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能來大陸,成為鄧麗君終生的遺憾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新書·搶鮮看

《絕響:永遠的鄧麗君》

  姜捷 著 現代出版社友情提供

   【內容簡介】1995年5月8日,鄧麗君猝然長逝,至今已18年。《絕響——永遠的鄧麗君》是為紀念鄧麗君而做。該書作者姜捷,踏遍八地,耗時十幾年,訪問超過兩百位鄧麗君生命中的至親好友、同事、歌迷,甚至包括極少曝光的鄧麗君的母親,因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終於一點一滴,完整譜寫出鄧麗君傳奇的一生,為她璀璨的一生留下深刻註記。

   臺上的輝煌、臺下的生命足跡、鮮少曝光的私生活、不為人知的童年回憶……這本書中都有,但你看不到獵奇,看到的只是在大時代的背景下,一個歌者美好生動又不無遺憾的一生。

   鄧麗君從小嚮往大陸

   1980年鄧麗君唱紅了電影《原鄉人》的主題曲,因為中國近代史上非常獨特的一段大時代洗禮,說著同樣語言、寫著同樣文字、流著相同血脈的兩岸同胞,隔著一片海峽,海棠葉那頭,淬鍊著華夏文明五千年來從未嘗試的政權管理,小番薯這頭,綰繫著斬不斷的深根、舍不了的鄉愁、忘不掉的親情、回不去的家園……中國大陸,是1949年到臺灣的遊子的原鄉,他們被稱為「外省人」,之後,無以數計在臺灣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生於斯,長於斯,臺灣就是他們的原鄉,《原鄉人》是如此溫柔地觸動了海峽兩岸的愛與痛,既單純又複雜,既煎熬又充滿希望。

   父母把流離失所的悲劇故事告訴了兒女,讓他們不忘原鄉,而眺望著原鄉的兒女就在豐沛而真摯的關懷裡成長;這是鄧麗君每每唱這首《原鄉人》都泫然欲泣的原因。鄧媽媽說:「也不懂為什麼她從小就關心大陸那邊的事兒,老問咱們為什麼會離開大陸,來到臺灣?天性吧!她是很想回去看看的,不是去開演唱會、賺大錢,她沒那心思,只是想回去看看。回去看看,我想,這是她永遠也圓不了的終生遺憾……」

   那是我和鄧媽媽的第一次訪談,「一生璀璨精彩的鄧麗君,可有什麼遺憾?」我以為自己問了個聰明的問題,可以套出她的輝煌情史,和為什麼始終沒有結婚之謎等等大家愛談的話題,完全沒有想到,竟是這麼「大」的遺憾。我安慰鄧媽媽:「不遺憾的,鄧麗君的歌聲回去了,整個大陸都在唱她的歌,不遺憾的!」

   鄧媽媽的大顆淚水終於蓄不住地滾落下來,幽幽地說:「就是因為大陸同胞這樣喜歡她,你不覺得更遺憾嗎?」

   我的心口重重揪痛了一下!是啊!是啊!如果她能回去,如果她能踏上終生嚮往的原鄉土地,如果她能抱抱她深愛的原鄉人,如果她能開口親自唱給他們聽,如果她能握著手,頑皮地用鄉音招呼:「哎,老鄉!」如果……如果……

   我記得,第一次訪談之後,我在採訪簿上寫下了自己的決心,我要徹底丟開一個影劇記者愛挖情史、愛爆八卦的壞毛病,我想寫的鄧麗君,不是她極力想藏起來不被窺探、不遭濫傳的受傷戀情,而是她的心,她的性情,她的愛,她的理想;她的歌聲是滋養原鄉泥土的甘芳,而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這隻蠶兒,終因緊系原鄉、張望著賦歸無期的憾,吐盡了最後的一根絲。

   鄧媽媽16歲就結婚了

    想了解鄧麗君的「原鄉之愛」,那就讓我們來談談她小時候從媽媽趙素桂口中聽到的故事吧!

   1926年,趙素桂出生於山東省東平縣一個篤實家庭,父親在哈爾濱擔任郵政局局長,日本人一到哈爾濱就開出誘人的條件,願意以加倍的月俸,要求他為日本人做事。但趙爸不願做亡國奴,只好帶著一家老小展開逃躲的日子。

   趙素桂十三歲那年,一家人落腳於河南,認識了黃埔軍校十五期畢業的鄧樞;鄧樞是河北省大名縣鄧臺村人,逃亡多年已經逃怕了的趙家二老,眼見這位中尉軍官英挺老實,應該是滿可靠的,戰亂中完全沒有把握帶得了初長成的少女平安逃難,就以一種「託孤」的心情,匆忙地讓他們兩人訂了婚。那年,她才十四歲。

    烽火赤焰逼著中國兒女迅速成長,鄧樞隨著部隊的調動頻繁居無定所,趙素桂則在當時蔣夫人蔣宋美齡所辦的孤兒院裡繼續讀書。日本人的侵華腳步日益迫近,幾乎每天都有轟炸聲或槍聲,讀讀停停的躲警報生涯,學子們心驚肉跳,亂世裡也談不到什麼遠景規劃,基於重承諾的義氣與責任感,鄧樞在趙素桂十六歲那年娶了她,兩人一無所有,結婚就是一種相依相守。婚後不久,他隨部隊調走,她在兵荒馬亂中生下第一個孩子。

   很快的,城裡失守,幾乎所有來不及躲避的婦女都遭到日本兵的蹂躪,不分少女、婦人或老嫗阿嬤,種種親眼看見的暴行,讓中國女人力求自保。趙素桂躲到鄉下,每天在臉上抹鍋底的黑灰,化妝成又幹又醜的老太婆,白天躲在地窖或防空洞,一步也不敢現身。

   產婦營養不足,當然沒有奶水,趙素桂想法子把生麥子包在毛巾裡擦擦,放在石頭中推磨出類似麥片的東西餵兒子,出生不久的嬰兒得不到應有的營養,瘦得不成人形。在一次躲警報的防空洞裡,由於她帶著孩子,防空洞裡擠得滿滿的,老百姓深怕孩子的哭聲會引來日本兵,堅持不讓她躲進來。為了防空洞裡所有人的安全,她含淚爬出防空洞,躲在附近山頭的大樹下,警報過後許久才敢出來察看。沒想到原先那個拒收她的防空洞整個被炸掉了,裡面躲著的人無一倖免,她驚出一身冷汗來,命運作弄總是意外連迭,令人亦驚亦嘆。

   趙素桂從北方輾轉到西南,孑然一身的她,到處打聽鄧樞部隊的動向,終於找到鄧樞,夫妻相擁,恍如隔世。又黑又瘦又老的趙素桂,讓鄧樞久久不敢置信,不敢相認,其實那時候她還不到二十歲!

    1947年帶著孩子再度逃難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沒過兩年安定日子,內戰爆發,鄧樞依然轉戰各地,趙素桂帶著老大長安、抱著老二長順再度逃難,從河南到南京,轉江西到廣東汕頭,一路走走停停,火車、卡車、大貨車、軍車,不斷換交通工具,最後才得以搭船到了之前聽都沒聽過的一個小島——臺灣。

   人山人海的逃難人潮,擠在運輸艦上,多少人被擠落海裡,多少人被拉下來,擠不上去縱然失望,擠上去的人也有的受不了幾天幾夜的暈船而跳海,更有人在船上飢病而死,那是趙素桂所親身承受的悲苦,她冷眼看著周遭,人的尊嚴與價值在那時都已蕩然無存,人性的軟弱與不可思議的劣根性都一一浮現,如果不是兩個年幼的孩子一直支撐著她堅強的求生意志,也許她也會和別人一樣悄悄死去,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會收葬。

   船行的時間其實並不長,對一個病人而言卻是終生難忘的漫長煎熬。十幾個小時之後,終於在基隆下了船,因嚴重營養不良而奄奄一息的她,被送入北投眷屬軍營中,喝水吐水、吃藥吐藥,那一年的中秋節,沒有月餅,沒有團圓,只有在對前途的茫茫無望,以及對彼岸家人的萬千牽絆之中慘澹度過,唯一支持她活下去的信念就是帶好兩個孩子,期待終有一天能再夫妻團圓。

來源:現代快報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鄧麗君三哥披露鄧麗君遺憾:未及赴大陸唱歌
    5月4日,一代巨星鄧麗君逝去15周年紀念日前夕,其三哥鄧長富在臺北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披露妹妹生前三件憾事:未能修一個學位、未及赴大陸唱歌、未能婚嫁。圖為鄧長富向記者展示新近發行的鄧麗君逝去15周年紀念郵冊。
  • 沒有來大陸演唱,鄧麗君一生的遺憾!
    鄧麗君當年在1974年的時候,就已經去日本發展自己的歌唱事業,她那個時候在日本發展順風順水,鄧麗君在1974到1979年之間,早就已經是一個大歌星了,她的歌曲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間,鄧麗君的歌聲傳到大陸,鄧麗君歌聲從此在這個時候受很多大陸同胞們的喜愛,那個時候因鄧麗君的歌曲在大陸傳開
  • 1979年,鄧麗君請成龍去高檔餐廳吃西餐,卻成為了終生的遺憾
    年少成名鄧麗君,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唱歌的天賦,年僅6歲的鄧麗君就已經是學校的「風雲人物」,無論是遊藝會還是各種晚會上,總能看到鄧麗君的身影。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1963年機會來了,11歲的鄧麗君參加了電視臺的黃梅調歌唱比賽,沒成想,鄧麗君以電影《梁祝》裡的一首《訪英臺》奪冠,這部電影由當時風靡港臺的影星凌波主演,沒想到剛剛以一個新人身份出現的鄧麗君居然打敗了年紀比她大,經驗比她多的前輩楊燕、金陵等人,這也為鄧麗君今後的事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 揭秘:鄧麗君為什麼沒能如願來大陸演出?
    她表示「能在大陸走紅,我沒有什麼特殊感覺,我一樣是唱給自己同胞聽」。至於把她的歌打入「靡靡之音」、「黃色歌曲」之列,鄧麗君只強調如果真的聽她的歌會被罰,「那就別聽了吧」!和鄧麗君「地下流行」的境遇類似, 《鄉戀》這首歌雖沒直接表現愛情, 但卻被某些人歸入港臺流行歌曲一類。1980年初的一天,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禮堂裡, 一位主管意識形態的高級官員最先點了《鄉戀》的名, 說大陸現在有個「李麗君」。
  • 鄧麗君:音樂讓她成為傳奇,也造就了她的遺憾
    一提起鄧麗君,首先腦海裡想到的就是她甜美的歌聲。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大陸的娛樂行業還沒興起,可那時的鄧麗君,早已拿獎拿到手軟。鄧麗君的音樂成就有多大?BBC中文網評價:「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
  • 一代歌后鄧麗君,一生只為到大陸開演唱會,卻成為遺憾
    在一次演唱會中,鄧麗君唱到:「阿里山的姑娘,沒有一個漂亮,只有我鄧麗君最漂亮」。哈哈哈,下面的觀眾還沒反應過來,鄧麗君自己都臉紅了。鄧麗君在舞臺上她不僅是一名女歌手。還是是一種文化的象徵,優雅溫柔代表了中國女性的形象,使得她在了人們的心中烙印了深刻的印象。
  • 鄧麗君沒到大陸開演唱,原因竟是這個
    ,聽這種「靡靡之音」  就像時下的刺青,是當時年輕人叛逆的表現  但就這麼經典的一位歌后,在她的一生中竟然沒有來過大陸開演唱會  網絡上傳聞很多,大抵調調就是環境不允許。。。  不過,首當其衝的還是「間諜說」  但對於這個說法本身就存在爭端的  首先從「日本說」開扒  理由莫過於鄧麗君在日本事業的發展  開創了流行唱法與日本傳統演出相結合的全新音樂形式  三次獲得日本樂壇的最高榮譽獎,直至過世後,日本唱片大賞還追認授予鄧麗君「特別功勞賞」  就以當時的形態來講,一個與日本有著如此千絲萬縷關係的歌手
  • 80年代,鄧麗君在大陸非常火,為什麼沒來內地演出?
    鄧麗君一直知道自己在大陸很紅,她不是不願意來大陸,可各種機緣巧合沒有來成,前半段和後半段各有原因。1978年左右,一些愛好音樂的年輕人開始互相翻錄鄧麗君的磁帶。那時候沒人知道這個有著甜美歌聲的女人是誰,他們只是在習慣了樣板戲的激昂之後,突然發覺音樂原來還可以如此美妙。很快,鄧麗君的歌聲通過地下的方式在年輕人中迅速流傳開來,先是翻錄磁帶、盜版磁帶,然後是翻唱集錦。敏感的大學生們對於鄧麗君歌曲尤其狂熱,當年的校園裡經常出現有關鄧麗君的討論。伴隨著音樂的流行,批判也逐漸開始。
  • 臺灣著名歌星鄧麗君為什麼一生都沒有來過大陸?
    一代歌后鄧麗君終其一生都沒能踏上大陸一步,這對她本人而言,其實是一種莫大的遺憾。1980年,臺灣曾出品過一部電影,名字叫做《原鄉人》,之所以叫這樣一個名字,是因為「原鄉人」這個稱呼指的就是生活在臺灣的大陸人對祖籍同胞的親切叫法,以此為名其實表現的就是主人公對原鄉——祖國大陸的嚮往和眷戀,有著深深的追根溯源認祖歸宗的寓意,而這部電影的主題曲《原鄉人》和《原鄉情濃》就是由鄧麗君演唱的。
  • 臺灣著名歌星鄧麗君為什麼一生都沒有來過大陸?
    一代歌后鄧麗君終其一生都沒能踏上大陸一步,這對她本人而言,其實是一種莫大的遺憾。1980年,臺灣曾出品過一部電影,名字叫做《原鄉人》,之所以叫這樣一個名字,是因為「原鄉人」這個稱呼指的就是生活在臺灣的大陸人對祖籍同胞的親切叫法,以此為名其實表現的就是主人公對原鄉——祖國大陸的嚮往和眷戀,有著深深的追根溯源認祖歸宗的寓意,而這部電影的主題曲《原鄉人》和《原鄉情濃》就是由鄧麗君演唱的。
  • 吳迪雜談:談鄧麗君歌曲中的思鄉情懷及她人生的遺憾之事
    今天我就跟你們分享一下我對她的這些情感歷程的理解,希望能幫助大家對鄧麗君小姐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吧。二:鄧家人的表述,前兩天看了一些有關鄧麗君君的新的資料,特別是看了她三哥面對媒體的一些採訪發言,他三哥鄧長富是現任臺灣鄧麗君教育基金會的董事長,因此他的發言應該是最為權威的。
  • 鄧麗君——今年她65!
    1959年,6歲的鄧麗君就開始跟隨臺灣空軍「九三」康樂隊四處演出,演唱各地民歌小調與黃梅戲。這是「外省人」的思鄉撫慰,也隨著臺灣當局推行的「國語文化」變革,成為新的本土文化。比起深受日本影響的臺語歌曲,國語歌曲承襲了30年代的上海歌曲、傳統地方戲以及中國大陸各個地方的民謠。當時,演唱國語歌曲的少女歌星們,和鄧麗君一樣,幾乎全都是軍方人士的眷村子弟,國語標準,家境清貧。
  • 鄧麗君《原鄉人》
    1980年鄧麗君唱紅了電影《原鄉人》的主題曲,因著中國近代史上非常獨特的一段大時代洗禮,說著同樣語言、寫著同樣文字、流著相同血脈的兩岸同胞,隔著一片海峽,海棠葉那頭,淬鍊著華夏文明五千年來從未嘗試的政權管理,小番薯這頭,綰繫著斬不斷的深根、舍不了的鄉愁、忘不掉的親情、回不去的家園……中國大陸,是1949年到臺灣的遊子的原鄉,他們被稱為「外省人」,之後,無以數計在臺灣出生的第二代
  • 吳迪雜談:談鄧麗君歌曲中的思鄉情懷及她人生的遺憾之事
    帝王如此,英雄如此,百姓也如此,來到這世上,每人都有許多未能達成的願望,故充滿了無奈與遺憾。我今天說的主角鄧麗君,她的人生也是如此。今天我就跟你們分享一下我對她的這些情感歷程的理解,希望能幫助大家對鄧麗君小姐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吧。二:鄧家人的表述,前兩天看了一些有關鄧麗君君的新的資料,特別是看了她三哥面對媒體的一些採訪發言,他三哥鄧長富是現任臺灣鄧麗君教育基金會的董事長,因此他的發言應該是最為權威的。
  • 鄧麗君,何日君再來?
    1965年,鄧麗君開始頻頻在電臺、歌廳演唱。在那個還是秀場的時代,人們最主要的娛樂活動便是在歌廳看秀。而對於12歲的鄧麗君來說,未免太早就開始「拋頭露面」。那時她常常一晚趕很多個場,並成為家中的經濟支柱。由於無法兼顧課業和唱歌,鄧麗君不得不從學校輟學。這對她來說,是生命中的一大遺憾,但也得以就此一門心思撲在歌唱事業上。
  • 鄧麗君紀念演唱會定成都 完成其大陸開唱夙願
    而包括周杰倫、梁靜茹、張靚穎、王心凌、羽泉在內眾多華語樂壇一線歌手還參與在14日成都舉行的紀念鄧麗君音樂會義演。鄧麗君的三哥、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鄧長富透露,參加演出的每位歌手都分文不取,演出收入將悉數捐獻給青海玉樹地震、臺灣八八水災,用作災後重建。  2010年5月8日是鄧麗君小姐逝世15周年紀念日。
  • 揭鄧麗君3大遺憾 死前未能如願找到好歸宿(圖)
    在當晚演出開始前,《愛上鄧麗君》的製作人李盾和鄧長富就媒體關心的各種熱點問題一一進行了解答。採訪中,鄧長富意外揭秘妹妹鄧麗君生前三大遺憾。李盾更放出豪言:音樂劇中最好的題材,就是「鄧麗君」。  熱點1 鄧麗君生前有三大遺憾  記者(以下簡稱「記」):鄧麗君42歲去世,她生前留下三大遺憾。
  • 絕響——永遠的鄧麗君
    父母把流離失所的悲劇故事告訴了兒女,讓他們不忘原鄉,而眺望著原鄉的兒女就在豐沛而真摯的關懷裡成長;這是鄧麗君每每唱這首《原鄉人》都泫然欲泣的原因。鄧媽媽說:「也不懂為什麼她小時候就關心大陸那邊的事兒,老問咱為什麼離開大陸,來到臺灣?她是很想回去看看的,只是想回去看看,我想,這是她永遠也圓不了的夢了……」那是我和鄧媽媽的第一次訪談,「一生璀璨精彩的鄧麗君,可有什麼遺憾?」
  • 從鄧麗君想起的
    在眾多歌曲中,我對鄧麗君的歌情有獨鍾,那親切熱烈的《甜蜜蜜》,詼諧風趣的《路邊野花不要採》,深沉優美的《海韻》,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鄧麗君的歌似乎表達了人們久違的某種情感,在暴風驟雨的鬥爭之外,在並肩戰鬥的同志情誼之外,還有一些情感也需要傾訴,需要宣洩,需要傳揚。鄧麗君那獨俱一格的歌喉,更讓我感到震撼。
  • 何日君再來:鄧麗君的一生
    當時由於電視還沒普及,鄧麗君的母親趙素桂在家裡做家務的時候就會用收音機聽廣播流行歌來打發無聊,小鄧麗君也再一旁聽著裡面傳出的旋律,沒想到的是,小鄧麗君只要聽個兩三遍之後就能唱出來,母親看了也很高興,所以家裡還添了一個小節目,晚上的時候讓鄧麗君唱歌給大家聽,鄧麗君也很有表演的欲望,小小的年紀在眾人面前表演時也不怯場,簡直就是為舞臺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