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的閃擊戰為什麼能以一敵眾?因為其它各國飽受一戰的戰亂痛苦,又沒有希特勒那樣的擴張野心,讓德國閃擊戰突然襲擊得逞。
一方面,德國的以一敵眾說明其它各國放鬆了警惕。
德國作為歐洲經歷過一戰二戰全都失敗的國家,說明在當時並不受人待見,試想一個經常與鄰居打打殺殺的國家,怎麼可能有眾多盟友呢?即使勉強拼湊起來的幾個僕從國,也都是逼不得已和三心二意罷了。
實際上,德國雖然在二戰前迅速崛起,也是趁著其它國家嚮往和平,把主要精力放在振興經濟上面發動二戰的。拿歐洲最強的英法列強來說,一戰後他們一直是歐洲的龍頭老大,不僅掌管著一戰後的歐洲秩序,還對德國有戰敗國的監督之權。由於一戰後英法從上到下普遍嚮往和平,認為德國經過一戰的戰敗,歐洲會出現長時間的和平,厭戰以及和平麻痺思想佔據輿論陣地,讓德國有了可趁之機。
而德國的崛起並不是憑空產生的。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導致世界經濟大蕭條,各國在提振本國經濟解決自身困難的同時,德國卻能異軍突起,原因就在於英法強加給德國戰爭賠款的同時,英美法包括蘇聯都給予了德國在貸款和各方面的支持,他們本想把德國變成一個加工廠,成為一個勞動力市場,沒想到德國卻是採取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策略,一面應對英法美的打壓為其生產利潤,一面卻在做著重新崛起的準備。
1933年希特勒成為公眾人物以後,他審時度勢充分利用了德國民眾的憤怒心態和不做英法奴隸的願望,從而贏得了領導力。
一些人認為,德國發動二戰,能夠用閃擊戰徵服西歐各國,甚至差點打敗蘇聯,是因為德國當時的軍事實力強大,其裝甲閃擊戰無人能比。如果真這麼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德國發動二戰成功,並不是德國自身有多麼強大,而是周邊環境促成了希特勒野心膨脹。
英法蘇有沒有機會阻止德國發動二戰?這個命題是成立的。起碼有這樣幾個機會是看得見的。1935年希特勒就開始廢除《凡爾賽條約》關於不準德國擴充軍事力量的條款,允許德國擴充軍隊實施徵兵,這就是德國走向侵略擴張的第一步棋,但英法睜隻眼閉隻眼,把重心放在德國繳納的戰爭賠款去了。第二次機會,德國在蘇臺德領土爭端問題上,英法又當了和事佬,還幫德國侵略捷克搭臺唱戲。第三次機會,德國閃擊波蘭前,希特勒也怕蘇聯在後面搞小動作,而史達林也擔心德國會在佔領波蘭後出兵蘇聯,所以在1939年的春天就把英法波三國代表請到莫斯科商量組建四國同盟,共同阻止德國佔領波蘭的問題,可這三國根本不當回事,派去的代表不僅沒有話語權,連討論都懶得討論,結果導致蘇德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從這個層面分析,德國發動二戰,並不是以一敵眾,而是有人在幫他們的忙。只不過此時的歐洲各國都不齊心,雖然表面上沒有加入德國的侵略擴張,而行動上卻幫德國打開了場面。甚至英法等國一度還想德國禍水東移,這些面和心不和的背後,彰顯的是其它各國心懷鬼胎,給了德國發動閃擊戰的機會。
另一方面,德國的以一敵眾,說明其它各國對閃擊戰的危害性缺乏足夠認識。
認真分析二戰歐洲戰場就會發現,德國發動二戰完全依靠的是裝甲快速機動的閃擊戰,如果再認真地從中找出特點規律,並不難發現,閃擊戰戰術很單一,打法也簡單就是鉗形攻勢迂迴作戰,其缺點和不足很容易發現。而從德軍在戰場上的表現來看,離開裝甲打擊基本就打不了仗,這不是短板是什麼?
德軍閃擊戰之所以所向披靡,就是因為歐洲各國缺乏對其殘酷性給予足夠的重視和認識。如果說閃擊戰侵略西歐各國是合適的戰法,那麼進攻蘇聯就是自找苦吃,憑蘇聯當時的軍事實力德國能不能打得贏?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公開宣戰擺開戰場對決,德軍不是蘇軍的對手。
德國發動二戰是以一敵眾嗎?實際上,德國在閃擊波蘭以後,就不是一己之力了。早在德國動武之前,義大利墨索利尼已經先在非洲動手了,從一定程度上講,二戰是墨索利尼和希特勒後來加上小日本串通一氣打起來的,佔領法國以後,德國的僕從國多了起來,到蘇德戰爭爆發,倒變成蘇聯是一國之力以一敵眾了。
德國發動二戰是閃擊戰強大所向無敵嗎?也不是的,起碼在英法心裡,在蘇聯和史達林心裡,德國沒有那個膽子敢與這麼多強國作對。
從英法來說,即使英法在一戰後對戰爭的準備不足,放鬆了對德國的警惕,但英國還是有英吉利海峽的優勢,法國也有馬其諾防線的支撐,是他們在德軍閃擊波蘭以後沒有認真研究,德軍分幾路閃擊法國也是對閃擊戰信心不足和對法國300萬陸軍心存顧慮。
從蘇聯來說,德軍在戰爭打響後半年時間內所向披靡,完全就是史達林和蘇軍統帥部在指揮上失誤所致,跟閃擊戰有多厲害沒有關係。1940年朱可夫和巴甫洛夫進行首長機關軍事演習時,已經把德軍作為假想敵,朱可夫演習的進攻路線也是德軍後來閃擊蘇聯時進攻的戰場,朱可夫在演習總結中已經指出了蘇軍的部署和防禦缺點,但史達林和巴甫洛夫都不當回事,在史達林和一些蘇軍高級將領眼裡,德軍只有佔領了英倫三島才會有進攻蘇聯的把握。
所以,史達林在邊境線上部署的幾百萬蘇軍全部是以進攻隊形展開的,戰爭打響後,蘇軍仍然採取了全面進攻的方式,在後方根本就沒有做好防禦作戰的準備,有些地方甚至連築壘地區都沒完善,這才是德軍如入無人之境的重要原因。
從上面分析看出,德國能以一敵眾只是表面現象,在表象後面,是各國沒有對希特勒的擴張野心給予足夠重視,即使二戰爆發以後,人們對閃擊戰的破壞性危害性也沒引起足夠重視,因為在此之前,裝甲坦克作為單一陸戰進攻部署還沒有先例,人們之所以對德軍的閃擊戰談論較多,大概與閃擊戰的快速打擊更能體現戰場效果有關吧。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蘇德戰爭》
精彩推薦: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為何不執行雷鳴行動命令?左右為難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