗎?其實看看正史與其墓志銘就能找到答案。

1986年,西安的考古學家們對程咬金墓進行發掘工作,並從中找到了1件國寶——程咬金墓志銘。通過這個珍貴的文物,我們這才發現了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是個什麼樣的人,尤其他的真實身份揭示出「我們被演義騙了好久」的真相。

演義裡,程咬金老闆排名天下第36位,總是拿著64斤重的斧頭衝鋒陷陣,看起來十分給力。不過由於他天賦有限,那年就學會了3斧子,多了就不會了。然而歷史上的他真正使用的兵器卻叫「馬槊」。這種武器十分沉重,而且很長,是用來對付重甲騎兵的武器。

而馬槊需要有一定武功底子的人才能玩轉,所以他不像演義裡說的那麼沒用。程咬金在投靠李密、李世民後,經常拿著馬槊到處徵戰,特別跟隨秦王大破竇建德、王世充等人,後來在「玄武門之變」立下大功。在小說中,程咬金基本靠的都是運氣,好像智商餘額不足,而且做人很莽撞。

但通過他的墓志銘卻能得出這麼個結論:他做官十分靠譜。唐太宗駕崩前,曾特地囑託他務必要帶著禁衛軍保護太子李治平安回京。650年,李治成了唐高宗,他封程咬金掌管禁軍。通常保護皇帝安全的工作都要做事靠譜的人才能辦妥,如果他是個莽撞的人就根本不可能玩轉。所以歷史上的程咬金與演義裡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其實程咬金出生在一個世家,屬於官宦之後,根本不是草根出身。按墓志銘上記載,他的曾祖與爺爺都做過地方的司馬,父親程婁曾是濟州的大中正,而到了程咬金這代則更是官至宿國公。這些還不算,專家們還在他的兒子程伯獻的墓志銘裡發現:三國曹操手下重大謀士程昱竟是他們的祖先。

643年,程咬金擠進了凌煙閣,排到了第19名,就連秦瓊都不如他。歷史上的程咬金並沒活到唐中宗那會兒,而在76歲時就死去了。不過他在對陣突厥人時,卻導致敵人賀魯逃跑,因此程咬金後來被免了職。最後,這個傳奇功臣最後老死於家中。但經過《說唐全傳》的廣泛流傳,大夥就對程咬金十分熟悉了,特別是他做「混世魔王」那陣子,可謂風光一時。

相關焦點

  • 程咬金墓出土國寶級文物,真實身份被揭開:原來我們都被小說騙了
    我們民間有句俗話,叫做:打不死的程咬金。意思是程咬金這個人運氣特別好,雖然看起來本事不怎麼地,但是卻每次都能夠逢兇化吉。這主要是《說唐》、《隋唐演義》當中所設計的「程咬金」的形象,因為小說當中程咬金只會「三板斧」,就是個插科打諢的角色,但是卻常常因此而獲勝。
  • 程咬金墓出土國寶級文物,其真實身份被揭開:原來我們都被小說騙了
    我們民間有句俗話,叫做:打不死的程咬金。意思是程咬金這個人運氣特別好,雖然看起來本事不怎麼地,但是卻每次都能夠逢兇化吉。這主要是《說唐》、《隋唐演義》當中所設計的「程咬金」的形象,因為小說當中程咬金只會「三板斧」,就是個插科打諢的角色,但是卻常常因此而獲勝。
  • 湖南發現1700年前大墓,出土國寶級文物,如今禁止出境展覽
    今天小編介紹的湖南安鄉發現的西晉大墓,出土國寶級文物,如今禁止出境展覽!湖南省安鄉縣黃山頭鎮南禪灣,當地一位老農在自己地裡幹活,竟然發現憑空多出一個大坑,還在坑中發現幾塊看著年代久遠的青磚,自秦始皇陵被發現後,國人漸漸有了保護文物的概念,於是老農立即將此消息上報,文物部門迅速派考古隊前往現場進行勘察,初步判定該墓距今已有1700年歷史,佔地大約1500平方米。
  • 長沙出土過國寶級文物的地方都在哪裡?
    一縱一橫,既是長沙的文物分布空間,也是城市擴展的路線所在。而城市的不斷蔓延,則把郊野中隱藏的秘密一點點顯露出來。撰文/本報記者常立軍[陳家大山] 存在於全國高等教育考試題裡的一座山出土文物代表:人物龍鳳圖在楚文化和美術史研究的圈子裡,很少有人會不知道陳家大山。
  • 唐墓出土特殊「玻璃杯」,曾被認為是仿製品,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專家們才發現,這其實就是一個戰國時的水晶杯,由一整塊水晶泥打磨而成。由於熟練的技術和優良的材料,它看起來就像現在的杯子。現在已經成為國家一級文物,禁止到國外展出。而且除了水晶杯,我們國家還出土了很多「奇怪」的文物,比如在唐朝公主墓裡,竟然出土了一個「異形」頭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中國境內發現寶藏,出土3件古羅馬文物,考古家:都是我們的了
    更令人奇怪的是,50年代中國境內發現了一處寶藏,寶藏出土了非常多的稀世珍寶,其中有3件是古羅馬文物,當時考古家便說「管它什麼古羅馬文物,現在都是我們的了,是我們國家的財產了」。事實上,遺寶就是寶藏,也就是窖藏,但因為何家村這個窖藏出土了太多好東西,太多珍貴文物已經超脫了「窖藏」一詞的定義,然而又不是古墓,考古家便發明了「遺寶」這個詞。目前,在我國發現的諸多文物窖藏中,唯有何家村的這個被稱為「遺寶」。
  • 河北宣化發現遼代大墓,墓中驚現十二星座,還出土千年飯局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隨著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出土的文物可謂是不計其數,但是有很多文物的出土讓考古專家倍感意外。像杭州半山發現的戰國水晶杯、三星堆青銅立人、商青銅鴞卣等等,發現之初無不讓考古專家驚訝。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聊的就是發現於河北宣化的一座遼代大墓。
  • 遊陝西歷史博物館,看國寶級文物!這些國寶,在課本上可以見到!
    國寶級文物,1981年出土於陝西興平茂陵一座陪葬墓。此件燻爐為青銅質地,通體鎏金鎏銀。燻爐的底座上透雕著兩條蟠龍,兩條龍昂首張口咬住竹柄。竹節形的柄分為五節,節上還刻著竹葉,柄的上端有三條蟠龍將燻爐託起。鎏金銀竹節燻爐,西漢。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國寶級文物,1981年出土於陝西興平茂陵一座陪葬墓。
  • 江蘇宜興挖出西晉家族墓,出土一件國寶級瓷尊,世界上僅此一件
    宜興,陶瓷之都宜興,位於江蘇無錫,是中國著名的陶瓷之都,早在西漢時期,宜興就已經開始成為陶瓷燒造的中心,而宜興陶瓷最為著名的,莫過於發明了名為紫砂壺這種器物,當中國其他地方在研究瓷器的道路上邁進,宜興卻把關注中心放在了看似粗糙的陶器上。
  • 白鹿原發現霸陵陪葬墓 出土玉衣片2200餘枚
    西安白鹿原發現霸陵陪葬墓,其中一墓葬內出土玉衣片2200餘枚,並發現有連綴玉衣片的銀縷。共發掘古墓葬27座 出土器物529件組7月20日,華商報記者從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了解到,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為配合西安白鹿原水生態中心項目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於西安市灞橋區狄寨街道慄家村西發掘了一處西漢早期墓群。
  • 中國4件國寶級文物,如今被「永久禁止出境」,件件都是中國瑰寶
    中國4件國寶級文物,如今被「永久禁止出境」,件件都是中國瑰寶前些日子央視辦了一套講述國家寶藏的欄目,深受大眾的喜愛。其實文物這種東西從古至今一直備受關注,生活中大家都樂意去了解一些珍貴文物及其背後的故事,在我們國家多如繁星的文物中有那麼四件比較特殊,它們屬於一批永遠不能出境的群體,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寶藏,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感受下這四件國寶的魅力。第一件國寶名叫「獸首瑪瑙杯」,這是一件唐代的遺物。
  • 汪世顯家族墓出土珍貴文物
    洪水退後,當地正在平田整地的群眾在河岸邊驚奇地發現一座座被水衝開的墳墓及塌陷的墳坑,在發現許多金銀玉器的同時,也看到了墓穴中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磚雕刻畫。《汪世顯家族墓出土文物研究》在立項開始,就試圖以出土文物基本資料對汪世顯家族及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力圖揭示出那一時期西北地區上層貴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寄託。
  • 西安發現一處唐代家族墓, 出土了墓志銘, 墓主的身份讓韓國人慌了
    相信大家都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學習過盛唐時日本和朝鮮的國王都要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這點已經成為史學界的共識。尤其是朝鮮半島,從唐朝開始直到清朝一直深受中國的影響,然而如今的韓國卻不這麼認為,在他們心目中韓國的歷史要遠遠比中國的歷史深遠。2010年,在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附近的一工地上,考古人員陸續發現三座大型唐代墓葬。
  • 西安值得一去的景點,藏134件國寶級文物,曾為西安孔廟所在地
    到了西安旅行,大部分人都會去古城牆、大唐不夜城、陝西歷史博物館等網紅的景點打卡,不過作為一個古蹟眾多的古城西安來說,想要找到一個重量級且小眾的景點其實一點也不難。因為首先它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它也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並且在這裡收藏著134件國寶級的文物,這個數量甚至比陝西歷史博物館還要多上不少。很多人聽到碑林的時候,以為這個景點裡面只能看到石碑,但其實這個景點裡面除了看到石碑外,還可以看到不少的佛像塑像,甚至還可以看到著名的「昭陵六駿」等真跡。
  • 中國排行前十的國寶級文物,它們價值多少,如今身在何處?
    一些對古董文物感興趣的小夥伴,相信都會一直關注中國流失在外的國寶級文物走向,當這些國寶,輾轉周折,被迎接回國之後,第一時間趕到各地博物館去一睹其風採。中華民族歷史淵源流長,所孕育的文化瑰寶,當然也是數不勝數。那在小夥伴們心中,稱得上是中國國寶級文物排行前幾的都是哪幾件呢?
  • 大唐遺寶——法門寺出土的那些國寶級文物
    法門寺在唐朝因為安置有釋迦牟尼的佛指骨真身舍利而成為佛教聖地,盛極一時;在唐朝每隔三十年都會由宮廷組織開啟地宮迎奉舍利到長安城供民眾瞻仰,是說"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谷捻而兵戈息」,唐朝滅亡以後隨著中國政治中心的東移,法門寺也就遺落荒原,一切都成為傳說。
  • 安徽挖出三國將軍墓,出土一件文物讓日本人忐忑不已,這是為何?
    對於各個國家而言,文物的出土都是我們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手段,雖然說除了文物之外,還會有一些歷史典籍的出現,但是通過文物,我們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古代社會的發展情況。 由於中國歷史悠久,且國土面積較大,因此,在中國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也時常會找出一些古墓,並從中獲取古代社會中的珍貴文物。
  • 帶您走進定州博物館看國寶級文物(1)——漢墓遺珍
    之前我一直以為漢代中山王墓只發掘了靖王劉勝墓(即滿城漢墓,1968年發掘),今日才知不然,劉勝墓不但不是唯一,也不是最早,1959年就已發掘了中山簡王劉焉墓(被盜嚴重)。在滿城漢墓發掘的第二年,中山穆王劉暢墓也被發現,該墓亦出土了玉衣等數量眾多的珍貴文物,但似乎被滿城漢墓的光環所掩蓋,甚至如今都鮮為人知。
  • 廣州挖掘一帝王墓,出土「龍首」金印,如今禁止外出展覽
    與這些名號相比,歷代盜墓賊或者說「摸金校尉」更感興趣的是這些南越王墓到底在哪。之所以那麼說是因為史書中記載了南越王下墓時帶了非常多的稀世珍寶進去,三國時期的孫權曾為了籌集軍費也跑到廣州尋找南越王墓趙拓的墓穴,最終無功而返;也正是這一事件後,世人更加堅信南越王墓裡面會有數不清的稀世寶物。
  • 陝西歷史博物館,觸摸百萬年歷史,國寶級文物盛宴
    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在北京舉行,習主席說:"2000多年前,我們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闢了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千年的'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就見證了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