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搶鮮看
《絕響:永遠的鄧麗君》
姜捷 著 現代出版社友情提供
【內容簡介】1995年5月8日,鄧麗君猝然長逝,至今已18年。《絕響——永遠的鄧麗君》是為紀念鄧麗君而做。該書作者姜捷,踏遍八地,耗時十幾年,訪問超過兩百位鄧麗君生命中的至親好友、同事、歌迷,甚至包括極少曝光的鄧麗君的母親,因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終於一點一滴,完整譜寫出鄧麗君傳奇的一生,為她璀璨的一生留下深刻註記。
臺上的輝煌、臺下的生命足跡、鮮少曝光的私生活、不為人知的童年回憶……這本書中都有,但你看不到獵奇,看到的只是在大時代的背景下,一個歌者美好生動又不無遺憾的一生。
鄧麗君從小嚮往大陸
1980年鄧麗君唱紅了電影《原鄉人》的主題曲,因為中國近代史上非常獨特的一段大時代洗禮,說著同樣語言、寫著同樣文字、流著相同血脈的兩岸同胞,隔著一片海峽,海棠葉那頭,淬鍊著華夏文明五千年來從未嘗試的政權管理,小番薯這頭,綰繫著斬不斷的深根、舍不了的鄉愁、忘不掉的親情、回不去的家園……中國大陸,是1949年到臺灣的遊子的原鄉,他們被稱為「外省人」,之後,無以數計在臺灣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生於斯,長於斯,臺灣就是他們的原鄉,《原鄉人》是如此溫柔地觸動了海峽兩岸的愛與痛,既單純又複雜,既煎熬又充滿希望。
父母把流離失所的悲劇故事告訴了兒女,讓他們不忘原鄉,而眺望著原鄉的兒女就在豐沛而真摯的關懷裡成長;這是鄧麗君每每唱這首《原鄉人》都泫然欲泣的原因。鄧媽媽說:「也不懂為什麼她從小就關心大陸那邊的事兒,老問咱們為什麼會離開大陸,來到臺灣?天性吧!她是很想回去看看的,不是去開演唱會、賺大錢,她沒那心思,只是想回去看看。回去看看,我想,這是她永遠也圓不了的終生遺憾……」
那是我和鄧媽媽的第一次訪談,「一生璀璨精彩的鄧麗君,可有什麼遺憾?」我以為自己問了個聰明的問題,可以套出她的輝煌情史,和為什麼始終沒有結婚之謎等等大家愛談的話題,完全沒有想到,竟是這麼「大」的遺憾。我安慰鄧媽媽:「不遺憾的,鄧麗君的歌聲回去了,整個大陸都在唱她的歌,不遺憾的!」
鄧媽媽的大顆淚水終於蓄不住地滾落下來,幽幽地說:「就是因為大陸同胞這樣喜歡她,你不覺得更遺憾嗎?」
我的心口重重揪痛了一下!是啊!是啊!如果她能回去,如果她能踏上終生嚮往的原鄉土地,如果她能抱抱她深愛的原鄉人,如果她能開口親自唱給他們聽,如果她能握著手,頑皮地用鄉音招呼:「哎,老鄉!」如果……如果……
我記得,第一次訪談之後,我在採訪簿上寫下了自己的決心,我要徹底丟開一個影劇記者愛挖情史、愛爆八卦的壞毛病,我想寫的鄧麗君,不是她極力想藏起來不被窺探、不遭濫傳的受傷戀情,而是她的心,她的性情,她的愛,她的理想;她的歌聲是滋養原鄉泥土的甘芳,而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這隻蠶兒,終因緊系原鄉、張望著賦歸無期的憾,吐盡了最後的一根絲。
鄧媽媽16歲就結婚了
想了解鄧麗君的「原鄉之愛」,那就讓我們來談談她小時候從媽媽趙素桂口中聽到的故事吧!
1926年,趙素桂出生於山東省東平縣一個篤實家庭,父親在哈爾濱擔任郵政局局長,日本人一到哈爾濱就開出誘人的條件,願意以加倍的月俸,要求他為日本人做事。但趙爸不願做亡國奴,只好帶著一家老小展開逃躲的日子。
趙素桂十三歲那年,一家人落腳於河南,認識了黃埔軍校十五期畢業的鄧樞;鄧樞是河北省大名縣鄧臺村人,逃亡多年已經逃怕了的趙家二老,眼見這位中尉軍官英挺老實,應該是滿可靠的,戰亂中完全沒有把握帶得了初長成的少女平安逃難,就以一種「託孤」的心情,匆忙地讓他們兩人訂了婚。那年,她才十四歲。
烽火赤焰逼著中國兒女迅速成長,鄧樞隨著部隊的調動頻繁居無定所,趙素桂則在當時蔣夫人蔣宋美齡所辦的孤兒院裡繼續讀書。日本人的侵華腳步日益迫近,幾乎每天都有轟炸聲或槍聲,讀讀停停的躲警報生涯,學子們心驚肉跳,亂世裡也談不到什麼遠景規劃,基於重承諾的義氣與責任感,鄧樞在趙素桂十六歲那年娶了她,兩人一無所有,結婚就是一種相依相守。婚後不久,他隨部隊調走,她在兵荒馬亂中生下第一個孩子。
很快的,城裡失守,幾乎所有來不及躲避的婦女都遭到日本兵的蹂躪,不分少女、婦人或老嫗阿嬤,種種親眼看見的暴行,讓中國女人力求自保。趙素桂躲到鄉下,每天在臉上抹鍋底的黑灰,化妝成又幹又醜的老太婆,白天躲在地窖或防空洞,一步也不敢現身。
產婦營養不足,當然沒有奶水,趙素桂想法子把生麥子包在毛巾裡擦擦,放在石頭中推磨出類似麥片的東西餵兒子,出生不久的嬰兒得不到應有的營養,瘦得不成人形。在一次躲警報的防空洞裡,由於她帶著孩子,防空洞裡擠得滿滿的,老百姓深怕孩子的哭聲會引來日本兵,堅持不讓她躲進來。為了防空洞裡所有人的安全,她含淚爬出防空洞,躲在附近山頭的大樹下,警報過後許久才敢出來察看。沒想到原先那個拒收她的防空洞整個被炸掉了,裡面躲著的人無一倖免,她驚出一身冷汗來,命運作弄總是意外連迭,令人亦驚亦嘆。
趙素桂從北方輾轉到西南,孑然一身的她,到處打聽鄧樞部隊的動向,終於找到鄧樞,夫妻相擁,恍如隔世。又黑又瘦又老的趙素桂,讓鄧樞久久不敢置信,不敢相認,其實那時候她還不到二十歲!
1947年帶著孩子再度逃難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沒過兩年安定日子,內戰爆發,鄧樞依然轉戰各地,趙素桂帶著老大長安、抱著老二長順再度逃難,從河南到南京,轉江西到廣東汕頭,一路走走停停,火車、卡車、大貨車、軍車,不斷換交通工具,最後才得以搭船到了之前聽都沒聽過的一個小島——臺灣。
人山人海的逃難人潮,擠在運輸艦上,多少人被擠落海裡,多少人被拉下來,擠不上去縱然失望,擠上去的人也有的受不了幾天幾夜的暈船而跳海,更有人在船上飢病而死,那是趙素桂所親身承受的悲苦,她冷眼看著周遭,人的尊嚴與價值在那時都已蕩然無存,人性的軟弱與不可思議的劣根性都一一浮現,如果不是兩個年幼的孩子一直支撐著她堅強的求生意志,也許她也會和別人一樣悄悄死去,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會收葬。
船行的時間其實並不長,對一個病人而言卻是終生難忘的漫長煎熬。十幾個小時之後,終於在基隆下了船,因嚴重營養不良而奄奄一息的她,被送入北投眷屬軍營中,喝水吐水、吃藥吐藥,那一年的中秋節,沒有月餅,沒有團圓,只有在對前途的茫茫無望,以及對彼岸家人的萬千牽絆之中慘澹度過,唯一支持她活下去的信念就是帶好兩個孩子,期待終有一天能再夫妻團圓。
來源:現代快報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