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婦羅:江戶時代流傳至今的香氣和油炸之聲 | 鳳凰副刊

2020-12-14 鳳凰網讀書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日本戰國三大梟雄:吞吐風雲但中道崩徂的織田信長;權謀巧變、從農民到首相的豐臣秀吉;堅忍沉默、終成大事、開三百年幕府的德川家康。末了家康公摘了果子,年少艱辛,中年跌宕,刀劍矢石下討生活,在織田信長身邊背黑鍋擋住東邊,在豐臣秀吉手下隱忍不發。好在他懂醫術,又耐心,善自保重,熬到花甲之年,秀吉過世了,於是一舉出手,關原一戰定鼎,奪了天下——雖然只是日本的天下,好歹開了德川幕府;再熬到七十五歲,在大阪夏之陣取勝,真正底定局勢。到此地步,正該放下擔子,安享晚年,卻出了戲劇性的事兒:

底定天下半年多,胃忽然出問題,未幾逝世。醫官追根尋源,說都怪京都富商世家茶屋清次:給家康大人獻了鯛魚天婦羅;天婦羅乃是平民食品,德川家康的胃又尊貴,貴胃遇賤食,互不對付,就完蛋啦!所以天婦羅是真正的江戶風味食物——江戶開幕的人,都吃這玩意吃死了。

當然這理由,也是逸話傳說。天婦羅不像河豚那樣有毒。日本人幾百年來,會編俳句說「捨命吃河豚」、「五十之年吃河豚,餘生無憾矣」,倒沒聽說有「捨命吃天婦羅」的。你可以說,吃多了天婦羅對胃不好,但世上萬物,吃多了都不妙。反過來說,家康一輩子簡素,吃喝都隱忍,偏見了天婦羅忍不住多吃了一口,這玩意的魅力,顯然也大得不對。

天婦羅這東西,名字來源就傳奇。在日本,這東西叫天婦羅;在臺灣,叫做甜不辣——還真有些臺灣食坊,咬文嚼字,特意給甜不辣抹甜辣醬,以符合「甜不辣」漢字意思的!但實際上,天婦羅三字,也是舶來品、翻譯名。早年葡萄牙人愛吃魚,又信天主教;每逢大齋期,禁吃肉了,就來吃魚。葡萄牙人的料理法很有名:拿奶油麵糊,裹好了水果或海鮮,炸了吃,魚亦然。這麼吃魚,又不破戒,又中吃,真是兩全其美。這種魚吃法,就叫做ad tempora quadragesima——葡萄牙語的意思是:「守大齋期」。16世紀,葡萄牙傳教士去了日本,帶去了火繩槍、鋼琴、地球儀、基督教和「守大齋期」。日本人管歐洲外來者叫南蠻,管火繩槍叫鐵炮,管基督徒Christians叫切支丹,最後,看中了這個「大齋期」:這玩意讀音不是tempura麼?好,就叫天婦羅吧。

天婦羅到來前,日本人也沒少吃油炸物,就是所謂揚物。但葡萄牙人奶油麵糊、重度油炸的料理法,在日本尤其發揚光大。到18世紀中期前,天婦羅都還是屋臺食物。屋臺者,路邊攤是也;屋臺食物者,路邊攤快餐是也。江戶城是職人之城,手工業者眾多,又多旅遊者,所以日常路邊快餐三大件,大受歡迎:一是壽司,尤其是製作簡便、隨手可就的握壽司;二是蕎麥麵,小麥粉和蕎麥粉混合煮罷、加醬油鰹節麵湯;三就是天婦羅。18世紀中葉後,日本產油量突飛猛進,人民在自家也做得了天婦羅了,但大家還是樂意去路邊吃:一半是街頭方便,一半是怕著火。

正統做天婦羅的法子,一是深鍋,經得起160度以上油熱;二要好「衣液」,雞蛋、冷水、小麥粉揉混來做面衣;三就是好「種」。日語所謂「種」,可見於天婦羅、壽司和刺身,比如壽司裡的魚片和貝類、天婦羅拿來炸的蝦和好蔬菜,都算是「種」。積年老廚子,也需要應時的野菜或新鮮的魚;如果能在好季節趕上伊勢灣大龍蝦——所謂伊勢海老——來做天婦羅,那就如初鰹或河豚,值得豁性命去吃。

古代平民愛吃天婦羅,卻也難怪:大名或家老飽食終日,不缺油水,可以清敬和寂,琢磨草庵茶道;平民日本人缺肉食,看見高熱量就心猿意馬。天婦羅哪怕是炸個藕或野菜,好歹有麥粉有蛋汁,還有油水,妙哉。江戶時代,平民吃天婦羅,是炸得油黃焦脆,淋醬油吃;武家公家這等貴族,光吃油炸物嫌膩,於是會用味霖、蘿蔔、生薑、柑橘汁、海鹽、柚子皮來調味,以清鮮酸甜的味道,消解天婦羅的油膩。

日本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吃食方面,最善於用極少的食料,磨無限的功夫,而且引以為豪,覺得這是職人的本分;兼且日本飲食,地域觀念極重,關西人和江戶你嫌我口味甜濃,我罵你淡出個鳥來。如今臺灣的甜不辣雖也稱天婦羅,其實更接近關西風味,關西人自稱是天婦羅。關東人看不上,稱之為薩摩揚。薩摩揚基本是沙丁魚、烏賊魚、鯖魚或其他魚或蔬菜,切片,醃過,再油炸來吃。

老江戶時代,做天婦羅的講究,極是可怕。就以「衣粉」為例,要打入蛋液;蛋白多的稱「銀婦羅」,蛋黃多的稱「金婦羅」。蛋白多的更柔膩,淡黃多的更香酥;也有廚子考慮過,油太重了對胃不好,試看家康公的胃可知;還說重油天婦羅是屋臺時代商販的賣法,多油炸得香脆,是為了感官勾引客人,對健康卻不利;但類似看法總是站不住腳:上古時節,油水比品味更容易哄人掏錢。自然,還有人拿海苔卷裹了壽司再炸的天婦羅、梅子幹醃罷的天婦羅、饅頭天婦羅,不一而足。

各類食家筆記,都挺挑剔做天婦羅的師傅:可不是拿個麵糊一裹蝦一炸,就能算了的。日本人重視麵筋。湯麵為什麼需要反覆揉?因為面的彈性,來自麵粉裡的蛋白質;做生面時,揉面、醒面,都是為了麥殼蛋白和麥醇蛋白結合,產生麵筋;天婦羅的面衣則反其道而行,必須少麵筋,炸出來薄而且脆。好的天婦羅,外頭的麵糊不能滯口粘膩,吃上去刺啦一聲,便直抵其肉,麵糊只該提供香和脆的作用。所以做這個,需要五感通透。按挑剔的傳統食家筆記,會說得神乎其神,仿佛武林高手:眼觀,看得見食材變化;耳聞,聽得見油炸時聲音的變化(油的聲音會隨著溫度升高而變尖銳);鼻嗅,能時刻汲取氣味;手觸,對油溫的變化了如指掌……講究些的,還要用冰水糅合面衣,以維持面衣的製作溫度,保持面衣口感——當然,能滿足這些的,價位也不會讓你太輕鬆就是了。

還是說回德川家康公。自家康公過世後,江戶城內將軍內府,就不許吃天婦羅。聽著像是家康吃天婦羅得胃癌,搞得幕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實際上天婦羅這玩意是大火油炸,容易著火,一燒起來,江戶那些木結構建築,就此灰飛煙滅矣。江戶本來就多火,以至於巡捕、相撲手和消防隊長,是江戶民間媒婆最喜歡的三大對象——消防隊權重如此。但百姓摸黑,州官依然放火。1867年幕府終結時,就有傳說搜檢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住處,挖出五寸大盤,裝天婦羅的。可見將軍不許老百姓沾這個,自己卻私下偷吃,大快朵頤。

為什麼天婦羅那麼好吃呢?就稍微想一想家康當年吃的鯛魚天婦羅好了。眾所周知,鯛魚肉質軟、魚頭煮湯極鮮,鱗多而脆。按一般吃法,得去了鱗燉湯,鯛湯燉蘿蔔也是日式名菜了;但如果使之做天婦羅,只要略用鹽與醋調理,然後油炸,魚脆而且香,加上內中軟細嫩的肉質,外酥裡嫩,怎不叫人銷魂?加上油炸把鯛魚頭的鮮味封住,炸完略涼時吃,酥脆得叫人銷魂——雖然當年家康公當年吃到的天婦羅,未必是我們現在這麼調理法,但按此算來,他老人家捨命吃天婦羅,真也可以理解:隱忍了一輩子,終於天下大定;這時大油高熱量美食當前,是該規行矩步繼續忍著,以七十五歲高齡磨磨唧唧,還是心無掛礙、甩開腮幫、享受人生?大多數人的選擇,顯然不難猜。

  

相關焦點

  • 天婦羅是如何徵服江戶的大街小巷的
    這類現炸、現烤、現煮,然後當場就能入口又物美價廉的食物,對急性子的江戶百姓們來說真是再適合也不過了!因此,這種路邊攤小吃的生意盛極一時。江戶時代的社會情況被如實地呈現在很多繪畫作品裡,因此身處現代的我們很容易就能從繪畫裡感受到當時人們「這個也想吃,那個看起來也很好吃」那種猶豫不決的心情。令人引以為憾的是,畢竟繪畫作品不比食譜,無法從中得知食物的做法,無從體驗當時食物的口味與香氣。
  • 日本江戶時代,人們都在吃些什麼?
    《廚房美人》・喜多川歌麿在遙遠的江戶時代也好,如今也罷,「食」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那麼,江戶時代的人們所吃的食物和現在的一樣嗎?那時候的人們都在吃些什麼呢?事實上,天婦羅、蕎麥麵、壽司等代表性的日本料理都是源自江戶時代。正是豐富的調味料與新鮮的食材搭配在一起,才使得江戶時代的飲食生活如此多彩。
  • 油炸食品裡的小清新 米其林二星近藤天婦羅
    我愛日料,卻自稱不愛天婦羅,因為它的油炸屬性。但在徹底抗拒它之前,我覺得自己應該嘗試一次極致的天婦羅,首先想到的當然是日本料理界的三神之一,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先生。然而機緣巧合,第一次吃到極致的天婦羅,卻是在近藤文夫的店中。
  • 都是油炸食品,憑什麼天婦羅就不是垃圾食品了!
    說起油炸食品,大家都會想到街邊的小攤子或是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東西,好像油炸食品是上不了臺面的垃圾食品,但其實在美食界也有高檔的油炸食品,日本的天婦羅就是高檔的油炸食品,這個美食其實就是把大蝦裹上面糊然後丟進油鍋裡,炸熟。這跟肯德基的鳳尾蝦差不了多少。
  • 江戶時代萬物匯集的料理
    ——無論是繁華的酒肆區、縱橫交錯的街角路口,還是熙攘的廟會,街頭小攤充斥在江戶這座百萬人口都市的各個角落,天婦羅、壽司、蕎麥麵和蒲燒鰻魚也在此誕生。禁忌嚴苛的將軍飲食,一滴入魂的「下行酒」,醬油、砂糖與高湯帶來的飲食進化,對初鰹的狂熱追捧,料理茶屋的菜單和料理書的出版所掀起的美食熱潮,高級料理茶屋如八百善等白熱化的爭奪食客戰,以及講究至極的懷石料理……本書讓讀者返回萬物匯集的江戶城,進入各個綺麗多姿的飲食空間,去感受料理的膾炙人口,以及江戶時代社會的魅力。
  • 天婦羅「神楽坂 天孝」江戶時期的路邊攤,搖身一變當今高級料理
    天婦羅,即日本料理中的油炸食物。   本土起源說——京都的一位醫師奧村久正在他所寫的《食道記》中有所記載,是日本製作天婦羅最早的文獻資料,但當時所指的天婦羅並不能直接食用,只是把魚肉、雞、素菜等加工成某種形狀,再用油炸熟,留待之後蒸、煮、燒。看起來是一種延長食物保存時間的方法,現代天婦羅的做法則源起於江戶時代。
  • 如果真有天婦羅之神,他才是
    如果問一個外國人,印象中的日本料理是什麼樣的,天婦羅和壽司應該是被提到次數最多的兩種菜式,哪怕大量用油的天婦羅在烹調方式上與其他日本料理截然不同。回顧日本料理的歷史,最早的油炸菜式由中國傳入,但只限於宗教場合使用。經長期融合,再經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傳入了一種外裹麵粉的油炸料理,在江戶時代形成了當今天婦羅的原型。不過,由於做天婦羅必須使用當時還算非常貴重的油,所以這種料理普及度並不高。
  • 明明就是街頭油炸食物, 到了日本為什麼就變成了天婦羅?
    天婦羅,又名「天麩羅」,「天」是油的意思,「麩」是麵粉的意思,「羅」意指外衣。從名字來看,天婦羅就是用油來製作的裹著麵粉外衣的食物,是對油炸食品的總稱。這種食物在日本已經出現了好幾百年,最初是一種成本比壽司低、製作相對快捷方便的廉價食物,後來漸漸受到日本幕府的喜愛,並加以改造,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天婦羅。 大眾化的天婦羅(日文漢字寫作「天麩羅」)是一種日本常見的小吃,在江戶時代(大致相當於中國清代)的早期就出現在街頭巷尾,最早關於天婦羅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1669年。
  • 你知道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吃什麼嗎?(內含福利!)
    雖然風格完全不同,但在江戶的地位,絲毫不亞於現在銀座之於東京。可以說是商業的中心,平民最好的逛街之所。大家也許聽說過「武士買不起紅肉魚」這個江戶時代很有名的梗,作為日本歷史上最重要的太平盛世,江戶時代的人們究竟吃些什麼,有著怎樣的飲食文化呢?其實,跟幾百年後的現代,並沒有太大差別。一想到「日本料理」,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呢?
  • 同樣是油炸食物,為啥你吃的是「垃圾」,天婦羅卻是高檔食物?
    要說這油炸食品,您腦海裡是不是出現炸雞腿配啤酒的畫面,或者是某德基、某拱門的全家桶套餐呢?香酥的外表下,是每個胖子最愛的手掰「咔嚓」聲,每一次的允指都只為再來一口。每一次放縱都是卡路裡的狂歡。可同樣是油炸食品,怎麼「全家桶」被當成「垃圾」,而天婦羅卻可以暢通無阻的出入各高檔餐廳呢?同樣是油炸食品,同樣是高熱量食品,這天婦羅怎麼就高人一等呢?
  • 日本「江戶三味」之一的天婦羅「天麩羅(天ぷら)」,你吃過麼?
    它與 蕎麥麵【蕎麥(そば)】、壽司【壽司(すし)】並稱 「江戶三味」【江戸の三味】。中國人還稱它為」日本四大料理」之一(其實在日本根本沒有這個說法)。天婦羅對於日本人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料理【日本人にとっては馴染み深い料理である】。
  • 亞龍灣唯一的日料餐廳,且只供應晚餐,以江戶時代菜品為主打
    聽到餐廳的名字就知道這家日料是以江戶時代為基礎的,所以品種方面比較經典,可以嘗到傳統的日料,新發明的一些菜品可能不見得都有。在亞龍灣能找到這麼專業的一家日料已經很難能可貴的了。餐廳內部環境非常好,進來之後給人一種中國傳統的漢唐風格,還以為自己穿越了。
  • 萬物皆可天婦羅,油炸食物賽高!
    說起世界性的烹飪方式,油炸絕對算一種。每個國家都會有幾道油炸的美食,比如中國傳統的油條、麻花、炸肉餅;西方國家的炸薯條、炸雞翅和洋蔥圈等。在大多數國家,油炸食品通常以一種路邊美食的形式存在。不過日本卻是一個例外,他們的油炸食物,不僅上了米其林一星榜,還吸引著各國人民專程前去品嘗。這種奇特的食物就是天婦羅。
  • 油炸中的「文藝青年」——天婦羅
    遠在葡萄牙,當地的習俗裡齋戒期人們不吃牲畜肉,只能吃魚肉,於是人們發明了一種魚蝦蔬菜包上面糊油炸的食物叫做「花園小魚」,16世紀,花園小魚隨著葡萄牙的航船來到了日本,於是人們音譯了葡萄牙語「tempora」給它命名為「天婦羅」,大約已有150年的歷史了。「天婦羅」逐漸成為了一個時代變遷的縮影,在其進入日本400多年來,悄無聲息地,影響與改變了日本飲食文化的脈絡,也鑑證並記錄下了日本近代變化的過程。
  • 從江戶時代傳承至今的「虛浮世界的繪畫」
    英國V&A博物館的日本藝術品永久收藏,涵蓋了公元六世紀至今的歷史,其規模堪稱英國之最。自1852年創立起,V&A博物館就開始收藏日本藝術品,並從中架起一座橋梁,溝通了日本藝術、設計師、生產商與英國民眾。這一傳統延續至今,其中浮世繪版畫呈現在展覽中。
  • 最能代表日本美食的東西,就是天婦羅!
    那麼喜愛日本文化及漫畫的讀者應該知道這樣一道菜,名字叫做天婦羅。其實,天婦羅並不單指某一種菜餚,而是日式料理中用麵糊炸的油炸食品的總稱。食材不同具體的名稱也不同,比如說有蔬菜天婦羅、海鮮天婦羅、什錦天婦羅等。製作方法一般用新鮮的蔬菜或者魚蝦,在表面裹上麵粉和雞蛋,然後在油鍋裡炸至金黃,就可以蘸佐料吃,在日本講究飲食清淡,這是一種獨特料理方法。
  • 德川家康是吃天婦羅死掉的?或許真正死因是胃癌
    如果你是一個日本遊戲迷,你肯定玩過數十款日本戰國時代背景的電子遊戲,這其中,關於德川家康之死,包括戰國無雙在內,都說其死於「鯛の天ぷら」(鯛魚天婦羅)。  實質上,這可能只是個以訛傳訛的說法,但自德川家康死後就一直在日本民間流傳,並成為諸多日本文學作品演繹的題材,還記錄在《德川實紀》中。
  • 江戶時代,為何江戶人討厭西瓜,卻對甜瓜情有獨鍾?
    摘要:江戶時代,為何江戶人討厭西瓜,卻對甜瓜情有獨鍾?在江戶時代,江戶人對於瓜果類水果鍾愛有加,不過因正因為如此,造成了江戶人對於水果不同的態度。喜歡的就成為人氣水果,甚至還有諺語流傳至今;不喜歡的,連窮苦之人都嫌棄不吃。
  • 5分鐘搞懂什麼是日本「江戶時代」,原來這就是「江戶人」的生活
    不過政治的安定帶來了經濟發展,商業活絡讓庶民的生活更加豐富有趣,現在日本的傳統活動例如賞花、祭典、歌舞伎等成為了庶民的娛樂,壽司、鰻魚飯、天婦羅和蕎麥麵是當時「江戶四大美食」,原來「江戶人」從四百年前就非常懂得及時行樂呢!▋江戶時代的人們竟然過著這樣的生活!
  • 立秋真味,江戶前穴子
    在營養成分上含有更高的維生素B、D、E和鈣,因此成為了一種超級食物。特別是在日本物產稀缺的年代,為人們提供對抗暑熱的營養。穴子,營養成分只是略低於河鰻,但並非不高。油脂不如鰻魚多,但肉質細膩,並且是海產的關係,沒有來自淡水的土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