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傳統零售要倒下?
中國零售業標杆企業——新世界百貨已走到懸崖邊緣。
2月26日,新世界百貨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新世界百貨」)發布了2017-2018財年業績。報告顯示,截至6月30日,新世界百貨2018財年收益同比增加9.7%,為38.21億港元;年度利潤由上年的1.28億港元減少至0.11億港元,暴跌九成。
中期業績還顯示,新世界百貨縮減了三家分店,分別為鹽城新世界百貨、武漢新世界百貨-漢陽店、鄱陽新世界百貨-中華路店。另外,新世界百貨在期內還減少了305名僱員。
作為老牌百貨公司,新世界百貨曾是各大城市高端百貨的代名詞。公開資料顯示,1993年,新世界集團在香港成立了新世界百貨有限公司,次年便在武漢成立了第一間百貨商場,正式進軍零售市場。
新世界百貨經營持續下滑、電商及網際網路大潮衝擊局面下,自2015年開始,新世界百貨的業績已多年不振。2017年,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兩大地標轟然倒下:上海第一百貨商場和東方商夏相繼閉店調整,上海太平洋百貨淮海路店也在開設20年後落幕,傳統零售倒閉潮還在繼續。
過往年報顯示,其2015—2018財年共四年的淨利潤之和不及2014財年的一半。其2018年年報公布的期內淨利潤(截止2018年6月30日的年度利潤)甚至出現斷崖式下跌,縮水至上一財年的1/10不到,同比降幅達91.36%。
新世界百貨董事會主席鄭家純在2018年年報中稱,內地的零售市場近年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電商平臺的迅速發展加上大型商場的湧現,顯著地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競爭加劇,百貨店等傳統實體零售店的客流量大幅減少。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時間財經表示,新世界百貨遭遇到的困境與眾多傳統百貨零售企業陷入的瓶頸是一樣的,在主流消費群體的消費習慣、消費行為發生變化的時候,在新零售背景下,傳統百貨行業在線上引流、線下銷售等方面做的很差。
關門店+轉型失利
新世界百貨頹勢越來越明顯。2018年年末,先是瀋陽新世界百貨中華路店給瀋陽人民說了再見,後有華中最大門店武漢新世界百貨漢陽店關張。
事實上,總部位於香港的新世界百貨,1994年將中國內地發展的地點圈在了武漢。這也是新世界百貨在華中開業時間最短、總樓面積最大的店。
對於漢陽店的閉店,新世界百貨相關負責人表示,閉店是由於物業方破產所致,與商場經營狀況無關。
據長江商報報導,在業內人士看來,鍾家村商圈老化,以及百貨業態整體經營壓力大,或許才是關店的重要原因。目前商業地產可謂腹背受敵,受新零售業態影響,一方面傳統的租賃商鋪商業模式難以為繼,物業方需要提供創新服務;另一方面,過去的物業方市場已變成品牌方市場,流量品牌有議價空間,物業方利潤受到擠壓。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新世界百貨在內地共經營32家百貨店及2家購物中心,分布於北方、華東和中西三個營運區域。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2015年,新世界百貨的門店數量從31家百貨店擴容至41家百貨店和2家購物中心。也就是說,最近三年其關閉了9家門店,目前的門店數量相對於11年前的水平。
在頻頻閉店之外,新世界百貨轉型之路更是一波三折。
2017年3月,新世界百貨曾上線企業自營電商平臺「新閃購」,上線後因效益不理想,不久便悄然關閉。經過大半年調整後才再次上線。
經過大半年調整後才再次上線,但「新閃購」的吸粉能力較為不足。據中國網報導,新世界百貨在北京的5家分店中,僅有崇文店一家的微信公眾號中有「新閃購」的入口,且加入粉絲群還需經過審核,時間長達1天。
轉型失利的同時,新世界百貨又折戟私有化。2017年6月26日,新世界中國發展發布公告稱,將通過瑞士銀行香港分行,提出自願有條件現金要約,收購新世界百貨全部已發行股份(新世界發展已經持有的股份除外),進行建議私有化,每股要約股份代價為現金2港元。
此後,新世界百貨私有化收官時間連續在7月18日和8月1日兩次延期。直至8月29日,新世界百貨及新世界發展聯合發布公告,公司私有化失敗。公告表示,由於未能收到不少於90%無利害關係的有效股份接納,要約並未達成,並於2017年8月28日失效,將不會延長或修訂要約。
零售專家李國宏公開表示,新世界百貨迫切進行私有化,是受電商衝擊,導致業績連年下降的無奈之舉。
逼死傳統零售
自馬雲提出「新零售」後,無論是線上電商還是線下傳統零售業,都深深感到危機四伏,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被這極速變化的時代拋在了後頭。
京東和沃爾瑪的「你情我願」,阿里和百聯集團「牽手成功」、26億元豪賭銀泰,又在百聯身上湊齊「新零售」版圖,馬雲真的是「逼死」傳統零售行業嗎?
朱丹蓬表示,線上引流、線下消費一定是相得益彰、相互補充的,從阿里、京東與線下企業的合作,到蘇寧出手萬達百貨,電商向通過自身資本優勢,去打造一個互融互通的全新模式去迎合新消費群體的訴求。
事實上,近年來不止新世界百貨的經營陷入窘境。2017年中國內地有近50家百貨店關門店,零售行業的發展已迎來「寒冬」。
2012年12月,世茂百貨閉店,原址改造為以五裡河茶城為主力業態的世茂商都。
2013年5月31日,伊勢丹百貨憾別沈城;2013年,太原街新瑪特花季店閉店。
2014年6月,位於青年大街萬象城南側的尚泰百貨宣告正式停業。
2015年年底,華聯商廈太原街店和瀋陽久光百貨相繼閉店。
2018年8月28日,接手伊勢丹百貨和新瑪特花季店的瀋陽興隆一百也宣告停業。
按照Wind的行業分類,零售業共73家企業,其中有42家百貨公司為主,也包括汽車零售、網際網路零售、電腦與電子產品零售等公司。總體來看,上半年整個零售行業業績不佳,營收增速從去年同期52%下降至9%;淨利潤扣除非經常損益後,增速則從77%降至-17%。
與此同時,電商平臺正積極布局線下門店。阿里巴巴相繼推出無人便利店、盒馬鮮生、「天貓小店」等線下品牌;京東推出了線下京東之家體驗店,並表示將「大數據」資源等賦能線下,推動行業變革;騰訊也瞄準了線下市場,零售實體店WeStore在廣州開業。
零售專家李國宏認為,電商經驗豐富,營銷能力強。百貨行業線下門店廣,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更直觀的產品體驗,但是在物流、營銷等方面都面臨著不小的挑戰。無論是線上線下,百貨企業的轉型都有很大壓力。
資深零售業專家丁利國分析稱,百貨行業無論向哪個業態轉型,首先要改變的是傳統的經營理念,要回歸到產品上來,變革經營模式,創新品牌。最重要的是要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做精準營銷,而不是走傳統的商業租賃與聯營模式。(北京時間財經 李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