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到明看上起是同一種美食,卻有兩個名字,傻傻分不清的情況。比如說壽司和紫菜包飯?明明都是用方形的烤海苔把米飯和食材捲起來,然後切成小段食用,在日本叫壽司,在韓國卻有另一個名字:紫菜包飯。
喜歡吃日餐的朋友們對壽司應該很熟悉。它是用各種新鮮的魚類和米飯搭配,加入其它的食材做成的小吃。雖然壽司的種類非常多,食材的選擇也非常廣泛,但是最常見的壽司是把先米飯和日本醋混合,然後用方形的紫菜把米飯和魚類及其它食材裹起卷,再用快刀切開裝盤。吃壽司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用把口味微微發甜的日本醬油和綠芥末醬混合成一種蘸汁,把壽司蘸一下,張大嘴把壽司整個送給嘴裡,然後閉上嘴咀嚼,品味壽司的美味。
據說,日本壽司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在日本的普及程度可以用「有魚的地方就有壽司」來形容。除了專門出售壽司的小店,在傳統的日式餐館中,還會有壽司臺,廚師在壽司臺製作壽司,客人就坐在臺前一邊品茶聊天一邊等待美食。在北京流行的迴轉壽司也是從日本傳過來的。整個餐廳就是一個大大的壽司臺,食客們坐一圈。廚師們會把做好的壽司擺在食客面前的傳送帶上,各色不同的壽司排著隊轉到食客面前,你喜歡那一盤就直接拿下來吃就好了。因為不同價格的壽司會用不同顏色的盤子裝,所以等你吃完,店員會根據你面前的盤子結帳。有些特別能吃的小哥哥,面前的盤子會堆著象小山一樣高,非常壯觀,這也算是吃迴轉壽司的樂趣之一吧。
我曾經看過一部日本的紀錄片,講一位做壽司的老爺爺做了一輩子壽司的故事。壽司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對於壽司爺爺來講,從食材到搭配都是講究,就連蒸做壽司的米飯也要練上很多年才能出師。對於壽司爺爺來說,每一個小小的壽司都是藝術品,所以他的壽司店每天只接待很少的客人,想要吃需要提前一年預定才行。老爺爺「一生只做壽司」的匠心是日本壽司文化中的一個縮影,也讓壽司成為日本文化中的一個標誌物。
相比較而言,韓國的紫菜包飯雖然源於日本的壽司卷,但卻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據說在日本人佔領朝鮮半島期間,在半島南部的海岸線大量種植紫菜,並且製作成方形的幹紫菜帶回日本去。朝鮮半島的居民們也開始食用這種乾燥過的紫菜,用紫菜裹著米飯和各種食材捲起來吃的方式,也開始流行。
我第一次吃紫菜包飯是在一位朋友家裡。這位朋友常年往返與中韓兩國做生意,終於把一位美麗賢惠的韓國姑娘娶到了北京。我去他家做客的時候,正好趕上午飯,他的太太用了五分鐘的時間,變魔術般的端出兩大盤紫菜包飯,把我驚訝地目瞪口呆。點外賣也沒有這麼快吧。朋友解釋說,這些紫菜包飯是他太太一早就做好了,剛才只是切了一下。因為可以提前做好,在韓國,紫菜包飯是便當中最常見的內容,非常方便。
雖然和日本的壽司長得很像,但是當我問起紫菜包飯和壽司的區別的時候,他們兩人讓我先嘗嘗,自己判斷一下。我夾起一個紫菜卷仔細看,這飯卷包得非常緊實,最外圈是一層白色的米飯,和壽司的醋飯不同,紫菜包飯是把米飯和白芝麻混合在一起,中間的核心部分除了粉紅色的醃三文魚之外,還有雞蛋,菠菜,醃蘿蔔,胡蘿蔔,黃瓜等等食材,五顏六色,很是吸睛。吃紫菜包飯的時候,不用蘸醬油和芥末,直接吃。這麼多的食材共同來烘託這個小紫菜卷,各種原味食材經過這樣的混搭之後,溶解成一種特殊的香味,在舌尖蕩漾,壽司和這種全家福的配置比起來,口味上就顯得有些單一的。壽司和紫菜包飯的不同,你GET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