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對於落實2020年的業務壓降和整改方面,部分公司表示壓降壓力不大,距離監管提出的業務額度比例尚有一定空間。
2020年雖然全球都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之下,為了維持社會穩定支持經濟復甦,中國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出臺了很多支持政策。但是,對於信託行業而言,2020年仍然是監管持續高壓的一年,雷霆動作不斷,各類監管政策指導層出不窮。
依靠「放貸」的牌照功能,信託行業在過去10年中高速發展,一舉坐上資產管理行業的第二把交椅,二十萬億的資管規模僅次於銀行理財。
幾乎所有人都清楚信託的放貸「套路」有著不可忽視的頑疾,但在最後大限真正來臨之前,沒有人把轉型當一回事。早在10年前,就已有信託公司提出並啟動了轉型之路,但時至今日,談及主動管理能力,信託公司言必稱「沒有基礎」「不是信託的優勢所在」。
究其原因,在原有的非標業務模式下,業務要求簡單、利潤豐厚,信託行業的人均利潤大多在千萬級別。另外,剛性兌付的產品形式在銷售端更容易賣出。相較之下,標準化投資等新的業務方向,對於信託公司而言,不僅前期投入大,而且規模和效益低。在舊業務形成的強大慣性之下,沒有信託公司真正有動力去實施轉型。
除非不得不轉型。
2020年以來,在一波波的壓降要求之下,信託公司發現自身已經陷入十分尷尬的處境。過去多年支撐了大部分信託公司的最重要業務,現在已無以為繼,必須開展新業務才能繼續運轉下去。而以「資金信託新規」(徵求意見稿)為核心的相關政策,為信託公司過去的做法和未來的發展,定下了基調和方向。
在此背景下,21世紀經濟報導、21世紀資管研究院團隊近期發起了針對「信託業轉型探索和挑戰及政策訴求」課題,走訪調研了10家信託公司的轉型探索,絕大部分公司對監管所要求的方向是明確並認可的,但對具體路徑也有迷茫和困惑。
在此基礎上,21世紀資管研究院將於1月15日召開信託行業閉門研討會議,邀請部分信託相關負責人以及數位行業專家,對相關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方向是明確的 道路是迷茫的
中國銀保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黃洪於2020年12月28日在信託業年會上聚焦受託人文化的主題講話,在信託行業內頗受重視,引起廣泛關注和響應,多家信託公司在談及未來信託的長遠發展和方向時,多以此為引導。
多家信託公司人士表示,監管的態度和業內理解的方向都是非常清晰明確的,原來支撐了信託行業大發展的傳統非標業務,已被定性為「壞孩子」「走偏了」,必須糾偏、矯正。對於未來行業的發展道路和方向,監管提出要進行信託文化建設,也就是要求行業放棄過去那種「賺大錢」、「賺快錢」的心態,端正態度,重新定位。
多位信託行業人士表示,作為行業的從業者,確實能感受到過去的做法並非長久之計,隱藏了較多風險,對於監管的及時糾偏和引導,是非常認可、贊成的,行業想要長遠健康的發展,勢必要有正確的定位和良性的生態環境,這是大前提。
「信託行業確實不應該以類影子銀行的融資類業務作為發展的主要業務,要重新定位。但現在的問題是,重新定位在哪裡,政府和金融監管在引導發展直接融資,而信託公司在直接融資鏈條中具體又應該怎麼定位,處於什麼環節?現在感覺都是去搶別人的。」一位信託公司人士表達了他當前的困惑。
另有信託公司人士指出了轉型過程中的現實挑戰,轉型做標品、培育主動管理能力、加強財富管理、發展家族信託和慈善信託等服務類信託,信託轉型無非就是這些方向,但過程很痛苦,新業務的邏輯和流程、人員要求、組織架構完全是另一套體系,和原有模式根本不同。
痛苦之處在於,新業務框架的搭建、能力的培養,至少需要三五年,在這之前如何留住客戶?相比於被限制的傳統業務,新業務的利潤空間薄弱,前期投入大。
「現在我們就是在滿足監管的合規要求和滿足股東的盈利需求之間掙扎。」一位信託公司人士表示。
還有一大煩惱是,信託公司的管理層、從業人員絕大部分出自銀行系統,對類證券業務缺乏足夠的理解,在真正啟動業務線建設之前,管理層的決心也是一道鴻溝。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周期的輪動,實體經濟風險暴露加大,信託行業的不良資產也在逐漸累積。兩相夾擊,不少信託機構表示,對未來不甚樂觀。
不過,新規以來,各家信託公司的轉型節奏已經大為提速,較常見的如TOF標品業務,具體模式雖有所不同,但絕大部分公司已經開始嘗試。再如財富管理、服務信託類業務等,信託公司也在加快布局。
在轉型探索的過程中,信託公司也遇到了一些實操層面的障礙和挑戰,比如關於自身能力儲備和建設方面的,也有關於政策層面的,還有關於行業和宏觀環境方面的。基於這些問題,信託公司也從業務角度出發,提出了一些建議。
信託轉型挑戰和建議
對於落實2020年的業務壓降和整改方面,部分公司表示壓降壓力不大,距離監管提出的業務額度比例尚有一定空間。大部分公司表示,勉強能夠按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應壓降指標。也有少部分公司表示,完成目標對公司存續業務壓力比較大。
某信託公司表示,希望融資類信託壓降節奏可以適度調整。有些已經形成的問題資產需要時間消化,其中可能存在中央和地方的差異。一些不合規的機構確實應當嚴格處理,但對於合規較好卻面臨現實性困難的機構,希望能從實際出發,在壓降節奏的方式上有一些針對性和差異性。
另一家信託公司表達了類似的訴求。按照目前統一划定壓降比例的要求之下,與其他原本合規性較差的機構面臨著同樣的壓降任務,「我們原本通道比較少,現在壓力很大,這麼看來要是原來通道多做一些規模,可能現在壓力反而還要小一點。」
在新業務探索方面,以證券投資為代表的標準化業務板塊,多家信託公司表示,作為新進入者在市場上沒有優勢,除了部分布局較早、已經積累了一定基礎的信託公司以外,其他公司進入該領域還需要較長的準備時間,包括團隊、業務制度、業務流程等。標準化的證券投資業務,尤其是對二級權益市場的大規模布局和投資,目前市場缺乏必要的基礎,即缺乏相應的風險對衝工具,相關資質的申請渠道也希望更加暢通一些。
此類標品業務屬各類機構同臺競技,各憑能力。在政策層面沒有太多訴求。但是其他類的業務探索中,則面臨很多需要配套制度建設和需要政策予以支持的方面。
比如,做信託財產登記和稅收方面的政策訴求,業內已呼籲多時,慈善信託和家族信託是信託公司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因此確實需要就該方面的監管政策作出調整,這可能並不僅僅是金融監管部門的任務,還涉及財政部等其他監管部門,比如稅收、捐贈發票等細節,信託財產登記的難點在於平臺無法得到權威認證,進行信託財產登記後,不能確保該財產有無抵押或質押,這將導致其效用打折扣。
對於近幾年較為熱門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多家信託公司表示,都在積極布局,但盈利難、費率低、利潤薄,這一領域本身發展至今也存在非常明顯的頭部集中、同質化競爭的問題。具體到信託行業,政策和能力稟賦只能允許信託公司在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價值鏈條中,佔據一個相對「雞肋」的位置。目前,信託公司主要參與信貸CLO發行、ABN業務的發行及部分分銷,僅兩家信託公司具有擔任企業ABS計劃管理人的資格,信託公司希望相關資質能有所放開。
PE業務是信託公司在探索轉型的另一個方向。但目前為止,信託行業在PE領域也還沒有出現真正做大做強的公司。
一位信託公司人士說,信託對接實體企業的投融資服務,可行的模式是債權+股權,但信託公司的股權投資有明顯的限制,比如,信託計劃作為股東,在股權結構中按屬於三類股東,在企業IPO之前面臨退出問題。
除此之外,信託機構還在探索一些新的能夠發揮信託制度優勢的領域,比如養老信託、涉眾資金信託、監護信託等。
有信託公司人士稱,信託制度本身確實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在很多領域能夠提供相應的服務,為社會、客戶創造價值,但是發展成為信託機構的一大業務板塊,貢獻收入和利潤,還需要相關政策進行明確和規範。
「比如涉眾資金的監管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信託公司是最有優勢去承擔這個功能的,在國外市場這也是信託的一個重要功能,現在就是缺政策規範。」一家信託公司人士表示。
(作者:方海平 編輯:馬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