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原著《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電影有什麼缺點?

2021-01-09 小派愛電影

答|百度派 @cycycy

1.缺乏事件的邏輯基點。

這個事件的核心是,來自天南地北看似各不相關的13個人,為了殺死5年前阿姆斯特朗慘案逃脫了法律制裁的兇手雷切特而一起乘上了東方快車,這13個人精心安排好了每個人的「偽證」,從而編造出了一個不存在的「兇手」,【這個兇手在A站上車,晚上殺了雷切特,在後半夜列車到站B站後,兇手下車離開了這列火車】。那麼當第二天早晨發現屍體的時候,13個人就會向警方用串供的方式證明這樣一個事件的存在——讓警方相信「真正的兇手」已經不在火車上了。

但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意識到了,這件事最大的問題在於,首先,因為波洛先生的出現,13個人職能將也在頭等艙裡的波洛先生當做他們的「目擊證人」去演這場戲(這才有了影片中晚上吵醒波洛先生的敲門聲,雷切特的聲音以及穿紅色睡袍跑步的人);然而緊接著意外發生了,因為大雪封路,沒有辦法使得劇本中「兇手殺完人以後在B站下車」的情況成立。那麼,嫌疑犯就只能限定在這頭等艙的13個人中(為什麼不可能是其他車廂的乘客,在原著中也有嚴謹的論述)。

在這種情況下,13個人只好一個人為另一個人作偽證,每一個人都說著虛假的證詞,提供著虛假的證物,隱瞞著一切和阿姆斯特朗家相關的信息。而推理的精彩就在于波洛先生剝繭抽絲,在一個一個的單獨詢問中,發現每個人邏輯的錯誤和在試探中發現每個人身份的漏洞最終推斷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這13個人,每個人都與當年的阿姆斯特朗有關,也都參與了兇殺案。

可以看出,電影中,雖然有這兩段情節,卻根本沒有解釋這兩個因素的必要性,這也使得這場著名的推理,從一開始就失去了邏輯基點

2.推理情節的嚴重缺失。

影片中,波洛作為一個神探,卻連續兩次認錯了兇手,這簡直是我最不可以忍受的事情。因為,原著中,直到最後真相大白之前,波洛先生都沒有做出定論!這意味著他從未被那些看似輕而易舉得來的線索所迷惑。

舉個兩個很簡單的例子——

其一。原著中有特意強調每個人的包廂位置,也有將整個時間線進行整理說明——當然是通過波洛先生的視角。也就是說,讀者和波洛先生擁有同樣的信息去做出推斷。必須要說明的是,包廂位置,和時間線,是的,時間線,這一點非常重要。小說中,甚至1974版的影片中,都對這一點做了詳細的說明,包廂位置的不同將影響每個人對事件描述的真實性以及每個人的證詞是否有虛假——波洛先生聽到的聲音是幾點,波洛先生看到的那個穿猩紅色睡衣的人是誰,波洛先生聽到的那句法語到底是誰說的?(是的,那句「我沒事的」法語不可能是雷切特先生說的,因為他不會法語,這和那個故意被弄壞的表,放在現場的手帕和菸斗一樣,都是故意誤導波洛的線索,而在影片中,這些線索要麼一筆帶過要麼隻字未提。)

其二。原著中專門有一章叫做「十個問題」

1.有字母H的手帕。是誰的?

2.菸斗是阿巴斯諾特上校丟的,還是其他人的?

3.穿猩紅色睡衣的是誰?

4.假扮成列車員的那個男人或女人是誰?

5.為什麼手錶指針指向一點一刻?

6.謀殺發生在那個時間嗎?

7.是更早?

8.還是晚一些?

9.我們能確定,殺死雷切特的不止一人嗎?

10.他身上的多出刀傷還有別的解釋嗎?

這是這個事件中段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波洛先生理清楚事情發生以後的推論開始。而在影片中,這十個問題居然在波洛先生認為瑪麗是兇手的時候說了出來——你他媽問題都沒回答,你怎麼好意思確定別人是兇手的?誰給你的勇氣?!就因為你既是導演又是主演嗎

整部電影,刪減了大段大段的推理情節,刪掉了大段對現場線索的分析和猜測,沒有提到任何有連續性的推論-驗證-推翻;一段簡單的線索分析+打鬥就能過掉一段精彩的劇情,甚至連單獨詢問,都沒有顯現出波洛最機智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面——

比如推斷女傭人是不是阿姆斯特朗家的廚娘時——「我給她設了一個套——她上當了。我說,我知道她是個好廚娘。她回答說:『是的。所有的女主人都這樣說。『 然而,加入你被僱傭做女傭人,你的主人將很少有機會知道,你是否是個誠摯的廚娘。」

那麼這部影片最後留下的是什麼?是波洛的掙扎,波洛的獨角戲,波洛對人性的探討,波洛的大徹大悟,波洛的心靈升華。

3.最精彩的地方變成了最噁心的地方。

我們先不說人物刻畫的硬傷,伯爵和伯爵夫人是有心理疾病還是有暴躁症?一個瘋狂嗑藥,一個一言不合就像狂犬一樣只會打人。

哈巴特太太是一個風騷迷人的老女郎?開場就把我驚著了,意思是還得出來點香豔的場景才有人看?

波洛跟個痴情老男孩兒一樣,拿著心上人的照片念念不忘等等.......

我們現在都不說這些人物硬傷了。

只說最後一段。

在這部小說中,精彩的推理,嚴謹的邏輯,意想不到的事件真相,其實都不如最後這一段升華的到位,我認為也正是最後波洛給出的那「兩個選擇」,才使得這個作品成為了永遠沒法超越的經典,而這個人物,也在第一次讀阿加莎作品的我的眼中,鮮活立體了起來。

應該說,事件的真相是對人性的一種拷問,更是對法律和公正的一種全新的審視。

這13個人有罪嗎?法律上講,當然有。雷切特有罪嗎?當然有。那他為什麼還活著?

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審判了他的死刑,宣揚的卻是這個世界的正義。

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人可以逃避內心的問責。

但波洛巧妙的做到了雲淡風輕。

波洛的魅力就在於他浮誇做作的舉止、客套囉嗦的談吐。那種滑稽自戀的外表和智慧溫情的內心之間的巨大對比,把這些都拋棄掉,那還是波洛嗎?當最後波洛威風凜凜、長大衣雪中飄舞、聲嘶力竭地質問兇手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完全崩潰的,這根本就是一個假的波洛!原著的結尾是波洛輕描淡寫地提出了兩種結論,然後請同伴選一種。同伴會意地選了錯誤的一種結論,不動聲色地放過了所有人。這種含蓄而溫情的英式作風,真的比改編版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以上內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東方快車謀殺案》:一宗背叛原著的謀殺案
    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小說可以算是英國國寶之一,作為除了聖經與莎士比亞之外最暢銷的小說作者,其作品一直在世界範圍內不斷被翻譯、出版、再版(今年新星出版社便在「午夜小紅殼紀念版」裡新出了其最經典的《無人生還》和《東方快車謀殺案》)。
  • 《東方快車謀殺案》:一部沒有推理的推理電影,還可以看什麼
    《東方快車謀殺案》算得上是阿加莎最經典的推理作品,自從1934年出版以來,多次改編成電視劇舞臺劇,2006年甚至有同名遊戲上線。加上今年肯尼思·布拉納拍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已經有了五個電影版本。2017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全體主演2017版《東方快車謀殺案》挺不錯的,古典主義的站臺和林海雪原的布景特效好看,帶有鮮明時代特色和身份標識的角色扮相好看,舞臺劇風格的運鏡和油畫般的構圖好看,但作為一部以經典小說作原型的推理電影,它不好看。
  • 東方快車謀殺案 - 電影評論 - 《東方快車謀殺案》測評 | IGN中國版
    畢竟,大多數電影受眾都已經去讀過原著、看過電影或者聽人講過這個故事,已經知道兇手是誰。 他明白,翻拍的《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已經無法用懸念來吸引觀眾了。阿加莎·克裡斯蒂(Agatha Christie)這部完美的小說對他來說是個大難題。他能夠做的,就是挑選一批驚才絕豔的演員,讓他們的演繹成為不朽之經典,並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樂趣。
  • 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新在哪裡
    大概誰都知道《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兇手是誰,似乎這是一部不怕被劇透的電影。但果真如此嗎?1934年第一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封面。作為偵探小說大師阿加莎的代表作,《東方快車謀殺案》自1934年1月1日出版以來,風行世界足有83年之久,其間它已5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最為人熟知的便是1974年眾星雲集的電影版本,該片獲得第47屆奧斯卡獎6項提名,出生於瑞典的英格麗·褒曼,更是以其古怪的瑞典口音英語,最終摘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 東方快車謀殺案結局是什麼意思 故事大反轉令人措手不及
    《東方快車謀殺案》再度被翻拍了,老故事能否玩出新花樣呢?不過令人好奇的是《東方快車謀殺案》結局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英國女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曾經寫過很多偵探小說,其中的大偵探波洛系列以及馬普爾小姐探案系列被多次改編搬上了大小熒幕。《東方快車謀殺案》無疑是其中很受關注的一部。
  • 話劇《東方快車謀殺案》:獻給阿加莎的情書
    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捕鼠器戲劇工作室推出的話劇《東方快車謀殺案》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東方快車謀殺案》是世界偵探小說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一經問世,奠定了阿加莎·克裡斯蒂暢銷作家的地位。原著講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列辛普朗東方快車被暴雪阻於南斯拉夫境內,可能會在原地耽擱數日。
  • 《東方快車謀殺案》發蒙太奇式"嫌疑人"電視預告
    《東方快車謀殺案》「嫌疑人」電視預告 時長:00:30 來源:電影網 >今日,將於11月10日同步全球在內地公映的全明星懸疑偵探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發布一支「嫌疑人」電視預告,更匪夷所思的案情、更撲朔迷離的疑犯、更錯綜複雜的謎團令裝載著罪惡的列車愈發迷霧重重。
  • 一場偉大的謀殺《東方快車謀殺案》
    今天,鯨魚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非常的燒腦的懸疑推理電影。劇情簡述波洛作為本劇的主人公,行事低調、有輕微強迫症,還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信徒。波洛的身份是一名私家偵探,好在與快車的董事是好友,在最後時刻得到了一張上車票。
  • 從《東方快車謀殺案》到《利刃出鞘》
    所以說隨著科技的發展,推理電影是越來越難拍了。反觀上世紀七十年代改編自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暢銷小說,由著名導演呂美特執導的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因為故事發生的年代特徵,情節空間相對封閉,反而將主角偵探波洛的推理思維發揮的淋漓盡致。
  • 《東方快車謀殺案》:古典推理小說的巔峰之作
    我已經記不起看過多少個影視版本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了,大概是第五個,起碼是第四個。故事的結局自然早已寫就,豪華的列車,性格各異的乘客,兇狠的謀殺,聰慧的偵探,封閉環境下的驚悚,法理困境中的人性,一起成就了這部標誌性的推理派經典小說。
  • 《東方快車謀殺案》票房撲街了嗎?
    ,留給《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時間不多了。不同於《天才槍手》、《看不見的客人》等爆款懸疑電影,其小國別、奇特視角加上更為現代化的故事形態吸引到了很多路人觀眾獵奇觀影, 《東方快車謀殺案》作為IP翻拍,第一波的受眾人群是前作影迷、偵探書迷,或者喜歡看懸疑電影的小眾人群。
  • 簡影|1974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才是阿婆的味道
    由小說改編的電影,拼的不是故事情節,而是拍攝邏輯。之所以這期會推薦這麼有年代感的電影,是因為簡小姐最近的英文原著賞析課正好在讀《東方快車謀殺案》,一部由英國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撰寫的偵探小說。阿加莎,江湖人稱阿婆。
  • 《東方快車謀殺案》推理小說大宗師經典作品,13位巨星出演
    阿加莎·克裡斯蒂是世界公認的推理小說大宗師,她創作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懸疑推理作品,例如《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三幕悲劇》、《無人生還》等;而這些小說改編的話劇、廣播劇、電影和電視劇等,同樣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這本寫於1934年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迄今為止已經是第五次被搬上熒幕了。
  • 《東方快車謀殺案》電影都拍了五六個,還是沒走出福爾摩斯的陰影
    他導演並主演的 2017 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上映了。超級 IP 的新編雖然《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原著已經發布了 83 年,但是可能真的有不少觀眾對這個故事並不了解的。電影散場的時候,我聽到旁邊的年輕情侶之間有這樣的對話:「我還以為主角是福爾摩斯。」「這個故事好像是根據美國真是事件改編的吧。」「阿姆斯特朗是那個登月那個人麼?」
  • 新版及以往版本《東方快車謀殺案》的高階分析 (上) [各種透!]
    我不是一個阿婆的鐵粉,而且遠遠不是,因為她的小說我只讀過2本,1本是《東方快車謀殺案》,另一本是在少兒圖書館借閱的《無人生還》,應該是距離上一本《東方快車謀殺案》不長的時間吧。《無人生還》的結尾我至今還清晰記得,當時可是不大不小的震撼了我一下,那個結尾太絕了!
  • 《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跨越83年的經典帶你發現譯製片的美
    編者按:全明星懸疑偵探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於11月10日重磅登陸中國。儘管故事早已為人熟知,但是經典的魅力從未減弱。隨著《東方快車謀殺案》的上映,譯製片話題又引起人們的關注,中文配音版會不會消失呢? 有人認為,是英語的逐漸普及使更多觀眾習慣於看原版電影。儘管國人的英語水平水漲船高,但譯製片還是需要的,因為譯製片不只是翻譯的問題,也是創作創新的問題,優秀的譯製片在藝術造詣上的貢獻甚至會超過外國片。
  • 豪華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別錯過
    對於每周都有大片看的11月來說,本月10日上映的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所要講的故事,相信不少朋友都非常熟悉。畢竟,作為享譽全球的英國推理小說作家,有「推理女王」之稱的阿加莎·克裡斯蒂,不管是在文學界、戲劇界還是在影視界,都有重要的地位。儘管阿婆已經去世多年,但由她署名編劇的舞臺劇、電視劇和電影依然層出不窮。
  • 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
    十幾歲時開始看阿婆的推理小說及她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有些片子迄今已經反反覆覆冷飯炒了好幾遍。這次為了迎合翻拍的新《東方快車謀殺案》又咀嚼了一遍74版的老《東方》並且考慮到自己的英文程度差,平庸的智商不能應付原版片推理的燒腦,還特意和領導打招呼利用午休時間看了午場時段的國語版。
  • 《東方快車謀殺案》:為什麼我覺得拍成電影後一點也不好看?
    說真的,在看完《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原著後再看電影版,個人認為電影沒有很好地把懸疑推理小說該有的神秘感、恐怖感、正義感拍出來,看完一頭霧水。只剩下一句大寫的:這是偵探小說嗎????當他發現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真相時,他表示會將所有的罪人都繩之以法,絕不姑息,除非他死了。但之後他卻莫名其妙地被打動了,而且表示不會追究12個人的刑事責任。原著中的波洛是在解開眾人的犯罪事實後,很乾脆地為眾人脫罪了。只懲罰真正罪人的波洛,才是讓人喜歡的。但始終不明白為啥影版的要拍的那麼讓人尬?是要顯示人性的矛盾性?
  • 《東方快車謀殺案》為何值得被重拍 新劇本中有一股同情心
    2017年11月15日訊,1934年,英國偵探小說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創作的推理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出版,隨後,這部小說數次被改編為舞臺劇以及影視作品,成為超級IP。1974年,由西德尼·呂美特執導的同名電影匯集了阿爾伯特·芬尼、勞倫·白考爾、英格麗·褒曼等巨星參與,公映時轟動一時,成為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