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閃擊戰所向披靡,為何說不是德國一己之力?放鬆警惕幫了大忙

2020-12-18 島主說事

二戰時,德國的閃擊戰為什麼能以一敵眾?因為其它各國飽受一戰的戰亂痛苦,又沒有希特勒那樣的擴張野心,讓德國閃擊戰突然襲擊得逞。

一方面,德國的以一敵眾說明其它各國放鬆了警惕。

德國作為歐洲經歷過一戰二戰全都失敗的國家,說明在當時並不受人待見,試想一個經常與鄰居打打殺殺的國家,怎麼可能有眾多盟友呢?即使勉強拼湊起來的幾個僕從國,也都是逼不得已和三心二意罷了。

實際上,德國雖然在二戰前迅速崛起,也是趁著其它國家嚮往和平,把主要精力放在振興經濟上面發動二戰的。拿歐洲最強的英法列強來說,一戰後他們一直是歐洲的龍頭老大,不僅掌管著一戰後的歐洲秩序,還對德國有戰敗國的監督之權。由於一戰後英法從上到下普遍嚮往和平,認為德國經過一戰的戰敗,歐洲會出現長時間的和平,厭戰以及和平麻痺思想佔據輿論陣地,讓德國有了可趁之機。

而德國的崛起並不是憑空產生的。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導致世界經濟大蕭條,各國在提振本國經濟解決自身困難的同時,德國卻能異軍突起,原因就在於英法強加給德國戰爭賠款的同時,英美法包括蘇聯都給予了德國在貸款和各方面的支持,他們本想把德國變成一個加工廠,成為一個勞動力市場,沒想到德國卻是採取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策略,一面應對英法美的打壓為其生產利潤,一面卻在做著重新崛起的準備。

1933年希特勒成為公眾人物以後,他審時度勢充分利用了德國民眾的憤怒心態和不做英法奴隸的願望,從而贏得了領導力。

一些人認為,德國發動二戰,能夠用閃擊戰徵服西歐各國,甚至差點打敗蘇聯,是因為德國當時的軍事實力強大,其裝甲閃擊戰無人能比。如果真這麼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德國發動二戰成功,並不是德國自身有多麼強大,而是周邊環境促成了希特勒野心膨脹。

英法蘇有沒有機會阻止德國發動二戰?這個命題是成立的。起碼有這樣幾個機會是看得見的。1935年希特勒就開始廢除《凡爾賽條約》關於不準德國擴充軍事力量的條款,允許德國擴充軍隊實施徵兵,這就是德國走向侵略擴張的第一步棋,但英法睜隻眼閉隻眼,把重心放在德國繳納的戰爭賠款去了。第二次機會,德國在蘇臺德領土爭端問題上,英法又當了和事佬,還幫德國侵略捷克搭臺唱戲。第三次機會,德國閃擊波蘭前,希特勒也怕蘇聯在後面搞小動作,而史達林也擔心德國會在佔領波蘭後出兵蘇聯,所以在1939年的春天就把英法波三國代表請到莫斯科商量組建四國同盟,共同阻止德國佔領波蘭的問題,可這三國根本不當回事,派去的代表不僅沒有話語權,連討論都懶得討論,結果導致蘇德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從這個層面分析,德國發動二戰,並不是以一敵眾,而是有人在幫他們的忙。只不過此時的歐洲各國都不齊心,雖然表面上沒有加入德國的侵略擴張,而行動上卻幫德國打開了場面。甚至英法等國一度還想德國禍水東移,這些面和心不和的背後,彰顯的是其它各國心懷鬼胎,給了德國發動閃擊戰的機會。

另一方面,德國的以一敵眾,說明其它各國對閃擊戰的危害性缺乏足夠認識。

認真分析二戰歐洲戰場就會發現,德國發動二戰完全依靠的是裝甲快速機動的閃擊戰,如果再認真地從中找出特點規律,並不難發現,閃擊戰戰術很單一,打法也簡單就是鉗形攻勢迂迴作戰,其缺點和不足很容易發現。而從德軍在戰場上的表現來看,離開裝甲打擊基本就打不了仗,這不是短板是什麼?

德軍閃擊戰之所以所向披靡,就是因為歐洲各國缺乏對其殘酷性給予足夠的重視和認識。如果說閃擊戰侵略西歐各國是合適的戰法,那麼進攻蘇聯就是自找苦吃,憑蘇聯當時的軍事實力德國能不能打得贏?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公開宣戰擺開戰場對決,德軍不是蘇軍的對手。

德國發動二戰是以一敵眾嗎?實際上,德國在閃擊波蘭以後,就不是一己之力了。早在德國動武之前,義大利墨索利尼已經先在非洲動手了,從一定程度上講,二戰是墨索利尼和希特勒後來加上小日本串通一氣打起來的,佔領法國以後,德國的僕從國多了起來,到蘇德戰爭爆發,倒變成蘇聯是一國之力以一敵眾了。

德國發動二戰是閃擊戰強大所向無敵嗎?也不是的,起碼在英法心裡,在蘇聯和史達林心裡,德國沒有那個膽子敢與這麼多強國作對。

從英法來說,即使英法在一戰後對戰爭的準備不足,放鬆了對德國的警惕,但英國還是有英吉利海峽的優勢,法國也有馬其諾防線的支撐,是他們在德軍閃擊波蘭以後沒有認真研究,德軍分幾路閃擊法國也是對閃擊戰信心不足和對法國300萬陸軍心存顧慮。

從蘇聯來說,德軍在戰爭打響後半年時間內所向披靡,完全就是史達林和蘇軍統帥部在指揮上失誤所致,跟閃擊戰有多厲害沒有關係。1940年朱可夫和巴甫洛夫進行首長機關軍事演習時,已經把德軍作為假想敵,朱可夫演習的進攻路線也是德軍後來閃擊蘇聯時進攻的戰場,朱可夫在演習總結中已經指出了蘇軍的部署和防禦缺點,但史達林和巴甫洛夫都不當回事,在史達林和一些蘇軍高級將領眼裡,德軍只有佔領了英倫三島才會有進攻蘇聯的把握。

所以,史達林在邊境線上部署的幾百萬蘇軍全部是以進攻隊形展開的,戰爭打響後,蘇軍仍然採取了全面進攻的方式,在後方根本就沒有做好防禦作戰的準備,有些地方甚至連築壘地區都沒完善,這才是德軍如入無人之境的重要原因。

從上面分析看出,德國能以一敵眾只是表面現象,在表象後面,是各國沒有對希特勒的擴張野心給予足夠重視,即使二戰爆發以後,人們對閃擊戰的破壞性危害性也沒引起足夠重視,因為在此之前,裝甲坦克作為單一陸戰進攻部署還沒有先例,人們之所以對德軍的閃擊戰談論較多,大概與閃擊戰的快速打擊更能體現戰場效果有關吧。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蘇德戰爭》

精彩推薦: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為何不執行雷鳴行動命令?左右為難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相關焦點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
    閃擊戰術如何產生的?這個話題今天不去研究,古德裡安如何成為德軍的閃擊戰之父也不去討論。單單說說閃擊戰對於德國發動二戰的推波助瀾和對戰場環境的要求。實際上,德軍發動閃擊戰真正發揮作用是分成幾個階段來認識的。第一階段是閃擊戰成為德軍的進攻法寶階段。
  • 二戰藍色方案,為何說是巴巴羅薩計劃的補充?閃擊戰打不下去了
    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對蘇軍來說是意料之中,同時又是特別意外。說意料之中,是因為蘇軍早在1940年就以德軍為假想敵進行了首長機關軍事演習,史達林據此還在西線五個軍區加大了兵力部署,說明蘇軍是有充分準備的;說特別意外,是因為史達林過分相信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作用,認為德軍只有佔領了英倫三島才會對蘇聯動手。
  • 二戰時期日本為何能在亞洲戰場所向披靡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是二戰時期的主要參戰國之一,是軸心國集團的二號國家。作為德國的重要盟友,日本承擔了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主要作戰任務。在亞洲戰場,日本軍隊橫掃亞洲,所向披靡,把中國軍隊打的節節敗退,把西方殖民軍隊打的抱頭鼠竄,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眾所周知,二戰時期日本的武器裝備特別是陸軍裝備並不先進,和西方差了一大截,那麼為何日本能在亞洲戰場所向披靡?第一,作為世界主要強國之一,日本的實力是值得肯定的。二戰時期,日本是僅次於美德蘇英的世界第五大強國,工業非常發達,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國家。
  • 二戰時期,為何德國最先攻打波蘭?
    文|小河對岸二戰,是以德國閃擊波蘭為全面爆發標誌的。那麼,為何德國會最先攻打波蘭呢?德國最先進攻波蘭,並不是偶然的決定,而是蓄謀已久。無論從英、法等國的態度,還是德國的地緣政治及德國的民族情感與德波雙方的歷史等因素上來看,波蘭都是德國首攻的不二之選。首先,從當時的背景上來看。在德國進攻波蘭之前,由於英法等歐洲大國對德國的綏靖政策,德國軍隊不但進入了萊茵非軍事區。還先後完成了對奧地利與捷克的吞併,並將斯洛伐克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德國對波蘭已經形成了戰略上的半包圍態勢。
  • 古德裡安是二戰德國名將,為何沒有被認定為戰犯?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的世界大戰,無論從戰爭的規模,還是戰爭帶來的影響來說二戰都是史無前例的。在這一場世界大戰中湧現了大量的軍事人才,如果拋開戰爭的立場來看,德國將領的能力是被後人認可的。在德國眾多的名將中,古德裡安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
  • 淺談德國二戰前的戰爭動員,閃擊波蘭在一瞬間
    問你們個問題:二戰的時候,德國攻陷波蘭用了三十六天的時間,攻陷法國用了四十二天,打跨丹麥用了四個小時,打垮挪威用了六十二天,你會不會感嘆到這也太快了吧?如果我要是告訴你,在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戰爭狂人和他的團隊就準備了足足六年的時間,你就不足為奇了。本期文章啞巴君將會從兩個方面談一談二戰前期的德國戰爭動員。
  • 閒話二戰——納粹德國閃電戰前期的勝利 巴爾幹和北非
    克裡特島2.閃擊巴爾幹的特點及影響軍事上,在閃擊巴爾幹的過程中,其主要的特點,一是德意日法西斯盟國糾集僕從國一同作戰,另一特點是開展了大規模空降戰克裡特島空降戰役是二戰期間的大規模空降戰役之一,也是二戰中唯一的以空降部隊為主實施的進攻戰役。德國統帥部之所以決定攻佔克裡特島,是因為該島對奪取地中海中部和愛琴海的制海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以空中進攻為主的大規模立體跨海作戰的克裡特戰役對二戰中的空降作戰產生了重要影響。戰役中,完全掌握了制空權的德國空軍起了決定性作用,使英國地中海艦隊遭受重大損失。
  • 二戰爆發後,德國為何直到1943年才進行戰爭總動員
    文/寂寞的紅酒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150萬大軍閃擊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爆發後,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紛紛進入戰爭狀態,進行了全面的戰爭動員。不過奇怪的是,雖然德國也進行了戰爭動員,但德國很長時間都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即使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人仍然在悠閒的進行生產和生活,完全不像日本和蘇聯那樣進入了全面戰爭狀態。實際上,直到1943年德國才進行全面動員,激發出全部的戰爭潛力。不過等到德國醒悟進行動員時,為時已晚,德國已經無法挽回敗局。德國的戰敗很大程度上和德國長期沒有進行全面戰爭動員有關。那麼為何德國直到1943年才進行戰爭總動員?
  • 二戰爆發前,德國為何會對攻擊波蘭信心不足?原來波蘭以前也強過
    二戰爆發前,德國為何會對攻擊波蘭信心不足?原來波蘭以前也強過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國閃擊波蘭作為標誌開始的。當然了波蘭騎兵拿刀砍德國騎兵的傳聞是虛構的,波蘭當時的軍事實力排名歐洲第6,軍工業十分發達,能夠獨立生產飛機坦克,就算是放眼全世界也勉強算得上列強行列。況且波蘭當時還和英國法國結成盟友,一旦德國膽敢入侵,英國和法國按理說會立馬從背後攻擊德國。波蘭當時看起來那麼強大,德國在入侵波蘭前可是下了很大的決心,一開始都不敢對波蘭發動進攻。
  • 二戰蘇聯一觸即潰,奈何日本坐山觀虎鬥,德國慘遭滑鐵盧之戰
    蘇聯大部分城市已盡歸德軍麾下,還剩下首都莫斯科靜靜的矗立著,蘇聯一方面在指揮城內百姓和重要機構有序撤離,另一方面在調兵遣將,加緊防禦,要與德國決一死戰。時至12月,莫斯科保衛戰一觸即發,而德國亡蘇戰爭的號角也即將吹響,德國國內新聞報刊已為德國即將佔領蘇聯留下了頭條版面。
  • 二戰德國一共有27位元帥,名將古德裡安為何沒在其中?全因這3點
    二戰德國一共有27位元帥,名將古德裡安為何沒在其中?全因這3點二戰中德國最負盛名的三位將領:古德裡安、曼施坦因以及「沙漠之狐」隆美爾。想必熟悉外國戰爭史的看官,對此三人都不陌生。在現如今的網絡上有不少對這三位德國將領的調侃。
  • 二戰秘聞,傳說蘇德戰爭前蘇軍密謀大舉進攻德國——大雷雨計劃
    眾所眾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 1941年6月22日,這一天納粹德國閃擊蘇聯,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啟動!而蘇德戰爭初期,蘇聯應對是相當不力的,蘇聯成為二戰傷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國家之一,有相當程度都是因為初期應對不當。
  • 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客觀條件成熟還是美國的苦肉計?真相成謎
    從一定程度上講,張鼓峰戰役是日軍的試探之戰,諾門罕戰役是日軍的決定之戰,都沒希望以後,日軍對北上基本失去信心。第二,二戰爆發後,德國在歐洲圈地佔田,日本也想另起爐灶。如果說蘇德戰爭爆發前,日本是在猶豫觀望的話,那麼,德國閃擊蘇聯卻使日本打了雞血,當世界各國都把目光放在德國身上時,日本正好瞅準機遇擴張自己。這一時期,日本採取的是左右逢源的政策,一方面與德意保持合作意願,一方面與蘇聯籤訂中立條約,避免後院起火,實際上,就是在為南下作準備。
  • 二戰明斯克戰役,蘇德坦克之比2200VS1700,蘇軍為何被包了餃子?
    在二戰蘇德戰場上,蘇軍被德軍成功合圍的戰役一共有兩次,一次是德軍閃擊蘇聯開始時的明斯克戰役,一次是緊隨其後的基輔戰役。這兩次戰役,德軍的裝甲集群快速機動功不可沒。可是,如果說基輔戰役的失利是由史達林主觀不準撤退原因擔責的話,那第一次明斯克戰鬥中,蘇軍佔有2200輛坦克對德軍1700輛坦克的優勢,為何還是被德軍包了餃子呢?
  • 二戰義大利是「戰五渣」,為何還能成為德軍的盟友
    二戰義大利是「戰五渣」,為何還能成為德軍的盟友有些人不了解二戰的歐洲和北非,北非戰局後期德軍和意軍的裝備補給都很差。意軍對航母不重視(二戰各國都不重視,但坎寧安元帥慧眼識珠,看出航母的妙用。讓二戰避免繼續陷入戰列艦對轟的爛戰),意軍的艦艇對防空也是極其不重視,意軍的指揮機構也是臃腫與無序。不過美軍在珍珠港時也是這樣(不過我懷疑美國人故意而為,偷襲珍珠港時航母的突然離港,夏威夷的大量藥物補給。我想美軍知道日本會偷襲,想靠這個藉口開戰。
  • 二戰蘇德戰爭,蘇聯為何能迅速恢復戰鬥力?兵力集中單打一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以後,圍繞德國該不該繼續向東擴大戰爭的問題,一直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些人認為,如果希特勒見好就收,在佔領波蘭和法國等西歐國家以後,把主要精力用在進攻英倫三島上,戰局可能對德國還有利;另外一些人認為,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史達林也可能要進攻德國,只要希特勒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前不再主動進攻,穩住既有戰線,德國就能獲得戰爭主動權。
  • 二戰蘇德戰爭,刻赤半島和哈爾科夫之戰,為史達林格勒戰役打基礎
    發生於1942年6月28日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是二戰蘇德戰爭的重要轉折點。但是,德軍為什麼要打這樣一場戰役,戰場重心又為何從中線重新轉移到南線?本來,蘇德雙方都在為1942年春季第二次莫斯科會戰做充分準備,為什麼戰鬥最終卻在史達林格勒發生了呢?
  • 二戰:德國進攻波蘭前,波蘭元帥為何敢叫囂三天滅亡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閃擊奧地利、比利時等歐洲小國並不足為奇,戰場上這些歐洲小國無論是從經濟實力還是軍事戰備上都不足以與儲備良久的德國相抗衡,然而在德國與蘇聯交界處的波蘭,但就人口與領土面積上而言,都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國家,就是這麼一個相對來說不算小的國家,卻在德國的鋼鐵洪流面前,僅僅支撐了不到二十天的時間,這不禁讓以英法為主的反抗法西斯聯盟瞠目結舌
  • 二戰時期的德國,戰鬥力很強,為什麼最後卻失敗了
    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在戰爭前期,德國軍隊一路勢如破竹,甚至連強大的法國也在幾十天內就宣告投降。1940年5月,英法聯軍被德軍逼退到敦刻爾克。在德軍裝甲部隊離敦刻爾克只有10公裡時,希特勒卻下達了原地待命的命令。這樣一個決定,使得英法三十多萬軍隊得到了充分的撤離時間,最終他們上演了奇蹟般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 二戰時期德國四大名將,一位出身海軍
    這四位將領以他們非凡的軍事指揮藝術幫助希特勒改寫了世界歷史,使德國在二戰初期戰無不勝。不論是曼施坦因的「閃擊戰略」,還是隆美爾的「沙漠戰術」,以及古德裡安的「裝甲突擊理論和實踐」,還是卡爾鄧尼茨的「狼群戰術」,都對二戰的進程乃至世界軍事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的軍事理論和戰例推動了現代作戰樣式的發展,直到今天仍值得我們借鑑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