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之】烹雪煎茶,煮一碗風雅清歡

2021-02-08 騰訊網

烹雪煎茶,煮一碗風雅清歡

作者丨水雲初靜

冬日裡,思念一場雪,猶如思念一個人;邂逅一場雪,便猶如故人歸。

大雪紛飛時節,約三五知己,圍爐煮酒,是世間最深的溫暖,品的是人間醇醪甘味;但未若烹雪煎茶,領略古人的風雅,體味人生清歡。

雪,是天上落下的水,是「無根之水」,古人稱為「天泉」。「茶聖」陸羽在《煮茶記》中對天下名泉次第排序,雪水屈居二十品,實在是有失公允,但這並不能影響風雅的愛茶人對雪水的喜愛。

況雪水難得,可遇而不可求,全賴天緣,更顯其仙姿瑤品,讓人愛之詠之嘆之。

掬一捧無瑕的雪,傾入釜甑,爐煙嫋嫋,水沸汩汩,茶香便隨白雪落成詞章。

圖|淸涼地兒-了琹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雪天晚起,來不及洗漱,便先掃雪烹茶:

爛熳朝眠後,頻伸晚起時。

暖爐生火早,寒鏡裹頭遲。

融雪煎香茗,調酥煮乳糜。

慵饞還自哂,快活亦誰知。

酒性溫無毒,琴聲淡不悲。

榮公三樂外,仍弄小男兒。

我們印象中的白居易是「座中泣下誰最多?江中司馬青衫溼」的鬱郁不得志,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嘆愛情離殤。

這首《晚起》讓我們看到了白居易的日常生活:下雪了,起床晚了,伸伸懶腰,來不及洗漱,便忙忙地撥旺爐火,領著孫兒,煮雪煎茶,調酥油煮乳酪,自嘲嘴饞,這其中的快活誰又能知道?

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大才子、大詩人,一生之中固然有起起落落、大悲大喜,但更多的是安閒的日常,不同的是有的人的日常在苟且,有的人卻把苟且的日常過成了詩。

就如樂天居士這個晚起的雪天,亦是平淡瑣碎的生活,一句「融雪煎香茗」,便把「晚起裹頭遲」的庸俗變成了詩意的高雅。

元稹是白居易「老來多健忘,惟不忘相思」的至交好友,他曾在元稹家中煮雪煎茶:「吟詠霜毛句,閒嘗雪水茶」。

大雪紛飛,圍爐夜話,知己閒談,品味雪水茶的清醇,對於一生宦海沉浮的白居易,是難得的愜意抒懷之時:「城中展眉處,只是有元家。」

唐陸龜蒙與皮日休合稱「皮陸」,皮日休曾寫《茶具十詠》,陸龜蒙和之,作《煮茶》詩:

閒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

時於浪花裡,並下藍英末。

傾餘精爽健,忽似氛埃滅。

不合別觀書,但宜窺玉札。

在這裡,陸龜蒙採松上雪煮茶,更是別有風味。

自陸羽後,唐代多有煮雪烹茶的故事,但是作為典故流傳,卻是從宋代的大學士陶彀開始的。

宋太祖時期,性情獨特的翰林學士陶彀,風流倜儻,一生無拘無束,放浪形骸,做事敢想敢為。

相傳,當年陶彀看到党太尉家有一家姬,容顏甚美,風流嫋娜,竟然強行要來,納為姬妾。

有一天,突降大雪,陶學士收取雪水烹茶,茶水入口,清香無比,回味無窮。陶彀得意地問姬妾:「党家太尉,有此風味,欣賞此事嗎?」

妾答:「党太尉乃粗人,怎知這般樂趣風情?他只會銷金帳中淺斟低唱,飲羊羔酒。」

北宋時期,飲茶之風較唐代更加盛行,宋人追求清雅,雪水煎茶,雪清潔、輕浮、甘冽,甚是符合宋人的品味審美風尚。

而宋人中最風雅浪漫的人莫過於東坡居士蘇軾,煮雪烹茶之風流雅事,怎能少得了他?

蘇東坡喜歡雪水烹茶,甚至做夢都夢到雪水煮茶,並且夢中有美人歌以佐飲,自己乘興賦詩,醒來猶記得一句:「亂點餘花唾碧衫。」

於是作了兩首詩名最長的絕句《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夢人以雪水烹小團茶,使美人歌以飲。餘夢中為作迴文詩,覺而記其一句云:亂點餘花唾碧衫。意用飛燕唾花故事也。乃續之,為二絕句》,詩曰:

酥顏玉盞捧纖纖,亂點餘花唾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巖。

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研鬥晴窗。

眾所周知,陸遊是分茶高手,更不能錯過雪水煎茶的雅事,當然也不能不賦詩記錄,《雪水煎茶》:

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

一毫無復關心事,不枉人間住百年。

只是陸遊的雪水似乎是融化在井水裡面的,雪水自天上落下,井水從地下湧出,雪水井水相融合,真應是得天地之精華了。

歷代文人以雪煎茶,並留詩作賦,我們今天讀來仍覺唇齒噙香、茶香嫋嫋:

唐代詩人鄭遨: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元代謝宗可:夜掃寒英煮綠塵,松風入鼎更清新。

清代畫家鄭板橋有詞:寒窗裡,烹茶掃雪,一碗讀書燈。

《紅樓夢》的續作者高鶚:瓦銚煮春雪,淡香生活瓷。

曹雪芹也在《紅樓夢》中借賈寶玉的筆寫下: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

而《紅樓夢》中,妙玉梅花雪水煮茶,更是烹雪煎茶最經典的典故。

賈母帶領一行人品茶櫳翠庵,妙玉用的是「舊年蠲的雨水」沏茶,當她請黛玉、寶釵、寶玉吃「體己茶」,黛玉問:「這也是舊年蠲的雨水?」

妙玉譏諷黛玉俗氣,說:「你這麼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天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麼嘗不出來?隔年蠲的雨水那有這樣輕浮,如何吃得。」

陳年雨水已經是極其難得、極其珍貴的,這存了五年的梅花雪水更是水中極品、仙品了。

領略過了妙玉的梅花雪品茶,其他的雪水煎茶便成了「曾經滄海難為水」了,但千古第一風雅皇帝乾隆雪水煎茶與寵信之臣共飲的佳話,卻值得一提,有人曾作詩《清宮詞》記之:

松仁佛手與梅英,沃雪烹茶集近臣。

傳出柏梁詩句好,詩腸先為滌三清。

當然,古人收集雪水煮茶,是因為當時沒有各種原因造成的汙染,如今的空氣中含有許多有毒的化學成分,如果想收取雪水煮茶,恐怕會有危險。

不能雪水煎茶,但我們可以在大雪紛揚的天晚時刻,擁爐圍坐,對雪烹茶,偷得浮生半日閒,品味一下古人的風雅清歡。

END

來源:國學精華與生活藝術

相關焦點

  • 茶的烹飲方法之煮茶、煎茶、點茶、撮泡茶
    但大體說來,從西漢至今,主要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唐代以前無制茶法,往往是直接採生葉煮飲,唐以後則以幹茶煮飲,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數民族流行。 漢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採茶樹生葉烹煮成羹湯而飲,飲茶類似喝蔬茶湯,此羹湯吳人又稱之為「茗粥」。
  • 南山亭,烹雪煮茶
    山居煮茶之南山亭茶譚我們生存在一個「堪忍」的世界,雖然苦,但可以忍受二下雨天烹雪煮茶另有一番情趣。煮茶要在屋裡,先燒熱一盆炭火,大家圍著火盆坐下,然後開始煎水煮茶。水當然要用雪水。烹雪是一種雅趣和情懷,非關貧富,非關閒忙。古今疏異,落雪不同,但賞雪的心情應該沒有改變吧?「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出門一呀喝,天下大一統。」這是強人詩,皚皚白雪掩蓋不住賊心賊膽。「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唐·白居易《夜雪》)這是雅士詩,滿室清寒難掩詩人內心的喜悅。
  • 煮茶、煎茶、點茶、泡茶,茶的4種烹飲方式,你知道多少?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長,茶文化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人們戰勝苦澀的歷史,茶葉的製作是這歷史的一部分,茶的烹飲方式便是這段歷史的另一部分。如今我們便流行散茶衝泡的飲茶方式,泡茶過程繁複,叫人驚嘆於泡茶的講究。其實,這算不了什麼,比起古時的泡茶方式,我們現在的過程已經精簡很多了。
  • 茶之四飲:煮茶、煎茶、點茶、撮泡茶
    飲茶始於西漢,西漢以來,茶的烹飲方法不斷發展變化。大體說來,從西漢至今,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
  • 茶的清歡—百花園—信陽日報數字報刊
    天水有雪、雨、霜、露、雹等,以雪、露為美;地水包括泉、溪、江、湖、井水。茶聖陸羽說:「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看《紅樓夢》,妙玉給賈母泡「老君眉」,用的是「舊年蠲(捐)的雨水」,給寶玉黛玉寶釵泡茶,卻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賈母要的,是歲月的味道,刪繁就簡;年輕人要的,是蔥鬱的活潑。梅花上的雪,盛在鬼臉青色花甕裡,埋在地下,泡出的茶清醇無比。
  • 煮雪烹茶,踏雪尋梅,湖心看雪……古人的「玩」雪指南
    無論是對窗觀雪,還是踏雪尋梅,亦或是煮雪烹茶,都給尋常生活平添了無盡風雅趣味。2020年11月23日,古城西安瑞雪紛飛。在大明宮遺址公園景區,瑞雪讓不少遊客前來賞雪賞景。據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詩人才子遇此景則以臘雪煎茶,吟詩詠曲,更唱迭和」。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古人喜將枝頭新雪掃下煮沸沏茶。唐朝陸龜蒙有詩云「閒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白居易曾「冷吟霜毛句,閒嘗雪水茶」,司空圖冬日昏昏欲睡時,「中宵茶鼎沸時驚,正是寒窗竹雪明」。
  • 煮茶、煎茶、點茶、撮茶
    飲茶始於西漢,西漢以來,茶的烹飲方法不斷發展變化。大體說來至今,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煮茶法:煮茶是一種茶藝,是把茶煮著來喝,煮茶的茶湯,茶湯顏色是品評茶湯的重要標準之一。在品煮茶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叫:轉碗搖香。在中華文明鼎盛的唐宋時期,中國人喝茶就是煮著喝的。茶聖陸羽在《茶經》五之煮中,專門闡述了煮茶的過程。唐宋時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葉碾成碎末,製成茶團,飲用時把茶搗碎,加入蔥、姜、桔子皮、薄荷、棗和鹽等調料一起煎煮。還有把茶葉碾成碎末,羅細,然後衝水將茶末調成糊狀喝下,因而叫做"吃茶"。
  • 從「煮茶」到「煎茶」,一字之差,見證了唐人喝茶方式的創新
    我們從陸羽的詳細記述中,大致知道了唐之前,人們主要是煮飲法,到了陸羽所處的時代,則多改煮飲法為「煎茶法」。從「煮」到「煎」,雖一字之差,則昭示了茶葉開始脫離粗放式的飲法,開始向細煎慢啜式的品飲轉變。在陸羽的字裡行間, 事無巨細,制茶、備茶、煮茶、煎茶、分茶、飲茶……這一系列帶程式化的流程下來,應該說,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人喝茶也是滿滿的儀式感,喝茶的高雅閒適意趣躍然紙上。陸羽《茶經·六之飲》中寫道:「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茶。」
  • 今日小雪:烹雪煮茶,守一室茶香!
    「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到了小雪,北方不少城市會下起初雪。有一些地區,雨水遇上了冷空氣,先是化為霰。再然後,霰成了微粒,變作為霏,飛揚而成滿天撲簌簌的小雪。而無雪的南方,此時陰鬱的天色籠罩下,窗外的景致都染上了灰翳翳的模樣。光是看著,就提不起精神。而這時,往往就很適合喝茶了。
  • 茶煙清好,人間清歡.
    近來,讀了蘇東坡的一闕《浣溪沙》,便對「清歡」這個詞有了幾分喜愛,平靜,疏淡,簡素,且溫暖。每當我看到「清歡」這個詞,我的眼睛就溼潤了,我的靈魂輕輕地顫動。恰在這冬日,空山林寂,天地清明。持輕羅小扇一把,撲螢取樂,於如水月夜,看璀璨星空。
  • 煮雪烹茶,邀梅入畫
    冬深處,煮一壺素雪,沏一盞淡茶,於陌上那棵梅樹下,拈一指墨香,描出梅韻,畫出梅骨,勾勒梅魂。把梅的精神鐫刻在骨血裡,與之合為一體,梅就是我,我就是梅。一直想遇見有梅的冬天,一直想在茫茫蒼蒼的雪野處,尋找梅的足跡,看雪吻梅枝的美,賞寒梅傲雪的景。
  • 從「煮茶」到「煎茶」,一字之差見證了唐人喝茶方式的創新
    我們從陸羽的詳細記述中,大致知道了唐之前,人們主要是煮飲法,到了陸羽所處的時代,則多改煮飲法為「煎茶法」。 從「煮」到「煎」,雖一字之差,則昭示了茶葉開始脫離粗放式的飲法,開始向細煎慢啜式的品飲轉變。
  • 【贏和茶學】大唐帝國的煎茶之道
    中國茶葉的發展歷史上,圍繞怎麼制茶,怎么喝茶發生過三次烹製革命,第一次革命發生在大唐帝國時期,就是唐代茶聖陸羽在其著作《茶經》中所記載的一種創造性的茶葉烹煎方法,稱之煎茶法。
  • 雪落,圍爐煮茶.
    無論是在屋內,映著窗外小雪煮還是將風爐搬到院子裡收集新雪,作為煮茶水都是迎接這場初雪的風趣雅事也讓一杯杯歡喜暖在心頭「輕濤松下烹溪月,含露梅邊煮嶺雲」,帶一把壺,提一盞爐,哪裡風雅便到哪裡,就著風、花、雪、月,煮一壺詩情畫意。
  • 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水的高下品第決定了茶味好壞
    歷代茶書中都有對於水源的抉擇評品,除陸羽外,唐代張又新在《煎茶水記》的七等次說和陸羽的二十等次說,對各地水進行了評定·但當取山泉之清潔者。宋徽宗在中記載劉公諱《大觀茶論》中有論可用。小品》「水以清輕甘潔為美··…,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若江河之水,則魚鱉之腥,泥濘之汙中有關於泉水、靈水(露水、雪水、,雖輕甘無取。」
  • 煮雪烹茶,聽雪敲竹……古人的冬天也浪漫?
    煮雪烹茶 古人多喜歡用雪煮茶,雪與茶結合,一聽就讓人感覺到清新脫俗。 雪冰清玉潔,代表著獨善其身的節操;茶在浮浮沉沉間散發出一種清清淡淡的幽香,也像極了君子的作風。 而古人用雪烹茶也很有講究,花瓣之上的雪,或者是未落地之雪,用來煮茶,最為美妙。清代震鈞就曾說過: 「雪水味清,然有土氣,以潔甕儲之,經年始可飲。」
  • 10 首最經典的飲茶詩|人間至味是清歡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關於茶陸羽在《茶經》中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汲江煎茶【宋】蘇軾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春日訪山人【唐】戴叔倫遠訪山中客,分泉謾煮茶。相攜林下坐,共惜鬢邊華。
  • 揚之水 兩宋茶事:煎茶與點茶的意蘊之別
    《茶經》卷下「五之煮」:「第二沸出水一瓢」「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白居易《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塵」,正是煎茶時的情景。 風爐與銚子,為煎茶所用之器。《茶經》卷中「四之器」:「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凡三足」,「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檯之」。
  • 茶文化之唐朝煎茶法步驟
    煎茶煎茶法是從煮茶法演化而來的,是直接從末茶的煮飲法改進而來在末茶煮飲情況下,茶葉中的內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浸出,故不需較長時間的煮熬。況且茶葉經長時間的煮熬,其湯色、滋味、香氣都會受到影響正因如此,對末茶煮飲加以改進,在水二沸時下茶末,三沸時茶便煎成,這樣煎煮時間較短,煎出來的茶湯色香味俱佳,於是形成了陸羽式的煎茶。
  •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來自人民網書畫頻道「人民美術館」這一時節,下雪的次數增多、雪量增大。潔白淡雅的雪不僅浪漫多姿,還有著很強的文學意韻,常常成為文人墨客吟詠的對象。賞雪聽雪再煮茶 尋常生活添風雅說起賞雪,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可謂較具代表性的一篇。「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