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電影製片廠,簡稱「長影」,可能現在關注它的人並不十分多了。在新中國的電影歷史上,長春電影製片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激勵一代人成長的經典影片,大多在這裡誕生。所以這裡被稱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長影舊址博物館是長影集團在完整保留1937年原"滿映"建築的基礎上,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完成的,是記錄長春電影製片廠發軔、進展、繁榮、變遷的藝術殿堂。長影舊址博物館建築面積46,137平方米,通過文物保存、藝術展覽、電影互動等形式,呈現電影藝術、電影道具、電影特技、電影工藝、電影生產等多重主題。
長影的主辦公樓是"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的主樓,簡稱"滿映",這裡曾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推行殖民文化所建立的電影機構。1939年11月竣工。仿照德國"烏髮"電影廠的模式設計,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有6個面積為600平方米的攝影棚,4個錄音室,當時號稱遠東最大的電影製片廠。新中國成立後,長影在蘇聯專家的協助下,建造了第七攝影棚,面積1200多平方米,在計劃經濟時期,是中國最大的攝影棚,也是亞洲最大的攝影棚之一。
走進長影的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偉大的毛主席塑像。
毛主席雕塑像、"工農兵"的廠標、搖籃宮。毛主席雕塑像創作於1968年,雕像高7米,白水泥材料,比例協調,造型逼真。吉林江南公園、遼源礦務局的毛主席塑像都是從這裡翻制的。
長春電影製片廠在1937年偽滿時期日本"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基礎上建立。長春電影製片廠的籌備實際上從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就開始了,中共黨員劉建民、趙東黎秘密進入"滿映",組織進步職工開展護廠鬥爭,於1945年10月1日成立了"東北電影公司",到1946年10月1日才正式命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曾因長春國共內戰遷至黑龍江省鶴崗市一段時間。首任廠長是袁牧之,當時的人員主要由延安、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和解放區其他一些電影工作者組成。
1946年內戰一觸即發,東北電影公司於5月23日遷往黑龍省興山市(即黑龍江省鶴崗市)。在一所小學校裡搭設"廠房",建起了新中國第一個電影生產基地。1946年10月1日命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同時調出大批幹部支援新廠建設,因此被形象地譽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伺候,長影開始大量譯製蘇聯影片,為後來的譯製工作奠定了基礎。影片由袁乃晨導演,他是中國翻譯片的開拓者。1949年5月譯製。
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影片生動揭露了蔣介石賣國內戰和獨裁的醜惡面目,歌頌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由陳波兒編導,1947年11月完成)。
1947年,廠長袁牧之提出"東影"的任務是"堅持製片生產,建立雛形,培養幹部,組織發行,催促國外訂貨"。解放戰爭時期,東影攝製了17輯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使用膠片30萬尺,有三名年輕的攝影師在戰場上犧牲。張紹柯,犧牲時30歲。王靜安,犧牲時27歲。楊蔭萱,犧牲時24歲。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展,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後,東影分批遷回長春。長春電影製片廠的發展也趨於穩定。
長影舊址博物館中的模擬放映廳
長春電影製片廠根據當時電影市場被美影片佔據的狀況,進行了各類片種的試製。從1947年到1949年,他們創下了中國人發電影事業的六個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長故事片《橋》和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
1949年4月,東北電影製片廠遷回到長春現址,攝製了《中華兒女》,《趙一曼》,《鋼鐵戰士》,《白毛女》等影片。
圖中右上是著名喜劇演員陳佩斯的父親陳強。
1955年2月,中共中央文化部決定,東北電影製片廠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也就是這一年,影片《祖國的花朵》,《平原遊擊隊》,《董存瑞》出品發行。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橋》,1949年5月拍攝完成。影片第一次以工人為主角出現在銀幕上,具有鮮明的主題思想,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橋》,1949年5月拍攝完成。影片第一次以工人為主角出現在銀幕上,具有鮮明的主題思想,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影響了一代人的民族電影《五朵金花》
許多人對於神秘的新疆和帕米爾高原最初的了解想必都是來源於這個電影《冰山上的來客》
電影《劉三姐》更是讓我們的父母輩印象深刻。
《祖國的花朵》也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名作,「讓我們蕩起雙槳」就出自這部影片。1958年的《朝霞》,與秦怡參演的《哥哥和妹妹》,可以稱為兒童電影的優秀之作。 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了《桃李劫》、《風雲兒女》《都市風光》(江青參演一個出場很短的配角)之後,小資產階級情調尤為濃烈的袁牧之轉型為東北電影製片廠的負責人,投入戰爭、社會動員的政治解放大潮之中,幾乎很難把一個人聯繫起來,但是歷史就是這樣,不同的歷史角色由同一個人承擔,並且完成各個階段的歷史任務,這個人物本身就很戲劇化。
長春電影製片廠不僅是個電影生產地,還是一個電影人員的培訓基地。1960-1962年之間,長春電影製片廠曾成立過電影學院,後來撤消。下設總編室、導演室、拍攝室、美術室、音樂創作室、製片室、編刊室以及美工、照明、錄 音、化裝、服裝、道具、剪輯、特技等車間,甚至還有自己的洗印廠和電影樂團。
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過數百部故事片,它尤以拍攝農村題材和戰爭題材的影片見長,作品充滿了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和黑土地特有的粗獷豪放風格。近些年的不少作品有較重的商業化傾向,儘管這樣,像《過年》這樣的影片仍然為它贏得了榮譽。 長春電影製片廠在譯製外國影片方面是有極大貢獻的,至今人們仍然銘記的《列寧在一九一八》、《夏伯陽》和《瑞典女皇》這樣的優秀影片,都是通過長影介紹給中國觀眾的。
許多老電影當年就是在這裡製作出廠的。
電影《辛亥革命》
五六十年代的電影海報和介紹,突然很有衝動找來看一看。以前的演員臉個性非常分明,現在演員大多同一種臉,觀賞性一對比,感覺以前的要更好一些。
長影作為中國電影的搖籃,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倍受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關懷。
1958年2月14日,毛澤東主席親臨長影視察,他來到第六攝影棚與《紅孩子》劇組的小演員寧和合影。1964年7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視察長影,接見了《兵臨城下》的主創人員。陪同的是廠黨委書記嶽林。1991年1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長影,在第六攝影棚裡接見了《鐵血精英》攝製組全體人員。江書記親筆題詞"發揚長影的優良傳統,為黨的電影事業做出新成績!"
我們都浸潤在歷史電影的長廊裡,隨著時代的變遷,確實能夠感受到電影技術,內容的不同變化。從最早只有幾分鐘的短片,到簡單的抗日戰爭故事片,到後來的文藝情感糾結片,再到現代各種開放的題材片,讓人深刻地感受到我們國家無論是技術還是思想的不斷進步和開放,值得每一位到長春旅遊的朋友參觀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