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傳奇名店,但這家恐怕也只有街坊鄰居曉得,菜色和店主夫妻一樣樸實,但也因為細心講究才能把家常菜作的出眾。 可惜的是他們後來移民海外,這篇就複製最受歡迎客家什錦海鮮面的做法。
多年前的價格是60臺幣一碗,包括兩隻草蝦、一些花枝和蛤蠣,和他們相熟之後就讓他們把配料加到100一碗,這樣鮮味更足,胃口食慾也更加滿足。
按照以下改良的步驟做,在家也能夠做出海味十足,沒有任何人工添加的海鮮面。 以下份量為兩人份:
^ 先炒香蝦殼 (10隻)、薑片、辣椒、洋蔥,再加入 800 毫升水煮開。
另準備一鍋水煮麵。
^ 再將蝦殼等濾除,保留蝦高湯。 此時準備下麵條。
^ 將蛤蠣大約200克倒入高湯中煮至開,並加入鹽巴調味。
^ 取另一鍋子,用鵝油紅蔥頭煎蝦子。
當然直接放入高湯煮也可以,但是香味和口感都和另外煎的不能相比。
^ 將大約150公克的花枝切段,用同一個鍋子炒至近熟。
同樣的,放在高湯中直接煮熟也可以,香味會減少,但不如蝦子那樣明顯。
^ 煎完蝦子和花枝後,記得取一些高湯倒入這個鍋子中,將附著在鍋底的餘留微焦食材融入在高湯中,這些食材是所有風味當中的精華。
這個過程正式的名稱在法文和英文分別是 déglacer , deglaze,翻譯成洗鍋也滿貼切,就是把鍋底的精華分解入高湯當中。
^ 接著先加高湯入碗,接著放入面,和蝦子花枝,或可撒點青蔥即成。
蝦子也可以更換成其他甲殼類的海鮮,同樣都是做海鮮高湯的好食材。 相同的步驟食材可以依照喜好任意組合變換,所以到頭來食譜都只是參考,怎麼改良成自己喜歡的風味是重點。
就像他們當時蝦子是直接帶殼煮,但有其他的高湯來源所以也就省略這個步驟。
蝦子的高湯看似濃鬱,但其實只是顏色深,一點也不厚重,實際上口味清淡得很,雖清淡,但風味和味道層次多而富變化,這種湯多喝兩碗也不會口乾舌燥,和吃完日本拉麵或方便麵是完全不同的感覺,你的舌頭會傳達最準確的訊息。
^ 這是臺北著名的七二清燉牛肉麵,取名七二是因為清燉湯頭是以牛大骨連續煮72小時而來。而這家店也被某個國外機構評為全亞洲第 74 名的餐廳。(當然這一類的排名參考就好,因為他們把鼎泰豐評為第一名)。
這燉了七十二小時的清燉牛肉湯口感是濃鬱,但風味卻是想像不到的清淡,這就是只用大骨熬湯,只加一點鹽巴的正常結果,所以日式拉麵的濃重風味必然是加了大骨以外的材料或添加劑變化而來,關於其使用的添加劑之前的文章已經敘述過。法餐廚師東京食記 (五) -- 罕見的蝦醬與豆漿拉麵湯底是否更健康? -- 吃個面順便還可以訓練推理邏輯
^ 我口味算清淡,但這湯頭實在清淡到不得不另外再加鹽巴、辣椒、酸菜,和這一坨原本應該加在紅燒牛肉麵的褐色牛油來增加味道。
^ 蔥開煨面,出自臺北第一名的川揚菜鬱坊。
湯頭同樣濃鬱,多少是因為面的比例高,及麵粉混入湯中變得濃稠所導致。 所以濃稠與否不能判斷口味的輕重,還是要看內容物的變化。
這碗煨面的鹹度主要應該來自於鹽巴和醬油,鹹度恰好,再多一定不行,因為許多醬油的成分也有類似味精等等的化學添加劑。
而好味道的來源,從煸的出色的蔥和開陽就看得出來。 簡單調味,順序正確,風味自然出得來,不需要靠額外的添加劑。
祝各位製作順利,享受烹飪和用餐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