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結束之後,隨著那條著名的喪權辱國條約的籤訂,馬關條約成為了無數當時愛國人士的痛,最重要的一條是將歷代主權都是中國的寶島臺灣島割讓了出去。馬關條約讓中國人世世代代辛勤開發的寶島一朝就淪落到敵人的手中。從此之後,在日本人的統治下,臺灣和中國分離50多年。在之前的臺灣,劉銘傳守衛的寶島和日本人直接對抗多年才使得保全,聽到這個消息後,臺灣愛國人士丘逢甲掀起了浩浩蕩蕩的抗日運動。
日本人雖然佔領了臺灣,但是島上的日本人面臨當地的義軍和民眾的持續抵抗,在臺灣島上,陸陸續續的陣亡了兩千多的日本士兵。面對這種尷尬的局面,日本位於臺灣的領導人不得不向本土請示增補軍隊援助。在日本人的重兵圍剿之下,劉永福的軍隊失敗,不得不退出臺灣。從1895年6月到10月,不畏強暴的臺灣軍民前僕後繼,奮勇殺敵,在面對強大日軍的時候,臺灣人民十分的頑強,導致日本的親王和大將紛紛戰死在臺灣島上。在日本人佔領臺灣之後,日本的臺灣總督府成立。他們的行政規劃和日本的本土是一樣的,有州,郡,縣,市等。維持日本人在臺灣的統治最主要的是警察。當時的日本警察在臺灣有著毛2W人,數量十分的龐大。這些警察的作風十分的惡劣,燒殺淫掠無惡不作。
日本人為了鎮壓各地的起義,將當時的臺灣打造成一個白色恐怖的社會,實行所謂的保甲制度。只要在但所在地的區域內出現起義軍,不但家族受罪,鄰居之類的一個也跑不了,這種連坐當時的臺灣發生率十分的大。為了進一步的加強治安的優化,日本人還在臺灣當地組織了類似後面偽軍式樣類的壯丁團。當然這批人基本都是由臺灣土著構成,目的就是在和義軍打仗的時候成為日本人的炮灰和墊腳石。這批偽軍式的壯丁團在巔峰時期達到了十三萬人,並且積極配合日本人在臺灣採取的高壓白色恐怖統治,成為了日本人在臺灣舉行反動殖民統治的重要手段。
在殖民統治的同時,日本對臺灣寶島的資源進行了掠奪。日本殖民當局奪取了臺灣的大部分土地和森林後,殘酷地剝削農民。殖民者徵收高額土地稅,實現了「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殖民統治經濟模式,全面改造了臺灣的傳統耕作方式和生產條件,並不斷向日本輸出大量糧食。據統計,到1934年,臺灣已向日本進口了51.5萬噸大米,約佔當年臺灣大米總產量的一半。食物被掠奪並出口到日本,導致臺灣島食物嚴重短缺,臺灣島物產豐富,土地肥沃。這種殘酷而「怪異」的現象在歷史上被稱為「飢餓輸出」。
為了補充軍事資源和軍費開支,日本殖民當局強令「黃金報效國家」,發行「奉貢券」和「報效國家券」,挨家挨戶搜羅私人藏金。僅在1944年,臺灣的日本軍費就高達1.5億元,人均收入的35%用於日本的軍費;另一方面,日本人大肆讓臺灣人強迫奴役到當時的軍隊當中,讓他們去大陸,南亞等地方進行參加戰爭、充當士兵,翻譯和護士。同時,他們修改了兵役法,強迫臺灣青年參加侵略戰爭。據統計,日本侵略者迫使20多萬人參軍,3萬多人死亡,給臺灣造成了難以彌補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