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長有時間,希望培養一點與孩子非常貼近的興趣。既是為了了解孩子,也是為了使你年輕化。
去了解一下孩子沒壞處哇。孩子在中學的時候喜歡跳霹靂舞,你跳兩下沒壞處哇!對你身體有好處。孩子很小的年紀喜歡玩遊戲機,你學會玩一個程序,然後體會一下孩子的狀態,沒壞處!孩子特別喜歡搞電腦,你對電腦不熟悉,你學習一點,懂一點,對你沒壞處!孩子特別喜歡流行歌曲,你學會兩個,聽一聽,學會一種興趣,也沒壞處!
包括孩子在某一個年齡段特別喜歡看某一類書,比如卡通書,日本進口很多這種書,特別有興趣在那兒看。要說我還用看嗎?我這個作家寫書都寫挺多了。大人的書寫了很多,小孩兒的書還用看嗎?可是有時候我也看兩本,它有意思。
為什麼?它啟發你兒童的思維,啟發你那種創造力。你搞生意、搞科學、當作家,看這些小孩書有點好處,啟發你聰明啊。同時你還了解了孩子,理解了孩子。這是一箭雙鵰的事情,為什麼不做呢?
不要有那麼大成見。培養一點和孩子貼近的興趣是走入孩子思維的一個特別有效和直接的手段。
一步進入孩子的思維
那麼,有了和孩子對話的感覺,有了和孩子貼近的這種一點點遊戲的感覺,往下我想告訴家長們的就是,你們確實可以做到一步進入孩子的思維。
大家想一想,作家們怎麼寫書的?一個作家是男的,他怎麼寫女的也蠻像?一個作家是男的,沒懷過孕,怎麼寫什麼懷孕啊,妊娠反應啊、分娩啊,寫的感覺跟生過孩子的女性感覺是一模一樣。為什麼?就是說,要進入其它角色的思維。可以進入。
一些兒童作家年齡已經很大了,可為什麼他寫出來的東西小孩愛看,他能進入兒童的思維。
我認為每一個家長只要有心,都能進入孩子的思維,進入孩子的思想。首先不妨想像一下,比如你的孩子叫胖胖,你就假想自己是胖胖,我才三歲,我今天就起床了。我出去就要這樣玩耍。我為什麼對爸爸是這種態度,對媽媽是這種態度?我為什麼對小朋友這樣?我為什麼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你體會體會,就能找到這種感覺,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如果你孩子是初中生,你想像自己是他,他為什麼這樣對待學習?為什麼這樣對待同學?為什麼這樣對待男同學?為什麼那樣對待女同學?為什麼對待他自己的信件是這樣?為什麼過年過節給同學寄賀卡是這種寫法?為什麼不讓家長去看他寫的賀卡?為什麼別人給他寄來的賀卡,他不願意讓我看?為什麼他打電話,不願意讓我聽?為什麼他有種種愛好和興趣?為什麼他迷戀這種歌曲?為什麼他愛那個歌星?為什麼他喜歡足球?為什麼他喜歡這種服裝?
你如果能夠領會了、理解了這種種為什麼,家長就進入孩子的思維了。由此家長也就知道自己過去對孩子的判斷上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自然就知道孩子的哪些思想、行為是合理的,自己過去的哪些幹預是錯誤的,而哪些孩子的思維和行為可能現在確實是孩子沒經驗,而自己也知道有什麼方法能夠引導它。這樣,我們對孩子就有了一個非常聰明的引導方法而不犯錯誤。
我見過很多大學生,他們現在還在抱怨一件事情,就是父母在他們報考大學的時候替他們做了抉擇,他們現在還在學習他們所不願意學習的專業。學到四年級還不愛自己的專業,這個選擇大概是錯誤的。雖然人並不能完全憑興趣出發,但是如果學了四年還沒有培養起興趣,總之,選擇專業上也是個偏差。
那麼,如果一個高三畢業的孩子,家長還不能進入他的思維,還不能尊重他的選擇,家長無疑是主觀主義的。所以,家長們在這個問題上的選擇有的時候很重要。
剛才我舉了與孩子談話的例子,我尊重孩子的選擇,他的選擇逐步成熟,並且考上他的第一志願。那麼,在整個大學期間,僅僅為在學習自己所熱愛的專業,他就有一個很好的感覺。
真希望大家能找到這種感覺。就是我從現在開始,先承認過去對孩子的了解肯定是不夠的,肯定是差得比較多的。現在我一定要放下這一切主觀主義、經驗主義;然後,進入和孩子的平等對話,和孩子有一點相同的興趣,同時能進入他的思想,能真正體會他。然後做一個真是讓孩子讚嘆「我的父母理解我」的這麼一個家長。而不是僅僅覺得父母對我很好,可是不理解我。
在這方面大家還有什麼問題?包括有什麼具體問題,我都可以回答。
(家長:孩子大學所學的專業是我給她選擇的——旅遊英語,可是她不喜歡將要從事的職業,我們都不知道是否應該把學習進行下去,也擔心以後的就業問題。最近孩子經常說,你(指父母)不要管我,我都二十多歲了,可是作為母親,我非常希望能夠幫助和指導孩子,又苦於沒有得力的方法。)
我覺得你的孩子這麼回答完全正確(我都二十多歲了,不用你管我啦)。現在有百分之好幾十的大學生專業是由父母規定的,現在還在埋怨父母。
過去的事情已經定了,現在我們講現在的問題。
既然你當時給孩子已經框了一個框框,現在孩子對這個專業並不是很喜歡。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分析,沒有一個統一的公式。具體到你的孩子,要根據她現在的學習情況,興趣情況,和她以後可能走向工作的環境具體分析。現在,我希望你跟你的孩子在這個問題上先不要一步到位地決定,是硬這樣學下去不變呢,還是現在就一下變過來?不一定這麼一步到位,不急於做出改變和做出肯定。
因為過去做了一個看來並不是完全妥當的決定,但是這個決定已經貫徹了這麼多年,有一定投入。我希望你們現在邊這麼做著邊思索討論著,邊感覺著其它選擇的可能性。
一切新決定的產生也要等它水到渠成,否則可能又用一個新的錯誤框框又框住她了。到時候自然會有一個自然的決定出現。你先要放棄主觀主義,和孩子平等商量。不僅要平等商量,還要和周邊環境平等商量,因為環境已經對你們提出一定的要求、一定的規定了。是這樣吧?
(家長:我的孩子學習不太好,我怎樣才能幫助他樹立考大學的信念?他所在的學校升學率不高,轉學又要很大的花費,我怎樣幫助他取得較好學習成績?)
你的孩子這次參加夏令營表現特別好,我們拉練的時候拿著大旗一直走在前邊,氣質也非常好。
那麼,現在因為種種原因學習並不是拔尖,按照你剛才和孩子的討論,我能做出的回答是這樣的:
第一,在孩子未來的取向上,你先不要有一個考不上大學人生就沒有出路的結論,一定先把這個誤區拿掉。
人活在世界上,做成各種各樣的事情,有的人很出色也沒上過大學。而且沒有上過大學自學以後拿到文憑的,現在也是大量的。你先不要讓他在這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恐懼。
第二,在爭取考大學這個問題上,本身也要進入一個比較好的狀態。一天到晚用這種思想上的負擔來糾纏他的結果,反而有可能學習不好。要採取積極的狀態。什麼叫積極的狀態呢?就是又是非常興奮的、努力的,同時又沒有過度的壓力的。就跟運動員一樣,你不努力,沒有那種興奮狀態,出不來好成績;可是壓力過重,也是要失敗的。
所以,在考大學這方面又要引起他的興奮,調動他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不要老用一種讓他感到壓力很大,如果考不上,就在你那兒沒法交待似的,或者在社會上沒法兒交待,不要有這個壓力。
第三,啟發他尋找更好的學習方法。包括即使不轉學,也要尋找和其它升學率比較高的學校的教學方式的聯繫,使他能夠超越自己學校的教學水平,來提高自己的學習。
這講得就比較清楚了,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而另一方面,恰恰不要在升學問題上有那種考不上恐懼。要在學習方法上和升學率高的學校溝通。另一方面,絕對不要有這個壓力,就是考不上大學怎麼樣。
(家長:孩子上大學以後住校,和我相處的時間很短,我不知道他現在變成什麼樣了,在想什麼?
孩子:我和以前不大一樣了,比以前自由多了。我也不願意回到以前的那種生活了:放學就回家,不敢在外邊多玩一會兒。)
剛才這個家長很好,孩子也敢講真話。
你要知道,家長和孩子都有一種相互依戀的心理。如果孩子從小在家長身邊長大,有可能孩子離開父母以後,一開始還找不到適應社會的感覺。反過來我們家長也是這樣。從小一直和子女在一起,等子女離開自己以後,也找不到感覺,就好象自己失落了。
其實你剛才那種感覺還主要是作父親的一種失落,當孩子和自己有距離時的一種失落,一種空虛感。你早就應該有這種空虛感才對。
在整個高中期間孩子每天跟你在一起,沒有必要。我認為孩子最好的就是從初中開始住校。我的孩子從初一開始就讓他住校,這對孩子絕對是有好處的,特別是我們這種獨生子女環境,一定要這樣。你這個問題不算什麼問題,沒問題。
孩子的思維很簡單,孩子在離開父母的時候,既感到父母很慈愛,很善良,對自己很好,能理解父母的善意;同時,他已經感覺到自己成年人獨自生活的快樂和自由。他現在已經不需要父母管理自己了,但是他以後就可能理解父母,甚至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來體貼、理解、照顧父母,這是他的角色。你要為這個角色感到高興。
同時,也要警惕這個角色給你帶來新的軟弱,什麼意思呢?孩子大啦,過去是自己疼孩子,現在孩子有的時候能回來疼父母了,結果弄得你也軟弱了。你成了獨生父母了。
所以,對你來講,最最重要的,我希望你最大的注意力要關心自己現在的人生。我要告訴你同時也告訴家長們的,恰恰不是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長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自己的人生身上,才有可能使孩子未來有希望。
家長如果沒有對自己人生的期望,僅僅把孩子的成長當做自己的期望,這對孩子是一個特別不好的影響,而對自己也是個腐蝕。特別是你這個年齡段,你要尋找自己年輕的感覺。什麼時候孩子把你當朋友,跟你對侃好多事,侃得特來勁兒,你自己有很多新的東西與孩子交流,這才可以。您千萬不能當一個失落的、好象年紀越來越大的父親,那可就糟糕了。
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感覺自己一天天老下去,這個概念太錯誤了。要找到自己重新生活的觀念,自己應該做什麼要想清楚。什麼要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