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清明連假恐引爆第三波疫情,急診醫生發文警告注意這類人

2020-12-14 海峽導報

新冠疫情延燒,但不少臺灣民眾忍受不住清明連假的誘惑,單日超過5萬人跑去墾丁爽玩,恐成防疫破口,也讓臺灣當局緊急發布最高級警報,呼籲勿前往墾丁。

對此臺灣林口長庚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就指出,若爆發第3波疫情潮,最該注意的就是無症狀患者的傳染力。

吳昌騰在臉書發文指出,新冠病毒,就是叫「社交病毒」,只要接觸確診者,短短幾分鐘近距離接觸就可能染病,他呼籲千萬別跟自己賭運氣,與陌生人近距離接觸。

他指出,大家都很擔心清明連假過後,若知名景點、飯店出現人潮,又沒保持好社交距離,也沒戴好口罩,就會出現感染案例,而若發生這第3波感染,最要注意的就是隱性感染者(無症狀患者)的傳染力。文末他也呼籲,這段期間別去密閉空間,因為極有可能增加感染機會。

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相關焦點

  • 臺灣清明假期人流控管太慢 學者憂抗疫破功
    臺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日前有不少專家針對清明連假,紛紛警告會是臺灣能否安全度過的一大考驗,不料,民進黨當局卻在連假前鼓勵民眾出遊救觀光,與新加坡近期實施的軟性封城相比,島內人流控管防疫政策,讓不少專家感到憂心封城在臺灣上演。
  • 臺灣墾丁人潮洶湧!急診醫生憂1個月後會很慘
    新冠肺炎疫情還在燒,但清明連假一到,人潮湧入墾丁,這景象讓不少醫師看了憂心忡忡。新竹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科部急診外科主任白永嘉在臉書上貼出墾丁和花東夜市的照片,他忍不住直言,希望不要有任何帶原者在其中,否則一個月後就可能千人以上感染。
  • 疫情之下墾丁大街塞爆 醫護人員:臺灣人的劣根性
    據臺灣媒體報導,新冠肺炎在島內的疫情日趨嚴峻,而正值防疫關鍵期,還是有人趁著清明連假,跑去外縣市爽玩,讓一名醫護人員不禁發文表示,「現在在墾丁觀光人擠人的在想什麼?」他表示,前一陣子的連假才讓疫情惡化,事隔僅一個月,大家還是講不聽,根本「臺灣人劣根性」。
  • 受疫情衝擊 臺灣高鐵擬停售清明連假自由座
    下個月初就是清明連假,現又正逢疫情衝擊,臺灣高鐵公司為避免車廂擁擠,增加群聚感染風險,正研擬停售清明連假自由座車票,推全車對號座。由於自由座有約97折的優惠,若取消自由座,民眾不僅得多花錢,還要冒著當天買不到車票的風險,臨時要搭也可能沒車可坐,回鄉掃墓變得困難。    對此,高鐵表示方案還在研擬中,相關配套預計在今天會公布。
  • 清明連假 臺灣高鐵公司宣布只賣對號座
    下個月初是清明連假,正逢肺炎疫情衝擊,臺灣高鐵公司昨宣布,4月1日至6日的清明假期運輸期間,所有車次一律實施全車對號座,不售自由座車票,並暫停定期票、回數票、悠遊卡或一卡通聯名卡的使用,以降低感染風險;該時段車票,明(5)日零時起開放預售。
  • 臺灣境外輸入病例趨緩,陳時中:清明假期是否有防疫破口還待觀察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月7日公布,臺灣新增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均為境外輸入。臺灣目前累計確診達376例。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居家檢疫2例居家隔離1例。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境外移入的威脅應該是趨緩,在這波清明連假的大量移動,我們認為大概到星期天(12日),大概七天之後,我認為就可以看到相關變化。陳時中還是憂心清明假期造成防疫破口,更宣布擴大篩檢對象,除了醫護和照護機構人員,還多加了航空機組人員。
  • 臺灣景區被塞爆民眾不戴口罩,醫生:不見棺材不掉淚
    來源:看看新聞據臺灣媒體報導,新冠肺炎在島內的疫情日趨嚴峻,而正值防疫關鍵期,但島內各大景點卻是人山人海,許多人不僅沒保持安全距離,更是沒戴口罩。有島內醫護人員就在社交網站上發文表示,上次連假前,相關部門倡導大家不要出去玩,「結果擋不住臺灣人劣根性,照樣出去玩一波,果真14天後臺灣疫情高潮一波」。而這次清明連假,墾丁等觀光景點被塞爆,而醫院急診及負壓隔離病房也被前一波出去玩後的確診民眾塞爆,真是不勝唏噓。
  • 新冠疫情在法國恐將迎來第三波
    華輿訊 據歐洲時報「向東向西」報導 法國眼下正面臨著猛烈的第二波新冠疫情,迫使政府再度採取隔離措施,但科學委員會已經警告,第二波並不是最後一波,後面還會有第三波,甚至更多。而各國政府也因此面臨著管控疫情連續發作的問題,「直到最初一批疫苗或治療手段出現」,而這可能要等到2021年第二季度。年末的聖誕季是否會成為第三波疫情的開始?法國自由執業醫師聯合會(UMLF)主席馬爾蒂(Jérme Marty)認為,這的確有可能引起新感染病例的爆發,但家庭群聚感染的病毒必然由某個成員從外面帶來,這表明外部還有感染源。
  • 疫情當前臺灣當局竟鼓勵大家出去玩?陳時中自曝:「我掃過墓了」
    這周就是臺灣的清明連假,但目前臺灣仍處新冠肺炎威脅中,專家也擔心恐成防疫破口。對此,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自曝「我已經掃過墓了」,還表示相信臺灣人的水平和自律。臺灣也有清明掃墓習俗,清明節也成為另一種親友團聚節日,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臺灣也每天增加確診病例,讓人不禁擔憂,清明團聚、出遊恐擴大感染。對此,陳時中也表示,現在準備清明掃墓的人應該很少,大家應該都掃過了,「我也掃過了」,去的人沒有很多,希望大家有空就自己去自己的,去避免太過聚集。
  • 臺灣貿然開放邊境恐爆第二波疫情
    繼日本、泰國之後,臺灣地區又被歐盟摒於門外!歐盟公布開放邊境54個國家名單草案,臺灣未列其中,臺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直言,臺灣檢測量太低,很難說服其他國家,這件事值得民進黨當局警惕!學者也說,如果臺灣沒有準備好,確保入境者安全,貿然開放邊境,恐引爆第二波疫情。
  • 清明假期墾丁人潮洶湧 醫生曝一個月後或現恐怖下場
    【來源:中國臺灣網】清明假期墾丁大街湧現人潮,恐成防疫破口,警方在街上廣播,提醒大家「保持社交距離」。(圖片取自臺媒) 中國臺灣網4月4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但清明假期一到,墾丁大街上人潮擁擠,這景象讓不少醫師看了憂心忡忡。新竹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科部急診外科主任白永嘉在臉譜網(facebook)上貼出墾丁和花東夜市的照片,他忍不住直言,希望不要有任何帶原者在其中,否則一個月後就可能有千人以上感染。
  • 清明假期臺灣民眾擠爆各大景點 專家憂心稱像一個月前的義大利
    截至4月5日,臺灣地區確診新冠肺炎病例累計363例,目前已出現多例不明感染源的病例。 然而這個清明假期,島內各景點竟然擠滿了觀光遊客!
  • 清明假期臺灣民眾擠爆各大景點 專家憂心稱像一個月前的義大利
    然而這個清明假期,島內各景點竟然擠滿了觀光遊客!據臺媒報導,墾丁觀光景點、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花蓮東大門夜市、烏山頭水庫、旗山老街等11個熱門觀光景點這幾天都湧進大量人潮,其中墾丁更在三天內湧入7萬多人次,難以保持社交距離,許多遊客也沒戴口罩,外界擔心,如此密集群聚將成防疫破口。
  • 處於第二波疫情的法國,有第三波風險!搞不好1215解封要推遲!
    街邊的車上蒙著霜,講話會吐出霧氣,雙手不自覺地尋找口袋…… 這是今年冬天第一次感受到寒意,眼前霧氣蒙蒙,如同疫情仍在的明天一樣,模糊不清。 第三波疫情恐在一月中爆發 說實話,在12月這個時候提疫情,真的很掃興。
  • 清明假期臺灣島內現旅遊人潮,有民眾逛夜市不戴口罩引擔憂
    【環球網報導】臺灣清明假期即將結束,據臺媒報導,過去幾天,島內各大景點、夜市湧現人潮,不僅遊客之間社交距離不足,更出現一些人逛夜市不戴口罩的情況。報導提及,在臺灣宜蘭羅東夜市的民權路側,小吃攤位前擺著桌椅,遊客上前嘗鮮,但吃飯同時旁邊有人潮走過,且未戴口罩者多。
  • 臺灣清明連假,民眾還在排隊買口罩
    這樣一首改編後的《清明》,這兩天在臺灣社交平臺流傳,大家轉發留言直呼「太貼切了」。 今年臺灣清明假期從4月2日開始,放到4月5日,總共四天。連假期間,更多人真的只能選擇「回家蹲」,因為他們想出門,還不一定有口罩戴——目前的限購政策是7天買3片,4月9日之後將「升級」成14天買9片,還無法實現每日能買到一片。
  • 臺媒:新加坡新冠疫情反轉 臺灣人尷尬臺灣新冠抗疫劇情跟新加坡差...
    中國小康網4月21日訊 老馬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新加坡累計確診人數近日變成東南亞第一,已瞬間爆衝到6000多人,外媒分析新加坡疫情失控,主要在於太早鬆懈,寬鬆的防疫措施讓病毒有機可乘。報導被轉到PTT後引起網友熱議,反諷「這不是臺灣人這幾天寫照嗎?」、「臺灣人瞬間尷尬」。
  • 五一連假「1968之亂」正在臺灣上演
    一個月前的清明連假,臺灣民眾趴趴走,熱門景點擠破頭,醫護人員擔心出現防疫破口。為了避免這一現象再發生,民進黨當局趕在五一連假前升級「高速公路1968」App(1968是臺灣交通部門諮詢電話),來監控旅遊景點的人流量,用綠色、黃色與紅色三種顏色警示,嚴防群聚。不過,從這兩天的使用情況來看,這個警示功能一再出包,失準誇張,遭來罵聲一片。
  • 清明假期多個景點湧人潮 臺灣防疫措施升級
    (抗擊新冠肺炎)清明假期多個景點湧人潮 臺灣防疫措施升級中新社臺北4月6日電 因應清明假期多個觀光景點湧現人潮的情況,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日升級防疫措施,要求在連假期間曾到人潮擁擠地方活動的民眾自主健康管理14
  • 福奇:美國這哪是第三波疫情,分明還是第一波
    【文/觀察者網 齊倩】「美國從未真正度過第一波疫情,現在只是在同一波疫情中上下波動。」 隨著確診病例邁入第三次高峰,多家美媒近日相繼發出警告:美國已經進入疫情暴發以來「最嚴重的危險邊緣」,而且在進入冬季後,第三波疫情將比前兩波疫情的影響更為廣泛。但對於「第三波」疫情的說法,美國頂級傳染病學專家福奇並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