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陪寶寶時別這樣做,會破壞孩子專注力,很多家長不當回事

2020-12-16 J媽學堂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未來變成社會精英,因此,家長總喜歡將注意力集中在智商、文化知識、個人技能等方面。人們普遍認為,只要在這些方面做好,孩子以後肯定會有大出息。

道理是這樣沒錯,然而,有一項東西雖然不起眼,往往容易被人們忽略,可它的重要性卻毋庸置疑,那就是「專注力」。

孩子上課坐不住,總是動來動去

「幼兒園老師說我家孩子有多動症,其他寶寶都能安靜地坐著,就他一個人喜歡跑來跑去,一刻都閒不下來……」

小石頭的媽媽最近很苦惱,過去她以為自己的孩子只不過是活潑了點,完全沒想到已經發展到了「多動症」的地步。

「我打了打了,說也說了,可孩子就是不改,我是真不知道,他為什麼就是沒辦法靜下心好好專心做一件事情,難不成是遺傳他爸爸?他年輕的時候就特別喜歡運動。」

類似於小石頭這樣的孩子,其實非常普遍,總結下來,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不專心,耐心很少,專注力低下。

幼齡期間,這些都不是問題,畢竟小孩子天性活潑,坐不住也是常事,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專注力低下的危害會不斷放大。試想一下,孩子上課期間,注意力完全不在黑板上,這樣的學習效率能有多高?

指望他們課後自己學習?那就更不可能了,畢竟有老師壓著都無法好好學習,課後無人監管,又怎麼可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呢?根本就是不現實的事情。

此外,專注力不足還會造成溝通效率低,記憶力下滑,辦事低效等一系列危害,它將嚴重阻礙孩子成為人才。

由此可見,專注力同樣是成才的關鍵因素之一,不可或缺。

你還在這麼做麼?小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成敗在於細節

孩子專注力低下,固然有一部分是生理髮育不完善所致,這屬於不可抗力,不過家長也得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做錯?

下面這些行為,都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1.不停打斷孩子

孩子在畫畫,家長覺得畫得不對,或者畫得不好看,強行糾正;孩子在玩耍,父母覺得不安全,要求停止,並且按照他們的指揮做事情;孩子在努力表達,父母不耐心,不願意慢慢往下聽……

也許在家長看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誰能想到,正是這些「正確行為」,無形中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

2.長時間看電視

沒有孩子不喜歡看電視,人們只知道長時間看電視會近視,卻忽略了它對專注力的影響。

馬修·艾德倫博士認為,孩子在看電視的過程中,注意力往往會高度集中,這本是一種專注力訓練,是件好事。不過他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不換臺,不切換節目,如果頻繁切換電視內容,就會讓孩子習慣那種思維模式,久而久之,他們將很難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狀態。

因此,不論出於何種目的,我們都不應該縱容孩子長時間看電視。

3.一次性拿出太多玩具

現在家家戶戶條件好,只要孩子想要,家長就會去買。很多富裕人家,甚至會專門騰出一個房間來放玩具,結果呢?

孩子一會兒玩這個,一會兒玩那個,每個都只是稍稍關注一下,然後就拋之腦後,說實在的,別說是小孩子,哪怕是成年人,如果有很多想要的東西放在我們面前,誘惑一樣不會小。

其實,家長買玩具也是一門學問,因為「玩具在精不在多。」

日本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家長在給孩子準備玩具時,切忌一次性拿很多,一般有個2-3個就足夠孩子玩了。書刊、拼圖、玩偶等等,每種拿出一個即可,這樣既能幫助她們開發腦域,也不會對專注力造成破壞。

「懶媽媽」更容易培養出專注力高的寶寶

我們一直在強調,「慈母多敗兒」,道理說起來人人都懂,可真輪到自己時,做好的媽媽卻很少。

不做「慈母」可不僅僅是不縱容孩子犯錯,還包括「少管閒事」,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發揮的空間。經歷的事情多了,他們自然就會得到鍛鍊,3-5歲期間,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強,此時幫助她們養成好習慣,將受益終身。

此外,經常獨立做事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與心理承受能力,這對他們未來的成長,有著無法忽視的增益。

學會做一個「懶媽媽」,既能節省時間,減輕負擔,又能幫助孩子加速成長,一舉兩得。

唯有正確方法指導,才能更快、更好地改善孩子的專注力

總有家長認為,想要改善孩子的專注力,難度非常大,畢竟這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只能通過孩子的表現側面觀察,影響因素非常多,很容易出問題。

其實並非如此,大家缺少的並非耐心,而是正確方法。

在這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它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點,歪歪兔專注力養成繪本——《我才不會走神兒呢》。

相對於其它專注力訓練的書,這本書從4個角度:

專注力的穩定性專注力的分配專注力的廣度專注力的轉移多層次、多角度幫助孩子成長,完美切合他們的思維邏輯慣性,最大程度提升學習效率,減輕父母的負擔。

本書採用「故事+練習」的方式,基於專注力的心理機制,讓孩子在讀故事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而練習又能二次加深印象,確保相關理念紮根於他們的潛意識中,在未來潛移默化地改變孩子的行為模式,最終成為一種性格。

6個目標非常明確,也方便父母階段性檢查孩子的成果,俗話說得好,拿到手的才是真的,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效果,才是父母真正想要的。

除了效果之外,這本書最大的好處在於,父母除了初期需要引導孩子閱讀,後期完全可以選擇「放養」,讓她們自己去讀書,效果其實是一樣的。

相關焦點

  • 媽媽陪寶寶時別這樣做,會破壞孩子專注力,很多家長不當回事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未來變成社會精英,因此,家長總喜歡將注意力集中在智商、文化知識、個人技能等方面。人們普遍認為,只要在這些方面做好,孩子以後肯定會有大出息。道理是這樣沒錯,然而,有一項東西雖然不起眼,往往容易被人們忽略,可它的重要性卻毋庸置疑,那就是「專注力」。
  • 孩子太貪玩,聽課、做作業不認真怎麼辦?這樣做鍛鍊孩子專注力
    現在寶寶一歲多了,孩子也會走路了。前段時間月月邀我一起去公園逛逛,她也把她的寶寶帶去了。寶寶非常可愛,四處觀看。當我們路過一處潺潺流水的小溪時,孩子突然停了下來,眼睛盯著潺潺的流水一動不動,一副思索的樣子。他媽媽叫他趕緊走了,寶寶還是專注地盯著流水沒有反應。
  • 父母的幾種行為,正悄悄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嚴重影響學習和情商
    其實,專注力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強的,可是有的孩子卻遲遲不見長進,甚至比同齡人還要差,經常做事情漫不經心、注意力不集中、行為散漫等,都和父母的不當行為有關,家長常是破壞孩子專注力的「始作俑者」。父母的哪些行為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 睡覺有這3種表現的寶寶,長大後或會更「聰明」,家長別不當回事
    剛開始看到這列出的三種表現的時候,家長們可能會吐槽,覺得孩子太鬧騰了,不是應該乖一點,才能讓大腦獲得正常的休息嗎?為什麼孩子對外界比較敏感,也是"聰明"的預兆呢?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思想,所以很多父母並不能接受孩子睡覺時的小動作,也沒有反映過來這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好處。
  • 當這3句話脫口而出,孩子的專注力正在被悄悄破壞
    網上有很多機構都推出「可以提高孩子專注力」的課程,甚至聲稱「能夠讓孩子智商趕超愛因斯坦」。但真正上了課才發現,這些課程只是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機械性的訓練讓孩子在高壓下形成習慣,當孩子承受不了想退課的時候卻被拒絕。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專注力無時無刻都在被父母的一言一行所影響著。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專注力不夠,而是讓爸媽的「嘴」給耽誤了。
  •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的專注力?80%的家長都中招了,扎心!
    01、80%的家長都在「多管閒事」有時候,家長總是好心辦壞事,類似這位媽媽的行為並不在少數。在一次家長線下課中,光合密碼心怡老師就曾做過一次小調研,她列出了三個場景,問家長們會有什麼反應?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明白,當孩子沉浸於一件感興趣的事情時,正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時候,千萬不要按自己的意願去「多管閒事」。
  • 想毀掉孩子很簡單,家長每天陪他做作業就好,希望你以後不要後悔
    想毀掉孩子很簡單,家長每天陪他做作業就好,希望你以後不要後悔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獨立思考和專注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一直不集中,那麼在上課的過程中也很容易走神。在成長的過程中,爸爸媽媽最應該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 孩子學習時總分心?家長學會培養孩子專注力,避免走入教育誤區
    可一旦涉及到學習問題,那麼必然少不了「雞飛狗跳」的場面,因為主動學習的孩子總是少數。家長表示,孩子即便坐在學習桌籤,但他們的心思卻全然不在上面,這讓家長有些吃不消。 媽媽很想讓六歲的由佳好好學習,為了給他創造更優質的教育環境,媽媽甚至為他報了很多興趣班,但是對由佳來說,好像媽媽的付出都是徒勞。
  • 寶寶頭垢很多,家長們可別不當回事
    作者:寶寶知道 科學育兒達人頭垢或者叫乳痂,是溼疹的一個特殊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小嬰兒頭上厚厚的一層黃黑攙雜的,一塊一塊的油膩膩的東西,像殼一樣長在孩子頭上的,小嬰兒會得有這種頭垢。新生兒頭垢形成的原因1、皮脂分泌過剩嬰兒頭垢是因皮脂腺分泌過剩所致。
  • 除了「春捂秋凍」還有三句俗語,家長別不當回事,是有科學依據的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陪寶寶寫日記」。隨著春天一步步走來,萬物開始復甦,氣候也逐漸回暖,大街上的人們不再裹著厚厚的棉襖,而是紛紛穿上了較薄的毛衣。琳琳媽媽早在過年之前,就為女兒購置了一大波來年要穿的漂亮衣服,如今天氣回暖,更是迫不及待地為孩子套上了一件粉紅色的小裙子。雖然裙子略微有點薄,但琳琳媽媽在外面給孩子套上了一件漂亮的小夾克。林林媽媽覺得現在每天太陽都很好,外面的空氣即便是有一點冷,在太陽的照射下也會變得溫暖起來,琳琳穿這些衣服完全足夠。
  • 睡前語音故事影響專注力!看完這些危害你還敢給孩子聽嗎
    大約到2歲半以後,寶寶的專注力會有一個顯著的提升,在這之前我們需要做的是遵循寶寶發育規律,耐心地建立起良好的行為秩序。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必要的操心和過多的幹預是每個家長都忍不住犯的毛病,寶寶學習一項技能都講究最合適的時期,媽媽們千萬不要心急。
  • 李玫瑾:孩子到這個年齡段,家長再忙也別讓老人帶,否則影響成績
    孩子在1到3歲時,處於一個心理依賴期,根本離不開家長,這個階段的家長也會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而當孩子有獨立的徵兆時,家長就會認為可以放手了,選擇回歸職場。但是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到了下面這個年齡段,家長再忙也別讓老人帶,否則會影響成績。什麼年齡段的孩子會被影響?李玫瑾教授的這個言論引發了家長的熱議。
  • 寶寶和玩具說話要不要擔心?媽媽這樣做,孩子越來越優秀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在2-7歲時,會出現一種心理,叫"泛靈心理"。他們認為,萬物和人類一樣,都是有生命有感覺的,會餓、會哭、會痛、會說話。這是孩子的一種童真,家長不要覺得不切實際就笑話他們。媽媽愛吃花菜,你愛吃白菜,兔子愛吃蘿蔔。"用這樣的比喻,孩子一下就明白了,比你把書上的知識整理說給他聽,管用不知多少倍。02孩子愛破壞看見螞蟻,先捏一下再說;看見小蟲子,馬上踩一腳;看見花草,順手就折了。
  • 孩子在家是「霸王」,出門就變「慫」,家長們別不當回事
    其實像這樣的孩子還真不是少數,在家裡就是「小皇上」,但是出了門後,變得啥也不敢,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背後的原因,我們做家長的得好好地反思一下了。 像是這樣橫行霸道的孩子,在家裡肯定有無限寵溺的爸爸或者媽媽,要不就是隔輩的爺爺奶奶。是因為在孩子的心裡,家是安全的,家人會包容會遷就他。想要什麼或者做了錯事,家人會滿足會原諒,儘可能的滿足孩子的心理。但是對於外面,就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沒有安全感,就是變成一出門就變「慫」。
  • 想毀掉孩子很簡單,家長每天陪他做作業就好,希望你以後不要後悔
    想毀掉孩子很簡單,家長每天陪他做作業就好,希望你以後不要後悔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獨立思考和專注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一直不集中,那麼在上課的過程中也很容易走神。在成長的過程中,爸爸媽媽最應該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 孩子說一句頂十句嘴怎麼辦?家長別不當回事,這樣只會害了孩子
    孩子說一句頂十句嘴怎麼辦?家長別不當回事,這樣只會害了孩子當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雖說是男女平等,可男人身上卻肩負了太多的重任,為了家庭,他們只能在外任勞任怨,甚至因此在外受了一肚子的氣。可到了家中,熊孩子也讓人安不下心來,說他一句還會反頂回來十句。
  • 孩子上網課開小差,多次被媽媽抓現行,快和我做專注力練習
    在了解了注意力之後呢,可能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問題:我明白注意力,可是如何才能讓孩子專注於學習呢?所以,這個制定階段,家長一定要發揮中間的紐帶作用,幫助孩子制定一個積極且肯定的目標。這樣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起碼有一個大致的方向。
  • 寶寶懲惡揚善的四種行為,爸媽別不當回事
    不管信與不信,事實就這樣擺在面前,讓不少大人瞠目結舌。別看小嬰兒整天只會「嚶嚶嚶」,說話都不利索,人家心裡對好人、壞人的印象可是清楚得很。寶寶不願意讓你抱?寶寶懲惡揚善的四種行為朋友的閨女剛一歲多,自從有了娃,朋友就一直在家待業做全職媽媽,準備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再開始找工作。孩子的奶奶雖然已經退休,小日子過得挺清閒,但是奶奶明確表示:「不喜歡女孩,帶孩子的事情別找我。」朋友也只能苦笑無奈。
  • 「霍桑效應」,才是提高孩子學習專注力的重點,家長該提早了解
    文 | 呵護寶寶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一旦不聽話,非打即罵,這是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最喜歡用的方式。畢竟,熊孩子太多,只有讓孩子感到害怕,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讓孩子變得更好,可以不叛逆,聽從自己的意見。想要讓孩子學習好,光吼是沒有用的,家長需要做的不只是讓孩子聽從。
  • 寶寶吃奶,為什麼講究「少食多餐」?新手媽媽別不當回事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小靜今年三月剛剛生下一個寶寶,歷經了10個月的懷胎,中間又為了順產做了十個月的有氧運動。注意給孩子餵奶以後的手勢孩子在餵奶的時候,需要有注意的事項,那麼在餵完以後還需要給孩子拍拍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孩子順氣,幫助孩子拍走胃部的空氣,讓孩子打嗝,這樣會讓孩子吐奶的機率會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