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科舉考試,無論文舉,還是武舉,只要是出自這裡,等於成功了一半。一旦高中,飛黃騰達的日子指日可待。索尼、年羹堯以及姚啟聖皆都因此地而受到重用。這個地方就是清朝皇帝的老家盛京(今瀋陽)。
有人說 " 家在盛京城,殿試容易贏 ",這句話就道出清朝皇帝對老家是多麼照拂。清朝共計12位皇帝,入關後十位帝王,有一半回過這裡,乾隆則高達四次,最後一次是已經七十啦!
清朝的官員跟先前的朝代都有所區別(包括元朝),滿漢雙方,以滿為主。另一個盛京是陪都,跟當年的朱元璋在南京後遷移,南京依然作為第二首都一樣。可是盛京城就不一樣,更像是清朝的退路(偽滿政府的溥儀最後的帝王路)。
科舉考試,恐怕漢人是不會輸的,但是清朝帝王也不是傻子。比詩書禮儀這類,滿人的確不如漢人,可是如果設立一個科目,用滿語蒙文作為考試的內容之一,等於設置了「滿人科舉」,很好的解決科舉錄取滿人的問題。
清順治帝設置了這樣的科舉制度,難壞了飽讀詩書的漢人。這一次的科舉考試,為滿人鋪足了地攤。如順治九年壬辰科滿榜狀元麻勒吉、榜眼折庫納、探花巴海,順治十二年乙未科滿榜狀元圖爾宸、榜眼賈勤、探花索泰 …… 這六位的官都做得不小,僅以排名居末的探花巴海為例,後為鑲藍旗蒙古都統,列議政大臣(正一品)。
可能大家會說,清朝不是設定:" 卷不分南北,以人數詳定,各省兼顧之。"實際就是浙江學子最慘,能力最出眾,淘汰的也多,而作為清朝皇帝的老家盛京,更是被聖喻恩寵。清朝初期的重臣,也是雍正留給雍正的四大輔臣之一的索尼(全名叫做赫舍裡 · 索尼),索尼就是盛京籍,而且是狀元。
索尼精通滿蒙漢三族語言,清軍入關是也是威名赫赫,可是在順治爺期間被多爾袞打壓,後回盛京看老家。順治帝後來召回,以及在擁護雍正登基時沒少暗中相助。
《雍正王朝》這個電視劇,想必很多人都有看過,作為其中的年羹堯,想必很多人清楚。清朝有八旗子弟,其中鑲黃旗就是黃帝的,也是盛京籍。年羹堯原來是奉天人,鑲白旗。然而憑藉關係弄到鑲黃旗的盛京戶籍,可是拿到了開啟輝煌人生的大門鑰匙。
擁有盛京籍的年羹堯不到三十歲就走向了很多人不敢想的地步,擁有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加封太保、一等公,成為封疆大吏。尤其在打準噶爾後,年羹堯的聲望更是達到頂點。此時的年羹堯也是開啟作死,王公大臣見他需要叩拜,包括王爺,囂張跋扈到極致。甚至回京述職期間不給皇帝名字,最終被雍正帝厭惡,並被賜死。
姚啟聖更是體現盛京籍的重要性。姚啟聖,一不是舉人;二無戰功。則直接被任命為福建總督,成為一方的封疆大吏。雖然後來打敗鄭成功的部將劉國軒,給收復臺灣打下了堅定基礎,以及操練福建水師,包括收復金夏等功績。可是他的起點也是過高的。
清朝60%以上的官員都是盛京籍。據《奉天通志》記載,遼寧全省前後有 504 人考取進士," 盛京考生 " 在大清朝堂中觸目皆是,幾乎是 " 遼寧人 "" 瀋陽人 " 的天下!
可以想像到清朝帝王對於盛京籍的考生是多麼偏愛!當時的漢人能夠高中,甚至拿到前三甲的確令人羨慕。在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高中狀元後瘋魔了,的確是真實景象,此時已是晚晴,買官賣官更是常態。孔乙己作為浙江才子眾多的地方,高中舉人實屬不易。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