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森林分為兩部,其一為夏秋篇,其二為冬春篇,本片根據五十嵐大介的漫畫改編,分別於2014年、2015年在日本上映。小森林是日本一個遠離喧囂大都市的小農村,在那裡有人們過著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該電影主人公市子自幼與母親二人生活於此,市子長大後離開了小森,前往東京打拼過一段時間,與男友一起居住在狹小的租房,由於來自農村的她極度不適應東京快節奏的生活,不久便與男友分手,回到了母親早已離去的家,以此為大背景,全篇以食物為主線,描述了處在人生低谷的市子兩次離開小森又回到小森,終於找到她自己的生活意義的故事。
劇情分析
——關於主人公市子
電影通篇都在講四季的菜式菜品,充斥著各種食物食材,它對主人公市子描述篇幅並不大,以影片講述的內容來看,市子所處在一個單親家庭,跟隨母親福子一起生活,母親福子無疑是一個美食的巧手,她能將過季的蔬菜野果烹飪出更好的味道,同時又以她自己的方式胡編亂造式的命名各種美食。
市子在這種氛圍中長大,母親離開後,沒有留下任何信息,也再沒有聯繫過市子,回到小森後的市子她追隨著母親的腳步,將各種烹飪技巧融入她那一個人的生活,即便如此,也有無論如何都做不出味覺記憶中的那道菜,或許是對母親的思念,市子的味蕾也不斷追逐著母親的味道。母親福子不信基督教,所以市子家重來不過聖誕節,但是外國友人在聖誕節拜訪時母親會做奶油蛋糕,後來市子在每年的聖誕節也會邀請悠太和吉子來家裡,延續著母親這一習慣。
從東京回到小森,這是一個逃避的過程,但是市子並沒有消極應對生活,她好像在積極地在尋找著什麼,嚮往著什麼或者說期待地什麼,她奮力地探尋著這個東西具體是什麼。
影片雖然與食物有非常密切的聯繫,它甚至被人稱為「舌尖上的日本」,而這種評價固然來自於影片藉此來宣傳日本的美食文化,但是其核心我認為並不是僅僅是簡單美食文化的傳播。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好像忙得不可開交,相信大多數人心中都嚮往著這樣或那樣的田園生活,褪去現在生活的喧囂和枯燥,認真體驗一番生活,然而電影只是電影,它是經過美化的,是理想的,而生活是現實的,或許田園生活一開始會帶給我們寧靜與快感,而時間會檢驗我們到底屬於何方。所以田園生活,只是電影裡市子、悠太他們的田園生活。我們或許可以將影片的田園生活,換成我們追求的理想生活,在這個意義上,我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市子兩次離開小森,又兩次再度回到小森,夏秋篇的第一次回小森像是引導我們如何停下來思考,而冬春篇回到小森更多是引導我們如何去思考過後的重新出發。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忙碌固然沒錯,但是忙碌的同時我們卻好像從來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忙碌的意義是什麼,忙碌與理想的關係,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等等,這些問題對於我們重新出發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人是需要休息的,假如你累了、生病了、迷失了等等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意義時,與其效率低下地工作,不如停下來思考思考,或許你可以適當放放假,拋去手中的雜事,去一個安靜的海邊漫步,看看大海的深沉,又或者去爬一座你沒有登頂過的山峰,看看沒有見過的風景,實在不行就睡一天,睡醒就去吃一頓,慢下來思考一下問題的解答,正視自己的內心,接下來啟程的目的地或許就豁然開朗了。
最後,她意外地找到了另外一半還是回到了小森,對於市子來說這一步是關鍵的,也是必須的,第一次回到小森是逃避而再次回到小森是希望,從迷惘到堅定,她找到了屬於她的未來和生活方式。不得不感慨生活不可能盡善盡美,選擇是需要勇氣的,我們生活中往往充斥著各種或大或小的選擇,當你選擇一樣東西時那就意味著你會失去某些東西,靜下心來思考選擇的答案那便是我們要做的,而不是故意一味逃避,如果終日活在想像裡,患得患失,那麼結果必定不如人意。
——關於母親福子
影片所塑造的母親福子的經歷是神秘的,市子的父親是誰,那個聖誕節會來拜訪的外國男人是誰等等都沒有直截了當的敘述,最重要的是離家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也是一片空白,但是有許多細節可以旁敲側擊推斷出某些內涵。下面根據影片信息進行幾個猜想。
第一:母親福子並不是小森本地人——那種傳統意義上的農村主婦,她應該來自城市,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是一個知識分子,只是後來搬到了小森。這樣的猜想理由有四,其一是她知道用雄株胡蘿蔔來做西餐出來的香味會更加濃鬱,傳統的農民很少會做西餐,即使會做也很少會做到非要用胡蘿蔔雄株那麼講究;其二是以前母親福子家中藏有大量的書籍,悠太經常來市子家中借書,鏡頭也給到了母親福子閱讀的場景,以此保守推理她的學歷應該不會低。
其三,她以自己的方式製作了來自城市的「伍斯特醬油」、nutella牌子的「巧克力西洋榛果醬」,製作這些洋氣的食物也證明了她確實是來自城市。最後就是看氣質了,從眼神、著裝、動作、語言等等,比如影片中的那句臺詞「做菜要用心」,電影的菜式作品全部來自市子之手,而真正的源頭在母親福子。
第二:市子的父親、福子的丈夫在影片中完全沒有交待,僅有家中母女二人在小森的生活,期間有一個外國男人在聖誕節來小森拜訪過福子,福子對市子的描述是「這是以前照顧過媽媽的人」,市子猜想這個外國男人可能是母親以前的男朋友。通過以上線索,福子必定在年輕時擁有坎坷的情感經歷,影片對於市子父親的空白,福子要麼婚後離婚,要麼未婚先孕,無論哪種福子均會受到外人的非議,甚至親人的責備,為了躲避這種聲音,她逃離了城市,搬到了偏遠的小森。而那個外國男人,可能就是在福子遭遇這些之後,守在福子身邊的人,他也可能是唯一一個知道福子搬到了小森的人。
在以上的基礎上,可以慢慢找到福子離家的真正原因。福子在搬到小森是逃避那些是是非非,市子的到來也讓她需要成為一個母親,她要做的是撫養女兒長大成人,這是她目前最主要的任務。而這個任務需要她放棄她的自己的大部分事情,以女兒為中心,養家和打理家務。母親福子需要扛起的東西是沉重的,上文提到福子可能受到家人的責備,她到小森之後已經斷絕了與家人的聯繫,所以已經沒有了經濟來源。無論這個結論是不是成立,福子家的經濟狀況不樂觀是確定的,片中提到福子因為家窮而賣掉家裡全部的書籍,生活是現實的,這是福子在精神和物質之間的一種選擇,在養家面前,她只能選擇麵包。
自己每天都在努力地把生活過好,但是卻得不到女兒的不理解,女兒說她任性妄為,做飯不夠費工夫,懶惰等等,自己盡心為女兒做的菜卻被女兒嫌棄,每天都經歷這種不理解,每天都被繁瑣的家務所綁架,同時又沒有排解的對象,她不知道自己以後生活的方向到底在哪裡,時間越流逝,這種感受集聚得越猛烈。直到有一天在自己反覆得思考之後便會做出她自己的選擇,而這個選擇便是離家。離家的原因有三個,第一,市子已經長大,自己作為母親的義務已經到位。
第二,自己不被女兒理解是因為沒有教育好女兒,市子把什麼事情都當作理所當然,在脫離自己的依賴之後,或許女兒可以真正的成長。市子在脫離母親的依賴後,開始自己打工養家,自己幹農活,除草、犁地、種植、插秧、收成等等,自己做飯自己吃飯,開始以母親的角度審視母親和家庭的關係,最終慢慢開始反思自己,理解母親,認可母親,從幼稚到成熟,這是市子的成長。第三,離家我想是一個艱難的抉擇,為了不原地踏步,她開始思考自己後半生的路到底該怎麼走,女兒需要成長沒錯,但是自己同樣需要成長。
母親福子在離家多年後,第一次聯繫了女兒市子,來信內容如下
在某個地方摔倒時,每次回頭看之前的自己,發現每次都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儘管一直很努力,卻總在同一個地方畫圓圈,徘徊到最後不過是回到了原點,很讓人失落。但是每次,積累下了經驗,所以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都不再是原點。那麼,不應該叫「圓圈」,而應該是「螺旋」。從某一個角度看,仿佛是在同一個地方兜轉,其實多少會偏離上一點,或下一點,如果是那樣,也還好。也許,人本身就是「螺旋」,在同一個地方兜兜轉轉,每次卻有不同,或上或下或橫著延伸出去。我畫的圓每次在不斷變大,所以,螺旋每次也在不斷變大,想到這裡,覺得自己還是應該再努力一把。
正是母親福子經歷讓她發此感慨。這既是寫給她自己的,她開始經營自己的果園,規劃自己的人生;同時也是寫給女兒市子的,給女兒帶來前進的勇氣;最重要的是,這封信更是寫給觀眾的。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會帶有深層的內涵和意義,它可以引起人們的思考和共鳴,從而帶給人們美的享受,法國現實主義大師羅丹說過:「一副素描或色彩總體,要表明一種意義,沒有這種意義,便一無美處。」積極尋找生活的意義,或許是導演給觀眾的一把鑰匙,這是一把什麼樣的鑰匙?要去開什麼樣的鎖?這個問題便拋給了我們自己。
——關於小森村民
此外,電影的中對於積極生活態度又體現在其他方面,小森林原本是一片樹林,第一批居民到這時將部分樹木一顆一顆砍掉,以打造適合居住的環境。
那些年裡,其實他們做的不止這些:種植數十種的蔬菜,穀物,並將其加工以便食用,做家務,養育子女,去山中或城裡工作,為冬存糧。日復一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他們沒有鋸木機,鋸木又是個苦力活,即便如此,每個人都沒有偷懶,都非常努力地建造一個屬於他們的家園,村裡鄰裡老少和睦相處,分享烹飪美食的經驗,共享農產品,無事聊聊家常,村裡時常開會暢談小森的未來,老一輩既有剛開拓小森的懷念,又有對年輕一輩小森建設的期望,影片最後小森成為旅遊景點,遊客的到來給這個小地方帶來了各種色彩,農產品節的舉辦也暗示了小森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觀影感受
電影時長通常為兩小時左右,劇情設置進行較為集中,所以往往善於製造戲劇性,營造各種矛盾和衝突,形成曲折的故事情節,以此塑造人物強烈的個性的特徵,通過各種人物關係,表達導演對生活的理解,啟迪觀眾的思考。人類的許多情感時共同的,愛情、親情、友情等等都是屬於全人類的共同情感,也正是有了共同的情感,導演才能在影片中塑造影片與觀眾的橋梁,使得觀眾具備代入感,融入自身生活體驗,喚醒熟悉過往的記憶,從而使得觀影情感更為深沉。
觀影時,根據劇情的發展我主觀上不自覺地會進行劇情預測,接下來盤點一下年輕的市子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我們自己就是市子:第一,出生於一個單親家庭,從小對於父親的概念的空白的,對父親的依賴和情感是缺失的;第二,相依為命的母親不辭而別,沒有留下任何東西;第三,自己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往東京發展不順利,與男友分手回到小森;第四,即使回到小森也不是最終的結果,小森只是自己暫時逃避的一個場所,未來的路在何方,還是一個謎。綜上,在親情、愛情、工作、未來等多線崩潰的情況下,你會怎麼辦?
在這個劇情下,我按照自己認知電影的套路,我以為後面會出現讓人淚崩的情節發展,比如關於母親福子離家的始末,然而我的預測並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兩部電影3個小時53分鐘,至始至終並沒有描述母親福子離去的原因,只是隨著劇情的需要,母親福子開始寫信回村給在家的市子,信件的內容也是無關痛癢。真正離開的原因處於每個不起眼的細節之中,需要觀眾耐心去發現,當全部細節重新被組合起來後,我發現導演已經把原因說的很清楚了。
事實證明,我的預測是膚淺的,故事平淡致極,它沒有劍拔弩張的矛盾衝突,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也沒有複雜繁冗的人物關係,它甚至沒有男主人公,除了市子作為小森林的主人公外,其它人均為配角,最後市子結婚後丈夫甚至沒有一個鏡頭。比起那些令人熱血沸騰的電影,小森更像緩緩流淌著的小溪那樣平緩,像雨後天空的和煦,溫柔敘說著主人公的故事,一個主人公,兩部影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二十七個菜式,以食物為主線,描繪了一個人的生活美學以及蘊含在背後的人生思考。
評價
此片優點存在有四,介紹美食文化為其一,這是全片佔比最重大的一部分,它到底有多大?它甚至可以讓人忽略主人公市子的故事後隱藏的生活美學和生活哲學,這是一個幌子,讓人誤以為這僅僅是一部美食的紀錄片,讓對美食提不起興趣的觀眾很容易失去繼續看下去的欲望,我自己觀影時也是如此,但實際上,它遠遠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美食記錄片。
蘊含在影片內部生活的意義為其二,導演透過主人公市子的人生經驗使觀眾反觀自身,引發觀眾思考,我認為這是影片的精華所在。無論是主人公市子,還是母親福子,實際上都反映這同一個主題,從逃避到直視,從被動到主動,從迷惘到堅定,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都有自己的選擇。市子兩次回到小森,雖然結果是一樣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市子最後還是回到小森從而下出結論:她在這一年的思考、摸索過程完全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就像那句母親福子信中寫道那樣:人並不是「圓圈」,而是「螺旋」。即使結果是一樣的,但經歷使我們不會回到原點,反而會稱為我們為寶貴的人生財富。我們的經歷都是有意義的,我們之所以為我們,那是我們之前的經歷塑造了當下的我們,這是結果,過程如何把握就在於我們自身。
唯美的畫風為其三,小森林還有一個亮點,那便是電影的畫風,這是讓人不斷截圖的電影,其中多次出現純自然風光的畫面,每次均停留數秒,它有一種魔力,使觀眾不禁按下暫停鍵,停下來讚嘆那絕倫的自然風光極致的構圖、以及動人的色彩。電影看到最後,已經截了40多張圖。它像是訴說著小森的平靜和優美,兩部電影,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光是這點已經讓人腦海浮現出季節的顏色,在電影裡有稻田和山巒的綠、夕陽將雲朵和天空染成的金黃、櫻花的粉、落雪的白等等,其中天空、雲朵、山峰多次交織在一起,配合上太陽的暖或者是月亮的冷都會形成絕美的畫面。
電影的剪輯手法和音樂為其四,於前者,電影剪輯大的時間線為夏秋和冬春,以此為基礎配合上各種應季菜式,逐季推進,邏輯性強,還有許多微妙的剪輯手法,在看似平淡枯燥的電影下,增強了電影了趣味性。於後者,音樂主要由FLOWER FLOWER和宮內優裡完成,FLOWER FLOWER的四部主題曲《春》、《夏》、《秋》、《冬》均在每個季節結束之後奉上,看電影時容易讓人忽略,而配樂是電影正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看三個多小時平平無奇的電影,情感的波動就好像聚集在這幾首歌所停留的幾分鐘,在這幾個幾分鐘的片段中包含者整部影片情感的表現,尤其是《冬》的那種情緒的宣洩,非常有代入感。
而宮內優裡的配樂分散在影片的各個片段,以清新的風格為主調,安靜舒適,完美地與畫面融為一體,讓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所以既有FLOWER FLOWER的抒情,也有宮內優裡的自然,在音樂上,小森林仿佛做到了極致。
說完優點,再來談談不足,這兩部電影我看了可能有兩個禮拜,每個晚上看一點,劇情基本上不會引起你的興奮,它沒有能抓住你思緒的任何東西,它只會引起你起床去吃宵夜的欲望。如果把這部電影比作一條線的話,它絕不是動蕩不安的曲線,它必然是平平淡淡毫無生氣的水平線,讓人感受不到變化。當然,沒有變化也是一種變化,任何東西都是相互作用的。
這部影片雖然沒有過多的人與人之間的糾葛,也沒有強烈的感情起伏,它拋卻了曲線的「動」,卻換來了超乎尋常的「靜」,但是它又不是絕對的「靜」,它是「靜中的暗流湧動」,它是一種含蓄,就如同上文所說的在FLOWER FLOWER的音樂上,它便是情感的表現,是動的表現。所以,這部影片的缺點,在某種意義上又是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