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希紅市」(ID:ssgstt),作者 謝若琳,36氪經授權發布。
「我們的門店真的已經全部關閉了,暫時也沒有再開的打算。」9月8日,連咖啡在微信公眾號上稱。就在一周前,沉寂了三個多月的連咖啡以「硬重啟」的名義宣告回歸。
連咖啡表示,未來連咖啡發售的都會是預包裝產品,微信公眾號和天貓旗艦店是公司的主要貨架,其他電商渠道也會陸續登陸。
網際網路咖啡泡沫破滅疊加疫情影響,線下咖啡店步履維艱。日前,英國老牌連鎖咖啡Costa決定關閉中國區約10%的門店,目前青島門店已全部關閉,此前辦理過預付卡或兌換券的消費者正在排隊退費。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稱,中國的咖啡市場已經從導入期進入了成長期,整體的市場容量在不斷擴大,消費人群也在不斷擴展,整個行業還沒有到洗牌的時候,即市場允許更多不同檔次的品牌,以更多的模式和場景進入市場。
連咖啡是一家比瑞幸咖啡創立更早的網際網路咖啡企業。天眼查APP顯示,連咖啡的關聯公司上海連享商務諮詢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5月,註冊資本約4149萬元,最早是為用戶提供代買配送星巴克、COSTA等品牌咖啡的服務。
連咖啡成立以來便是資本市場的寵兒,公司共進行了8輪融資,其中,第一輪融資時間為2014年9月,距其成立僅4個月。
2015年8月,已經獲得兩輪融資的連咖啡剝離第三方品牌的咖啡外送服務,推出自有品牌Coffee Box的咖啡外賣。隨後,連咖啡用咖啡庫模式來推動營銷,並開發了防彈咖啡和粉紅椰子水。
2017年,連咖啡正式盈利,成為繼星巴克之後首家盈利的連鎖咖啡品牌。
然而市場瞬息萬變,2018年,網際網路咖啡行業站上風口,某網際網路咖啡巨頭大打燒錢補貼戰,連咖啡也不得不緊隨其後,付出了不菲的成本。
2019年初,連咖啡被曝關閉多家門店。彼時,連咖啡表示,關店是由於公司內部的主動調整所致,主要是對盈利能力欠佳和品牌形象不符的部分咖啡站點進行優化。
顯然,連咖啡調轉了方向。一方面,2019年9月,連咖啡與中石化攜手推出全新品牌「易捷咖啡」,主要經營場所為加油站。另一方面,連咖啡在持續關店。今年6月初,連咖啡再度大舉關店,線下咖啡業務一度陷入停滯狀態。
9月3日,連咖啡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一篇名為《消失100多天後,我回來了》的文章。文中坦言,此前有關連咖啡關店的新聞都是真的,並表示「這個過程非常艱難」。
「你會看見一個全新的連咖啡。」連咖啡稱,「我們又回來了」。
「全新」的連咖啡主要有兩方面變化:一是業務層面,在新業務中,連咖啡的產品體系將發生明顯變化,產品系列將包括但不限於咖啡膠囊、掛耳、凍乾粉、罐裝咖啡等預包裝形式。二是渠道變化,取消門店的連咖啡將更多傾向於線上銷售,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天貓等。
朱丹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連咖啡門店消失核心原因是資金鍊緊張,公司也尋求了自救的方法,比如與中石化合作開拓加油站咖啡市場,但關鍵問題仍是資金鍊問題,如果連咖啡無法緩解資金鍊壓力,接下來與中石化的合作可能也會遇到很多困難。
據投中網報導,連咖啡回歸背後,是新一輪融資的支撐。接近連咖啡的知情人士表示,目前,連咖啡已再度獲得資本的支持,正式進軍快消飲料行業。但對於此次的投資方及投資金額,知情人士表示,「暫不方便透露。」連咖啡對此也三緘其口。
另一方面,老牌咖啡巨頭COSTA也於近日大舉關店,關店數量超過了中國市場門店總量的10%。其中,青島地區所有門店都已關閉,北京地區關閉了近20家門店。
朱丹蓬認為,COSTA並不是因為資金問題而關店,這樣的調整更多是由於出於其中長期戰略的改變,即未來會向瓶裝產品轉型,向新零售、數位化以及智能化轉型,總體而言,目前的決策是比較合理的。
2018年,COSTA被可口可樂收購後,便開始調整戰略。今年3月,可口可樂在中國市場推出了COSTA即飲咖啡,這也是可口可樂收購COSTA後推出的第一款即飲咖啡。
今年6月,COSTA宣布與膠囊機品牌Onecup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出一款採用COSTA配方的咖啡膠囊,同款咖啡也在線下的COSTA連鎖店開售。Onecup(易杯)將同步推出新品膠囊機,配合COSTA的咖啡膠囊一起上市。
但中國咖啡市場仍以速溶咖啡為主,速溶咖啡的市場份額佔比超過70%;其次是現磨咖啡,佔比約為18%。一位食品行業分析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即飲咖啡在中國的市場滲透率很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即飲咖啡的市場空間有很大的想像空間,COSTA的新產品仍值得期待。
有不少分析報告認為:中國咖啡市場潛力巨大。比如,Frost & Sullivan Report預計2023年中國咖啡零售市場規模將達到1806億元,消費杯數達到155億杯,人均年消費杯數達到10.8杯。而截至2018年底,中國咖啡零售市場規模僅為390億元。
上述食品行業分析師表示,從國際趨勢來看,咖啡是必要消耗品,國外的咖啡市場中現磨咖啡是銷售主力。而現磨咖啡在國內有兩大阻力:一方面現磨咖啡的售價偏高,消費人群集中在一線、二線城市;另一方面,中國人喜歡喝茶而非咖啡,這是餐飲習慣的問題。「外國人可能理解不了,他們認為中國人口眾多,咖啡市場份額卻不高,一定是還沒滲透下去,於是不少國外投資機構非常看好中國咖啡企業。這也是泡沫形成的間接原因,也是值得反思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