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雖然有種種不如意事,但保持快樂優雅的情懷至關重要。
山居煮茶之南山亭茶譚
我們生存在一個「堪忍」的世界,雖然苦,但可以忍受,可以修行。
一
山居聽雨是件雅事,特別是在南山亭聽雨。
山上很靜,除了風吹鳥鳴以及偶爾的人生犬吠外,幾乎沒有其他聲音。這時候念佛、誦經,或者煎水煮茶,自然就很專心,也很受用。
或許是海拔高的緣故,山中的雨並不大,風勢卻很猛烈。「山雨欲來風滿樓」,這樣的景象只有在山中居住過的人才能夠領悟到。
雨通常是細細密密的灑落下來,人坐在南山亭裡,聽瀟瀟雨聲,心裡充滿喜悅和清涼。山中雨勢雖然不大,但下雨範圍很廣,遠山近嶺都沐浴在迷濛雨霧裡,溼淋淋的、沉甸甸的,充滿生氣。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各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其長。華果敷實。」這段經文我非常喜歡,每每讀來,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清涼和喜悅。如果您在山中住過一些日子,或許也能領略其中況味。
二
下雨天烹雪煮茶另有一番情趣。
煮茶要在屋裡,先燒熱一盆炭火,大家圍著火盆坐下,然後開始煎水煮茶。
水當然要用雪水。
說到烹茶取雪,也很有講究:要在雪落下半寸厚以後再去取,先刮去表層積雪,然後取距離地面約五分之一處的積雪,這樣的雪很潔淨,用來烹茶很好。此外,要選擇山石,陸地或池塘邊的積雪,而不要用茅屋、草垛以及山道上的,以免沾染異味。《紅樓夢》中所說的收取梅花上的積雪,那時小說家言,不足為憑。如果有條件,可在冬天多收集一些積雪,儲藏在水缸中,第二年開春也可以煮茶。至於用窖藏多年的雪水云云,同樣不足取。
雪水煮開後,就可以煮茶了。不能用雪水泡茶,還是煮茶好。雪水性寒,以免傷及脾胃。
茶湯分好後,每人一碗,就著火盆飲,滋味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唯有會心者或可領略一二。
三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是《詩經·採薇》裡的句子。不知為何,每每吟誦此章,我總會把它和「灞橋風雪驢背」聯繫起來。孫光憲《北夢瑣言》記載了唐代詩人鄭綮的一段軼事:「相國鄭綮善詩……或曰,『相國近有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風雪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雖然是句玩笑話,古人雅潔孤高的詩懷於此可見一斑。
所謂修行,就是要將我們過去生的種種知見和習氣修正過來。
修行要從平常日著手,從起心動念處著手。禪宗講「叄話頭」,也是這個意思。
在這個「堪忍」的世間修行,需要很大的決斷力和定力。要時刻保持正念,保持優雅高潔的情懷,如同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
古語裡說的「簞食瓢飲」「身無長物」等典故,都是講古代讀書人的清貧生活的。
如今困惑我們的不是物質匱乏,而是擁有太多。譬如茶碗,我就有十幾個,中國的、日本的、韓國的,還有一些據說是古代遺留下來的。但我最常用的也就一兩盞而已。這都是貪慾之心依然熾盛的緣故呵,說起來慚愧。
清貧生活仿佛冬天的一場大雪,不但能洗去山林浮灰,也能洗淨大地汙垢。將貪、嗔、痴、慢這些無名煩惱徹底清除掉,智慧才會逐漸顯露出來。就仿佛漫天大雪裡,梅花衝寒冒雪,傾吐出縷縷馨香。雪壓凍土,待到來年冰雪消融,迎來的是滿山青翠和芬芳。
四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烹雪是一種雅趣和情懷,非關貧富,非關閒忙。古今疏異,落雪不同,但賞雪的心情應該沒有改變吧?
「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出門一呀喝,天下大一統。」這是強人詩,皚皚白雪掩蓋不住賊心賊膽。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唐·白居易《夜雪》)這是雅士詩,滿室清寒難掩詩人內心的喜悅。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是邊塞詩,是只有盛唐才有的賞雪詩句,清健挺拔,似聞雪寒梅香。
「垂釣板橋東,雪壓蓑衣冷。江寒水不流,魚嚼梅花影。」(清·釋敬安《題寒江釣雪圖》)這是隱士詩,從清寒境界中嚼得滿齒清香。
「山廚寂寂斷炊煙,凍鎖泉聲欲雪天。面壁老僧無定力,又思乞食到人間。」(元·石屋清珙《山居詩》)這是禪者之詩。所謂禪悅之味,大概就是詩中所蘊藏的意味吧。
用古人詩句烹雪,以慈悲喜捨入茶,大概最能得茶湯真味吧?
我端坐南山亭上,等待冬天的第一場雪。大雪過後的來年春天,提著竹籃,好去山間採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